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微通道換熱器,包括,至少兩組集流短管,與集流短管連接的多根彎折的扁管;其中,一組集流短管上設有進氣管,另一組上設有出液管,同組的集流短管之間通過小于集流短管直徑的細管連接,所述扁管分別與兩組集流短管固定連接,并連通兩組集流短管。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采用集流短管替代原有的較長的集流管,并在集流短管之間通過細管連接,有效降低了集流管的內容積,減少了冷媒的填充量,提高了換熱器的工作效率。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換熱器,尤其是一種微通道換熱器。
技術介紹
目前,現有微通道換熱器的結構多采用雙集流管,中間為微通道扁管,且每根微通道扁管的兩端都與集流管焊接,焊點眾多,這種結構使得大量的冷媒存在于集流管內,由于冷媒在集流管內流動時,并不起熱交換的作用,因此,當大量冷媒存在于集流管內時,將增加冷媒的填充量,并且不利于冷媒的快速流動,降低了微通道的換熱效率,由于焊點眾多,在焊接過程中容易造成微通道堵塞,并且焊點處的連接強度較低,容易形成泄露點,造成冷媒的流失。鑒于此提出本技術。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能夠減少換熱器中的冷媒存量,同時減少焊點的微通道換熱器。為了實現該目的,本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微通道換熱器,包括,至少兩組集流短管,與集流短管連接的多根彎折的扁管;其中,一組集流短管上設有進氣管,另一組上設有出液管,同組的集流短管之間通過小于集流短管直徑的細管連接,所述扁管分別與兩組集流短管固定連接,并連通兩組集流短管。進一步,所述扁管為蛇形管,內部設有微通道,扁管的兩端分別連接在不同組的兩集流短管上。進一步,所述兩組集流短管分別為第一集流短管組和第二集流短管組,所述第一集流短管組包括,連接有進氣管的第一集流短管,位于第一集流短管兩側的第二集流短管和第三集流短管,所述第一集流短管的兩端分別通過細管與第二集流短管和第三集流短管連接;所述第二集流短管組包括,連接有出液管的第四集流短管,與第四集流短管通過細管連接的第五集流短管。進一步,所述第一集流短管通過兩根扁管分別與第四集流短管和第五集流短管連通,所述第二集流短管通過扁管與第五集流短管連通,所述第三集流短管通過扁管與第四集流短管連通。進一步,所述扁管遠離集流短管的一側安裝有一鈑金支架,所述鈑金支架與扁管的彎折處固定連接。進一步,所述鈑金支架上固定安裝有與扁管外壁接觸的U形托架,所述U形托架的一端與鈑金支架焊接,另一端延伸至扁管的底部,并與扁管的外壁相平行并接觸。進一步,所述扁管彎折形成的間隙內還設有換熱翅片,所述換熱翅片與扁管固定連接。采用本技術所述的技術方案后,帶來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術將原有的整個集流管替換為集流管短塊,中間通過較細的細管連接,這樣極大減少換熱器冷媒存量,而換熱面積基本無變化。2、本技術的扁管采用蛇形管,在不減少換熱面積的情況下有效地減少了焊接點的數量,減小焊接帶來的微通道堵塞及泄露點,并且可以通過調整扁管的串聯數量來調整流程,流路易于調整。附圖說明圖1:本技術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圖2:本技術實施例二的結構示意圖;其中:1、細管 2、扁管 3、鈑金支架 4、U形托架 5、進氣管 6、出液管 7、第一集流短管 8、第二集流短管 9、第三集流短管 10、第四集流短管 11、第五集流短管。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的描述。如圖1所示,一種微通道換熱器,包括,兩組集流短管和與集流短管連接的多根彎折的扁管2;其中,一組集流短管上設有進氣管5,另一組上設有出液管6,同組的集流短管之間通過小于集流短管直徑的細管1連接,以使同一組的集流短管之間相互連通,并縮小集流短管的總體積,減少換熱器的冷媒存量,所述扁管2分別與兩組集流短管固定連接,并連通兩組集流短管,使冷媒能夠在換熱器內循環流動,并由進氣管5進入,出液管6排出。所述扁管2為蛇形管,扁管2內部設有微通道,每根扁管2的兩端分別連接在不同組的兩集流短管上,扁管2與集流短管為焊接。在保證足夠換熱面積的情況下,采用蛇形扁管使得扁管2與集流短管的焊接點數量減少,因此有效避免了焊接帶來的微通道堵塞及易造成泄露點的問題。優選地,所述扁管2彎折形成的間隙內還設有換熱翅片,所述換熱翅片與扁管2固定連接,換熱翅片與扁管2焊接在一起,以增大換熱面積,提高換熱效率。所述兩組集流短管分別為:設置有進氣管5的第一集流短管組和設置有出液管6的第二集流短管組。所述第一集流短管組包括,與進氣管5連接的第一集流短管7,分布于第一集流短管7兩側,并同軸設置的第二集流短管8和第三集流短管9,第二集流短管8和第三集流短管9的長度略小于第一集流短管7,第一集流短管7的兩端分別通過細管1與第二集流短管8和第三集流短管9連接。所述第二集流短管組包括,與出液管6連接的第四集流短管10,與第四集流短管10通過細管1連接的第五集流短管11。其中,第一集流短管7通過兩根扁管2分別與第四集流短管10和第五集流短管11連通,第二集流短管8通過扁管2與第五集流短管11連通,所述第三集流短管9通過扁管2與第四集流短管10連通,由于第一集流短管7連接兩根扁管2,而第二集流短管8和第三集流短管9只連接一根扁管2,因此第二集流短管8和第三集流短管9的長度略小于第一集流短管7。從進氣管5進入的冷媒先進入第一集流短管7,然后被均勻分配至第二集流短管8和第三集流短管9,并通過扁管2進入第四集流短管10和第五集流短管11,最終通過出液管6排出。優選地,所述扁管2遠離集流短管的一側安裝有一鈑金支架3,所述鈑金支架3與扁管2的彎折處固定連接。為加強連接強度,所述鈑金支架3上固定安裝有與扁管2外壁接觸的U形托架4,所述U形托架4的一端與鈑金支架3焊接,另一端延伸至扁管2的底部,并與扁管2的外壁相平行并接觸,起到支撐和固定扁管2的作用。實施例二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的區別在于,所述集流短管為三組,即兩組實施例一的結構并排設置在一起,并將兩組獨立的第二集流短管組通過細管1相互連通,形成一組;第一集流短管組保持不變,總共為三組集流短管;相應地,鈑金支架3隨扁管2數量的增加而增長,其他結構與實施例一相同,在此不再重述。本技術也可以采用多組集流短管,如將多組實施例一中的結構進行并聯或串聯設置,形成其他的具體實施例,在此不再詳細描述。以上所述為本技術的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在不脫離本技術原理前提下,還可以做出多種變形和改進,這也應該視為本技術的保護范圍。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微通道換熱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兩組集流短管,與集流短管連接的多根彎折的扁管;其中,一組集流短管上設有進氣管,另一組上設有出液管,同組的集流短管之間通過小于集流短管直徑的細管連接,所述扁管分別與兩組集流短管固定連接,并連通兩組集流短管。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微通道換熱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兩組集流短管,與集流短管連接的多根彎折的扁管;其中,一組集流短管上設有進氣管,另一組上設有出液管,同組的集流短管之間通過小于集流短管直徑的細管連接,所述扁管分別與兩組集流短管固定連接,并連通兩組集流短管。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微通道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扁管為蛇形管,內部設有微通道,扁管的兩端分別連接在不同組的兩集流短管上。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微通道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兩組集流短管分別為第一集流短管組和第二集流短管組,所述第一集流短管組包括,連接有進氣管的第一集流短管,位于第一集流短管兩側的第二集流短管和第三集流短管,所述第一集流短管的兩端分別通過細管與第二集流短管和第三集流短管連接;所述第二集流短管組包括,連接有出液管的第四集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杜順祥,王建良,白龍亮,
申請(專利權)人:青島海爾新能源電器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山東;37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