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螺旋窯的爐管,屬于機械技術領域。它解決了現有的螺旋窯爐管燒結物料時間長,物料混合不均勻的問題。本螺旋窯的爐管包括管體,管體的一端為進料端,另一端為出料端,管體的內側壁上固連有螺旋片,螺旋片沿管體的軸向呈螺旋狀設置,螺旋片之間形成呈螺旋狀的物料通道,物料通道中間隔固連有若干個第一翻導片,第一翻導片傾斜設置,第一翻導片與螺旋片之間具有間隙。本螺旋窯的爐管具有使物料混合均勻,燒結時間短的優點。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屬于機械
,涉及一種螺旋窯的爐管。
技術介紹
回轉窯是指旋轉煅燒窯,屬于建材設備類。傳統的回轉窯,回轉窯內壁的形狀均為平滑的圓形,在回轉窯旋轉時,對窯內的加工物料沒有任何的攪拌作用,往往造成加工物料受熱不均勻,影響燒制質量。為此人們做出了各式各樣的改進,有的還申請了專利,例如中國專利文獻資料公開了一種礦用回轉窯[申請號:201420748719.9;授權公告號:CN204301474U],其包括窯筒體,窯筒體為三層結構,從外到內依次為外殼、保溫層、耐火內襯,耐火內襯的內壁上設有弧形擋片,弧形擋片位于窯筒體的斜截面內,且該斜截面與窯筒體中軸線的夾角為15°-80°,弧形擋片從窯筒體的窯頭至窯尾呈螺旋狀均勻分布在耐火內襯的內壁上,弧形擋片的高度為5-10cm,弧形擋片與耐火內襯的材質一致。該種結構的礦用回轉窯,通過在耐火內襯的內壁上設置從窯筒體的窯頭至窯尾呈螺旋狀均勻分布的弧形擋片,弧形擋片形成一個螺旋狀的攪拌結構,對物料進行攪拌混合的目的;但是該種結構的礦用回轉窯,僅僅通過弧形擋片對物料進行攪拌,依靠物料自身重力下落與其他物料進行混合,攪拌的效果較弱,攪拌不夠充分,物料混合不夠均勻,物料的溫度不夠均勻,燒結時間長。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問題,提出了一種螺旋窯的爐管,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如何使螺旋窯中的物料混合均勻,減少燒結時間。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可通過下列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螺旋窯的爐管,包括管體,所述管體的一端為進料端,另一端為出料端,所述管體的內側壁上固連有螺旋片,所述螺旋片沿管體的軸向呈螺旋狀設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片之間形成呈螺旋狀的物料通道,所述物料通道中間隔固連有若干個第一翻導片,所述第一翻導片傾斜設置,所述第一翻導片與螺旋片之間具有間隙。爐管在工作時是旋轉的,螺旋片形成物料通道,物料進入到管體中沿物料通道移動,物料的燒結時間一致;物料通道中設有傾斜設置的第一翻導片,位于物料通道中的物料在螺旋片和第一翻導片雙重攪拌、翻料的作用下沿物料通道前進,物料混合均勻,物料的溫度均勻,而且雙重攪拌大大減少燒結的時間。在上述的一種螺旋窯的爐管中,所述螺旋片朝螺旋片的左右兩側扭曲。扭曲的距離較小,該種結構使物料沿著物料通道前進時,物料沿著設定的方向翻轉,使物料攪拌、加熱均勻,燒結的時間一致。在上述的一種螺旋窯的爐管中,所述螺旋片與爐管軸線之間的夾角為5-20度。該種結構,螺旋片傾斜的角度較小,在爐管同等長度的情況下,物料通道的距離更長,同時,該種結構使爐管可以相應的制的短一些,使本回轉窯占據的空間小。在上述的一種螺旋窯的爐管中,所述螺旋片通過焊接固連在管體的內側壁上。焊接固連牢固程度高。在上述的一種螺旋窯的爐管中,所述管體的進料端處設有若干個第二翻導片,所述第二翻導片傾斜設置,所述第二翻導片與螺旋片之間具有間隙,所述第一翻導片和第二翻導片傾斜的方向相反。第一翻導片和第二翻導片傾斜的方向是反向設置,即第一翻導片和第二翻導片對物料起到翻料的作用是反相的,該種結構,使物料在管體進料端進入到管體中段時進行反向的翻料、攪拌,使物料攪拌充分、混合均勻,從而使物料受熱均勻,減少燒結時間。在上述的一種螺旋窯的爐管中,所述管體的出料端處設有若干個第三翻導片,所述第三翻導片傾斜設置,所述第一翻導片和第三翻導片傾斜的方向相反。第一翻導片和第三翻導片傾斜的方向是反向設置,即第一翻導片和第三翻導片對物料起到翻料的作用是反相的,該種結構,使物料在出料端進行反向的攪拌,使物料攪拌充分、混合均勻,而且反向攪拌,使物料能夠更好的冷卻。在上述的一種螺旋窯的爐管中,所述螺旋片設置在管體進料端的端部與第三翻導片之間,沿管體內側壁一圈設置的第三翻導片的數量多于第一翻導片的數量。管體出料端處沒有螺旋片,即不存在物料通道,沿管體內側壁一圈第三翻導片的數量多于第一翻導片的數量,使第三翻導片能夠更好的打散物料,使物料能夠更好的冷卻。在上述的一種螺旋窯的爐管中,所述管體出料端的外側壁上固連有加強板。加強板的設置提高管體出料端處的強度,即使管體出料端處積累較多物料時,管體也不會出現變形、破裂的問題,使用壽命長。在上述的一種螺旋窯的爐管中,所述管體的進料端固連有端蓋,所述端蓋中具有進料孔,所述進料孔的孔徑與螺旋片的內徑相同。端蓋的設置以及進料孔孔徑的設定,使物料沿著物料通道從管體的進料端一直移動到管體的中段,物料不會反向移動,不會從管體的進料端處掉落。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提供的螺旋窯的爐管具有以下優點:1、本螺旋窯的爐管設置呈螺旋狀的螺旋片,不同大小顆粒的物料沿著螺旋片形成的物料通道中前進,物料燒結的時間一致。2、本螺旋窯的爐管中設置螺旋片、第一翻導片、第二翻導片和第三翻導片,螺旋片、第一翻導片、第二翻導片和第三翻導片均起到攪拌、翻料的作用,使物料攪拌充分、混合均勻,物料的溫度均勻,多重攪拌大大減少燒結的時間。3、本螺旋窯的爐管中設置的第一翻導片和第二翻導片傾斜的方向相反,第二翻導片和第三翻導片傾斜的方向相反,通過反向攪拌使物料攪拌充分,減少燒結的時間;而且出料端處僅僅設置第三翻導片,空間較大,使物料能夠更好的冷卻以及下料。附圖說明圖1是本螺旋窯爐管的整體結構剖視圖。圖2是本螺旋窯爐管出料端處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螺旋窯爐管進料端處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螺旋窯爐管螺旋片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管體;11、進料端;12、出料端;2、螺旋片;3、物料通道;4、第一翻導片;5、第二翻導片;6、第三翻導片;7、加強板;8、端蓋;9、進料孔。具體實施方式以下是本專利技術的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描述,但本專利技術并不限于這些實施例。如圖1所示,本螺旋窯的爐管包括管體1、螺旋片2、第一翻導片4、第二翻導片5、第三翻導片6、加強板7和端蓋8。管體1的一端為進料端11,另一端為出料端12,如圖4所示,螺旋片2通過焊接固連在管體1的內側壁上,螺旋片2沿管體1的軸線方向呈螺旋狀設置,本實施例中,螺旋片2與爐管1軸線之間的夾角為10度,在實際生產中,螺旋片2與爐管1軸線之間的夾角可以為5度或者20度,而且螺旋片2朝螺旋片2的左右兩側輕微的扭曲,螺旋片2位于管體1的進料端11以及管體1的中段處。螺旋片2之間自然形成呈螺旋狀的物料通道3,管體1進料端11處的物料通道3中設置第二翻導片5,管體1位于進料端11與出料端12之間的中段的物料通道3中設置第二翻導片5,管體1的出料端12處設置第三翻導片6,中段的長度遠大于進料端11和出料端12的長度,第一翻導片4、第二翻導片5和第三翻導片6均傾斜設置,第一翻導片4和第二翻導片5與螺旋片2之間均具有間隙,第一翻導片4和第二翻導片5傾斜的方向相反,第一翻導片4和第三翻導片6傾斜的方向相反。沿管體1內側壁一圈設置的第三翻導片6的數量多于第一翻導片4的數量,物料通道3中沿管體1內側壁一圈設置的第二翻導片5的數量與第一翻導片4的數量相同。如圖2所示,管體1的出料端12處不存在螺旋片2,僅僅設置第三翻導片6,管體1出料端12的外側壁上固連有加強板7。如圖3所示,管體1的進料端11處固連有端蓋8,端蓋8中具有進料孔9,進料孔9的孔徑與螺旋片2的內徑相同。本螺旋窯的爐管在工作時,爐管是旋轉的,物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螺旋窯的爐管,包括管體(1),所述管體(1)的一端為進料端(11),另一端為出料端(12),所述管體(1)的內側壁上固連有螺旋片(2),所述螺旋片(2)沿管體(1)的軸向呈螺旋狀設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片(2)之間形成呈螺旋狀的物料通道(3),所述物料通道(3)中間隔固連有若干個第一翻導片(4),所述第一翻導片(4)傾斜設置,所述第一翻導片(4)與螺旋片(2)之間具有間隙。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螺旋窯的爐管,包括管體(1),所述管體(1)的一端為進料端(11),另一端為出料端(12),所述管體(1)的內側壁上固連有螺旋片(2),所述螺旋片(2)沿管體(1)的軸向呈螺旋狀設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片(2)之間形成呈螺旋狀的物料通道(3),所述物料通道(3)中間隔固連有若干個第一翻導片(4),所述第一翻導片(4)傾斜設置,所述第一翻導片(4)與螺旋片(2)之間具有間隙。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螺旋窯的爐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片(2)朝螺旋片(2)的左右兩側扭曲。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螺旋窯的爐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片(2)與爐管軸線之間的夾角為5-20度。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種螺旋窯的爐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片(2)通過焊接固連在管體(1)的內側壁上。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種螺旋窯的爐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體(1)的進料端(11)處設有若干個第二翻導片(5),所述第二翻導片(...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正斌,趙杰,閆振忠,
申請(專利權)人:浙江美思鋰電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浙江;3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