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高寒高海拔地區羊肚菌高效種植方法,包括如下步驟:1:羊肚菌子實體的分離克隆;2:栽培種的制作;3:外援營養袋的制作;本發明專利技術方法在高寒、高海拔等自然條件惡劣地區不受自然條件限制,可周年規模化、規范化種植羊肚菌,所用材料來源廣泛、便捷,能變廢為寶,且循環利用生活、生產等廢舊物如廢紙、廢紙箱、草木灰、農作物秸稈、落葉、腐熟的家禽、家畜糞便等,該技術不但出菇重復性高,產量高且穩定,而且經濟、環保的日光溫室羊肚菌反季節種植技術。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屬于設施農業食用菌種植
,特別涉及一種高寒高海拔地區羊肚菌高效種植方法。
技術介紹
羊肚菌(Morchellaesculenta)是一種名貴食藥用真菌,羊肚菌科、羊肚菌屬多種真菌的總稱,更是營養及藥用價值都較高的真菌。野生種常于春末夏初發生,羊肚菌營養豐富,含有多種蛋白質、多糖、維生素、礦質元素及20余種氨基酸,被認定為人體營養的高級補品,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珍貴食用菌之一。而且,羊肚菌還具有較強的抗腫瘤、增強人體免疫力、補腎壯陽、預防感冒、強身健體等作用。除了食用、藥用價值外,現代社會還針對其特殊營養成分開發了商業化的調味品、保健飲品、食品(氨基酸)添加劑、泡酒等一系列產品。由此可見,羊肚菌是一種開發前景廣闊的珍稀食藥用菌。目前國內一些高檔酒店和電商市場均能見到羊肚菌食譜或精裝商品銷售,如淘寶網標價196元/50克干品,阿里巴巴的羊肚菌干品批發價在800~2000元/斤,其需求量相當大。而目前中國野生羊肚菌受環境惡劣變化和人為肆意采挖影響,野生羊肚菌產量急劇縮減,每年僅產約10噸,人工栽培每年生產量不超過500噸,而全球羊肚菌總需求量預計超過10萬噸,因此,僅靠采集野生羊肚菌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社會需求,而反季節栽培羊肚菌定能帶來良好的經濟收益。另外羊肚菌在食品、保健品、醫藥化工等多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是中國主要出口到法國等歐洲國家的食用菌產品,并且隨著德、法、意、美等國家對羊肚菌的需求量增大,其價格不斷攀升。但是由于羊肚菌人工栽培難度大,人工栽培研究進展緩慢,野生羊肚菌其遠遠不能滿足國內與國際市場的需求,并且由于近年來過渡采挖野生羊肚菌,嚴重破壞了羊肚菌的生物多樣性和森林、草地生態系統平衡。因此,羊肚菌的人工或半人工栽培技術一直是國際食用菌研究的熱點,栽培試驗偶有成功,但其重復性差,出菇不穩定,產量低,無法進行商業化栽培。因此,研究羊肚菌的高產質優的人工栽培則具有巨大的市場前景和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同時對于減少野生菌類的開采,保護生態環境,具有重要的意義。近幾年來,我國羊肚菌人工栽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菌種生產工藝,各種大田、林地、小麥、麥冬地仿生栽培技術、套種技術方面,國外則主要集中在室內工廠化栽培技術方面。在中國的四川、重慶、云南、湖北等地,基本上實現了羊肚菌的規模化、商業化生產,目前,國內外對羊肚菌(M.esculenta)、黑脈羊肚菌(M.angusticeps)、尖頂羊肚菌(M.conica)的栽培條件已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且。2014~2015年投產的羊肚菌種植面積已經達到8000多畝,畝產達到10~150kg/畝。人工栽培羊肚菌的研究探索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在1986年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RonOwer在1982年和1986年被授權了兩個羊肚菌栽培的美國專利。在20世紀50年代劉波開展了半人工栽培方面試驗研究,并且采用新鮮的天然菌絲體栽培、用新鮮和干燥子實體栽培、用純培養的菌絲體栽培等,都能成功地長出了子實體。同時。半人工栽培方面,臺灣省通過菌土接種法、子實體接種法也開展了半人工栽培試驗;國外,在1898年5~6月份Barondyvoire通過把羊肚菌的子實體塊接種在菊芋(Helianthustuberosus)苗床穴中,秋季在菊芋莖基部四周施人蘋果渣,1~2周后再蓋上枯枝落葉,翌年春天除去枯枝落葉的方法進行了半人工栽培試驗,發現在比較潮濕的條件下,羊肚菌的菌絲體在基質中蔓延生長,其后年年都有羊肚菌子實體長出;在1892年Repin將經培養多月的羊肚菌菌絲體作菌種撒在種花地上栽培,4年后獲得菌絲體,且在經碳酸鈣處理至堿性的干葉組成的苗床上和從蘋果殘物填滿的山溝中也長出羊肚菌子實體;J.Pelmas報道,用pH值<7的蘋果漿或舊報紙都可種出子實體,但實驗不能重復;1904~1905年Molliard蘋果渣上種出了羊肚菌子實體;1909~1910Matruchat用紙漿、腐木混合物栽培羊肚菌,也獲得了子實體。室外栽培方面,我國進行了大量研究。在1997朱斗錫首次報道了羊肚菌栽培方法。四川青川縣在上世紀90年代也進行過羊肚菌的大田栽培實驗,出菇不是很穩定。因此,尋找一種具有穩定高產量尤其是在高寒地區穩定高產的羊肚菌人工栽培技術,顯得極為迫切。因此,該研究的目的在于解決在青海、西藏、甘肅甘南等高寒、高海拔地區如何更好地利用日光溫室大棚進行羊肚菌的反季節栽培,以實現高寒地區羊肚菌產量高、品質好以及以此來促進高寒地區經濟發展和農牧民增收、創益的目的。1.中國專利申請CN201310113092.X,公開了一種小麥套作羊肚菌人工仿生栽培的方法,該方法包括:1)制種;2)做畦;3)接種與覆土;4)發菌管理;5)補充營養液;6)出菇管理。2.中國專利申請201310129134.9,公開了一種羊肚菌的栽培方法。3.中國專利申請CN201310152370.2,公開了一種粗腿羊肚菌的林下栽培方法。4.中國專利申請CN201210339140.2,公開了一種羊肚菌的栽培新方法。5.中國專利申請CN201310115468.0公開了梯棱羊肚菌的栽培方法。6.中國專利申請CN201310597665.0公開了利用生料栽培羊肚菌的方法。7.中國專利申請CN200910060399.1公開了羊肚菌培養料配方及羊肚菌天然栽培方法。8.中國專利申請CN200810058482.0公開了一種尖頂羊肚菌生態栽培方法,。9.中國專利申請CN201310549990.X公開了一種羊肚菌培養料及其栽培技術。10.中國專利申請CN201010148565.6公開了一種羊肚菌的室內栽培方法及其所用溫室。11.中國專利申請CN200610010962.0公開了羊肚菌擴繁方法。12.中國專利申請CN201010287662.3公開了羊肚菌大田商業化栽培新方法。13.據農聯網(http://www.agrilink.cn)2013-03=21報道,2013年四川省農業廳聯合省農科院在什邡、金堂、崇州等地,采用稻—菜—菌復合種植模式栽培羊肚菌,畝產達300~500斤,是一種羊肚菌新種植模式。14.中國專利申請CN105218252A公開了一種羊肚菌栽培專用固體營養液覆土材料的制備方法。15.中國專利申請CN105154342A公開了一種羊肚菌液態菌種的培養方法。16.中國專利申請CN105191667A公開了羊肚菌營養配方、營養袋及其制備方法與羊肚菌培養方法。17.中國專利申請CN103907471A公開了一種麥冬無遮蓋套種羊肚菌的方法。18.中國專利申請CN103907481A公開了一種羊肚菌優質菌種的生產工藝。19.中國專利申請CN103583232A公開了一種羊肚菌培養料及其栽培技術。20.中國專利申請CN103190292A公開了粗腿羊肚菌的林下栽培方法。然而,上述方法均存在如下缺點:按其技術和方法在高寒高海拔地區,種植羊肚菌產量都非常低,甚至因受低溫的限制而不能出菇,因此均不能在高寒地區實現周年化生產。以上技術和方法中提到的原料在高寒地區受到極大的限制,不能循環利用廢紙、廢紙箱、農作物秸稈等工作、生活廢棄物,需要投入大量材料費用,同時,對種植戶來說,需要生產菌種的先進設備和場所,技術要求高,種植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高寒高海拔地區羊肚菌高效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由如下步驟組成:步驟1:羊肚菌子實體的分離克隆:培養基料在容器中分五層設置,按照質量份數,每一層具體為:第一層為25~80份羊肚菌基腳土+3~5份生石灰+72~15份腐熟牛、羊或雞糞,第二層為85~65份農作物秸稈粉+15~35份雜木屑,第三層為10~30份小麥+85~65份農作物秸稈粉+1~3份維生素B族+4~2份草木灰,第四層為85~65份農作物秸稈粉+15~35份雜木屑,第五層為10~35份玉米芯+10~30份雜木屑+70~30份粉碎廢紙+10~5份尿素,容器口塞上棉塞,在溫度為125℃,壓力為0.15Mpa下高壓滅菌1小時,在室溫下自然冷卻;將野生或栽培羊肚菌子實體取麥粒大小的1~2塊組織接種在上述試管第一層料上,將試管放在12~28℃下,空氣濕度為60%~95%,下避光培養,接種后第2天開始長出菌絲,10~15天待試管中長滿菌絲直至長出菌核后取試管底部的菌絲或菌核或有菌絲、菌核的培養基直接接種在栽培種培養料上;步驟2:栽培種的制作培養主料配方為10%~35%小麥+75%~30%直徑0.2~0.5厘米的玉米秸稈顆粒+10%~30%草木灰+1%磷酸二氫鉀+3%磷肥+1%石灰;②將浸泡24~48小時的小麥煮至里面不發白但不爛皮后撈出瀝干水分,加上玉米秸稈顆粒、草木灰拌勻;③將磷酸二氫鉀、磷肥和石灰完全溶解在水里拌在上述混合物里做成培養料,含水量50%~65%;④培養料封口料配方為:60%~82%羊肚菌基腳土,38%~14%草木灰,1%~3%生石灰,1%磷酸二氫鉀,含水量30%~45%,pH為7.0~7.5;⑤封口料裝瓶或裝袋:先將培養料主料裝入瓶或袋中,裝瓶或裝袋,再裝入封口料;⑥封口滅菌:121℃~125℃,0.12Mpa~0.15Mpa高壓滅菌4~2小時;⑦接種:將滅菌后的料冷卻,在無菌環境中接入步驟1分離得到的菌絲或菌核連同培養料取黃豆粒大小接種在封口料上并壓緊與料充分接觸,一支20mm×200mm試管視菌絲和菌核長勢可以接30~55瓶或袋,其中最下層接15~25瓶或袋,第二層接10~20瓶,第一層接5瓶~10瓶;⑧培養:在溫度為10~28℃下避光培養,空氣濕度為55%~90%,接種后第2~4天開始長出菌絲,10~20天菌絲滿瓶或滿袋直至長出菌核即為栽培種;步驟3:外援營養袋的制作(1)外援營養袋養料配方:60%~85%廢紙、35%~10%尿素、1%磷酸二氫鉀、0.5%硫酸鎂、0.5%硫酸鋅,3%石膏;步驟4:日光溫室棚種植,周年均可種植,此步驟包括:(1)整地及播種:①施基肥:施有機肥和油菜餅粉作為基肥,②土壤滅菌:將廂內土壤翻松,整平,先用石灰進行全面的消毒,石灰用量為250kg/畝~350kg/畝,澆一次透水后,晾曬2?5天,再撒一層1厘米厚的草木灰和一層5厘米厚的中砂,噴灑濃度為0.5%氯氰菊酯及50%的辛硫磷混合水溶液殺蟲;③溫室棚滅菌:土壤消毒后再將地深翻一次后密閉大棚用高錳酸鉀和甲醛進行熏蒸滅菌3天,然后通風處理2天;④起廂:平整后的種植土地表面開設廂面,廂面寬度為80~120cm,再在廂面四周開設廂灌水溝,灌水溝的寬度15~30cm,灌水溝的深度為15~20cm,然后將栽培種撒播在廂面上,該技術要求大播種量,分春、秋、冬三季播種;(2)消毒:采用75%的酒精對菌種取用器具、盛放盆、接種人員雙手等進行消毒后,接種人員通過取用器具將羊肚菌菌種置于盛放器具中;(3)拌種:將甘油三酯和磷酸二氫鉀與水以1~3:1:5的體積比混合制成拌種溶液,將栽培種拌勻,拌種溶液的用量為栽培質量的25%—35%,因為羊肚菌在營養生長階段必須儲存足夠的營養,而甘油三酯可以作為營養物質儲存在菌絲里以滿足羊肚菌生殖生長的需要,因此,延長了生殖生長時期,減少了病蟲害的發生,出菇穩定,大大地提高了種植產量;該技術是本專利技術的核心技術之三;(4)播種:在廂面上先用1%磷酸二氫鉀+1%赤霉素+0.5%硫酸鎂+0.5%硫酸鋅+10%草木灰的混合營養液灑濕整個廂面,再直接在廂面上進行撒播,后覆蓋2~4cm的土,再將廂內土壤進行4~6小時的噴灌,直至使土壤濕度達到95%,再在廂面上覆蓋一層(2~3cm厚)的作物秸稈,以利于保濕;目的是通過進行第一次的水刺激使正在生長的菌絲進入生殖生長;如果第一季在2月初播種,菌絲營養生長在2、3和4月,子實體生殖生長在5月中旬至6月初,25~40天生長周期結束,在整個生長階段,在高寒地區棚內溫度不會低于羊肚菌生活史的最低生長溫度,子實體生長1個月左右結束了整個生活史,第一季出菇產量約為100~150kg/畝;接著夏季在6月初進行第二季播種,菌絲營養生長在6、7和8月,8月中旬至9月初開始出菇,這個季節,在高寒地區溫度也不會超過其生活史的最高生長溫度,子實體生長30~...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高寒高海拔地區羊肚菌高效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由如下步驟組成:步驟1:羊肚菌子實體的分離克隆:培養基料在容器中分五層設置,按照質量份數,每一層具體為:第一層為25~80份羊肚菌基腳土+3~5份生石灰+72~15份腐熟牛、羊或雞糞,第二層為85~65份農作物秸稈粉+15~35份雜木屑,第三層為10~30份小麥+85~65份農作物秸稈粉+1~3份維生素B族+4~2份草木灰,第四層為85~65份農作物秸稈粉+15~35份雜木屑,第五層為10~35份玉米芯+10~30份雜木屑+70~30份粉碎廢紙+10~5份尿素,容器口塞上棉塞,在溫度為125℃,壓力為0.15Mpa下高壓滅菌1小時,在室溫下自然冷卻;將野生或栽培羊肚菌子實體取麥粒大小的1~2塊組織接種在上述試管第一層料上,將試管放在12~28℃下,空氣濕度為60%~95%,下避光培養,接種后第2天開始長出菌絲,10~15天待試管中長滿菌絲直至長出菌核后取試管底部的菌絲或菌核或有菌絲、菌核的培養基直接接種在栽培種培養料上;步驟2:栽培種的制作培養主料配方為10%~35%小麥+75%~30%直徑0.2~0.5厘米的玉米秸稈顆粒+10%~30%草木灰+1%磷酸二氫鉀+3%磷肥+1%石灰;②將浸泡24~48小時的小麥煮至里面不發白但不爛皮后撈出瀝干水分,加上玉米秸稈顆粒、草木灰拌勻;③將磷酸二氫鉀、磷肥和石灰完全溶解在水里拌在上述混合物里做成培養料,含水量50%~65%;④培養料封口料配方為:60%~82%羊肚菌基腳土,38%~14%草木灰,1%~3%生石灰,1%磷酸二氫鉀,含水量30%~45%,pH為7.0~7.5;⑤封口料裝瓶或裝袋:先將培養料主料裝入瓶或袋中,裝瓶或裝袋,再裝入封口料;⑥封口滅菌:121℃~125℃,0.12Mpa~0.15Mpa高壓滅菌4~2小時;⑦接種:將滅菌后的料冷卻,在無菌環境中接入步驟1分離得到的菌絲或菌核連同培養料取黃豆粒大小接種在封口料上并壓緊與料充分接觸,一支20mm×200mm試管視菌絲和菌核長勢可以接30~55瓶或袋,其中最下層接15~25瓶或袋,第二層接10~20瓶,第一層接5瓶~10瓶;⑧培養:在溫度為10~28℃下避光培養,空氣濕度為55%~90%,接種后第2~4天開始長出菌絲,10~20天菌絲滿瓶或滿袋直至長出菌核即為栽培種;步驟3:外援營養袋的制作(1)外援營養袋養料配方:60%~85%廢紙、35%~10%尿素、1%磷酸二氫鉀、0.5%硫酸鎂、0.5%硫酸鋅,3%石膏;步驟4:日光溫室棚種植,周年均可種植,此步驟包括:(1)整地及播種:①施基肥:施有機肥和油菜餅粉作為基肥,②土壤滅菌:將廂內土壤翻松,整平,先用石灰進行全面的消毒,石灰用量為250kg/畝~350kg/畝,澆一次透水后,晾曬2-5天,再撒一層1厘米厚的草木灰和一層5厘米厚的中砂,噴灑濃度為0.5%氯氰菊酯及50%的辛硫磷混合水溶液殺蟲;③溫室棚滅菌:土壤消毒后再將地深翻一次后密閉大棚用高錳酸鉀和甲醛進行熏蒸滅菌3天,然后通風處理2天;④起廂:平整后的種植土地表面開設廂面,廂面寬度為80~120cm,再在廂面四周開設廂灌水溝,灌水溝的寬度15~30cm,灌水溝的深度為15~20cm,然后將栽培種撒播在廂面上,該技術要求大播種量,分春、秋、冬三季播種;(2)消毒:采用75%的酒精對菌種取用器具、盛放盆、接種人員雙手等進行消毒后,接種人員通過取用器具將羊肚菌菌種置于盛放器具中;(3)拌種:將甘油三酯和磷酸二氫鉀與水以1~3:1:5的體積比混合制成拌種溶液,將栽培種拌勻,拌種溶液的用量為栽培質量的25%—35%,因為羊肚菌在營養生長階段必須儲存足夠的營養,而甘油三酯可以作為營養物質儲存在菌絲里以滿足羊肚菌生殖生長的需要,因此,延長了生殖生長時期,減少了病蟲害的發生,出菇穩定,大大地提高了種植產量;該技術是本發明的核心技術之三;(4)播種:在廂面上先用1%磷酸二氫鉀+1%赤霉素+0.5%硫酸鎂+0.5%硫酸鋅+10%草木灰的混合營養液灑濕整個廂面,再直接在廂面上進行撒播,后覆蓋2~4cm的土,再將廂內土壤進行4~6小時的噴灌,直至使土壤濕度達到95%,再在廂面上覆蓋一層(2~3cm厚)的作物秸稈,以利于保濕;目的是通過進行第一次的水刺激使正在生長的菌絲進入生殖生長;如果第一季在2月初播種,菌絲營養生長在2、3和4月,子實體生殖生長在5月中旬至6月初,25~40天生長周期結束,在整個生長階段,在高寒地區棚內溫度不會低于羊肚菌生活史的最低生長溫度,子實體生長1個月左右結束了整個生活史,第一季出菇產量約為100~150kg/畝;接著夏季在6月初進行第二季播種,菌絲營養生長在6、7和8月,8月中旬至9月初開始出菇,這個季節,...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楊敬軍,何淑玲,常毓巍,馬令法,李瑛萍,楊國輝,馬寶平,
申請(專利權)人:甘肅民族師范學院,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甘肅;6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