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工具盒結構,其設有相互蓋合的第一盒體及第二盒體,并至少于該第一盒體或第二盒體內設有容置部,以供裝設有至少一供承置手工具的工具承座,另至少于該第一盒體或第二盒體的外部設有至少一嵌接部,該工具承座則設有嵌合部,以供嵌入該第一盒體或第二盒體的嵌接部上;如此,于進行拆裝作業過程中,即可將工具承座取出,并嵌合固定于工具盒的外部,以便于工具承座上取用手工具,而達到提升使用便利性的實用效益。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于進行拆裝作業過程中,即可將工具承座取出,并嵌合固定于工具盒的外部,以便于工具承座上取用手工具,而達到提升使用便利性的工具盒結構。
技術介紹
在現今,手工具(例如扳手、套筒、起子等)的種類型式及尺寸繁多,坊間業者會以工具盒承裝各種型式的手工具,除了便于展示、販售外,更可提升工具收整使用及攜帶的便利性。請參閱圖1、圖2所示,坊間現有的工具盒10設有第一盒體11及第二盒體12,該第一盒體11及第二盒體12的后側以一連結件13相互連結,使該第一盒體11及第二盒體12可樞轉啟、閉,另該第一盒體11與第二盒體12內具有容置空間,并在該第一盒體11內固設一具復數個容槽的工具承座14,以供分別承裝起子頭、接桿等各種型式的手工具20;而于進行拆裝作業時,作業人員可將該第一、二盒體11、12樞轉開啟,以于工具承座14上取用手工具20;然而,該工具盒10于使用上仍有如下的缺弊:一般在進行拆裝作業過程中,為了避免工具盒10占用空間,于取用手工具20后,系會將第一、二盒體11、12蓋合,然而,栓具的種類繁多,作業人員常需更換對應型式的手工具20,而必須反復的啟、閉工具盒10的第一、二盒體11、12,進而于取用手工具20上相當不方便。在進行拆裝作業過程中,作業人員為了避免反復的啟、閉第一、第二盒體11、12的麻煩,常會將更換下來的手工具20隨便放置,而易造成手工具20遺失。在進行拆裝作業過程中,為了取用手工具20,而必須反復的啟、閉工具盒10的第一、二盒體11、12,極易造成第一、二盒體11、12間的連結件13損壞,進而影響工具盒10的使用壽命。
技術實現思路
有鑒于此,本技術設計人遂以其多年從事相關行業的研發與制作經驗,針對目前所面臨的問題深入研究,經過長期努力的研究與試作,終究研創出一種工具盒結構,并以大幅改善現有結構的缺弊,此即為本技術的設計宗旨。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工具盒結構,其設有相互蓋合的第一盒體及第二盒體,并至少在該第一盒體或第二盒體內設有容置部,以供裝設有至少一工具承座,其特征在于:還至少在該第一盒體或該第二盒體的外部設有至少一嵌接部,該工具承座則設有嵌合部,以供嵌入該第一盒體或該第二盒體的嵌接部上。其中,該第一盒體與該第二盒體的后側之間設有樞紐結構,以使該第一盒體與該第二盒體作樞轉開合動作。其中,該第一盒體與該第二盒體的前側之間設有卡扣結構,以使該第一盒體與該第二盒體相互蓋合固定。其中,該第一盒體內設有第一容置部,并在該第一容置部內裝設有第一工具承座。其中,該第一工具承座與該第一盒體設有第一組裝結構,該第一組裝結構是在該第一工具承座的二側端分別設有凸塊,并在兩個該凸塊的側方位置凸設有卡塊,該第一盒體的第一容置部內則在壁面上開設有分別對應該第一工具承座的兩個凸塊的L形導槽,并在兩個該L形導槽的側方位置設有分別對應該第一工具承座的二卡塊的卡槽。其中,該第二盒體內設有第二容置部,并在該第二容置部內裝設有第二工具承座。其中,該第二工具承座與該第二盒體間設有第二組裝結構,該第二組裝結構是在該第二工具承座的二側端分別設有凸塊,并在兩個該凸塊的側方位置凸設有卡塊,該第二盒體的第二容置部內在壁面上開設有分別對應該第二工具承座的兩個凸塊的L形導槽,并在兩個該L形導槽的側方位置設有分別對應該第二工具承座的兩個卡塊的卡槽。其中,該第二盒體是在外部的頂面設有兩個橫向排列且呈L形凹槽狀的第一嵌合部及兩個直向排列且呈L形凹槽狀的第二嵌合部。其中,該第一工具承座的底面設有分別對應該第二盒體的兩個第一嵌合部及兩個第二嵌合部且呈L形塊狀的兩個第一嵌接部,以供分別嵌入該第二盒體的第一嵌合部或第二嵌合部內。其中,該第二工具承座設有分別對應該第二盒體的兩個第一嵌合部及兩個第二嵌合部且呈L形塊狀的兩個第二嵌接部,以供分別嵌入該第二盒體的第一嵌合部或第二嵌合部內。本技術的優點之一,是提供一種工具盒結構,其設有相互蓋合的第一盒體及第二盒體,并至少于該第一盒體或第二盒體內設有容置部,以供裝設有至少一供承置手工具的工具承座,另至少于該第一盒體或第二盒體的外部設有至少一嵌接部,該工具承座則設有嵌合部,以供嵌入該第一盒體或第二盒體的嵌接部上;如此,在進行拆裝作業過程中,即可將工具承座取出,并嵌合固定于工具盒的外部,以便于工具承座上取用手工具,而達到提升使用便利性的實用目的。本技術的優點之二,是提供一種工具盒結構,其中,該第一盒體或第二盒體的外部設有至少一嵌接部,該工具承座則設有嵌合部,以供嵌入該第一盒體或第二盒體的嵌接部上,而于進行拆裝作業過程中,即可便于將手工具承置定位于工具承座上,進而達到避免手工具遺失的實用目的。本技術的優點之三,是提供一種工具盒結構,其中,該第一盒體或第二盒體的外部設有至少一嵌接部,該工具承座則設有嵌合部,以供嵌入該第一盒體或第二盒體的嵌接部上,而于進行拆裝作業過程中,無需反復的啟、閉工具盒的第一、二盒體,即可便于工具承座上取用手工具,以避免工具盒損壞,進而達到提升使用壽命的實用目的。附圖說明圖1是現有工具盒的外觀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工具盒的分解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工具盒開啟時的外觀示意圖。圖4是本技術工具盒蓋合時的外觀示意圖。圖5是本技術工具盒蓋合時的側視圖。圖6是本技術工具盒蓋合時的前視圖。圖7是本技術的使用示意圖(一)。圖8是本技術的使用示意圖(二)。圖9是圖8的A-A剖視圖。圖10是圖8的B-B剖視圖。附圖標記說明:10-工具盒;11-第一盒體;12-第二盒體;13-連結件;14-工具承座;20-手工具;30-工具盒;31-第一盒體;311-第一容置;312-導槽;313-卡槽;32-第二盒體;321-第二容置部;322-導槽;323-卡槽;324-第一嵌合部;325-第二嵌合部;33-樞紐結構;34-卡扣結構;35-第一工具承座;351-凸塊;352-卡塊;353-第一嵌接部;36-第二工具承座;361-凸塊;362-卡塊;363-第二嵌接部;40-第一手工具;41-第二手工具。具體實施方式為使貴審查委員對本技術作更進一步的了解,茲舉較佳實施例并配合圖式,詳述如后:請參閱圖2~圖5所示,本技術的工具盒30包含有第一盒體31、第二盒體32及至少一工具承座;于該第一盒體31與該第二盒體32的后側間設有樞紐結構33,以使該第一盒體31與該第二盒體32可作樞轉開合動作,該第一盒體31與該第二盒體32的前側間則設有卡扣結構34,以使該第一盒體31與該第二盒體32可相互蓋合固定,由于該樞紐結構33及卡扣結構34已為現有的技術,且非本技術重點所在,因此不予贅述;另至少于該第一盒體31或第二盒體32內設有容置部,并在該容置部內裝設至少一供承置手工具的工具承座;于本實施例中,該第一盒體31內設有第一容置部311,并在該第一盒體31的第一容置部311內裝設有復數個第一工具承座35,該各第一工具承座35的頂面分別插置復數個可為起子頭的第一手工具40,并在第一工具承座35與該第一盒體31間設有第一組裝結構,使第一工具承座35可裝設定位于該第一盒體31的第一容置部311內,或使第一工具承座35可由該第一盒體31的第一容置部311內拆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工具盒結構,其設有相互蓋合的第一盒體及第二盒體,并至少在該第一盒體或第二盒體內設有容置部,以供裝設有至少一工具承座,其特征在于:還至少在該第一盒體或該第二盒體的外部設有至少一嵌接部,該工具承座則設有嵌合部,以供嵌入該第一盒體或該第二盒體的嵌接部上。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工具盒結構,其設有相互蓋合的第一盒體及第二盒體,并至少在該第一盒體或第二盒體內設有容置部,以供裝設有至少一工具承座,其特征在于:還至少在該第一盒體或該第二盒體的外部設有至少一嵌接部,該工具承座則設有嵌合部,以供嵌入該第一盒體或該第二盒體的嵌接部上。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工具盒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盒體與該第二盒體的后側之間設有樞紐結構,以使該第一盒體與該第二盒體作樞轉開合動作。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工具盒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盒體與該第二盒體的前側之間設有卡扣結構,以使該第一盒體與該第二盒體相互蓋合固定。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工具盒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盒體內設有第一容置部,并在該第一容置部內裝設有第一工具承座。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工具盒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工具承座與該第一盒體設有第一組裝結構,該第一組裝結構是在該第一工具承座的二側端分別設有凸塊,并在兩個該凸塊的側方位置凸設有卡塊,該第一盒體的第一容置部內則在壁面上開設有分別對應該第一工具承座的兩個凸塊的L形導槽,并在兩個該L形導槽的側方位置設有分別對應該第一工具承座的二卡塊的卡槽。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工具盒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二盒體內設有第二容置部,并在該第二容置部內裝...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徐文貞,
申請(專利權)人:徐文貞,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中國臺灣;7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