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溫室系統,包括溫室(1)和溫度控制單元(2),在所述溫室(1)內的土壤層(4)中埋設有多層散熱管網,所述溫度控制單元(2)采集溫室內和所述土壤層中的溫度信號,并根據采集到的溫度信號控制熱流體進入相應的至少一個散熱管網層中,并經所述散熱管網層將熱量傳散到所述土壤層(4)中存儲。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中的溫室系統,由于設置有溫度控制單元,能夠根據需要實時的控制熱流體流經相應的散熱管網層,并將熱量存儲在該層中,從而提高了土壤層吸熱和儲熱的效率,更加智能化,在使用較小成本的情況下,增強了對溫室的溫度調控能力。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大棚溫室
,更具體地,涉及一種溫室系統。
技術介紹
溫室,又稱為暖房,為一種可透光又可用來保溫的結構,用來栽培例如花卉,蔬菜等植物。尤其是在植物難以生長的季節里,可以進行反季節栽培,來提供人們所需要的蔬菜以及瓜果等,其實現的經濟價值不言而喻。為了使得植物能夠更好的生長,溫室需要較好的溫度調控能力,尤其是持續保溫的能力。但是現有技術中的溫室大棚,往往在白天通過陽光照射,溫室內部的溫度較高,但是在非光照時間段內,例如晚上12點以后,溫度急劇下降,很容易對植物造成傷害,甚至使植物枯萎,即使溫室內具有相關加熱升溫裝置,由于需要長時間提供熱量,也需要耗費較大成本,且升溫保溫效果不佳。并且,現有的溫室的儲熱和保溫過程,由于缺少必要的智能控制手段,節能和保溫效果不理想。
技術實現思路
有鑒于此,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根據需要實時的控制熱流體流經相應的散熱管網層的溫室系統。本技術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在使用較小成本的情況下便能顯著增強對溫室的溫度調控能力的溫室系統。本技術提供的溫室系統,包括溫室和溫度控制單元,在所述溫室內的土壤層中埋設有多層散熱管網,所述溫度控制單元采集溫室內和所述土壤層中的溫度信號,并根據采集到的溫度信號控制熱流體進入相應的至少一個散熱管網層中,并經所述散熱管網層將熱量傳散到所述土壤層中存儲。優選地,所述多層散熱管網包括自上而下設置的第一散熱管網層、第二散熱管網層和第三散熱管網層。優選地,所述第一散熱管網層、第二散熱管網層和第三散熱管網層與溫室內地面之間的距離分別為400mm-600mm,800mm-1000mm,1200mm-1600mm。優選地,所述散熱管網由金屬材料形成。優選地,所述溫度控制單元包括控制模塊、溫度傳感器和閥門,所述溫度傳感器和閥門分別與所述控制模塊電性連接。優選地,所述溫度傳感器包括第一溫度傳感器,所述第一溫度傳感器設置在所述溫室內,用于采集溫室內的溫度信號。優選地,所述溫度傳感器還包括多個第二溫度傳感器,所述多個第二溫度傳感器分別設置在不同的散熱管網層所在的土壤層中,用來采集相應散熱管網層中的溫度信號。優選地,所述閥門為電控流量調節閥。優選地,包括所述多個所述閥門,所述多個閥門分別設置在不同的散熱管網層的流體進入管路上。優選地,所述控制模塊為PLC或者單片機。根據本技術提供的溫室系統,由于設置有溫度控制單元,能夠根據需要實時的控制熱流體流經相應的散熱管網層,并將熱量存儲在該層中,從而提高了土壤層吸熱和儲熱的效率,更加智能化,在使用較小成本的情況下,增強了對溫室的溫度調控能力。附圖說明通過以下參照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的描述,本技術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優點將更為清楚。圖1為根據本技術的實施例的溫室系統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根據本技術的實施例的溫室系統的溫度控制單元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將參照附圖更詳細地描述本技術的各種實施例。在各個附圖中,相同的元件采用相同或類似的附圖標記來表示。為了清楚起見,附圖中的各個部分沒有按比例繪制。如圖1所示,為一種連棟溫室的溫室系統,可用于植物的栽培。所述溫室系統,包括溫室1和溫度控制單元2,在所述溫室內的土壤層4中埋設有多層散熱管網,所述溫度控制單元采集溫室內和所述土壤層中的溫度信號,并根據采集到的溫度信號控制熱流體進入相應的至少一個散熱管網層中,并經散熱管網層將熱量傳散到所述土壤層4中存儲。所述多層散熱管網包括自上而下設置的第一散熱管網層31、第二散熱管網層32和第三散熱管網層32。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第一散熱管網層31、第二散熱管網層32和第三散熱管網層33與溫室內地面之間的距離分別為400mm-600mm,800mm-1000mm,1200mm-1600mm。相應的,所述第一散熱管網層31、第二散熱管網層32和第三散熱管網33所處于的土壤層分別為第一土壤層41、第二土壤層42和第三土壤層43。為了減少所述多層散熱管網與土壤層100之間的熱傳導,可在多層散熱管網的底部設置防寒層44,例如將所述防寒層針對性的設置在1800mm-2500mm之間。圖2示出了根據本技術實施例的溫室系統的溫度控制單元的結構。如圖2所示,所述溫度控制單元2包括控制模塊21、溫度傳感器和閥門23,所述溫度傳感器和閥門分別與所述控制單元21電性連接。所述控制模塊21可為PLC或者單片機,用來接收來自溫度傳感器的信號,并對接收到的信號進行處理后,控制所述閥門23的動作。所述溫度傳感器包括第一溫度傳感器221,所述第一溫度傳感器設置在所述溫室1內,用于采集溫室內1的溫度信號,并將該溫度信號傳送到所述控制模塊21。所述溫度傳感器還包括多個第二溫度傳感器222,所述多個第二溫度傳感器分別設置在不同的散熱管網層所在的土壤層中,也就是說在所述第一土壤層41、第二土壤層42和第三土壤層43中分別設置有所述第二溫度傳感器,用來采集相應散熱管網層中的溫度信號,并傳送到所述控制模塊。例如,當熱流體的熱量較小時,僅開啟第一散熱管網層31的控制閥門,使的熱流體的熱量存儲第一土壤層41中;當所述第一土壤層內所設置的第二溫度傳感器222檢測到溫度高于相應預設值時,控制器發出指令,關閉第一散熱管網層31的控制閥門。所述閥門23優選為電控流量調節閥。所述閥門具有多個,所述多個閥門23分別設置在不同的散熱管網層的流體進入管路上,用來根據所述控制模塊21傳送的指令控制熱流體流經相應散熱管網層的流量。本
人員應當理解,所述溫室還具有支撐架等支撐結構,以及覆蓋在所述溫室外部的多個保溫層,例如保溫被、棉被或者羽絨被,這里不再贅述。如圖1所述,所述溫室內設置有多個風機5,每個所述風機通過相應的用于傳輸風力的送風管道100與所述多個散熱管網分別連接,根據溫室內的溫度情況,可選擇需要開啟的風機的數目,風機產生的風力通過所述送風管道可選擇性的傳送到相應的散熱管網層中,從而將溫室內的熱量或者是風機自身產生的熱風的熱量輸送到相應的散熱管網層存儲。例如,可在溫度較高的時間段內,開啟較多數目的風機5,加快熱量傳輸。所述多層散熱管網上連接有露出在溫室內部的出風口1000,風機5通過所述送風管道100將風力輸送到相應的散熱管網,并經散熱管網散熱后,經所述出風口吹出。所述送風管道100具有隔熱結構,使得流經其內部的流體與外部的熱傳導效率降低。所述散熱管網包括由金屬材料形成的多根管道,多根管道之間交叉連接形成所述散熱管網。所述散熱管網埋設在溫室內的土壤中,為層狀結構,由多根具有一定散熱性能的金屬管,例如鋁管或者鋼管,交叉連接而成。為了擴大散熱面積,可以采用具有較小直徑的金屬管,同時設置合適的金屬管數量。所述第一傳感器將采集的溫度信號傳送至所述控制器,當溫室內溫度達到預定值后,控制系統控制相應數目的風機5開啟,所述風機產生的熱風通過所述送風管道傳輸至所述多層散熱管網中的至少其中一層中,熱風通過散熱管網與土壤發生熱交換,變為冷風后,經過所述出風口均勻的排到溫室內,來降低溫室內的溫度。同時,熱風傳散到土壤層中的熱量,在土壤層中進行暫時存儲,溫室內的溫度降低時,例如在夜間12點以后,熱量會均勻持續的從土壤中擴散到溫室內部,來提高溫室內的溫度,從而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溫室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溫室(1)和溫度控制單元(2),所述溫度控制單元(2)包括控制模塊(21)、溫度傳感器和閥門(23),所述溫度傳感器和閥門(23)分別與所述控制模塊電性連接,在所述溫室(1)內的土壤層(4)中埋設有多層散熱管網,所述多層散熱管網包括自上而下設置的第一散熱管網層(31)、第二散熱管網層(32)和第三散熱管網層(33),所述溫度控制單元(2)采集溫室內和所述土壤層中的溫度信號,并根據采集到的溫度信號控制熱流體進入相應的至少一個散熱管網層中,并經所述散熱管網層將熱量傳散到所述土壤層(4)中存儲。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溫室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溫室(1)和溫度控制單元(2),所述溫度控制單元(2)包括控制模塊(21)、溫度傳感器和閥門(23),所述溫度傳感器和閥門(23)分別與所述控制模塊電性連接,在所述溫室(1)內的土壤層(4)中埋設有多層散熱管網,所述多層散熱管網包括自上而下設置的第一散熱管網層(31)、第二散熱管網層(32)和第三散熱管網層(33),所述溫度控制單元(2)采集溫室內和所述土壤層中的溫度信號,并根據采集到的溫度信號控制熱流體進入相應的至少一個散熱管網層中,并經所述散熱管網層將熱量傳散到所述土壤層(4)中存儲。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溫室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熱管網層(31)、第二散熱管網層(32)和第三散熱管網層(33)與溫室內地面之間的距離分別為400mm-600mm,800mm-1000mm,1200mm-1600m...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呂昊,
申請(專利權)人:呂昊,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北京;1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