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粉塵采樣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大流量風洞顆粒物過濾檢測系統,該檢測系統包括風道和粉塵發射器;風道的截面為圓形,粉塵發射器為圓環形,粉塵發射器設置在風道內,且與風道呈同心圓分布;粉塵發射器上設置有粉塵入口;粉塵發射器上,沿著粉塵發射器延伸的方向,設置有多個粉塵出口,且多個粉塵出口的出口方向與風道的風向一致。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的大流量風洞顆粒物過濾檢測系統,圓形的風道沒有自然空間死角,并且圓環形的粉塵發射器采用多個粉塵出口同時發射顆粒物樣品,因此顆粒物樣品在風洞風道中能夠均勻混合,使得在風道中不同取樣點取得的樣品分析結果偏差小,確保科研結果數據分析的準確性。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粉塵采樣檢測
,尤其是涉及一種大流量風洞顆粒物過濾檢測系統。
技術介紹
目前,現有技術中的風洞的風道截面多呈方形,顆粒物樣品從一個進口進入風洞風道內,由于顆粒物樣品進入風道不均勻,再加上方形風道存在自然空間死角,從而導致顆粒物樣品在風道內均勻混合的效果差,影響樣品分析結果。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大流量風洞顆粒物過濾檢測系統,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顆粒物樣品無法均勻混合的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提供的大流量風洞顆粒物過濾檢測系統,包括風道和粉塵發射器;風道的截面為圓形,粉塵發射器為圓環形,粉塵發射器設置在風道內,且與風道呈同心圓分布;粉塵發射器上設置有粉塵入口;粉塵發射器上,沿著粉塵發射器延伸的方向,設置有多個粉塵出口,且多個粉塵出口的出口方向與風道的風向一致。進一步地,多個粉塵出口的截面積,由靠近粉塵入口至遠離粉塵入口的方向,逐漸增大。進一步地,粉塵發射器的直徑為風道直徑的1/2。進一步地,風道包括第一風道、第二風道和第三風道,以及采樣區;第一風道、第二風道和第三風道依次連通;第一風道遠離第二風道的一端為空氣入口,第三風道遠離第二風道的一端為采樣區;采樣區用于采集風道中的混合粉塵顆粒物樣品;第一風道,由空氣入口至第二風道的方向,呈漸縮狀。進一步地,第二風道,由第一風道至第三風道的方向,呈漸縮狀。進一步地,第二風道的最大直徑小于第一風道的最大直徑。<br>進一步地,采樣區呈圓柱狀;第三風道,由采樣區至第二風道的方向,呈漸縮狀。本專利技術提供的大流量風洞顆粒物過濾檢測系統,圓形的風道沒有自然空間死角,并且圓環形的粉塵發射器采用多個粉塵出口同時發射顆粒物樣品,因此顆粒物樣品在風洞風道中能夠均勻混合,使得在風道中不同取樣點取得的樣品分析結果偏差小,確保科研結果數據分析的準確性。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專利技術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專利技術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大流量風洞顆粒物過濾檢測系統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大流量風洞顆粒物過濾檢測系統的粉塵發射器的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記:1-風道;11-空氣入口;12-第一風道;13-第二風道;14-第三風道;15-采樣區;2-粉塵發射器;21-粉塵入口;22-粉塵出口。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專利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專利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專利技術保護的范圍。在本專利技術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專利技術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專利技術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在本專利技術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專利技術中的具體含義。圖1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大流量風洞顆粒物過濾檢測系統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大流量風洞顆粒物過濾檢測系統的粉塵發射器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施例提供的大流量風洞顆粒物過濾檢測系統,包括風道1和粉塵發射器2;風道1的截面為圓形,粉塵發射器2為圓環形,粉塵發射器2設置在風道1內,且與風道1呈同心圓分布;粉塵發射器2上設置有粉塵入口21;粉塵發射器2上,沿著粉塵發射器2延伸的方向,設置有多個粉塵出口22,且多個粉塵出口22的出口方向與風道1的風向一致。參見圖2,圓環形的粉塵發射器2上設置有一個粉塵入口21,粉塵入口21通過一根管道穿過風道1管壁,與外部粉塵發生器連通,以向粉塵發射器2內提供粉塵顆粒物;圓環形的粉塵發射器2與圓形風道1呈同心圓分布,圓環形的粉塵發射器2上還設置有多個粉塵出口22,多個粉塵出口22也成圓形分布,粉塵出口22的出口方向與風道1的風向一致,粉塵顆粒物樣品在風道1中被空氣推動,擴散開來,均勻分布。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進一步地,多個粉塵出口22的截面積,由靠近粉塵入口21至遠離粉塵入口21的方向,逐漸增大。如圖2所示,由粉塵入口21一側至粉塵入口21的對側,氣壓壓力逐漸變小,為保證圓環形粉塵發射器2粉塵發射均勻,使各粉塵出口22的發粉量一樣,因此粉塵出口22的截面積,從上到下逐漸變大。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進一步地,粉塵發射器2的直徑為風道1直徑的1/2。整個圓環形粉塵發射器2直徑為風道1直徑的一半,且粉塵發射器2與風道1呈同心圓分布,粉塵發射器2的中心軸正好也是風道1的中心軸,這更深層次的保證了粉塵在風道1中的均勻分布。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進一步地,風道1包括第一風道12、第二風道13和第三風道14,以及采樣區15;第一風道12、第二風道13和第三風道14依次連通;第一風道12遠離第二風道13的一端為空氣入口11,第三風道14遠離第二風道13的一端為采樣區15;采樣區15用于采集風道1中的混合粉塵顆粒物樣品;第一風道12,由空氣入口11至第二風道13的方向,呈漸縮狀。參見圖1,圖中箭頭代表風道中氣體的流動方向。如圖1所示,空氣由空氣入口11均勻的進入第一風道12,空氣通過粉塵發射器2之后,粉塵發射器2發出的粉塵樣品與風道風向保持同向,粉塵顆粒物樣品在風道中被空氣不斷向前推動,依次通過第二風道13、第三風道14,最終進入采樣區15被采樣。在第一風道12內,空氣與粉塵的混合過程中,風道管壁附近的空氣中粉塵顆粒物樣品相對比較稀疏,因此,第一風道12,由空氣入口11至第二風道13的方向,呈漸縮狀,以將風道管壁附近的空氣和粉塵顆粒收縮折射至中間位置,使風道中空氣粉塵顆粒物樣品混合均勻。...
【技術保護點】
一種大流量風洞顆粒物過濾檢測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風道和粉塵發射器;所述風道的截面為圓形,所述粉塵發射器為圓環形,所述粉塵發射器設置在所述風道內,且與所述風道呈同心圓分布;所述粉塵發射器上設置有粉塵入口;所述粉塵發射器上,沿著所述粉塵發射器延伸的方向,設置有多個粉塵出口,且多個所述粉塵出口的出口方向與所述風道的風向一致。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大流量風洞顆粒物過濾檢測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風道和粉塵發射器;所述風
道的截面為圓形,所述粉塵發射器為圓環形,所述粉塵發射器設置在所述風道內,且與所述
風道呈同心圓分布;
所述粉塵發射器上設置有粉塵入口;所述粉塵發射器上,沿著所述粉塵發射器延伸的
方向,設置有多個粉塵出口,且多個所述粉塵出口的出口方向與所述風道的風向一致。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大流量風洞顆粒物過濾檢測系統,其特征在于,多個所述粉塵
出口的截面積,由靠近所述粉塵入口至遠離所述粉塵入口的方向,逐漸增大。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大流量風洞顆粒物過濾檢測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粉塵發射
器的直徑為所述風道直徑的1/2。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大流量風洞顆粒物過濾檢測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風道包括
第一風道、第...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海云,楊玉環,
申請(專利權)人:北京凌科盛世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北京;1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