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一種空調柜機、空調器和空調柜機的出風控制方法,其中,空調柜機包括殼體,該殼體內形成有風道;以及出風裝置,該出風裝置固定于所述殼體,所述出風裝置包括于橫向呈間隔設置的三個出風結構,三個所述出風結構均與所述風道連通,且相鄰兩所述出風結構的出風口之間設有風洞,該風洞沿前后方向貫穿該殼體。本發明專利技術技術方案能夠有效調節空調柜機的出風量和出風模式,使室內空氣的溫度有效快速達到設置的溫度。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空氣調節裝置
,特別涉及一種空調柜機、空調器和空調柜機的出風控制方法。
技術介紹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空調柜機的要求越來越高。現有的空調柜機,一般只設置一個出風口,出風模式較為單一,出風量較少,無法滿足出風面積和出風量的需求,使室內空氣的溫度無法有效快速達到設置的溫度。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空調柜機,旨在能夠有效調節空調柜機的出風量和出風模式,使室內空氣的溫度有效快速達到設置的溫度。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提出的空調柜機,包括:殼體,該殼體內形成有風道;以及出風裝置,該出風裝置固定于所述殼體,所述出風裝置包括于橫向呈間隔設置的三個出風結構,三個所述出風結構均與所述風道連通,且相鄰兩所述出風結構的出風口之間設有風洞,該風洞沿前后方向貫穿該殼體。優選地,所述風洞沿上下方向呈條狀設置或圓形設置。優選地,所述風洞的上端腔壁呈圓滑曲面設置。優選地,所述風洞的后側入口和前側出口均呈擴口狀設置。優選地,所述出風結構包括出風框,該出風框具有與所述風道連通的所述出風口,所述出風框連接有旋轉機構,該旋轉機構驅動所述出風框相對于所述殼體旋轉。優選地,所述出風框呈圓筒狀設置,該出風框的側壁具有關機面和出風面,該出風口設于出風面,所述出風框的下端設有與所述風道連通的貫通口。優選地,所述殼體的上端形成有出風部,所述出風部設有三間隔設置的出風單元,相鄰所述出風單元之間的間隙形成所述風洞;每一所述出風單元內形成有容置腔,每一容置腔均設有讓位口,所述出風結構位于所述容置腔內,且所述出風結構的出風口于出風狀態時與所述讓位口連通。優選地,所述讓位口設于所述殼體的前側壁,所述風道的進風口設于所述殼體的后側壁。優選地,所述出風部呈楔形設置。優選地,所述風道內形成有兩入風腔,所述空調柜機設有兩離心風機,每一所述入風腔內均設有一所述離心風機。優選地,兩所述離心風機沿上下方向呈間隔設置。本專利技術還提供一種空調器,包括空調柜機以及與該空調柜機連接的空調室外機,該空調柜機包括:殼體,該殼體內形成有風道;以及出風裝置,該出風裝置固定于所述殼體,所述出風裝置包括三個出風結構,三個所述出風結構均與所述風道連通,且相鄰兩所述出風結構的出風口之間設有風洞,該風洞沿前后方向貫穿該殼體。本專利技術還提出一種空調柜機的出風控制方法,包括:第一次檢測環境溫度;當環境的溫度高于預設閾值時,使其中三個出風結構的出風口同時開啟,進行出風控制;第二次檢測環境溫度,當環境溫度低于預設閾值時,關閉其中一出風結構的出風口。優選地,在第二次檢測環境的溫度,當環境的溫度低于預設閾值時,關閉其中一出風結構的出風口的步驟后,還包括:第三次檢測環境的溫度,當環境溫度低于預設閾值時,再次關閉一出風結構的出風口。本專利技術技術方案通過采用三個出風結構,并設置雙風洞,當空調柜機運行時,外部空氣進入風道內并從三個出風結構的出風口流出。風洞前端的臨接出風口處的空氣流速較快,壓強較小,風洞后端與風洞前端就存在壓強差,位于風洞后端的空氣自后向前運動,并與三個出風口流出的空氣匯流,從而大大增加了空調柜機的出風量。三個出風結構的出風口實行單獨關閉,單獨開啟,實現分區域送風及控溫的效果。在三出風結構同時工作時,三出風口,兩風洞形成五條空氣流道,五條空氣流道之間形成擾流效應,可實現快速控溫的效果,同時控制區域更加廣闊。另外,當空調柜機制冷工作時,從風洞吹出的是室內溫度較高的熱風,熱風與冷風混合,提高了殼體前側空氣的溫度,從而提高空調柜機出風的柔和性,進而提高了空調柜機的使用舒適度。當空調柜機制熱工作時,三個出風口向前吹送溫度較高的熱風,從風洞吹出的是室內溫度較低的冷風,冷風與熱風混合,降低了殼體前側空氣的溫度,從而提高了空調柜機出風的柔和性,進而提高了空調柜機的使用舒適度。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專利技術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示出的結構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為本專利技術空調柜機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中空調柜機的分解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空調柜機的風道的部分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專利技術空調柜機的出風結構的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號說明:本專利技術目的的實現、功能特點及優點將結合實施例,參照附圖做進一步說明。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專利技術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專利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專利技術保護的范圍。需要說明,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諸如上、下、左、右、前、后……)僅用于解釋在某一特定姿態(如附圖所示)下各部件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運動情況等,如果該特定姿態發生改變時,則該方向性指示也相應地隨之改變。另外,在本專利技術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其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至少一個該特征。另外,各個實施例之間的技術方案可以相互結合,但是必須是以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能夠實現為基礎,當技術方案的結合出現相互矛盾或無法實現時應當認為這種技術方案的結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專利技術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參照圖1至3,本專利技術提出一種空調柜機100,包括:殼體10,該殼體10包括可拆卸連接的前殼11、后殼13和底座12,通過前殼11和后殼13的可拆卸連接,然后安裝在底座12上,使得該空調柜機100的安裝和拆卸都較為方便。該殼體10大體呈方形筒體設置。該殼體10內形成有風道,也即前殼11和后殼13之間形成風道,該風道內安裝有風機30和換熱器50。該風道主要形成于殼體10的內部,外部空氣經由風道的進風口10a進入到風道內,外部空氣通過進風口10a進入到風道內的換熱器50之前,本申請中還設置了防塵過濾網(未圖示)進行過濾,該防塵過濾網位于殼體10內且罩蓋所述風道的進風口10a,以保證進入到風道內的空氣的潔凈度。同時還設置了灰塵傳感器(未圖示)對防塵過濾網進行灰塵度檢測,防止灰塵過濾網中的灰塵過而堵塞風道。進入到風道內的空氣由風機30驅動,經過換熱器50進行換熱,該換熱器50為板式換熱器50,通過板式換熱器50可增大換熱面積,同時板式換熱器50方便加工和維護。風道的進風口10a正對該板式換熱器50設置以增大換熱面積,保證進入到風道內的空氣均經過換熱器50進行換熱。換熱器50安裝固定在殼體10內,具體在本實施例中,通過在后殼13上設置緊固裝置如螺栓連接件進行固定安裝。換熱器50的下端安裝有接水盤51,用于接收冷凝水,該接水盤51呈長方形設置。該空調柜機100設有出風裝置(未標示),該出風裝置固定于所述殼體10,所述出風裝置包括于橫向呈間隔設置的三個出風結構90,三個所述出風結構90均與所述風道連通,且相鄰兩所述出風結構90的出風口91a之間設有風洞10b,該風洞10b沿前后方向貫穿該殼體10。本專利技術技術方案通過采用三個出風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空調柜機,其特征在于,包括:殼體,該殼體內形成有風道;以及出風裝置,該出風裝置固定于所述殼體,所述出風裝置包括于橫向呈間隔設置的三個出風結構,三個所述出風結構均與所述風道連通,且相鄰兩出風結構之間設有風洞,該風洞沿前后方向貫穿該殼體。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空調柜機,其特征在于,包括:殼體,該殼體內形成有風道;以及出風裝置,該出風裝置固定于所述殼體,所述出風裝置包括于橫向呈間隔設置的三個出風結構,三個所述出風結構均與所述風道連通,且相鄰兩出風結構之間設有風洞,該風洞沿前后方向貫穿該殼體。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調柜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風洞沿上下方向呈條狀設置或圓形設置。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空調柜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風洞的上端腔壁呈圓滑曲面設置。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空調柜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風洞的后側入口和前側出口均呈擴口狀設置。5.如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所述的空調柜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風結構包括出風框,該出風框具有與所述風道連通的所述出風口,所述出風框連接有旋轉機構,該旋轉機構驅動所述出風框相對于所述殼體旋轉。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空調柜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風框呈圓筒狀設置,該出風框的側壁具有關機面和出風面,該出風口設于出風面,所述出風框的下端設有與所述風道連通的貫通口。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調柜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的上端形成有出風部,所述出風部設有三間隔設置的出風單元,相鄰所述出風單元之間的間隙形成所述風洞;每一所述出風單元內形成有容置腔,每一容置腔均設有讓位口,所述出風結...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向陽,劉國虬,陳良銳,
申請(專利權)人:蕪湖美智空調設備有限公司,美的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安徽;3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