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大體積混凝土后澆帶模板安裝加固施工系統及安裝方法,包括墊層、筏板基礎底板鋼筋、筏板基礎頂板鋼筋、側模板、背楞、止水鋼板,待澆筑的后澆帶設于側模板與筏板基礎頂板鋼筋和筏板基礎底板鋼筋圍成的結構內,側模板位于后澆帶兩側,它還包括水平支撐、豎向支撐、U型插筋、直插筋、對拉螺桿和模板卡條;本發明專利技術能快速安裝拆卸,施工方便,所有材料可重復使用,有效節省成本,此模板安裝及支撐加固系統快速簡便,可有效確保后澆帶的結構設計尺寸、混凝土施工質量、不炸模、不變形以及支撐的穩固,保證混凝土施工質量,極大的確保了鋼筋混凝土的施工質量以及后澆帶的截面尺寸符合設計要求,可有效節省成本及不必要的返修,并且觀感度好、穩定性強。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屬大體積混凝土后澆帶模板安裝及支撐加固施工系統,主要適用于地下室基礎為大體積混凝土筏板基礎底板后澆帶的模板安裝及支撐加固。
技術介紹
設計地下室基礎筏板為大體積混凝土時,其厚度大于1m,后澆帶的模板支撐固定以及止水鋼板的安裝固定將非常的麻煩,且穩定性比較差,如模板支撐加固不牢,會造成混凝土漲模、無法保證結構設計尺寸,嚴重的會造成后澆帶炸模、變形以及后澆帶的截面尺寸達不到設計要求。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就是要解決以上問題,提出一種大體積混凝土后澆帶模板安裝加固施工系統,可有效的確保后澆帶的位置不位移、不炸模及支撐的穩固,保證混凝土施工質量,且施工簡單,拆裝方便,可有效節省成本及不必要的返修,主要適用于地下室基礎為大體積混凝土筏板基礎底板后澆帶的模板安裝及支撐加固。大體積混凝土后澆帶模板安裝加固施工系統,包括墊層、筏板基礎底板鋼筋、筏板基礎頂板鋼筋、側模板、背楞、止水鋼板,待澆筑的后澆帶設于側模板與筏板基礎頂板鋼筋和筏板基礎底板鋼筋圍成的結構內,側模板位于后澆帶兩側,它還包括水平支撐、豎向支撐、U型插筋、直插筋、對拉螺桿和模板卡條;側模板由下至上依次包括側模板一、側模板二和側模板三,側模板一底部位于墊層上方,側模板一和側模板二之間設有模板卡條和止水鋼板,模板卡條與側模板一相連,止水鋼板在模板卡條上方與側模板二相連,側模板三與側模板二相連;背楞包括水平背楞一、水平背楞二和水平背楞三;水平背楞一分設于側模板一和側模板二兩側,水平背楞二設置在側模板一與模板卡條的接縫處放置,水平背楞三位于側模板二與側模板三接縫處;直插筋1分別位于距后澆帶1m及1.5m處,一端位于墊層內,且沿后澆帶長度方向間距1.5m均勻分布,直插筋露出墊層高度≥10cm;U型插筋2位于后澆帶側模板的底部居中位置,開口一端位于墊層內,頂部露出墊層高度≥筏板基礎底板鋼筋頂面距墊層面的距離,U型插筋規格型號為φ16,間距為1m;對拉螺桿包括水平對拉螺桿一、水平對拉螺桿二、斜向對拉螺桿一和斜向對拉螺桿二;水平對拉螺桿一兩端分別與設置在側模板一外側的背楞相連;水平對拉螺桿二兩端分別與設置在側模板二外側的背楞相連;斜向對拉螺桿一一端與設置在側模板一內側的背楞相連,另一端與直插筋固接;斜向對拉螺桿二一端與設置在側模板二內側的背楞相連,另一端與筏板基礎頂板鋼筋固接;水平支撐包括水平支撐一和水平支撐二;水平支撐一兩端與水平背楞二相連,水平支撐二兩端與水平背楞三相連,豎向支撐與水平支撐一中部和水平支撐二中部相連,豎向支撐底端位于墊層上。側模板一底部根據筏板基礎底板鋼筋間距設有開槽;側模板一底部槽寬≥底板鋼筋直徑,槽深≥U型插筋露出高度;側模板三底部根據筏板基礎頂板鋼筋間距開槽,槽寬≥頂板鋼筋直徑,槽深≥頂板上部鋼筋頂面距側模板二頂部的距離;U型插筋頂部露出墊層部分位于側模板一的開槽內,側模板三的開槽內與頂板上部鋼筋相連;側模板一及側模板三開槽部位鋪貼有膠帶。優選的,直插筋及U型插筋采用φ16短鋼筋廢料制作。優選的,模板卡條長度為3cm。優選的,側模板一、模板卡條、側模板二及側模板三均采用16mm厚木模板制作。優選的,水平背楞一采用48mm*3.6mm鋼管制作。優選的,水平背楞二、水平支撐一、豎向支撐、水平背楞三、水平支撐三均采用50mm*100mm的方木制作。優選的,膠帶為塑料膠帶。一種用于大體積混凝土后澆帶模板安裝加固施工系統的安裝方法,步驟一,定位放線,先根據施工圖紙確定后澆帶的位置;步驟二,距后澆帶長度方向1m及1.5m處在墊層內各預埋一根φ16的直插筋沿后澆帶長度方向間距1.5m均勻分布,直插筋露出墊層高度≥10cm;步驟三,在墊層內沿后澆帶側模板位置的底部居中預埋U型插筋露出高度≥底板上部鋼筋頂面距墊層面的距離,直插筋規格型號為φ16,間距為1m;步驟四,筏板基礎底板鋼筋綁扎完成后,在U型插筋上放置側模板一,側模板一底部根據筏板基礎底板鋼筋間距開槽,槽寬≥底板鋼筋直徑,槽深≥U型插筋露出高度;步驟五,用水平對拉螺桿一與斜向對拉螺桿一配合水平背楞一安裝固定牢側模板一,斜向對拉螺桿一底部與直插筋焊接;步驟六,在側模板一的頂部放置模板卡條長度為3cm,方便混凝土澆筑成型后側模板一的拆除;步驟七,在側模板一與模板卡條的接縫處放置水平背楞二,用豎向支撐配合水平支撐一固定牢水平背楞二;步驟八,將焊接好的止水鋼板放置于模板卡條上部;在止水鋼板上放置側模板二;步驟九,用水平對拉螺桿二與斜向對拉螺桿二配合水平背楞一安裝固定牢側模板二,斜向對拉螺桿二頂部與筏板上部鋼筋焊接距后澆帶長度方向1m及1.5m處焊接,斜向對拉螺桿二沿后澆帶長度方向間距1.5m均勻分布;步驟十,在側模板二上部放置側模板三底部根據筏板基礎頂板鋼筋間距開槽,槽寬≥頂板鋼筋直徑,槽深≥頂板上部鋼筋頂面距側模板二頂部的距離,在側模板二與側模板三接縫處放置水平背楞三,用豎向支撐配合水平支撐二固定牢水平背楞三;最后將側模板一及側模板三開槽部位用膠帶密實鋪貼。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專利技術能快速安裝拆卸,施工方便,所有材料可重復使用,有效節省成本,此模板安裝及支撐加固系統快速簡便,可有效確保后澆帶的結構設計尺寸、混凝土施工質量、不炸模、不變形以及支撐的穩固,保證混凝土施工質量,極大的確保了鋼筋混凝土的施工質量以及后澆帶的截面尺寸符合設計要求,可有效節省成本及不必要的返修,并且觀感度好、穩定性強?,F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說明。附圖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的主視示意圖。圖中:1—直插筋;2—U型插筋;3—側模板一;4—水平對拉螺桿一;5—斜向對拉螺桿一;6—水平背楞一;7—模板卡條;8—水平背楞二;9—水平支撐一;10—豎向支撐一;11—止水鋼板;12—側模板二;13—水平對拉螺桿二;14—斜向對拉螺桿二;15—側模板三;16—水平背楞三;17—水平支撐二;18—膠帶。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一如圖1所示,大體積混凝土后澆帶模板安裝加固施工系統,包括墊層、筏板基礎底板鋼筋、筏板基礎頂板鋼筋、側模板、背楞、止水鋼板11,待澆筑的后澆帶設于側模板與筏板基礎頂板鋼筋和筏板基礎底板鋼筋圍成的結構內,側模板位于后澆帶兩側,它還包括水平支撐、豎向支撐、U型插筋2、直插筋1、對拉螺桿和模板卡條;側模板由下至上依次包括側模板一3、側模板二12和側模板三15,側模板一3底部位于墊層上方,側模板一3和側模板二12之間設有模板卡條7和止水鋼板11,模板卡條與側模板一3相連,止水鋼板11在模板卡條上方與側模板二12相連,側模板三15與側模板二12相連;背楞包括水平背楞一6、水平背楞二8和水平背楞三16;水平背楞一6位于側模板一3和側模板二12兩側,水平背楞二8位于側模板一3與模板卡條7的接縫處放置,水平背楞三位于側模板二12與側模板三15接縫處;直插筋11分別位于距后澆帶1m及1.5m處,一端位于墊層內,且沿后澆帶長度方向間距1.5m均勻分布,直插筋露出墊層高度≥10cm;U型插筋22位于后澆帶側模板的底部居中位置,開口一端位于墊層內,頂部露出墊層高度≥筏板基礎底板鋼筋頂面距墊層面的距離,U型插筋2規格型號為φ16,間距為1m;對拉螺桿包括水平對拉螺桿一4、水平對拉螺桿二13、斜向對拉螺桿一5和斜向對拉螺桿二14;水平對拉螺桿一4兩端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大體積混凝土后澆帶模板安裝加固施工系統,包括墊層、筏板基礎底板鋼筋、筏板基礎頂板鋼筋、側模板、背楞和止水鋼板,待澆筑的后澆帶設于側模板、筏板基礎頂板鋼筋和筏板基礎底板鋼筋圍成的結構內,側模板位于后澆帶兩側,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水平支撐、豎向支撐、U型插筋、直插筋、對拉螺桿和模板卡條;所述側模板由下至上依次包括側模板一、側模板二和側模板三,所述側模板一底部位于墊層上方,側模板一和側模板二之間設有模板卡條和止水鋼板,所述模板卡條與側模板一相連,所述止水鋼板在模板卡條上方與側模板二相連,所述側模板三與側模板二相連;所述背楞包括水平背楞一、水平背楞二和水平背楞三;水平背楞一分設于側模板一和側模板二兩側,水平背楞二設置在側模板一與模板卡條的接縫處,水平背楞三位于側模板二與側模板三接縫處;所述直插筋分別位于距后澆帶1m及1.5m處,一端位于墊層內,且沿后澆帶長度方向間距1.5m均勻分布,直插筋露出墊層高度≥10cm;所述U型插筋位于后澆帶側模板的底部居中位置,開口一端位于墊層內,頂部露出墊層高度≥筏板基礎底板鋼筋頂面距墊層面的距離,所述U型插筋規格型號為φ16,間距為1m;所述對拉螺桿包括水平對拉螺桿一、水平對拉螺桿二、斜向對拉螺桿一和斜向對拉螺桿二;所述水平對拉螺桿一兩端分別與設置在側模板一外側的背楞相連;水平對拉螺桿二兩端分別與設置在側模板二外側的背楞相連;斜向對拉螺桿一一端與設置在側模板一內側的背楞相連,另一端與所述直插筋固接;斜向對拉螺桿二一端與設置在側模板二內側的背楞相連,另一端與筏板基礎頂板鋼筋固接;所述水平支撐包括水平支撐一和水平支撐二;所述水平支撐一兩端與水平背楞二相連,所述水平支撐二兩端與水平背楞三相連,所述豎向支撐與水平支撐一中部和水平支撐二中部相連,所述豎向支撐底端位于墊層上。所述側模板一底部根據筏板基礎底板鋼筋間距設有開槽;側模板一底部槽寬≥底板鋼筋直徑,槽深≥U型插筋露出高度;所述側模板三底部根據筏板基礎頂板鋼筋間距開槽,槽寬≥頂板鋼筋直徑,槽深≥頂板上部鋼筋頂面距側模板二頂部的距離;所述U型插筋頂部露出墊層部分位于側模板一的開槽內,所述側模板三的開槽內與頂板上部鋼筋相連;所述側模板一及側模板三開槽部位鋪貼有膠帶。...
【技術特征摘要】
1.大體積混凝土后澆帶模板安裝加固施工系統,包括墊層、筏板基礎底板鋼筋、筏板基礎頂板鋼筋、側模板、背楞和止水鋼板,待澆筑的后澆帶設于側模板、筏板基礎頂板鋼筋和筏板基礎底板鋼筋圍成的結構內,側模板位于后澆帶兩側,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水平支撐、豎向支撐、U型插筋、直插筋、對拉螺桿和模板卡條;所述側模板由下至上依次包括側模板一、側模板二和側模板三,所述側模板一底部位于墊層上方,側模板一和側模板二之間設有模板卡條和止水鋼板,所述模板卡條與側模板一相連,所述止水鋼板在模板卡條上方與側模板二相連,所述側模板三與側模板二相連;所述背楞包括水平背楞一、水平背楞二和水平背楞三;水平背楞一分設于側模板一和側模板二兩側,水平背楞二設置在側模板一與模板卡條的接縫處,水平背楞三位于側模板二與側模板三接縫處;所述直插筋分別位于距后澆帶1m及1.5m處,一端位于墊層內,且沿后澆帶長度方向間距1.5m均勻分布,直插筋露出墊層高度≥10cm;所述U型插筋位于后澆帶側模板的底部居中位置,開口一端位于墊層內,頂部露出墊層高度≥筏板基礎底板鋼筋頂面距墊層面的距離,所述U型插筋規格型號為φ16,間距為1m;所述對拉螺桿包括水平對拉螺桿一、水平對拉螺桿二、斜向對拉螺桿一和斜向對拉螺桿二;所述水平對拉螺桿一兩端分別與設置在側模板一外側的背楞相連;水平對拉螺桿二兩端分別與設置在側模板二外側的背楞相連;斜向對拉螺桿一一端與設置在側模板一內側的背楞相連,另一端與所述直插筋固接;斜向對拉螺桿二一端與設置在側模板二內側的背楞相連,另一端與筏板基礎頂板鋼筋固接;所述水平支撐包括水平支撐一和水平支撐二;所述水平支撐一兩端與水平背楞二相連,所述水平支撐二兩端與水平背楞三相連,所述豎向支撐與水平支撐一中部和水平支撐二中部相連,所述豎向支撐底端位于墊層上。所述側模板一底部根據筏板基礎底板鋼筋間距設有開槽;側模板一底部槽寬≥底板鋼筋直徑,槽深≥U型插筋露出高度;所述側模板三底部根據筏板基礎頂板鋼筋間距開槽,槽寬≥頂板鋼筋直徑,槽深≥頂板上部鋼筋頂面距側模板二頂部的距離;所述U型插筋頂部露出墊層部分位于側模板一的開槽內,所述側模板三的開槽內與頂板上部鋼筋相連;所述側模板一及側模板三開槽部位鋪貼有膠帶。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大體積混凝土后澆帶模板安裝加固施工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插筋及U型插筋采用φ16短鋼筋廢料制作。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大體積混凝土后澆帶...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鄒仕山,楊開虎,鮑錫剛,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十七冶集團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安徽;3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