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澆筑地下室頂板后澆帶的混凝土吊模,該吊模設于地下室頂板需澆筑后澆帶處,該吊模包括吊筋、吊繩、支撐筋、墊塊及模板,所述模板上設有數個吊繩孔,墊塊上設有吊筋槽;所述墊塊對稱設于后澆帶兩側的地下室頂板的頂面,模板設于后澆帶的地下室頂板的底面,吊筋設于對稱設置的墊塊的吊筋槽內,支撐筋設于模板底部,吊繩一端與支撐筋扭結,另一端穿過模板上的吊繩孔與吊筋扭結。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無需二次搭設支撐架即可完成支模,具有結構簡單、節省材料、省工省力的優點。(*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本技術公開了一種澆筑地下室頂板后澆帶的混凝土吊模,該吊模設于地下室頂板需澆筑后澆帶處,該吊模包括吊筋、吊繩、支撐筋、墊塊及模板,所述模板上設有數個吊繩孔,墊塊上設有吊筋槽;所述墊塊對稱設于后澆帶兩側的地下室頂板的頂面,模板設于后澆帶的地下室頂板的底面,吊筋設于對稱設置的墊塊的吊筋槽內,支撐筋設于模板底部,吊繩一端與支撐筋扭結,另一端穿過模板上的吊繩孔與吊筋扭結。本技術無需二次搭設支撐架即可完成支模,具有結構簡單、節省材料、省工省力的優點。【專利說明】澆筑地下室頂板后澆帶的混凝土吊模
本技術涉及工程建筑
澆筑混凝土的模具,尤其是一種澆筑地下室頂板后澆帶的混凝土吊模。
技術介紹
在建筑混凝土結構的施工中,防止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由于自身收縮不均或沉降不均可能產生的有害裂縫,按照設計要求,在基礎底板、墻、梁相應位置留設臨時施工縫,將結構暫時劃分為若干部分,經過構件內部收縮,在若干時間后再澆搗該施工縫混凝土,將結構連成整體的地帶成為后澆帶。 現有技術的地下室頂板的后澆帶施工中,依據后澆帶的工藝要求,需在地下室頂板混凝土澆筑終凝約60天后,即結構內部收縮完成、混凝土強度達標,才允許澆筑后澆帶混凝土,存在的問題是,由于施工周期的限定,當澆筑地下室頂板后澆帶時,地下室頂板的支撐架已經拆除,導致后澆帶模板無法支設,只能采取二次搭設支撐架以解決模板的支撐問題,不僅浪費材料、而且費時費力。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而提供的一種澆筑地下室頂板后澆帶的混凝土吊模,本技術無需二次搭設支撐架即可完成支模,具有結構簡單、節省材料、省工省力的優點。 實現本技術目的的具體技術方案是: 一種澆筑地下室頂板后澆帶的混凝土吊模,該吊模設于地下室頂板需澆筑后澆帶處,其特點在于該吊模包括吊筋、吊繩、支撐筋、墊塊及模板,所述模板為矩形板,其上沿縱向對稱設有數個吊繩孔,吊筋及支撐筋為鋼筋條,吊繩為鐵絲繩,墊塊為矩形塊,其一面上設有吊筋槽; 所述墊塊對稱設于后澆帶兩側的地下室頂板的頂面,模板設于后澆帶的地下室頂板的底面,吊筋設于對稱設置的墊塊的吊筋槽內,支撐筋設于模板底部,吊繩一端與支撐筋扭結,另一端穿過模板上的吊繩孔與吊筋扭結。 本技術無需二次搭設支撐架即可完成支模,具有結構簡單、節省材料、省工省力的優點。 【專利附圖】【附圖說明】 圖1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技術墊塊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技術模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技術的使用狀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閱圖1、圖2、圖3,本技術的吊模為設于地下室頂板I需澆筑后澆帶處,該吊模包括吊筋2、吊繩3、支撐筋4、墊塊5及模板6,所述模板6為矩形板,其上沿縱向對稱設有數個吊繩孔61,吊筋2及支撐筋4為鋼筋條,吊繩3為鐵絲繩,墊塊5為矩形塊,其一面上設有吊筋槽51 ; 所述墊塊5對稱設于后澆帶兩側的地下室頂板I的頂面,模板6設于后澆帶的地下室頂板I的底面,吊筋2設于對稱設置的墊塊5的吊筋槽51內,支撐筋4設于模板6底部,吊繩3 —端與支撐筋4扭結,另一端穿過模板6上的吊繩孔61與吊筋2扭結。 本技術是這樣使用的: 參閱圖1、圖2、圖3、圖4,在地下室頂板I的后澆帶7澆筑前,將本技術設于需澆筑的后澆帶7處,具體實施如下,首先將墊塊5對稱設于后澆帶7兩側的地下室頂板I的頂面上,將吊筋2橫跨于后澆帶7,并置于對稱設置的兩墊塊5的吊筋槽51內,將支撐筋4沿模板6的橫向置于模板6的底部,使支撐筋4的兩端頭對準兩個橫向設置的吊繩孔61,將吊繩3—端從模板6的吊繩孔61穿出并與支撐筋4扭結,在地下室頂板I的上方,將吊繩3的另一端通過后澆帶7的空間將模板6拉起,直至模板6觸及到地下室頂板I的底面,最后將吊繩3與吊筋2扭結,使模板6穩固的附著在地下室頂板I的底面上,并將后澆帶7的底部完全封閉,本技術混凝土吊模的支設完畢。 必要時,在地下室頂板I需澆筑后澆帶7處布筋,即可實施對后澆帶的混凝土澆筑、養護、最后把地下室頂板I上外露的吊繩3剪除,直至吊模拆除。 本技術工藝簡單,施工速度快,尤其對于大面積后澆帶的施工,避免了二次搭設支撐架的工序,既不影響建筑結構,又能符合施工規范的規定,還具有節省材料、省工省力的優點。【權利要求】1.一種澆筑地下室頂板后澆帶的混凝土吊模,該吊模設于地下室頂板(I)需澆筑后澆帶處,其特征在于該吊模包括吊筋(2)、吊繩(3)、支撐筋(4)、墊塊(5)及模板(6),所述模板(6)為矩形板,其上沿縱向對稱設有數個吊繩孔(61),吊筋(2)及支撐筋(4)為鋼筋條,吊繩(3)為鐵絲繩,墊塊(5)為矩形塊,其一面上設有吊筋槽(51);所述墊塊(5)對稱設于后澆帶兩側的地下室頂板(I)的頂面,模板(6)設于后澆帶的地下室頂板(I)的底面,吊筋(2)設于對稱設置的墊塊(5)的吊筋槽(51)內,支撐筋(4)設于模板(6)底部,吊繩(3) —端與支撐筋(4)扭結,另一端穿過模板(6)上的吊繩孔(61)與吊筋(2)扭結。【文檔編號】E04G13/00GK204098486SQ201420589295【公開日】2015年1月14日 申請日期:2014年10月13日 優先權日:2014年10月13日 【專利技術者】郭雄偉 申請人:中建七局(上海)有限公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澆筑地下室頂板后澆帶的混凝土吊模,該吊模設于地下室頂板(1)需澆筑后澆帶處,其特征在于該吊模包括吊筋(2)、吊繩(3)、支撐筋(4)、墊塊(5)及模板(6),所述模板(6)為矩形板,其上沿縱向對稱設有數個吊繩孔(61),吊筋(2)及支撐筋(4)為鋼筋條,吊繩(3)為鐵絲繩,墊塊(5)為矩形塊,其一面上設有吊筋槽(51);所述墊塊(5)對稱設于后澆帶兩側的地下室頂板(1)的頂面,模板(6)設于后澆帶的地下室頂板(1)的底面,吊筋(2)設于對稱設置的墊塊(5)的吊筋槽(51)內,支撐筋(4)設于模板(6)底部,吊繩(3)一端與支撐筋(4)扭結,另一端穿過模板(6)上的吊繩孔(61)與吊筋(2)扭結。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郭雄偉,
申請(專利權)人:中建七局上海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上海;3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