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光學膜,包括第一光學膜和第二光學膜,所述第一光學膜包括基材層,棱鏡層,粘合劑層,其特征在于:所述棱鏡層包括多個棱鏡結構,所述棱鏡結構至少之一具有第一峰脊和第二峰脊,第一峰脊和第二峰脊形成一溝槽;所述粘合劑層填入溝槽;所述第一光學膜通過粘合劑層與所述第二光學膜粘合。通過在棱鏡結構上設置雙峰結構形成溝槽并將粘合劑填入溝槽,避免犧牲第一光學膜棱鏡結構的尖端結構,提高光學膜亮度。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光學膜
,具體而言,涉及一種光學復合膜。
技術介紹
隨著顯示技術的不斷發展,液晶顯示器(LCD)越來越多地應用于例如移動電話、從個人數字助理(PDA)到電子游戲機范圍的手持計算機設備以及較大的設備比如膝上型電腦、LCD監視器和電視屏幕中。液晶面板本身并不發光,因此作為亮度來源的背光模塊為LCD顯示功能的重要組件,其中增亮膜對提高液晶顯示器亮度而言非常重要,增亮膜實現增亮功能的核心就是棱鏡結構,隨著市場對顯示器件薄型化的需求,越來越多的廠家嘗試將增亮膜與其他功能膜合而為一,以降低厚度。現有的技術中CN1791829A揭露一種薄膜結構,其采用的方案是在上層薄膜朝向下層薄膜的表面涂部一層膠水,將下層薄膜的棱形肋部刺入膠層中,以實現二者的粘合。這種做法的缺點在于其犧牲了下層薄膜的棱形肋部的尖端,而恰恰這一部分對增亮膜的功效起到了重要作用。現有技術KR20140089761A則直接將棱鏡尖端熔融以與上層膜貼合。這些做法以犧牲棱鏡尖端來實現膜層的貼合,大大降低了增亮效果。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光學膜,在實現兩層膜貼合的前提下,保持高亮度的效果。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根據本技術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光學膜,包括第一光學膜和第二光學膜,所述第一光學膜包括基材層,棱鏡層,粘合劑層;所述棱鏡層包括多個棱鏡結構,所述棱鏡結構至少之一具有第一峰脊和第二峰脊,第一峰脊和第二峰脊形成一溝槽;所述粘合劑層填入溝槽;所述第一光學膜通過粘合劑層與所述第二光學膜粘合。進一步地,所述粘合劑層與所述第一峰脊、第二峰脊等高,或突出于第一峰脊、第二峰脊連線平面。進一步地,所述棱鏡結構的材料折射率為n1,所述粘合劑層的折射率為n2,n1-n2≥0.01;n1取值為1.47~1.67,n2取值為1.35~1.62。進一步地,所述棱鏡層包括第一棱鏡結構和第二棱鏡結構,所述第一棱鏡結構具有第一峰脊和第二峰脊,所述第二棱鏡結構具有單一峰脊;所述第一棱鏡結構之間間隔任意個第二棱鏡結構;或所述第一棱鏡結構和第二棱鏡結構交替排列。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峰脊和第二峰脊的間距5~15微米,較佳為7~10微米。進一步地,所述溝槽深度為2~10微米,較佳為5~8微米。進一步地,所述粘合劑層選自壓敏粘合劑、熱固化粘合劑、UV固化粘合劑、UV/熱組合固化粘合劑、光學透明粘合劑、光學透明凝膠,以及室溫固化粘合劑。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光學膜基材的與棱鏡層相反側還具有擴散涂層。進一步地,所述第二光學膜可選自增亮膜,擴散膜,柱鏡膜,微透鏡膜,偏光膜。本技術提供的上述光學膜中,在棱鏡結構的溝槽內填入粘合劑層,并由粘合劑層與第二光學膜粘合,避免了將棱鏡的峰脊插入膠層或重塑峰脊的做法,可以提高光學膜的增亮效果。附圖說明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的說明書附圖用來提供對本技術的進一步理解,本技術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技術,并不構成對本技術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圖1示出了根據本技術一種實施方式中的光學膜的結構示意圖;圖2a-2c示出了根據本技術光學膜中第一光學膜的細部結構示意圖;圖3a-3b示出了根據本技術光學膜中第一光學膜的其他實施方式;圖4示出了根據本技術另一種實施方式中光學膜的結構示意圖;圖5示出了根據本技術另一種實施方式中光學膜的結構示意圖;圖6示出了根據本技術另一種實施方式中光學膜的結構示意圖;圖7示出了根據本技術另一種實施方式中光學膜的結構示意圖;以及圖8示出了根據本技術另一種實施方式中光學膜的結構示意圖。其中,上述附圖包括以下附圖標記:10/10’第一光學膜、11基材層、12第一棱鏡結構、13粘合劑層、14第二棱鏡結構、15擴散層、121第一峰脊、122第二峰脊、123溝槽、20第二光學膜、21增亮膜、22柱鏡膜、23擴散膜、24微透鏡膜、W寬度(間距)、H深度。具體實施方式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技術。正如
技術介紹
部分所描述的,現有技術中的光學膜,為實現薄膜間的貼合,或將增亮膜棱鏡的脊部插入膠層中,或將棱鏡脊部形狀改變以與其他光學膜粘合,總之犧牲了棱鏡的脊部亦即犧牲一定的增亮功效來達到貼合的目的。本技術提供的光學膜中,通過改變增亮膜的棱鏡結構的設計以及粘合劑層的布置方式,使其在與其他光學膜進行貼合時,避免了犧牲棱鏡脊部,從而達到較佳的增亮效果。請參考圖1,所示為本技術光學膜的一般實施例,其包括第一光學膜10和第二光學膜20;其中第一光學膜10還包括基材層11、棱鏡層和粘合劑層13,棱鏡層還包括多個第一棱鏡結構12。粘合劑層13分散的設置在多個第一棱鏡結構12上,第一光學膜10和第二光學膜20通過粘合劑層13相粘合。請繼續參考圖2a-圖2c,所述為第一光學膜的詳細結構。圖2a所示為涂布粘合劑層13之前的第一光學膜10’,顯示了棱鏡層的第一棱鏡結構12具體結構:第一棱鏡結構12為雙峰結構包括第一峰脊121和第二峰脊122,第一峰脊121與第二峰脊122之間形成溝槽123;在其他實施例種,第一棱鏡結構12還可以是多峰結構,包括多個峰脊,峰脊之間形成多個溝槽,此處不再附圖贅述。如圖2b所述,粘合劑層13設置在溝槽123內,且根據增亮膜的原理,在選擇第一棱鏡結構12和粘合劑層13的材料時,要求滿足第一棱鏡結構12的材料折射率n1大于粘合劑層13材料的折射率n2,如n1-n2≥0.01。常用第一棱鏡結構材料有:UV光固化樹脂,熱固化樹脂,或UV光/熱固化組合樹脂;根據所選材料性質調節其折射率粘合劑層材料有:壓敏粘合劑、熱固化粘合劑、UV固化粘合劑、UV/熱組合固化粘合劑、光學透明粘合劑、光學透明凝膠,以及室溫固化粘合劑。根據第一棱鏡結構12和粘合劑層13所選材料,分別調整第一棱鏡結構12折射率至1.47~1.67,調整粘合劑層13折射率至1.35~1.62;使第一棱鏡結構的折射率大于粘合劑層的折射率。如圖2c所示,粘合劑層13填入溝槽123,根據材料性質,粘合劑層13表面與第一峰脊121、第二峰脊122等高;或者粘合劑13表面突出于第一峰脊121、第二峰脊122連線平面。第一峰脊121與第二峰脊122共同形成的溝槽123具有一定頂部寬度W(亦即第一峰脊121與第二峰脊122的間距)和深度H,寬度W與深度H的設定與第一棱鏡12的具體結構相關。請參考圖2c,第一棱鏡結構12與粘合劑層13共同構成梯形結構或類梯形結構,在一實施例中,第一棱鏡結構12與粘合劑層13整體為軸對稱結構,具體來說,第一棱鏡結構12具有兩底角θ1、θ2;第一峰脊121、第二峰脊122處的頂角θ3、θ4,以及溝槽123底部的夾角θ5;兩個底角θ1=θ2,兩個頂角θ3=θ4,溝槽123的截面呈倒等腰三角形,夾角θ5適應于底角θ1、θ2大小進行調整,以滿足頂角θ3、θ4的取值;頂角θ3、θ4取值范圍80°~120°,較佳為85°~110°,更佳為90°;底角θ1、θ2取值范圍30°~60°,較佳為40°~50°,更佳為45°;如底角θ1、θ2為45°時夾角θ5取90°以滿足頂角θ3、θ4取90°;或底角θ1、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光學膜,包括第一光學膜和第二光學膜,所述第一光學膜包括基材層,棱鏡層,粘合劑層,其特征在于:所述棱鏡層包括多個棱鏡結構,所述棱鏡結構至少之一具有第一峰脊和第二峰脊,第一峰脊和第二峰脊形成一溝槽;所述粘合劑層填入溝槽;所述第一光學膜通過粘合劑層與所述第二光學膜粘合。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光學膜,包括第一光學膜和第二光學膜,所述第一光學膜包括基材層,棱鏡層,粘合劑層,其特征在于:所述棱鏡層包括多個棱鏡結構,所述棱鏡結構至少之一具有第一峰脊和第二峰脊,第一峰脊和第二峰脊形成一溝槽;所述粘合劑層填入溝槽;所述第一光學膜通過粘合劑層與所述第二光學膜粘合。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學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粘合劑層與所述第一峰脊、第二峰脊等高,或突出于第一峰脊、第二峰脊連線平面。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學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棱鏡結構的材料折射率為n1,所述粘合劑層的折射率為n2,n1-n2≥0.01。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光學膜,其特征在于,所述n1取值為1.47~1.67,n2取值為1.35~1.62。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學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棱鏡層包括第一棱鏡結構和第二棱鏡結構,所述第一棱鏡結構具有第一峰脊和第二峰脊,所述第二棱鏡結...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孫亞斐,
申請(專利權)人:張家港康得新光電材料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