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坩堝噴涂臺,所述坩堝噴涂臺包括支撐板和多個加熱部;所述加熱部,包括貼設于所述支撐板表面的用于給待噴涂坩堝的底部加熱的底部加熱部和用于給所述坩堝的四個側壁加熱的側壁加熱部,且至少其中的三個所述側壁加熱部通過轉臂連接于所述支撐板,各所述加熱部包括外固定封套和整塊的不銹鋼加熱板,且所述不銹鋼加熱板的加熱元件為加熱扁帶,所述轉臂連接于所述外固定封套。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能夠提高加熱效能,降低故障率,縮短噴涂時間,降低成本。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太陽能利用
,尤其與一種與多晶爐配套使用的坩堝噴涂臺有關。
技術介紹
坩堝噴涂,是將氮化硅粉用純水調制成水劑,用壓縮空氣經噴槍均勻噴涂在坩堝內表面,水分快速蒸發,留下氮化硅粉附著在坩堝內壁的一種工藝過程。現有技術的一種與多晶爐配套的坩堝噴涂臺91,如圖1-圖3所示,其底部加熱部92和側壁加熱部93均由分塊小加熱板94組成,其整體尺寸小,使用過程中加熱慢,而且只適用40℃的低溫氮化硅粉,而對于工藝中可能用到高溫氮化硅粉,噴涂溫度在100℃左右的情形,則不能適用。并且,現有技術的坩堝噴涂臺91,在進行噴涂時,溫度降低很快,且溫度分布不均勻,要等待溫度升起來才能夠繼續噴涂,因此噴涂一次需要4~5個小時,耗時長。還有,現有技術的坩堝噴涂臺91,如圖2、圖3所示,其分塊小加熱板94的加熱絲細,故障率高,價格昂貴而且不易采購。故障后不能繼續使用,造成很大的浪費。且現有技術的坩堝噴涂臺91,其分塊小加熱板94的加熱部件使用的是纏繞編制方式,發熱效能低。因此,需要開發一種新的坩堝噴涂臺,以應對上述技術問題。在所述
技術介紹
部分公開的上述信息僅用于加強對本技術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它可以包括不構成對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已知的現有技術的信息。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一個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至少一種缺陷,提供一種坩堝噴涂臺,以提高加熱效能,降低故障率,縮短噴涂時間,降低成本。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坩堝噴涂臺,所述坩堝噴涂臺包括支撐板和多個加熱部;所述加熱部,包括貼設于所述支撐板表面的用于給待噴涂坩堝的底部加熱的底部加熱部和用于給所述坩堝的四個側壁加熱的側壁加熱部,且至少其中的三個所述側壁加熱部通過轉臂連接于所述支撐板,各所述加熱部包括外固定封套和整塊的不銹鋼加熱板,且所述不銹鋼加熱板的加熱元件為加熱扁帶,所述轉臂連接于所述外固定封套。本技術的坩堝噴涂臺,優選的,所述不銹鋼加熱板上的所述加熱扁帶為單面編制方式。本技術的坩堝噴涂臺,優選的,所述不銹鋼加熱板上具有交錯分布的走線孔。本技術的坩堝噴涂臺,優選的,所述底部加熱部和側壁加熱部的加熱電路為采用單相電源加熱方式的加熱電路。本技術的坩堝噴涂臺,優選的,所述底部加熱部的不銹鋼加熱板的規格為880×880mm,四個側壁加熱部的不銹鋼加熱板的規格分別為880×500mm、988×500mm、935×500mm和935×500mm。本技術的坩堝噴涂臺,優選的,所述底部加熱部的不銹鋼加熱板中的加熱扁帶的規格為0.3×4mm,四個側壁加熱部的不銹鋼加熱板中的加熱扁帶的規格為0.3×5mm。本技術的坩堝噴涂臺,優選的,還包括用于測試坩堝內壁溫度的熱電偶傳感器。本技術的坩堝噴涂臺,優選的,所述加熱扁帶的材質為0Cr27Al7Mo2,電阻率為1.53±0.07μΩ·m。本技術的坩堝噴涂臺,優選的,所述側壁加熱部中的下加熱部通過支撐架固定支撐于所述支撐板。本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術的坩堝噴涂臺,在較低投入的情況下,能夠達到以下效果:1、提高了加熱效能,減輕了工人勞動強度,縮短了噴涂時間。2、不再需要昂貴進口加熱板配件,可以不需要采購低溫氮化硅粉,節約了成本。3、可使基本上閑置的設備經過改造后,繼續使用。附圖說明通過結合附圖考慮以下對本技術的優選實施例的詳細說明,本技術的各種目標、特征和優點將變得更加顯而易見。附圖僅為本技術的示范性圖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繪制。在附圖中,同樣的附圖標記始終表示相同或類似的部件。圖1為現有技術的坩堝噴涂臺的示意圖;圖2為現有技術的坩堝噴涂臺的底部加熱部的示意圖;圖3為現有技術的坩堝噴涂臺的側壁加熱部的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實施例的坩堝噴涂臺的非使用狀態示意圖;圖5為本技術實施例的坩堝噴涂臺不銹鋼加熱板正面排線示意圖;圖6為本技術實施例的坩堝噴涂臺不銹鋼加熱板背面排線示意圖;圖7為本技術實施例的坩堝噴涂臺的使用狀態示意圖。其中,附圖標記說明如下:1支撐板2不銹鋼加熱板21排線孔22加熱扁帶3側壁加熱部31上加熱部32下加熱部33左加熱部34右加熱部4底部加熱部5轉臂6坩堝7支撐架8開槽現有技術91坩堝噴涂臺92底部加熱部93側壁加熱部94加熱部件具體實施方式現在將參考附圖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實施方式。然而,示例實施方式能夠以多種形式實施,且不應被理解為限于在此闡述的實施方式;相反,提供這些實施方式使得本技術將全面和完整,并將示例實施方式的構思全面地傳達給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圖中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相同或類似的結構,因而將省略它們的詳細描述。在說明本技術或本技術優選實施例的元件時,詞“一”、“一個”、“該”以及“所述”意欲指的是存在著一個或更多個元件。術語“包括”、“包含”和“具有”等意欲是開放性的且指的是除了所列出的元件之外還可存在其它元件。如圖4-圖7所示,本技術實施例的坩堝噴涂臺,包括支撐板1(或稱支架)和多個加熱部。其中多個加熱部包括底部加熱部4和四個側壁加熱部3。底部加熱部4貼設于支撐板1表面,用于給待噴涂坩堝6的底部加熱,而四個側壁加熱部3,用于給坩堝6的四個側壁加熱,且其中的三個側壁加熱部3通過轉臂5連接于支撐板1,以使坩堝6的左、上、右三邊側的加熱部可以打開和合上,供待噴涂坩堝6的取放,這三個側壁加熱部3可分別稱為上加熱部31、左加熱部33和右加熱部34。另外一個側壁加熱部3,即下加熱部32,可通過支撐架7進行固定支撐。每一個加熱部(包括底部加熱部4和側壁加熱部3),則包括整塊的不銹鋼加熱板2,和封套于不銹鋼加熱板2外表面的外固定封套,且不銹鋼加熱板2的加熱元件為加熱扁帶22。對于上、左、右三個側壁加熱部3,轉臂5則連接于外固定封套,以帶動這三個側壁加熱部3的開合。在支撐板1上具有開槽8,轉臂5設置在開槽8中。如圖5和圖6所示,不銹鋼加熱板2上具有交錯分布的排線孔21,用于設置加熱扁帶22和加熱扁帶22的排線(或稱走線)。同時,外固定封套也是不銹鋼材質。本技術實施例的坩堝噴涂臺,不銹鋼加熱板2的加熱扁帶22采用單面編制(或稱編織)方式,代替現有技術坩堝噴涂臺91的分塊小加熱板94的纏繞編制方式,可以提高發熱效能。這里所謂的單面編制方式,是指如圖5和圖6所示,除了由于走線的必須要求外,將加熱扁帶22的絕大部分都布置在不銹鋼加熱板2的正面,即與坩堝6靠近的一面,而很少一部分是布置于不銹鋼加熱板2的背面。另外,本技術實施例的坩堝噴涂臺,增加加熱板的尺寸,代替現有技術的溫度分布不均勻的加熱板,并選用高性能的加熱扁帶材料0Cr27Al7Mo2,其電阻率可為1.53±0.07μΩ·m。其中,對于各側壁加熱部3的尺寸,可與坩堝6的尺寸大致一致,使得坩堝6的溫度分布均勻。本技術實施例的坩堝噴涂臺,根據一塊底部加熱部4和四塊側壁加熱部3的共五塊不銹鋼加熱板2尺寸之間的差異,設計每塊不銹鋼加熱板2的加熱扁帶22的截面積和長度,使每塊不銹鋼加熱板2的加熱功率不同,保障坩堝6內壁的溫度基本一致(±5℃)。五塊不銹鋼加熱板2的規格(外形尺寸)例如為:底部加熱部4的不銹鋼加熱板2為880×880,下加熱部32的不銹鋼加熱板2為8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坩堝噴涂臺,所述坩堝噴涂臺包括支撐板和多個加熱部;所述加熱部,包括貼設于所述支撐板表面的用于給待噴涂坩堝的底部加熱的底部加熱部和用于給所述坩堝的四個側壁加熱的側壁加熱部,且至少其中的三個所述側壁加熱部通過轉臂連接于所述支撐板,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加熱部包括外固定封套和整塊的不銹鋼加熱板,且所述不銹鋼加熱板的加熱元件為加熱扁帶,所述轉臂連接于所述外固定封套。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坩堝噴涂臺,所述坩堝噴涂臺包括支撐板和多個加熱部;所述加熱部,包括貼設于所述支撐板表面的用于給待噴涂坩堝的底部加熱的底部加熱部和用于給所述坩堝的四個側壁加熱的側壁加熱部,且至少其中的三個所述側壁加熱部通過轉臂連接于所述支撐板,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加熱部包括外固定封套和整塊的不銹鋼加熱板,且所述不銹鋼加熱板的加熱元件為加熱扁帶,所述轉臂連接于所述外固定封套。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坩堝噴涂臺,其中所述不銹鋼加熱板上的所述加熱扁帶為單面編制方式。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坩堝噴涂臺,其中所述不銹鋼加熱板上具有交錯分布的走線孔。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坩堝噴涂臺,其中所述底部加熱部和側壁加熱部的加熱電路為采用單相電源加熱方式的加熱電路。5.如權利要求3或4...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吳華兵,蘇陽,賈曉飛,
申請(專利權)人:包頭市山晟新能源有限責任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內蒙古;15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