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家具領域,提供了一種自動升降與傾斜智能床。所述智能床包括第一床體與第二床體,所述第一床體與第二床體相互貼合;其中,所述第一床體為自動升降床體,所述第二床體為自動傾斜床體,所述第一床體與第二床體分別獨立運作。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將床的一部分設置成自動升降床體,另一部分設置成自動傾斜床體,可根據不同使用者的需要來調節(jié)高度與傾斜度,當年老者使用不便時,可隨意調節(jié)高度與傾斜度,滿足了雙人使用時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家具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自動升降與傾斜智能床。
技術介紹
日常生活中的床都是固定高度且也不能調節(jié)傾斜度,嚴重不能滿足智能家居時代要求,比如年輕夫妻情趣有需求以及年老者或行動不便的人群上下床很困難的現狀,因此,需對現有技術加以改進。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自動升降與傾斜智能床,用物理的方法來自動調節(jié)床架的高度和傾斜度,從而滿足人們的各種需求。本技術提供一種自動升降與傾斜智能床,所述智能床包括第一床體與第二床體,所述第一床體與第二床體相互貼合;其中,所述第一床體為自動升降床體或自動傾斜床體,所述第二床體為自動傾斜床體或自動升降床體,所述第一床體與第二床體分別獨立運作。相對于現有技術而言,本技術將床的一部分設置成自動升降床體,另一部分設置成自動傾斜床體,可根據不同使用者的需要來調節(jié)高度與傾斜度,當年老者使用不便時,可隨意調節(jié)高度與傾斜度,滿足了雙人使用時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進一步地,所述自動升降床體包括第一頂板、第一底板及連接床體頂板與底板的升降結構,所述頂板通過所述升降結構上下運動。將第一頂板設置成可上下移動的頂板,便于第一床體的高度調節(jié)。進一步地,所述升降結構為由第一連桿及第二連桿組成的“十”字形支架,所述第一連桿與第二連桿繞“十”字中心旋轉,所述第一連桿和第二連桿的頂端與第一頂板轉動且滑動連接,所述第一連桿和第二連桿的底端與第一底板轉動連接,且所述第一連桿與第二連桿上連接有第一控制器,所述第一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連桿與第二連桿的轉動。將升降結構設置成“十”字形支架,其結構合理,操作便捷,通過“十”字形支架的轉動來帶動第一頂板的上升。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頂板上對應所述第一連桿與第二連桿頂端的活動位置設有滑軌,所述第一連桿與第二連桿的頂端滑設于所述滑軌內,在第一頂板上設置滑軌便于第一連桿與第二連桿的滑動且便于第一頂板的升降。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控制器為電動控制器或氣動控制器。設置電動或者氣動的控制器便于升降結構的自動化操作。進一步地,所述自動傾斜床體包括第二頂板、第二底板及連接第二頂板與第二底板的傾斜結構,所述第二頂板通過所述傾斜結構旋轉傾斜。將第二頂板設置成可傾斜的頂板,便于第二床體的傾斜度調節(jié)。進一步地,所述傾斜結構包含第一傾斜結構與第二傾斜結構,所述第一傾斜結構與第二傾斜結構分別包括一固定桿及一傾斜支架,所述固定桿的頂端分別轉動連接于第二頂板的中間位置,底端固定于第二底板上,所述傾斜支架分別帶動所述第二頂板頭端與尾端沿第二頂板的中間位置旋轉傾斜。將第二床體的中間固定,便于傾斜結構在傾斜過程中可繞中間旋轉,便于調節(jié)第二床體頭端與尾端的傾斜度,且可與第一床體結合使用,滿足不同人的使用需要。進一步地,所述傾斜支架為由第三連桿及第四連桿組成的“丁”字形支架,所述第三連桿及第四連桿的底端與第二底板轉動連接,所述第三連桿的頂端轉動連接于第二頂板,所述第四連桿的頂端轉動連接于第三連桿的中間,且所述第三連桿與第四連桿上連接有第二控制器,所述第二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三連桿的轉動并帶動所述第二頂板的頭端與尾端繞固定桿旋轉傾斜。其結構簡單、合理,便于操作。進一步地,所述第二頂板上對應所述第三連桿頂端的活動位置設有滑槽,所述第三連桿的頂端滑設于所述滑槽內,設置滑槽的結構合理,便于第三連桿的滑動及第二頂板的傾斜。另外,進一步地,所述第二控制器為電動控制器或氣動控制器。設置電動或者氣動的控制器便于傾斜結構的自動化操作。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自動升降與傾斜智能床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自動升降與傾斜智能床的第一床體在運作后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自動升降與傾斜智能床的第一床體的升降結構的側面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自動升降與傾斜智能床的第二床體在運作后的示意圖;圖5為本技術自動升降與傾斜智能床的第二床體的傾斜結構的側面示意圖;圖6為本技術自動升降與傾斜智能床的第二床體在另一種傾斜運作后的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為利于對現有技術的進一步了解,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進一步詳細描述。本技術的第一實施方式提供了一種自動升降與傾斜智能床,如圖1與圖2所示,智能床包括第一床體1與第二床體2,第一床體1與第二床體2為相同尺寸的床體且相互貼合;其中,第一床體1為自動升降床體,第二床體2為自動傾斜床體,第一床體1與第二床體2分別獨立運作。具體地說,將第一床體1、第二床體2分別設置成自動升降床體和自動傾斜床體,當需要調節(jié)任意一個床體時,啟動自動升降床體至所需位置,或者啟動自動傾斜床體使第二床體傾斜至一定角度,若需調整回來時再啟動自動升降床體或自動傾斜床體將智能床調整至原始位置,可根據使用者的需求隨意調節(jié),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另外,如圖3所示,第一床體1包括第一頂板11、第一底板12及連接第一頂板11與第一底板12的升降結構13,第一床體1的四周可通過木板或者其他材料包覆起來,也可將第一床體1的四周設為空心,僅有第一頂板11與第一底板12支撐,第一底板12固定于地面上或床腳上,第一頂板11通過升降結構13上下運動。將第一頂板11設置成可上下移動的頂板,便于第一床體1的高度調節(jié)。而且,升降結構13為由第一連桿131及第二連桿132組成的“十”字形支架,第一連桿131與第二連桿132繞“十”字形支架中心旋轉,第一連桿131和第二連桿132的頂端與第一頂板11轉動且滑動連接,即第一頂板11上設有一轉動軸承,第一連桿131和第二連桿132的頂端分別設有轉動桿,轉動桿穿設于轉動軸承內從而使第一連桿131、第二連桿132與第一頂板11轉動連接,同時,第一頂板11上對應第一連桿131與第二連桿132頂端的活動位置設有滑軌(圖中未示),與第一連桿131、第二連桿132頂端連接的轉動軸承滑設于滑軌內,在第一頂板11上設置滑軌便于第一連桿131與第二連桿132的滑動,且便于第一頂板11的升降。同時,第一連桿131和第二連桿132的底端與第一底板12也轉動連接,連接方式與頂端的轉動軸承及轉動桿相同,且第一連桿131與第二連桿132上連接有第一控制器14,第一控制器14控制第一連桿131與第二連桿132的轉動。將升降結構13設置成“十”字形支架,其結構合理,操作便捷,通過“十”字形支架的轉動來帶動第一頂板11的上升。其中,第一控制器14為電動控制器或氣動控制器,通過外界的按鈕來控制第一控制器的運作,且第一控制器14設置在第一連桿131與第二連桿132的相同側,當第一控制器14被控制運作時,第一連桿131被第一控制器14推動向上運動時帶動第二連桿132同時向上運動,從而帶動第一頂板11向上運動,需要放低第一頂板11的高度時,向反方向收回。如圖4與圖5所示,第二床體2包括第二頂板21、第二底板22及連接第二頂板21與第二底板22的傾斜結構23,第二頂板21通過傾斜結構23旋轉傾斜。將第二頂板21設置成可傾斜的頂板,便于第二床體2的傾斜度調節(jié)。第二床體2也與第一床體1的結構相同,四周可設置成空心的床體,也可將四周封閉,根據使用情況來設定。更值得一提的是,傾斜結構23包括第一傾斜結構與第二傾斜結構,第一傾斜結構與第二傾斜結構分別設有一固定桿231及一傾斜支架,兩根固定桿231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自動升降與傾斜智能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床包括第一床體與第二床體,所述第一床體與第二床體相互貼合;其中,所述第一床體為自動升降床體或自動傾斜床體,所述第二床體為自動傾斜床體或自動升降床體,所述第一床體與第二床體分別獨立運作。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自動升降與傾斜智能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床包括第一床體與第二床體,所述第一床體與第二床體相互貼合;其中,所述第一床體為自動升降床體或自動傾斜床體,所述第二床體為自動傾斜床體或自動升降床體,所述第一床體與第二床體分別獨立運作。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升降與傾斜智能床,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動升降床體包括第一頂板、第一底板及連接床體頂板與底板的升降結構,所述頂板通過所述升降結構上下運動。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自動升降與傾斜智能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結構為由第一連桿及第二連桿組成的“十”字形支架,所述第一連桿與第二連桿繞“十”字中心旋轉,所述第一連桿和第二連桿的頂端與第一頂板轉動且滑動連接,所述第一連桿和第二連桿的底端與第一底板轉動連接,且所述第一連桿與第二連桿上連接有第一控制器,所述第一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連桿與第二連桿的轉動。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自動升降與傾斜智能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頂板上對應所述第一連桿與第二連桿頂端的活動位置設有滑軌,所述第一連桿與第二連桿的頂端滑設于所述滑軌內。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自動升降與傾斜智能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器為電動控制器或氣動控制器。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升降與傾斜智能床...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陳慶福,
申請(專利權)人:上海佩迪家居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上海;3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