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生產腐殖酸生物肥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將風化煤粉碎,過2mm篩,選用小于0.5mm的風化煤顆粒進一步處理; 調節風化煤顆粒含水量到30%,加入風化煤量10%的一價離子及其載體和20%的穩定劑,混合均勻,室溫下放置1至2天,其間每6小時攪拌1次; 均勻噴灑0.01%肥沃土壤水浸提液和0.1%活性引物,20-30℃培養7天,之后在60℃下烘干; 將處理后的風化煤與尿素、硫酸鉀混合制成肥料。(*該技術在2023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可促進農用土壤團聚體形成的腐殖酸生物肥料的生產方法,適用于土壤有機質含量低、土壤團聚體數量少的地區,以增加土壤保持降水的能力。
技術介紹
土壤有機質可以促進土壤團聚體的形成,因而長期施用有機肥的農田土壤團聚體數量較多。土壤顆粒形成團聚體后,可以顯著地改善土壤的孔隙狀況,調節土壤養分的供應,增加土壤對外來水分的保持,減少地表徑流,因而有利于水土保持和農田土壤蓄水。風化煤、褐煤等均含有腐殖酸,但一般均處于與金屬離子絡合態,直接施入土壤一般不能發揮膠結土壤顆粒的作用。采用物理、化學方法可以活化一部分腐殖酸,但效率低,一般只能在液體中進行,需要大量能源進行后續的脫水工序,從而成本偏高。利用腐殖酸的絡合、刺激植物生長等特性,配以無機肥料提供養分,可以制成腐殖酸肥料。制作這類肥料的出發點在于利用腐殖酸的絡合特性增加某些養分的有效性,并借助其刺激植物生長的功能促進作物生長。但目前這類肥料對提高土壤蓄水能力考慮較少。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出,通過施肥可促進土壤團聚體形成,提供養分,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做到肥、水同步。本專利技術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將風化煤粉碎,過2mm篩,選用<0.5mm的風化煤顆粒進一步處理;調節風化煤顆粒含水量到30%,加入風化煤量10%的一價離子及其載體和20%的穩定劑,混合均勻,室溫下放置1至2天,其間每6小時攪拌1次;均勻噴灑0.01%肥沃土壤水浸提液(水∶土=10∶1,稀釋100倍)和0.1%活性引物,20-30℃培養7天,之后在60℃下烘干;處理后的風化煤與尿素、硫酸鉀混合制成肥料。本專利技術通過施肥既可提供養分又可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做到肥、水同步,尤其適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區,適用于土壤有機質含量低、土壤團聚體數量少的地區,以增加土壤保持降水的能力。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了充分發揮腐殖酸類物質在土壤團聚體形成過程中的作用,達到通過施肥既可提供養分又可提高土壤蓄水能力的目的,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新型肥料,該肥料不僅能為作物生長提供適當的養分,而且可增加土壤中團聚體的數量,增強土壤的蓄水能力。本專利技術所述方法采用的具體做法是采取固相離子交換技術,即在風化煤含水量不大于30%條件下,用一價離子取代風化煤腐殖酸中的Ca2+、Mg2+,同時通過加入穩定劑,使得被交換下來的Ca2+、Mg2+失活而不再與腐殖酸絡合,并且使烘干后水溶性腐殖酸比例提高到總含量的80%以上。之后,以水溶性腐殖酸含量很高的風化煤為材料,接種土壤微生物菌群進行好氣降解,使腐殖酸進一步分解為較小的分子。最后,將發酵材料按一定比例加入無機氮、磷、鉀肥料中,制成可以促進土壤團聚體形成的腐殖酸生物肥料。最后所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而非限制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盡管參照上述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依然可以對本專利技術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專利技術的精神和范圍的任何修改或局部替換,其均應涵蓋在本專利技術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權利要求1.,其特征在于,包括將風化煤粉碎,過2mm篩,選用小于0.5mm的風化煤顆粒進一步處理;調節風化煤顆粒含水量到30%,加入風化煤量10%的一價離子及其載體和20%的穩定劑,混合均勻,室溫下放置1至2天,其間每6小時攪拌1次;均勻噴灑0.01%肥沃土壤水浸提液和0.1%活性引物,20-30℃培養7天,之后在60℃下烘干;將處理后的風化煤與尿素、硫酸鉀混合制成肥料。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生產腐殖酸生物肥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風化煤可以采用褐煤替代。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生產腐殖酸生物肥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處理后的風化煤與尿素、磷酸二銨、硫酸鉀等的配比關系是N∶P2O5∶K2O=12∶8∶5或10∶10∶8或15∶8∶5的肥料。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生產腐殖酸生物肥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烘干后水溶性腐殖酸比例達到總含量的80%以上。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生產腐殖酸生物肥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0.01%肥沃土壤水浸提液中,水與土的比例為10∶1,使用時可稀釋100倍。全文摘要本專利技術公開了,包括將風化煤粉碎,過2mm篩,選用不大于0.5mm的風化煤顆粒進一步處理;調節風化煤顆粒含水量到30%,加入風化煤量10%的一價離子及其載體和20%的穩定劑,混合均勻,室溫下放置1至2天,其間每6小時攪拌1次;均勻噴灑0.01%肥沃土壤水浸提液和0.1%活性引物,20-30℃培養7天,之后在60℃下烘干;處理后的風化煤與尿素、硫酸鉀混合制成肥料。本專利技術通過施肥既可提供養分又可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做到肥、水同步,尤其適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區,適用于土壤有機質含量低、土壤團聚體數量少的地區,以增加土壤保持降水的能力。文檔編號C05G1/00GK1626478SQ20031011721公開日2005年6月15日 申請日期2003年12月8日 優先權日2003年12月8日專利技術者李貴桐, 林啟美, 趙小蓉, 王硯田 申請人:中國農業大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貴桐,林啟美,趙小蓉,王硯田,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農業大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