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高效氣浮處理設備,該處理設備的氣浮池包括同軸的內壁和外壁形成中空體,所述氣浮池外壁一側上方設有進水管,另一側下方設有出水管;氣浮池外壁頂部設有浮渣收集槽,浮渣收集槽外側設置有一根排泥管;氣浮池內壁底部穿過與外壁連接的布氣板連接有電機,電機通過速度控制器的耦合使內壁實現轉速控制的旋轉。有益效果是該氣浮處理設備氣浮池內氣體和液體的流動碰撞,提高了氣泡的密集度和反應器內油滴與氣泡的碰撞與吸附效率,能夠促進油水分離、水中揮發性有機物的去除。具有氣泡細微,密集度大,氣浮處理效果顯著、穩定,而且整個工藝過程及設備比較簡單,便于管理、維護。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屬于含油污水處理設備,特別是涉及一種高效氣浮處理設備。
技術介紹
常用的氣浮處理裝置將氣體溶解于待處理污水中,在氣浮池底部釋放,氣泡直徑一般在100μm左右,在氣體與水共同向上流動的過程中實現油水分離,會有部分細小油滴被污水夾帶流出氣浮池而沒來得及被氣體吸附去除,且氣泡粒徑大,水力停留時間短,除油效率不高,油分在有后續生化處理水池的水面上覆蓋一層油,使池內污水與空氣隔離,降低了好氧微生物的生物活性。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克服常規氣浮設備的缺點和不足,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高效氣浮處理設備,該設備具有氣泡細微,密集度大,氣浮處理效果顯著、穩定,而且整個工藝過程及設備比較簡單,便于管理、維護。為解決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采取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高效氣浮處理設備,該處理設備包括有電機、速度控制器、布氣板、氣浮池、浮渣收集槽、進水管和出水管;所述氣浮池包括同軸的內壁和外壁形成中空體,所述氣浮池外壁一側上方設有進水管,另一側下方設有出水管;所述氣浮池外壁頂部設有浮渣收集槽,浮渣收集槽外側設置有一根排泥管;所述氣浮池內壁底部穿過與外壁連接的布氣板連接有電機,電機通過速度控制器的耦合使內壁實現轉速控制的旋轉。本專利技術的效果是該氣浮處理設備優勢在于:①該氣浮池內氣體和液體的流動方向相反,形成交錯流動,碰撞與吸附效率高;②電機帶動氣浮池內壁旋轉,氣浮池內外壁之間的空間內形成一系列的反向旋轉渦,底部釋放的氣泡在流動過程中被旋轉的內壁和流體的剪切作用分割成大量的細小氣泡,最大溶解率達到100%,提高了氣泡的密集度和反應器內油滴與氣泡的碰撞與吸附效率,整個過程將溶氣氣浮與水力旋流器的流動特征結合在一起,能夠促進油水分離、水中揮發性有機物的去除;③具有氣泡細微,密集度大,氣浮處理效果顯著、穩定,將除油效率從常規設備的78%提高到98.7%,而且整個工藝過程及設備比較簡單,便于管理、維護。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的部分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中:1、電機2、速度控制器3、空氣壓縮機4、進氣管5、布氣板6、進水管7、出水管8、浮渣收集槽9、排泥管10、內壁11、外壁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高效氣浮處理設備結構做進一步說明。本專利技術的高效氣浮設備的設計思想是基于在該設備內形成氣液反向交錯流動,創新性的將溶氣氣浮與水力旋流器的流動特征結合在一起,利用離心力強化氣浮效果。在本氣浮池內污水從上方進水管進入、下方出水管出;氣體從下方布氣板進,從頂部排出,氣體與液體反應器內反向流動,形成交錯流動,延長水力停留時間;同時電機帶動氣浮池內壁旋轉,底部釋放的氣泡被旋轉的內壁及其帶動選裝的流體剪切作用分割成大量的細小氣泡,氣泡直徑一般在20μm左右,遍布在整個氣浮池內部,增大了氣泡的密集度,與油分充分接觸,利用分子間引力,使非水溶性油滴、微小油珠附著在微小氣泡上,增大其浮力,利用互不相溶介質間的密度差,氣泡吸附油滴形成旋轉的向上流,從而使流體中乳化油和分散油變為浮油。提高了反應器內油滴與氣泡的碰撞與吸附效率,整個過程將溶氣氣浮與水力旋流器的流動特征結合在一起,能夠促進油水分離、水中揮發性有機物的去除。如圖1、2所示,本專利技術的高效氣浮處理設備結構是,該處理設備包括有電機1、速度控制器2、布氣板5、氣浮池、浮渣收集槽8、進水管6和出水管7;所述氣浮池包括同軸的內壁10和外壁11形成中空體,所述氣浮池外壁11一側上方設有進水管6,另一側下方設有出水管7;所述氣浮池外壁11頂部設有浮渣收集槽8,浮渣收集槽8外側設置有一根排泥管9;所述氣浮池內壁10底部穿過與外壁11連接的布氣板5連接有電機1,電機1通過速度控制器2的耦合使內壁10實現轉速控制的旋轉。所述的布氣板5的進氣口連接有進氣管4,所述進氣管4連接有空氣壓縮機3。所述的浮渣收集槽8包括圓筒形回轉裝置、馬達,馬達通過齒輪帶動圓筒形回轉裝置在氣浮設備上部旋轉刮泥,將刮泥及浮油刮入排泥管9排走。本專利技術的高效氣浮處理設備功能是這樣實現的:如圖1、2所示,本專利技術的高效氣浮處理設備包括電機1、速度控制器2、空氣壓縮機3、進氣管4、布氣板5、進水管6、出水管7、浮渣收集槽8、排泥管9、內壁10、外壁11和配套設備等組成。所述電機1及速度控制器2設在布氣板5下方,實現轉速控制;所述的進氣管4在布氣板5側方連通,所述布氣板5在氣浮池下面;所述氣浮池由同軸圓形的內壁10和外壁11組成,左上方為進水管6,右下方為出水管7,含油污水從所述進水管6在一定壓力下沿水平方向進入氣浮池,由于氣浮池器壁的限制而形成由上向下旋轉流動,通過布氣板5底的電機1、速度控制器2的耦合作用實現轉速控制,帶動內壁10以2.2r/m速度旋轉;所述浮渣收集槽8位于氣浮池頂部,包括圓筒形回轉裝置及驅動其旋轉的電動馬達,浮渣收集槽8外側設置有一個排泥管9。所述的進水管6為壓力流,進水管6和出水管7有高度差,且不在同一側,避免污水形成短流。所述污水從上方進水管6進,下方出水管7出;氣體從下方布氣板5進,從頂部排出,氣體和液體在氣浮池內形成交錯流動。所述的外壁11不動,內壁10以一定速度旋轉,利用離心力強化氣浮效果。所述的氣浮池底部設置有速度控制器2,所述速度控制器2分別與電機1和氣浮池內壁10相連接,以控制內壁10以一定速度旋轉。實施例,如圖1所示,本專利技術的高效氣浮處理設備是通過待分離的含油污水在一定壓力下自進水管6沿水平方向進入,由于氣浮池器壁的限制而形成由上向下旋流流動;氣體從下方布氣板5進,從頂部排出,氣體與液體反應器內反向流動,形成交錯流動,在不增加氣浮池體量的情況下,利用氣體和液體的反向沖刷,延長了水力停留時間;同時電機帶動氣浮池內壁10旋轉,底部釋放的氣泡被旋轉的內壁10及其帶動旋轉的流體剪切作用分割成大量的細小氣泡,氣泡直徑一般能夠達到20μm,提高了水中氣體的溶解率,最大溶解率達到100%,遍布在整個氣浮池內部與油滴充分接觸,利用分子間引力,使非水溶性油滴、微小油珠附著在微小氣泡上,利用互不相溶介質間的密度差,油滴與氣泡結合在一起的絮體,在微氣泡的浮力下旋轉的向上流,從而使含油污水中乳化油和分散油變為浮油,形成浮渣層,被浮渣收集槽8收集并從排泥管9排出。過程中增加了反應器內的水力停留時間,提高了反應器內油滴與氣泡的碰撞與吸附效率,整個過程實現了浮選與旋流的結合,提高了油滴的去除效率,實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高效氣浮處理設備,其特征是:該處理設備包括有電機(1)、速度控制器(2)、布氣板(5)、氣浮池、浮渣收集槽(8)、進水管(6)和出水管(7);所述氣浮池包括同軸的內壁(10)和外壁(11)形成中空體,所述氣浮池外壁(11)一側上方設有進水管(6),另一側下方設有出水管(7);所述氣浮池外壁(11)頂部設有浮渣收集槽(8),浮渣收集槽(8)外側設置有一根排泥管(9);所述氣浮池內壁(10)底部穿過與外壁(11)連接的布氣板(5)連接有電機(1),電機(1)通過速度控制器(2)的耦合使內壁(10)實現轉速控制的旋轉。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高效氣浮處理設備,其特征是:該處理設備包括有電機(1)、
速度控制器(2)、布氣板(5)、氣浮池、浮渣收集槽(8)、進水管(6)
和出水管(7);所述氣浮池包括同軸的內壁(10)和外壁(11)形成中空
體,所述氣浮池外壁(11)一側上方設有進水管(6),另一側下方設有出
水管(7);所述氣浮池外壁(11)頂部設有浮渣收集槽(8),浮渣收集槽
(8)外側設置有一根排泥管(9);所述氣浮池內壁(10)底部穿過與外壁
(11)連接的布氣板(5)連接有電機(1)...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建敏,楊偉帥,胡哲睿,
申請(專利權)人:鐵道第三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天津;1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