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剪力墻混凝土置換用液壓支撐裝置,包括上橫梁、位于上橫梁正下方的下橫梁和左右兩個能在上橫梁與下橫梁之間進行左右平移的豎向支撐立柱,上橫梁、下橫梁和兩個豎向支撐立柱均位于同一豎直面上;每個豎向支撐立柱均由下立柱、位于下立柱正上方的上立柱和連接于下立柱與上立柱之間的連接套筒組成;上立柱頂端安裝有一個液壓千斤頂,液壓千斤頂上部安裝有一個豎向支撐座,且豎向支撐座上安裝有一個卡裝于上橫梁上的上滑移件,下立柱底端安裝有一個卡裝于下橫梁上的下滑移件。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且加工制作及使用簡便、使用效果好,能簡便、快速對混凝土置換區域周側混凝土樓板進行可靠支撐,并能重復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建筑施工
,尤其是涉及一種剪力墻混凝土置換用液壓支撐裝置。
技術介紹
高層建筑是指建筑高度大于27米的住宅和建筑高度大于24m的非單層廠房、倉庫和其他民用建筑。目前,高層建筑大多采用的是框架結構和框剪結構,框剪結構也稱框架剪力墻結構。框架結構是指由梁和柱以剛接或者鉸接相連接構成承重體系的結構;框剪結構是在框架結構中布置一定數量的剪力墻,構成靈活自由的使用空間,滿足不同建筑功能的要求,同樣又有足夠的剪力墻。現如今,框架結構與框剪結構已得到廣泛應用。目前,在剪力墻強度不足的情況下,多采用置換混凝土的方法進行剪力墻加固。在混凝土置換前,需對剪力墻置換區域周側的混凝土樓板進行支頂,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滿堂腳手架進行支撐,此方法施工流程復雜,投入成本高、不經濟,且腳手架利用率低。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剪力墻混凝土置換用液壓支撐裝置,其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且加工制作及使用操作簡便、使用效果好,能簡便、快速對混凝土置換區域周側混凝土樓板進行可靠支撐,并能多次重復使用。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剪力墻混凝土置換用液壓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橫梁、位于上橫梁正下方的下橫梁和左右兩個能在上橫梁與下橫梁之間進行左右平移的豎向支撐立柱,兩個所述豎向支撐立柱的結構和尺寸均相同且二者呈對稱布設,所述上橫梁和下橫梁的結構和尺寸均相同且二者呈對稱布設,所述上橫梁和下橫梁均為矩形鋼管且二者均呈水平布設;所述上橫梁、下橫梁和兩個所述豎向支撐立柱均位于同一豎直面上;每個所述豎向支撐立柱均由下立柱、位于下立柱正上方的上立柱和連接于下立柱與上立柱之間的連接套筒組成,所述上立柱和下立柱均為圓形鋼管且二者的外徑相同,所述上立柱下部和下立柱上部與連接套筒之間均以螺紋方式進行連接;所述上立柱頂端安裝有一個液壓千斤頂,所述液壓千斤頂位于上立柱的正上方;所述液壓千斤頂上部安裝有一個豎向支撐座,且豎向支撐座上安裝有一個卡裝于上橫梁上且能沿上橫梁進行左右移動的上滑移件,所述下立柱底端安裝有一個卡裝于下橫梁上且能沿下橫梁進行左右移動的下滑移件,所述上滑移件與所述下滑移件的結構和尺寸均相同且二者均為組裝式滑移件;所述上滑移件與上橫梁之間以及所述下滑移件與下橫梁之間均通過定位桿進行連接,所述定位桿呈水平布設且其與上橫梁呈垂直布設;所述組裝式滑移件包括水平鋼板和兩個對稱安裝在水平鋼板前后兩側的側擋板,兩個所述側擋板與水平鋼板之間均以鉸接方式進行連接且二者中部均開有一個供定位桿安裝的第一安裝孔;所述上滑移件的水平鋼板固定在豎向支撐座上部,所述上滑移件的兩個所述側擋板分別位于上橫梁的前后兩側;所述下滑移件的水平鋼板固定在下立柱底端,所述下滑移件的兩個所述側擋板分別位于下橫梁的前后兩側;所述上橫梁和下橫梁上均由左至右開有多個供定位桿安裝的第二安裝孔,所述第二安裝孔為圓孔。上述一種剪力墻混凝土置換用液壓支撐裝置,其特征是:所述定位桿的前后兩端均裝有一個限位螺母,兩個所述限位螺母分別位于兩個所述側擋板外側。上述一種剪力墻混凝土置換用液壓支撐裝置,其特征是:多個所述第二安裝孔呈均勻布設,相鄰兩個所述第二安裝孔之間的間距為180mm~220mm。上述一種剪力墻混凝土置換用液壓支撐裝置,其特征是:所述豎向支撐座位于液壓千斤頂的正上方且其為圓形鋼管;所述液壓千斤頂的底部固定在上立柱頂端,且豎向支撐座固定在液壓千斤頂的活塞桿頂端。上述一種剪力墻混凝土置換用液壓支撐裝置,其特征是:兩個所述側擋板均呈豎直向布設且二者均為矩形鋼板,所述水平鋼板為矩形鋼板。上述一種剪力墻混凝土置換用液壓支撐裝置,其特征是:兩個所述側擋板與水平鋼板之間均通過合頁進行連接。上述一種剪力墻混凝土置換用液壓支撐裝置,其特征是:所述下立柱與上立柱的長度相同且二者的長度均為1.1m~1.15m;所述下立柱和上立柱的外徑均為Φ110mm~Φ130mm且其壁厚均為9mm~11mm。上述一種剪力墻混凝土置換用液壓支撐裝置,其特征是:所述上橫梁的長度為1.1m~1.3m,所述上橫梁的橫截面寬度為110mm~130mm且其橫截面高度為110mm~130mm。上述一種剪力墻混凝土置換用液壓支撐裝置,其特征是:所述連接套筒的長度為250mm~350mm且其壁厚為9mm~11mm。本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1、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且加工制作簡便,投入成本較低。2、使用操作簡便且支撐方便,能簡便、快速進行支撐,并且通過旋轉連接套筒對豎向支撐立柱進行伸縮,滿足兩個樓板之間的支撐需求。3、使用效果好且使用方式靈活,能多次重復使用,并且結構整體性能好,支撐效果好,承載能力高。同時,由于豎向支撐立柱與上橫梁和下橫梁之間均通過組裝式滑移件進行連接,因為能簡便、快速對兩個豎向支撐立柱之間的間距進行調整,從而滿足不同寬度混凝土置換區域的支撐需求。另外,豎向支撐立柱與上橫梁之間設置有液壓千斤頂,因而能有效增大本技術的承載力,并能進一步提高上橫梁的支撐高度。綜上所述,本技術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且加工制作及使用操作簡便、使用效果好,能簡便、快速對混凝土置換區域周側混凝土樓板進行可靠支撐,并能多次重復使用。下面通過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的左視圖。附圖標記說明:1—豎向支撐立柱;1-1—下立柱;1-2—上立柱;1-3—連接套筒;2—上橫梁;3—下橫梁;4-1—水平鋼板;4-2—側擋板;5—定位桿;6—第一安裝孔;7—第二安裝孔;8—限位螺母;9—豎向支撐座;10—合頁;11—液壓千斤頂。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圖2所示,本技術包括上橫梁2、位于上橫梁2正下方的下橫梁3和左右兩個能在上橫梁2與下橫梁3之間進行左右平移的豎向支撐立柱1,兩個所述豎向支撐立柱1的結構和尺寸均相同且二者呈對稱布設,所述上橫梁2和下橫梁3的結構和尺寸均相同且二者呈對稱布設,所述上橫梁2和下橫梁3均為矩形鋼管且二者均呈水平布設;所述上橫梁2、下橫梁3和兩個所述豎向支撐立柱1均位于同一豎直面上。每個所述豎向支撐立柱1均由下立柱1-1、位于下立柱1-1正上方的上立柱1-2和連接于下立柱1-1與上立柱1-2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剪力墻混凝土置換用液壓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橫梁(2)、位于上橫梁(2)正下方的下橫梁(3)和左右兩個能在上橫梁(2)與下橫梁(3)之間進行左右平移的豎向支撐立柱(1),兩個所述豎向支撐立柱(1)的結構和尺寸均相同且二者呈對稱布設,所述上橫梁(2)和下橫梁(3)的結構和尺寸均相同且二者呈對稱布設,所述上橫梁(2)和下橫梁(3)均為矩形鋼管且二者均呈水平布設;所述上橫梁(2)、下橫梁(3)和兩個所述豎向支撐立柱(1)均位于同一豎直面上;每個所述豎向支撐立柱(1)均由下立柱(1?1)、位于下立柱(1?1)正上方的上立柱(1?2)和連接于下立柱(1?1)與上立柱(1?2)之間的連接套筒(1?3)組成,所述上立柱(1?2)和下立柱(1?1)均為圓形鋼管且二者的外徑相同,所述上立柱(1?2)下部和下立柱(1?1)上部與連接套筒(1?3)之間均以螺紋方式進行連接;所述上立柱(1?2)頂端安裝有一個液壓千斤頂(11),所述液壓千斤頂(11)位于上立柱(1?2)的正上方;所述液壓千斤頂(11)上部安裝有一個豎向支撐座(9),且豎向支撐座(9)上安裝有一個卡裝于上橫梁(2)上且能沿上橫梁(2)進行左右移動的上滑移件,所述下立柱(1?1)底端安裝有一個卡裝于下橫梁(3)上且能沿下橫梁(3)進行左右移動的下滑移件,所述上滑移件與所述下滑移件的結構和尺寸均相同且二者均為組裝式滑移件;所述上滑移件與上橫梁(2)之間以及所述下滑移件與下橫梁(3)之間均通過定位桿(5)進行連接,所述定位桿(5)呈水平布設且其與上橫梁(2)呈垂直布設;所述組裝式滑移件包括水平鋼板(4?1)和兩個對稱安裝在水平鋼板(4?1)前后兩側的側擋板(4?2),兩個所述側擋板(4?2)與水平鋼板(4?1)之間均以鉸接方式進行連接且二者中部均開有一個供定位桿(5)安裝的第一安裝孔(6);所述上滑移件的水平鋼板(4?1)固定在豎向支撐座(9)上部,所述上滑移件的兩個所述側擋板(4?2)分別位于上橫梁(2)的前后兩側;所述下滑移件的水平鋼板(4?1)固定在下立柱(1?1)底端,所述下滑移件的兩個所述側擋板(4?2)分別位于下橫梁(3)的前后兩側;所述上橫梁(2)和下橫梁(3)上均由左至右開有多個供定位桿(5)安裝的第二安裝孔(7),所述第二安裝孔(7)為圓孔。...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剪力墻混凝土置換用液壓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橫梁
(2)、位于上橫梁(2)正下方的下橫梁(3)和左右兩個能在上橫梁(2)
與下橫梁(3)之間進行左右平移的豎向支撐立柱(1),兩個所述豎向支
撐立柱(1)的結構和尺寸均相同且二者呈對稱布設,所述上橫梁(2)和
下橫梁(3)的結構和尺寸均相同且二者呈對稱布設,所述上橫梁(2)和
下橫梁(3)均為矩形鋼管且二者均呈水平布設;所述上橫梁(2)、下橫
梁(3)和兩個所述豎向支撐立柱(1)均位于同一豎直面上;
每個所述豎向支撐立柱(1)均由下立柱(1-1)、位于下立柱(1-1)
正上方的上立柱(1-2)和連接于下立柱(1-1)與上立柱(1-2)之間的
連接套筒(1-3)組成,所述上立柱(1-2)和下立柱(1-1)均為圓形鋼
管且二者的外徑相同,所述上立柱(1-2)下部和下立柱(1-1)上部與連
接套筒(1-3)之間均以螺紋方式進行連接;
所述上立柱(1-2)頂端安裝有一個液壓千斤頂(11),所述液壓千
斤頂(11)位于上立柱(1-2)的正上方;所述液壓千斤頂(11)上部安
裝有一個豎向支撐座(9),且豎向支撐座(9)上安裝有一個卡裝于上橫
梁(2)上且能沿上橫梁(2)進行左右移動的上滑移件,所述下立柱(1-1)
底端安裝有一個卡裝于下橫梁(3)上且能沿下橫梁(3)進行左右移動的
下滑移件,所述上滑移件與所述下滑移件的結構和尺寸均相同且二者均為
組裝式滑移件;所述上滑移件與上橫梁(2)之間以及所述下滑移件與下
橫梁(3)之間均通過定位桿(5)進行連接,所述定位桿(5)呈水平布
設且其與上橫梁(2)呈垂直布設;所述組裝式滑移件包括水平鋼板(4-1)
和兩個對稱安裝在水平鋼板(4-1)前后兩側的側擋板(4-2),兩個所述
側擋板(4-2)與水平鋼板(4-1)之間均以鉸接方式進行連接且二者中部
均開有一個供定位桿(5)安裝的第一安裝孔(6);所述上滑移件的水平
鋼板(4-1)固定在豎向支撐座(9)上部,所述上滑移件的兩個所述側擋
板(4-2)分別位于上橫梁(2)的前后兩側;所述下滑移件的水平鋼板(4-1)
\t固定在下立柱(1-1)底端,所述下滑移件的...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田鵬剛,邊兆偉,張風亮,贠作義,史繼創,
申請(專利權)人:陜西省建筑科學研究院,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陜西;6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