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換熱器,包括筒本體、上蓋體、下蓋體、冷源管和置于冷源管內的熱源管,冷源管和熱源管在筒本體徑向邊緣沿軸向呈上下迂回布置;上蓋體和/或下蓋體上設有至少一個供冷源管和熱源管共同穿過的通孔;上蓋體和下蓋體分別活動卡持在筒本體上部和下部。通過將熱源管置于冷源管內,并將冷源管和熱源管在筒本體徑向邊緣沿軸向呈上下迂回布置,通過使上蓋體和下蓋體分別卡合在筒本體上部和下部,從而形成一體式結構的換熱器,增大了熱源管與冷源管的接觸面積,提高了熱源的散熱效率,簡化了換熱器的結構,減小了換熱器的占地空間。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換熱器
本專利技術涉及換熱設備
,尤其涉及一種換熱器。
技術介紹
真空泵工作時,其工作液由于做功,溫度會逐漸升高,當工作液溫度過高時,會對泵體及機組造成損壞。為避免工作液溫度過高,需對工作液進行冷卻,現有的冷卻方式一般是通過換熱器進行換熱冷卻。而現有的工作液冷卻用換熱器多為單排管,這種換熱器管路較長,占用空間大,且冷卻效果不佳。有鑒于此,有必要對現有技術中的換熱器予以改進,以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公開一種換熱器,用以增大熱源與冷源的接觸面積,提高熱源的散熱效率,簡化換熱器的結構,減小換熱器的占地空間。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換熱器,包括筒本體、上蓋體、下蓋體、冷源管和置于冷源管內的熱源管,所述冷源管和熱源管在筒本體徑向邊緣沿軸向呈上下迂回布置;所述上蓋體和/或下蓋體上設有至少一個供冷源管和熱源管共同穿過的通孔;所述上蓋體和下蓋體分別活動卡持在筒本體上部和下部。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筒本體呈中空狀。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上蓋體和下蓋體上均設有一個供冷源管和熱源管穿過的通孔。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上蓋體上設有兩個供冷源管和熱源管穿過的通孔。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下蓋體上設有兩個供冷源管和熱源管穿過的通孔。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筒本體上部和筒本體下部均設有若干個凸起部,所述上蓋體內側和下蓋體內側設有與所述凸起部相適應的凹陷部。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凸起部橫截面呈圓形、橢圓形或者矩形。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若干個凸起部分別在筒本體上部和筒本體下部圍繞筒本體外表面排列成圓圈。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上蓋體和下蓋體均呈半球形。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通過將熱源管置于冷源管內,并將冷源管和熱源管在筒本體徑向邊緣沿軸向呈上下迂回布置,通過使上蓋體和下蓋體分別卡合在筒本體上部和下部,從而形成一體式結構的換熱器,增大了熱源管與冷源管的接觸面積,提高了熱源的散熱效率,簡化了換熱器的結構,減小了換熱器的占地空間。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所示的一種換熱器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沿圖1中A-A線的剖視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所示的各實施方式對本專利技術進行詳細說明,但應當說明的是,這些實施方式并非對本專利技術的限制,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根據這些實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結構上的等效變換或替代,均屬于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如圖1和2所示的一種換熱器,包括筒本體1、上蓋體2、下蓋體3、冷源管4和置于冷源管4內的熱源管5。所述冷源管4和熱源管5在筒本體1徑向邊緣沿軸向呈上下迂回布置,所述冷源管4和熱源管5也可在筒本體1徑向邊緣沿軸向呈上下螺旋布置。將熱源管5置于冷源管4內部,從而使熱源被冷源包圍,增大了熱源與冷源的接觸面積,提高了散熱效率;此外,將熱源管5與冷源管4重疊放置,簡化了換熱器的結構,降低了換熱器的占地空間。所述上蓋體2和下蓋體3均呈半球形,所述上蓋體2上設有通孔201和通孔202,所述下蓋體3上設有通孔301和通孔302。所述上蓋體2內側上設有凹陷部20,所述下蓋體3內側上設有凹陷部31。所述筒本體1呈中空狀,形成腔體100,腔體100可用于放置其他器件,例如電源線等。所述筒本體1上部設有若干個凸起部10,凸起部10橫截面呈圓形、橢圓形或者矩形,在本實施例中優選為圓形。所述凸起部10與凹陷部20相適應,若干個凸起部10在筒本體1上部圍繞筒本體1外表面依次排列成圓圈,從而進一步增強上蓋體2與筒本體1連接牢度。所述筒本體1下部設有若干個凸起部11,凸起部11橫截面呈圓形、橢圓形或者矩形,在本實施例中優選為圓形。所述凸起部11與凹陷部31相適應,若干個凸起部11在筒本體1下部圍繞筒本體1外表面依次排列成圓圈,從而進一步增強下蓋體3與筒本體1連接牢度。將上蓋體2沿X方向向下運動蓋合到筒本體1上部,將下蓋體3沿Y方向向上運動蓋合到筒本體1下部。通過凹陷部20與凸起部10的配合作用,可使上蓋體2固定卡合在筒本體1上端;通過凹陷部31與凸起部11的配合作用,可使下蓋體3固定卡合在筒本體1下端。通過使上蓋體2和下蓋體3蓋合在筒本體1上,一方面可以防止雜物進入筒本體1內,另一方面增加了換熱器的整體美觀性。該換熱器使用時,將熱源管5插入冷源管4中,使冷源管4和熱源管5在筒本體1徑向邊緣沿軸向呈上下迂回布置。筒本體1內部設有固定冷源管4和熱源管5的固定裝置,所述固定裝置例如可以是夾持冷源管4和熱源管5且與筒本體1一體成型的夾子。根據冷源管4和熱源管5在筒本體1內的迂回圈數,可以選擇冷源管4和熱源管5兩個自由端從上蓋體2上設有的通孔201和通孔202穿出還是從下蓋體3上設有的通孔301和通孔302中穿出,或者使源管4和熱源管5的一個自由端從上蓋體2穿出,另一個自由端從下蓋體3穿出。熱源進入熱源管5,冷源進入冷源管4,熱源管5位于冷源管4中間,增大了熱源與冷源的接觸面積,提高了散熱的效率。熱源和冷源在泵體作用下,由熱源管5和冷源管4的一個自由端運動到另一個自由端,完成換熱的過程。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詳細說明僅僅是針對本專利技術的可行性實施方式的具體說明,它們并非用以限制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凡未脫離本專利技術技藝精神所作的等效實施方式或變更均應包含在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換熱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筒本體(1)、上蓋體(2)、下蓋體(3)、冷源管(4)和置于冷源管(4)內的熱源管(5),所述冷源管(4)和熱源管(5)在筒本體(1)徑向邊緣沿軸向呈上下迂回布置;所述上蓋體(2)和/或下蓋體(3)上設有至少一個供冷源管(4)和熱源管(5)共同穿過的通孔;所述上蓋體(2)和下蓋體(3)分別活動卡持在筒本體(1)上部和下部。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換熱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筒本體(1)、上蓋體(2)、下蓋體(3)、冷源管(4)和置于冷源管(4)內的熱源管(5),所述冷源管(4)和熱源管(5)在筒本體(1)徑向邊緣沿軸向呈上下迂回布置;所述上蓋體(2)和/或下蓋體(3)上設有至少一個供冷源管(4)和熱源管(5)共同穿過的通孔;所述上蓋體(2)和下蓋體(3)分別活動卡持在筒本體(1)上部和下部。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筒本體(1)呈中空狀。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蓋體(2)和下蓋體(3)上均設有一個供冷源管(4)和熱源管(5)穿過的通孔。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蓋體(2)上設有兩個供冷源管...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郭亮,周齊,鮑燕娟,張小江,
申請(專利權)人:深圳市瑞升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