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人行天橋排水裝置,用于排出人行天橋表面的雨水,人行天橋包括主梁、設于主梁縱向兩端的梁端地袱和梯道,梯道包括緩步平臺,屬于市政工程領域,該裝置包括:若干過水孔,其設于梁端地袱底部,過水孔的一端與主梁的橋面連通,且另一端梁端地袱的地袱臺階連通;集水槽,其設于主梁的縱向端面上,集水槽與縱向端面之間形成一集水空間,集水空間與地袱臺階連通;排水管,其設于梯道下方,排水管的一端與集水空間連通,且另一端與路面排水系統連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利用主梁縱向坡度排出橋面積水,能夠降低主梁設計和制造的難度和成本,具有維護方便、成本低的特點。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人行天橋排水裝置
本技術屬于市政工程領域,具體涉及一種人行天橋排水裝置。
技術介紹
下雨或下雪時,在人行天橋橋面形成積水,不但影響行人通行,而且對行人和人行天橋均造成安全隱患。目前人行天橋橋面的排水方法是利用主梁橫向坡度,在主梁橫向兩側設置排水孔或排水槽,然后用管道連通排水孔或排水槽將積水排出,由于排水孔或排水槽設置在主梁內部,不但增加了主梁設計和建造的難度,而且不利于人行天橋在日常使用過程中的維護,使成本增加。另外,橋面積水沿著主梁縱向坡度漫流至人行天橋梯道,而人行天橋梯道處通常通過設置坡度,采用自然排水的方式,將水排到梯道與地面接觸處,這導致下雨時梯道上的雨水順坡而下,造成梯道落地處的積水,影響行人上下天橋。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陷,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人行天橋排水裝置,其設于主梁縱向側面,利用主梁縱向坡度排出橋面積水,能夠降低主梁設計和制造的難度和成本,具有維護方便、成本低的特點。為達到以上目的,本技術采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人行天橋排水裝置,用于排出人行天橋表面的雨水,人行天橋包括主梁、設于所述主梁縱向兩端的梁端地袱和梯道,所述梯道包括緩步平臺,包括:若干過水孔,其設于所述梁端地袱底部,所述過水孔的一端與所述主梁的橋面連通,且另一端與所述梁端地袱的地袱臺階連通;集水槽,其設于所述主梁的縱向端面上,所述集水槽與所述縱向端面之間形成一集水空間,所述集水空間與所述地袱臺階連通;排水管,其設于所述梯道下方,所述排水管的一端與所述集水空間連通,且另一端與路面排水系統連接。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所述集水槽還包括直槽和雨水篦子,所述直槽設于所述集水槽的上表面上,所述雨水篦子的一端設于所述直槽上,且另一端設于所述地袱臺階上。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所述雨水篦子的厚度不大于所述地袱臺階的高度。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所述集水槽還包括出水口,所述出水口設于所述集水槽靠近所述梯道的一端,并與所述排水管連接。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所述集水槽的材料為金屬或混凝土。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所述排水裝置還包括緩步平臺集水裝置,所述緩步平臺集水裝置包括落水孔和直水管,所述落水孔設于所述緩步平臺上,并位于所述排水管的上方,所述直水管的一端與所述落水孔連接,且另一端穿過所述緩步平臺與所述排水管連接。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所述落水孔的頂面低于所述緩步平臺的表面。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所述緩步平臺集水裝置還包括緩步平臺反坡層,所述緩步平臺反坡層設于所述緩步平臺上,所述緩步平臺反坡層的厚度隨距離所述落水孔的加大而增加。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所述排水管和所述直水管均為PVC管。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優點在于:(1)本人行天橋排水裝置中的集水槽設于主梁的縱向端面上,利用主梁縱向坡度,將橋面積水經過梁端地袱底部的過水孔收集在集水槽中,排水管與集水槽連接并就近接入路面排水系統,由于排水裝置設于主梁外部,結構簡單,施工方便,避免了在主梁內部設置過多的排水孔,因此降低了主梁設計和制造的難度和成本。(2)本人行天橋排水裝置設于主梁的縱向端面上及梯道下方,因此維護時僅需在人行天橋梯道附近進行,維護方便,成本低,而且不影響行人和路面車輛通行。(3)集水槽充分利用主梁的縱向端面作為集水槽的一個側面形成集水空間,這樣的設計可以節省集水槽的材料,而且減小集水槽的外部尺寸,使集水槽更加美觀大方。(4)本人行天橋排水裝置還包括緩步平臺集水裝置,利用設于緩步平臺上的緩步平臺反坡層將雨水收集到設于緩步平臺一角的落水孔中,并通過直水管與排水管連接,能夠高效地排出梯道上的積水,方便行人通行,保障行人通行安全。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中一種人行天橋排水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的俯視圖;圖3為圖2中A-A方向視圖。圖中:1-主梁,11-縱向端面,12-橋面,2-梁端地袱,21-地袱臺階,3-梯道,4-過水孔,5-集水槽,50-集水空間,51-直槽,52-上表面,53-雨水篦子,54-出水口,6-排水管,61-排水管出口,7-緩步平臺集水裝置,71-落水孔,72-直水管,73-緩步平臺反坡層。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詳細說明。參見圖1和圖2所示,本技術提供一種人行天橋排水裝置,用于排出人行天橋表面的雨水,人行天橋包括主梁1、設于所述主梁1縱向兩端的梁端地袱2和梯道3,梯道3包括緩步平臺31,該裝置主要包括若干過水孔4、集水槽5和排水管6。若干過水孔4設于梁端地袱2底部,過水孔4的一端與主梁1的橋面12連通,且另一端與梁端地袱2的地袱臺階21連通。集水槽5設于主梁1的縱向端面11上,集水槽5與縱向端面11之間形成一集水空間50,集水空間50與地袱臺階21連通。參見圖3所示,集水槽5還包括直槽51和雨水篦子53,直槽51設于集水槽5的上表面52上,雨水篦子53的一端設于直槽51上,且另一端設于地袱臺階21上。雨水篦子53用于避免體積較大的異物進入集水槽5,堵塞集水槽5的出水口54。雨水篦子53的兩端分別放置在集水槽5的上表面52上的直槽51和地袱臺階21上,不需要其它固定方式,安裝和維護方便。雨水篦子53的厚度不大于地袱臺階21的高度,便于雨水順暢流入集水空間50中。集水槽5還包括出水口54,出水口54設于集水槽5靠近梯道3的一端,并與排水管6連接。制造和安裝集水槽5時,可以使集水槽5平行于主梁1的橋面12,因此,集水槽5充分利用主梁1的橫向坡度,使收集在集水空間50里的雨水流向靠近梯道3的一端,出水口54設于集水槽5靠近梯道3的一端,便于高效地排出雨水。集水槽5可以采用截面為L型的槽體,例如,槽體的寬度為400mm,高度為400mm,槽體壁厚為100mm,并充分利用主梁1的縱向端面11作為集水槽5的一個側面形成集水空間50,這樣的設計可以節省集水槽5的材料,而且減小集水槽5的外部尺寸,使集水槽5更加美觀大方。集水槽5的材料為金屬或混凝土。集水槽5的材料可以根據主梁1的材料確定,例如,如果主梁1和集水槽5的材料均為混凝土,或均為金屬,這樣的設計可以方便集水槽5的制造和安裝,并且集水槽5與主梁1的連接更緊密,避免在長期使用過程中因不同材料的熱脹冷縮造成集水槽5的變形,進而導致雨水泄露。排水管6設于梯道3下方,排水管6的一端與集水空間50連通,且另一端與路面排水系統連接。在梯道3落地附近,將排水管6的排水管出口61接入到就近的路面排水系統里。本人行天橋排水裝置在梁端地袱2底部設置若干過水孔4,利用主梁1的縱向坡度排出橋面12上的積水,雨水通過過水孔4后被收集在集水槽5里,集水槽5設有出水口54,出水口54與設于梯道3下方的排水管6連接,最后雨水通過排水管6排到路面排水系統中,由于本人行天橋排水裝置設于主梁1外部,結構簡單,施工方便,避免了在主梁1內部設置過多的排水孔,因此降低了主梁1設計和制造的難度和成本。另外,本人行天橋排水裝置設于主梁1的縱向端面11上及梯道3下方,因此維護時僅需在梯道3附近進行,維護方便,成本低,而且不影響行人和路面車輛通行。本人行天橋排水裝置還包括緩步平臺集水裝置7,緩步平臺集水裝置7包括落水孔71和直水管72,落水孔71設于緩步平臺31上,并位于排水管6的上方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人行天橋排水裝置,用于排出人行天橋表面的雨水,人行天橋包括主梁(1)、設于所述主梁(1)縱向兩端的梁端地袱(2)和梯道(3),所述梯道(3)包括緩步平臺(31),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過水孔(4),其設于所述梁端地袱(2)底部,所述過水孔(4)的一端與所述主梁(1)的橋面(12)連通,且另一端與所述梁端地袱(2)的地袱臺階(21)連通;集水槽(5),其設于所述主梁(1)的縱向端面(11)上,所述集水槽(5)與所述縱向端面(11)之間形成一集水空間(50),所述集水空間(50)與所述地袱臺階(21)連通;排水管(6),其設于所述梯道(3)下方,所述排水管(6)的一端與所述集水空間(50)連通,且另一端與路面排水系統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人行天橋排水裝置,用于排出人行天橋表面的雨水,人行天橋包括主梁(1)、設于所述主梁(1)縱向兩端的梁端地袱(2)和梯道(3),所述梯道(3)包括緩步平臺(31),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過水孔(4),其設于所述梁端地袱(2)底部,所述過水孔(4)的一端與所述主梁(1)的橋面(12)連通,且另一端與所述梁端地袱(2)的地袱臺階(21)連通;集水槽(5),其設于所述主梁(1)的縱向端面(11)上,所述集水槽(5)與所述縱向端面(11)之間形成一集水空間(50),所述集水空間(50)與所述地袱臺階(21)連通;排水管(6),其設于所述梯道(3)下方,所述排水管(6)的一端與所述集水空間(50)連通,且另一端與路面排水系統連接。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人行天橋排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槽(5)還包括直槽(51)和雨水篦子(53),所述直槽(51)設于所述集水槽(5)的上表面(52)上,所述雨水篦子(53)的一端設于所述直槽(51)上,且另一端設于所述地袱臺階(21)上。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人行天橋排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篦子(53)的厚度不大于所述地袱臺階(21)的高度。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人行天橋排...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明超,余祥亮,王偉臣,蔣波,馬濤,吳方明,涂滿明,
申請(專利權)人:中鐵大橋局集團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湖北,4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