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吊頂式空調外機的壓縮機降噪結構,包括機組底盤和機組外殼,所述機組外殼由鈑金件構成,所述機組底盤的邊緣與所述機組外殼相連,所述機組底盤上設有壓縮機,所述壓縮機的表面設有第一隔音層,所述第一隔音層在與所述壓縮機的頂部對應的位置設有開口,所述第一隔音層與所述機組底盤相連。壓縮機的表面設置與壓縮機緊密貼合的第一隔音層,第一隔音層頂部對應的位置設有開口,壓縮機只有頂部與外界接觸。壓縮機底部產生的大量噪音不會直接從底部向外傳出,剩下的噪音沿著第一隔音層的內側壁逐漸向上傳播,最后從第一隔音層開設在壓縮機的頂部的對應位置的開口傳入機箱中,達到了將底部噪音吸收以及向上轉移的效果。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吊頂式空調外機的壓縮機降噪結構
本技術涉及空調設備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吊頂式空調外機的壓縮機降噪結構。
技術介紹
傳統空調外機的噪音大,需要安裝在位置遠離人們的活動區,有時甚至需要單獨給空調外機提供設備房,使得空調安裝在建筑物中占用了大量空間,由于目前城市地價普遍很高,空調使用時占空間較多的情況嚴重增加了人們的生活成本。目前市面上的機械消音結構基本都是依靠隔音材料的密封形成噪音隔離同時搭配吸音材料吸收噪音,有的由于結構原因甚至只采用隔音材料。這種傳統的消音方式可以從一定程度上解決噪音問題,但是需要大量的材料和較大空間,而且在噪音很強的條件下,依靠隔音材料的密封可能引起隔音材料的共振,帶來低頻噪音。市面上還存在另一種消音隔音措施,即壓縮機隔音箱。隔音箱的隔音消音效果較好。但是體積大且使用成本高,箱體結構容易形成機械共振,無法維持穩定的隔音效果。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吊頂式空調外機的壓縮機降噪結構,在有限的空間內提高了機組的吸音隔音性能,避免產生機械共振,滿足了室內安裝的要求。為達此目的,本技術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吊頂式空調外機的壓縮機降噪結構,包括機組底盤和機組外殼,所述機組外殼由鈑金件構成,所述機組底盤的邊緣與所述機組外殼相連,所述機組底盤的中部設有壓縮機,所述壓縮機的表面設有第一隔音層,所述第一隔音層在與所述壓縮機的頂部對應的位置設有開口,所述第一隔音層與所述機組底盤相連。作為優選,所述壓縮機的底部設有機腳隔音層,所述機腳隔音層與所述壓縮機的底部貼合。作為優選,所述機腳隔音層與所述第一隔音層相連。作為優選,所述機組底盤上設有底盤吸音層,所述底盤吸音層位于所述機組底盤與所述機腳隔音層之間。作為優選,所述壓縮機與所述第一隔音層之間設有第二隔音層。作為優選,所述機組外殼上設有機殼吸音層。作為優選,所述機殼吸音層為聚氨酯發泡板。作為優選,所述第一隔音層由針織氈與聚氯乙烯材料構成。作為優選,所述第二隔音層由針織氈與聚氯乙烯材料構成。作為優選,所述機組底盤通過焊接或螺栓與所述機組外殼相連。本技術的有益效果:通過在壓縮機的表面設置與壓縮機緊密貼合的第一隔音層,第一隔音層在與壓縮機的頂部對應的位置設有開口,壓縮機的頂部與外界相通,第一隔音層下端與底盤連接將壓縮機底部閉合,壓縮機只有頂部與外界接觸。在使用時壓縮機底部產生的大量噪音無法直接從底部向外傳出而是由第一隔音層吸收一部分以及噪音自身在傳播過程中相互之間聲波的接觸損耗,剩下的噪音沿著第一隔音層的內側壁逐漸向上傳播,在傳播的過程中噪音的聲波由球面波變成向上的聲波,最后從第一隔音層開設在壓縮機的頂部的對應位置的開口傳入機箱中,達到了將底部噪音吸收以及轉移的效果。附圖說明圖1是吊頂式空調外機的壓縮機降噪結構的整體示意圖;圖2是吊頂式空調外機的壓縮機降噪結構沿機組底盤的長度方向的剖視圖;圖3是吊頂式空調外機的壓縮機降噪結構沿機組底盤的寬度方向的剖視圖;圖4是吊頂式空調外機的壓縮機降噪結構的整體俯視圖;圖5是機組底盤與機組外殼組成的機箱的俯視圖;圖6是機組底盤與機組外殼組成的機箱的立體圖;圖中:1、機組底盤;2、機組外殼;3、壓縮機;4、第一隔音層;5、底盤吸音層;6、機腳隔音層;7、第二隔音層;8、機殼吸音層;9、制冷系統管路。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并通過具體實施方式來進一步說明本技術的技術方案。如圖1-6所示的一種吊頂式空調外機的壓縮機降噪結構,包括機組底盤1和機組外殼2,機組外殼2由鈑金件構成,機組底盤1的邊緣與機組外殼2相連,機組底盤1的中部設有壓縮機3,壓縮機3的表面設有第一隔音層4,第一隔音層4在與壓縮機3的頂部相對應的位置設有開口,第一隔音層4與機組底盤1相連。設置機組底盤1和機組外殼2,機組外殼2由鈑金件構成,鈑金件重量輕、強度高且成本低,使得機組外殼2的結構強度高自身重量輕,機組底盤1的邊緣與機組外殼2連接形成空調外機的機箱,在機組底盤1上的中部也即機箱的內部設有壓縮機3,壓縮機3與機組底盤1固定連接。在實際使用中,壓縮機3主要的發音部位靠近壓縮機3的底部,由于壓縮機3的底部需要設置多種固定件無法再設置足夠的隔音及消音設備。為此,在壓縮機3的表面設置第一隔音層4,第一隔音層4與壓縮機3緊密貼合,第一隔音層4在與壓縮機3的頂部對應的位置設有開口,壓縮機3的頂部與外界相通,第一隔音層4下端與底盤連接將壓縮機3底部閉合,壓縮機3只有頂部與外界接觸。在使用時壓縮機3底部產生大量噪音,由于設置了第一隔音層4且封閉壓縮機3的底部,噪音無法直接從底部向外傳出而是由第一隔音層4吸收一部分以及噪音自身在傳播過程中相互之間聲波的接觸損耗,剩下的噪音沿著第一隔音層4的內側壁逐漸向上傳播。在傳播的過程中噪音的聲波由球面波變成向上的聲波,最后從第一隔音層4開設在壓縮機3的頂部的對應位置的開口傳入機箱中,此時噪音的強度已經嚴重變弱。壓縮機3的底部設有機腳隔音層6,機腳隔音層6與壓縮機3的底部貼合,也即與壓縮機3的底部設有的固定件貼合。在壓縮機3與機組底盤1固定連接時需要設置相應的固定件,由于固定件的形狀不規則,無法與機組底盤1完全貼合,為此,在壓縮機3的底部設置尺寸與壓縮機3底部固定件的尺寸相差不大的機腳隔音層6,機腳隔音層6與壓縮機3底部的固定連接件緊密貼合,加強了隔音效果。機組底盤1上設置有底盤吸音層5。為了達到更加的降噪效果,在機組底盤1的上表面鋪設有底盤吸音層5,在第一隔音層4無法完全隔離的情況下底盤吸音層5可將泄露出的噪音吸收,不使噪音外泄。底盤吸音層5與第一隔音層4相連。進一步的,將底盤吸音層5與第一隔音層4相連,使得機組底盤1與第一隔音層4形成的密閉效果更佳。壓縮機3與第一隔音層4之間設有第二隔音層7。具體的,壓縮機3的一個整體是由多個罐體狀的部件組合而成,不同的部件的形狀與結構不完全相同,第一隔音層4只能將壓縮機3的整體的外圍覆蓋但無法實現對壓縮機3的每個部件的完全接觸性的覆蓋,為了達到最佳的效果在壓縮機3的主要部件上設置第二隔音層7,壓縮機3的部件先與第二隔音層7接觸,接著用第一隔音層4將壓縮機3整體覆蓋,進一步實現了完全隔音的效果。機組外殼2上設有機殼吸音層8。在使用時,部分噪音由第一隔音層4設在壓縮機3頂部的開口向機箱頂部傳播到機組外殼2上,設置機殼吸音層8后,機組外殼2的頂部的機殼吸音層8將噪音吸收一部分,然后未被吸收的噪音分散傳播到機箱內,機組外殼2四周設置的機殼吸音層8將未被頂部設置的機殼吸音層8吸收的噪音吸收,達到對噪音完全吸收的效果。機殼吸音層8為聚氨酯發泡板。為了使效果最佳以及減輕機箱的重量,機殼吸音層8優選為聚氨酯發泡材料的板材。第一隔音層4由針織氈與聚氯乙烯材料構成。為了實現第一隔音層4的隔音效果的同時還達到一定的柔性以達到覆蓋壓縮機3的要求,選擇第一隔音層4由針織氈與聚氯乙烯材料混合構成以達到上述要求。第二隔音層7由針織氈與聚氯乙烯材料構成。為了實現第二隔音層7的隔音效果的同時還達到一定的柔性以達到覆蓋壓縮機3的要求,選擇第二隔音層7由針織氈與聚氯乙烯材料混合構成以達到上述要求。機組底盤1通過焊接或螺栓與機組外殼2相連。為了保證機箱結構強度和穩定性,機組底盤1與機組外殼2之間采用焊接或螺栓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吊頂式空調外機的壓縮機降噪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機組底盤和機組外殼,所述機組外殼由鈑金件構成,所述機組底盤的邊緣與所述機組外殼相連,所述機組底盤的中部設有壓縮機,所述壓縮機的表面設有第一隔音層,所述第一隔音層在與所述壓縮機的頂部相對應的位置設有開口,所述第一隔音層與所述機組底盤相連。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吊頂式空調外機的壓縮機降噪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機組底盤和機組外殼,所述機組外殼由鈑金件構成,所述機組底盤的邊緣與所述機組外殼相連,所述機組底盤的中部設有壓縮機,所述壓縮機的表面設有第一隔音層,所述第一隔音層在與所述壓縮機的頂部相對應的位置設有開口,所述第一隔音層與所述機組底盤相連。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吊頂式空調外機的壓縮機降噪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壓縮機的底部設有機腳隔音層,所述機腳隔音層與所述壓縮機的底部貼合。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吊頂式空調外機的壓縮機降噪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機腳隔音層與所述第一隔音層相連。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吊頂式空調外機的壓縮機降噪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機組底盤上設有底盤吸音層,所述底盤吸音層位于所述機組底盤與...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賀賀,鄒悅輝,任波,葉樹茂,樊小虎,譚永程,余張波,李世剛,
申請(專利權)人:廣東歐科空調制冷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