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雙壓縮機管路結構,包括兩臺壓縮機、Y型三通和板式換熱器,每臺所述壓縮機與所述Y型三通之間設有分液管,所述壓縮機與所述Y型三通通過所述分液管相通,所述板式換熱器與所述Y型三通平行設置,所述板式換熱器與所述Y型三通之間設有出液管,所述出液管與所述板式換熱器垂直設置,所述板式換熱器與所述Y型三通通過所述出液管相通。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將Y型三通與板式換熱器設置為平行,同時將出液管設置為與板式換熱器垂直,實現了將制冷劑均勻分配到每臺壓縮機內,有效改善了壓縮機的使用效果和使用壽命。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雙壓縮機管路結構
本技術涉及空調設備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雙壓縮機管路結構。
技術介紹
空調設備的制冷功能通過壓縮機來實現,在實際使用時對空調制冷功能的要求越來越高。為了滿足空調的制冷要求,常用的方式是為空調提供雙壓縮機結構。現有的技術只是簡單地將兩臺壓縮機的管路并聯設置,這樣增加了空調機組管路的復雜程度,復雜的管路設計還會導致管路振動以及制冷劑對管路沖擊產生噪聲。兩臺壓縮機的管路簡單的并聯設置產生最大的影響是使得制冷劑流量分配不均,每臺壓縮機的制冷劑含量不同會嚴重影響空調的使用想壽命和使用效果。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雙壓縮機管路結構,使制冷劑均勻分配到每臺壓縮機,還減少了制冷劑流動時的噪聲。為達此目的,本技術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雙壓縮機管路結構,包括兩臺壓縮機、Y型三通和板式換熱器,每臺所述壓縮機與所述Y型三通之間設有分液管,所述板式換熱器與所述Y型三通平行設置,所述板式換熱器與所述Y型三通之間設有出液管,所述出液管與所述板式換熱器垂直設置。作為優選,所述分液管上設有電磁閥。作為優選,所述分液管上設有消聲器。作為優選,每個所述分液管上的所述消聲器的數量為兩個,其中一個所述消聲器的軸線與所述壓縮機的軸線平行,另一個所述消聲器的軸線與所述壓縮機的軸線垂直。作為優選,其中一個所述消聲器的位置低于所述壓縮機與所述分液管的連接點,另一個所述消聲器的位置高于所述壓縮機與所述分液管的連接點。作為優選,所述消聲器為圓柱體狀,所述消聲器的直徑大于所述分液管的直徑。作為優選,所述板式換熱器上設有電子膨脹閥。作為優選,還包括油氣分離器,所述壓縮機與所述油氣分離器之間設有油氣混合管,所述油氣混合管連于所述油氣分離器側壁的頂部,所述油氣混合管上設有高壓開關。作為優選,還包括出油管,所述出油管連于所述油氣分離器的底部。作為優選,所述出油管上設有過濾器和毛細管。本技術的有益效果:通過將Y型三通與板式換熱器設置為平行,同時將出液管設置為與板式換熱器垂直,實現了將制冷劑均勻分配到每臺壓縮機內,有效改善了壓縮機的使用效果和使用壽命。附圖說明圖1是一種雙壓縮機管路結構的立體圖;圖2是一種雙壓縮機管路結構的俯視圖;圖3是一種雙壓縮機管路結構的原理圖;圖中:1、油氣分離器;2、高壓開關;3、過濾器;4、毛細管;5、壓縮機;6、消聲器;7、電磁閥;8、Y型三通;9、板式換熱器;10、電子膨脹閥;11、分液管;12、出液管;13、油氣混合管;14、出油管。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并通過具體實施方式來進一步說明本技術的技術方案。如圖1-3所示的一種雙壓縮機管路結構,包括兩臺壓縮機5、Y型三通8和板式換熱器9,每臺壓縮機5與Y型三通8之間設有分液管11,壓縮機5與Y型三通8通過分液管11相通,將板式換熱器9與Y型三通8設置為平行,板式換熱器9與Y型三通8之間設有出液管12,將出液管12與板式換熱器9設置為平行,板式換熱器9與Y型三通8通過出液管12相通。具體地如圖1所示,每臺壓縮機5對應Y型三通8的一個接口,板式換熱器9內的制冷劑通過出液管12進入Y型三通8,制冷劑通過Y型三通8一分為二分別進入每臺壓縮機5對應的分液管11。為了保證分配到每條分液管11內的制冷劑均勻,將Y型三通8的軸線與板式換熱器9設置為平行,出液管12的軸線與板式換熱器9設置為垂直,通過這樣設置,從板式換熱器9流入出液管12的制冷劑的速度與Y型三通8的軸線垂直,由于制冷劑在進入Y型三通8的那個瞬間只會通過自身重力產生豎直方向上的加速度,所以進入Y型三通8后的制冷劑的速度沿水平方向的投影與Y型三通8的軸線垂直,進入Y型三通8后的制冷劑的速度沿豎直方向的投影與Y型三通8的軸線平行,也就保證了制冷劑通過Y型三通8后被分配到每根分液管11中的量是均勻的。為了驗證上述設計的準確性,對板式換熱器9內出來的制冷劑設定了兩種劑量,再分別檢測每根分液管11的溫度以達到間接檢測劑量的效果。檢測到的每根分液管11上的溫度結果表明,同一劑量下溫度偏差值相對于溫度的數值可忽略不計,所以上述結構完全保證了對制冷劑分液均勻。如圖3所示的雙壓縮機管路結構的原理圖中,分液管11上設有電磁閥7。具體地,在分液管11上設置電磁閥7與壓縮機5進行配合,可分別控制每臺壓縮機5對應的分液管11上的電磁閥7,進而控制壓縮機5的流路的開啟與閉合,可以達到制冷劑按需分配的目的。于本實施例中,分液管11上設有消聲器6。具體地,制冷劑在從Y型三通8進入分液管11后會發生流動的速度和方向的變化,會對分液管11有一定的沖擊進而產生噪聲與振動,設置一個消聲器6減少制冷劑在分液管11內產生的噪聲。于本實施例中,為了進一步加強消聲器6的使用效果在每條分液管11上提供了兩個消聲器6,其中一個消聲器6為豎直設置也即與壓縮機5的軸線平行,另一個消聲器6為水平設置也即與壓縮機5的軸線垂直。在具體實施時對消聲器6安裝的高度也進一步進行了限定,其中一個消聲器6安裝的位置在豎直方向上低于壓縮機5與分液管11的連接點,另一個消聲器6安裝的位置在豎直方向上高于壓縮機5與分液管11的連接點。于本實施例中,消聲器6為圓柱體狀,消聲器6的直徑大于分液管11的直徑。具體地,消聲器6的直徑設置為大于分液管11的直徑,也就實現了消聲器6的截面積大于分液管11的截面積,分液管11內的制冷劑流經消聲器6時由于路徑上的截面積迅速增大后可降低制冷劑流速,能減小制冷劑流動的聲音。于本實施例中,對加入消聲器6前后制冷劑的加速度狀態進行了對應的選點實驗:如表一所示為加入消聲器6之前的加速度數據:表一如表二所示為加入消聲器6之后的加速度數據:表二所選的點為隨機選擇。于本實施例中,板式換熱器9上設有電子膨脹閥10,加強板式換熱器9對制冷劑分液時的調節功能。本實施例還提供油氣分離器1,壓縮機5與油氣分離器1之間設有油氣混合管13,壓縮機5排出的潤滑油與制冷劑混合物通過油氣混合管13進入油氣分離器1,油氣混合管13連于油氣分離器1側壁的頂部,油氣混合管13上設有高壓開關2用于對油氣分離器1的保護。本實施例還提供出油管14,出油管14連于油氣分離器1的底部。具體地,出油管14一端連接于油氣分離器1的底部,另一端可與壓縮機5的進氣管路相連,通過進氣管路回到壓縮機5。于本實施例中,出油管14上設有過濾器3和毛細管4,出油管14中的潤滑油經過過濾器3和毛細管4后進一步去除了潤滑油中的雜質。顯然,本技術的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了清楚說明本技術所作的舉例,而并非是對本技術的實施方式的限定。對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里無需也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窮舉。凡在本技術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技術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雙壓縮機管路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兩臺壓縮機、Y型三通和板式換熱器,每臺所述壓縮機與所述Y型三通之間設有分液管,所述板式換熱器與所述Y型三通平行設置,所述板式換熱器與所述Y型三通之間設有出液管,所述出液管與所述板式換熱器垂直設置。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雙壓縮機管路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兩臺壓縮機、Y型三通和板式換熱器,每臺所述壓縮機與所述Y型三通之間設有分液管,所述板式換熱器與所述Y型三通平行設置,所述板式換熱器與所述Y型三通之間設有出液管,所述出液管與所述板式換熱器垂直設置。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雙壓縮機管路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管上設有電磁閥。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雙壓縮機管路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管上設有消聲器。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雙壓縮機管路結構,其特征在于,每個所述分液管上的所述消聲器的數量為兩個,其中一個所述消聲器的軸線與所述壓縮機的軸線平行,另一個所述消聲器的軸線與所述壓縮機的軸線垂直。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雙壓縮機管路結構,其特征在于,其中一個所述消聲器的位置低于所述壓...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黃林,余張波,葉樹茂,黃建芳,吳永訓,任波,李世剛,
申請(專利權)人:廣東歐科空調制冷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