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汽車防撞通過方法,包括初始化,對汽車的車頭中心位置設置的所述第一、第二距離探測器探測方向的角度進行校準,對可調整角度范圍進行預先標定,第一、第二距離探測器探測到前方行駛空間的邊緣參數,計算行駛空間的寬度,發出警報,根據探測的寬度值調整汽車行駛方向,通過行駛空間的步驟,該方法實現提前預判行車空間寬度,防止碰撞,并且有效的提高駕駛員的駕駛技能,減少發生事故的幾率。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汽車防撞通過方法
本專利技術涉及汽車安全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汽車防撞通過方法。
技術介紹
在汽車的行駛過程中,經常會發生汽車與前后方車輛,或著是與周邊環境設施發生的碰撞事故。事故不但會造成車輛和碰撞物的損壞,對經濟造成損失,有時也會對駕駛員及乘客造成傷害,因此有效的避免事故的意義重大。目前,對于事故的預警通常采用雷達探測,倒車影像等方式來實現,通過探測或顯示周邊的障礙物來發出警報,提醒駕駛員。然而,這種方式大多需要在一定的條件下才可以實施,例如雷達要在一定的探測范圍內才開始報警,倒車影像只能顯示一部分車后部的后面等。對于很多新駕駛員和駕駛經驗不足的駕駛員而言,通常需要提前預警,從而提早的避免出現事故的幾率。在一些形式道路比較窄,或者是比較窄的汽車通過空間(例如車庫、通道口等),如果能即早的得到通過空間的寬度,則可以根據駕駛車輛的寬度以及安全的通過距離來提醒駕駛員,從而提前判斷是否能夠通過,采取相應的駕駛方式。然而,目前并沒有這種能夠提前探測車輛行駛空間上的寬度來預判車輛是否能通過的裝置和方法。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能夠實現提前預判行車空間寬度,防止碰撞的汽車防撞通過方法。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汽車防撞通過方法,依次包括以下步驟:(1)初始化,對汽車的車頭中心位置設置的所述第一、第二距離探測器探測方向的角度進行校準,對可調整角度范圍進行預先標定,即對第一、第二距離探測器探測方向與車頭正前方的方向之間的夾角α和β進行預先標定;(2)第一、第二距離探測器以周期T發射探測信號,實時調整夾角α和β,在前方探測范圍內進行掃描,當第一、第二距離探測器探測到前方行駛空間的邊緣時,記錄此時α和β的角度值,以及第一、二距離探測器此時的探測距離值L1和L2,并且減小周期T;(3)計算行駛空間的寬度M1=L1·sinα+L2·sinβ,如果M1大于第一閾值,則發出第一警報;(4)汽車繼續行駛距離S,調整夾角α和β,使得第一、第二距離探測器依然探測到前方行駛空間的邊緣,記錄此時α和β的角度值,以及第一、二距離探測器此時的探測距離值L3和L4;(5)計算行駛空間的寬度比較M1和M2的值是相同或滿足一定的容許誤差范圍內,且M2大于第一閾值時,發出警報并播報探測的寬度值M1或M2或平均值;(6)重復步驟(2)-(5),根據探測的寬度值調整汽車行駛方向,通過行駛空間。進一步地,第一閾值為預先設定的。進一步地,所述行駛空間為門洞。進一步地,第一、第二距離探測器為超聲波距離探測器或激光距離探測器。進一步地,警報為震動和/或語音的形式。本專利技術的基于汽車防撞通過方法,可以實現提前預判行車空間寬度,防止碰撞,并且有效的提高駕駛員的駕駛技能,減少發生事故的幾率。附圖說明圖1汽車防撞通過原理示意圖圖2寬度探測原理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詳細說明本專利技術的具體實施,有必要在此指出的是,以下實施只是用于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說明,不能理解為對本專利技術保護范圍的限制,該領域技術熟練人員根據上述本
技術實現思路
對本專利技術做出的一些非本質的改進和調整,仍然屬于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汽車防撞通過方法,主要針對車輛在通過行駛空間時,由于空間狹窄使得車輛無法通過或很難通過時,提前探測通過空間的寬度來提醒駕駛員,從而選擇合理的駕駛方式。如圖1、2所示,汽車1在通過前方的門洞時,如果汽車的寬度大于門洞的寬度,那么汽車就無法通過,對于駕駛經驗缺乏的新手而言,很有可能無法判斷出汽車能否通過,導致繼續行駛后發生碰撞,當然對于汽車寬度小于門洞寬度時,也有可能沒有提前做好準備,加之駕駛經驗和技巧的缺乏,導致發生碰撞,門洞也只是一種判斷的對象,對于行駛空間為兩輛車之間的空間,或其他類似情況構成的空間都適用。如圖1和2所示,汽車的車頭中心位置設置有第一、第二距離探測器2,第一、第二距離探測器2探測方向的角度可以調整,并且調整角度進行了預先標定,即第一、第二距離探測器2探測方向與車頭正前方的方向之間的夾角α和β是經過預先標定的,具體的數值是已知的。在探測過程中,第一、第二距離探測器以周期T發射探測信號,并且實時調整夾角α和β,在前方探測范圍內進行掃描,當第一、第二距離探測器探測到前方行駛空間的邊緣時,記錄此時α和β的角度值,以及第一、二距離探測器此時的探測距離值L1和L2,并且減小周期T,提高探測頻率,那么利用第一、二距離探測器此時的探測距離值L1和L2和對應的α和β的角度值,就可以得到前方行駛空間的寬度M1=L1·sinα+L2·sinβ。這樣通過將寬度和汽車的寬度進行比較,就可以知道汽車在不發生碰撞的情況下能否順利的通過,而寬度僅僅大于汽車寬度是不夠的,還需要寬度在一個安全的值以上,因此將此安全的值可以設置為第一閾值,通過比較空間的寬度和第一閾值,就可以判斷出是否可以順利通過,從而提醒駕駛人員。因為不同的駕駛員的駕駛經驗和技巧不同,因此第一閾值的大小可以預先設定,不同的駕駛員可以根據駕駛情況自行設定,例如直接輸入行車電腦,作為判斷的依據。車是以一定速度前進的,那么如果要繼續探測到兩個邊緣則需要改變第一、第二距離探測器探測方向與車頭正前方的方向之間的夾角α和β,并且考慮單純的一次報警可能是誤報警,因此汽車繼續行駛距離S,調整探測的夾角α和β,使得第一、第二距離探測器依然探測到前方行駛空間的邊緣,記錄此時α和β的角度值,以及第一、二距離探測器此時的探測距離值L3和L4,此時,可以計算行駛空間的寬度比較M1和M2的值是相同或滿足一定的容許誤差范圍內,且M2大于第一閾值時,發出警報并播報探測的寬度值M1或M2或平均值,那么不斷的重復上述步驟,則可以實時的警示駕駛員,直到順利通過行駛空間。需要說明的是,在計算的過程中可能出現不符合本專利技術的極端情況,但是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對于不滿足計算條件的極端情況應該剔除。盡管為了說明的目的,已描述了本專利技術的示例性實施方式,但是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將理解,不脫離所附權利要求中公開的專利技術的范圍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在形式和細節上進行各種修改、添加和替換等的改變,而所有這些改變都應屬于本專利技術所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并且本專利技術要求保護的產品各個部門和方法中的各個步驟,可以以任意組合的形式組合在一起。因此,對本專利技術中所公開的實施方式的描述并非為了限制本專利技術的范圍,而是用于描述本專利技術。相應地,本專利技術的范圍不受以上實施方式的限制,而是由權利要求或其等同物進行限定。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汽車防撞通過方法,其特征在于,依次包括以下步驟:(1)初始化,對汽車的車頭中心位置設置的所述第一、第二距離探測器探測方向的角度進行校準,對可調整角度范圍進行預先標定,即對第一、第二距離探測器探測方向與車頭正前方的方向之間的夾角α和β進行預先標定;(2)第一、第二距離探測器以周期T發射探測信號,實時調整夾角α和β,在前方探測范圍內進行掃描,當第一、第二距離探測器探測到前方行駛空間的邊緣時,記錄此時α和β的角度值,以及第一、二距離探測器此時的探測距離值L1和L2,并且減小周期T;(3)計算行駛空間的寬度M1=L1·sinα+L2·sinβ,如果M1大于第一閾值,則發出第一警報;(4)汽車繼續行駛距離S,調整夾角α和β,使得第一、第二距離探測器依然探測到前方行駛空間的邊緣,記錄此時α和β的角度值,以及第一、二距離探測器此時的探測距離值L3和L4;(5)計算行駛空間的寬度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汽車防撞通過方法,其特征在于,依次包括以下步驟:(1)初始化,對汽車的車頭中心位置設置的所述第一、第二距離探測器探測方向的角度進行校準,對可調整角度范圍進行預先標定,即對第一、第二距離探測器探測方向與車頭正前方的方向之間的夾角α和β進行預先標定;(2)第一、第二距離探測器以周期T發射探測信號,實時調整夾角α和β,在前方探測范圍內進行掃描,當第一、第二距離探測器探測到前方行駛空間的邊緣時,記錄此時α和β的角度值,以及第一、二距離探測器此時的探測距離值L1和L2,并且減小周期T;(3)計算行駛空間的寬度M1=L1·sinα+L2·sinβ,如果M1大于第一閾值,則發出第一警報;(4)汽車繼續行駛距離S,調整夾角α和β,使...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龍,余釗輝,徐甄真,王茜,
申請(專利權)人:西安交通大學青島研究院,青島翰興知識產權運營管理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山東,37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