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一種裝配式建筑,包括預制墻板、疊合板、現澆樓板和緊固機構,預制墻板外表面的上端設置第一凹槽,預制墻板外表面的下端設置與第一凹槽相匹配的第一凸起,第一凸起和第一凹槽均設置相對應的第一孔,第一孔內設置第一螺栓,預制墻板內表面的上端和下端均設置第二凹槽,上下相鄰兩塊預制墻板的兩個第二凹槽扣合形成一個容納槽,緊固機構包括固定板和第二螺栓,相鄰預制墻板之間通過緊固機構進行固定,疊合板的端部設置與容納槽相匹配的承接件。本發明專利技術通過第一凸起與第一凹槽相配合,有效預防雨水從相鄰預制墻板之間灌入建筑內部的問題發生,另外疊合板的端部與容納槽的結構相匹配,使疊合板和預制墻板之間的連接更加緊湊。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裝配式建筑
本專利技術屬于建筑設計
,尤其涉及一種裝配式建筑。
技術介紹
長期以來,我國建筑業主要采用的是現場施工的方式,即從搭設腳手架、支設模板、綁扎鋼筋到混凝土的澆筑,大部分工作都在施工現場由人工來完成,不但勞動強度大,而且施工現場混亂,建筑材料消耗量大,現場產生的建筑垃圾較多,同時對周圍的環境有較大影響,且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漲,以低廉的勞動力價格為基礎的現場施工生產方式正日益受到挑戰,而預制裝配式施工方式,近年來越來越受到業界的關注。預制裝配式施工,是指建筑的部分或全部構件在構件預制工廠生產完成,然后通過相應的運輸方式運到施工現場,采用可靠的安裝方式和安裝機械將構件組裝起來,成為具備使用功能的建筑物的建筑施工方式。與現場施工相比,預制裝配式施工具有施工方便、工程進度快、對周圍環境影響小且建筑構件的質量容易得到保證等優點,過去我國主要在工業建筑中應用的較多,近年來開始在民用建筑特別是住宅建筑中采用。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預制裝配式建筑也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預制裝配式建筑存在較多的連接節點,保證這些節點的質量是確保預制裝配式建筑質量的關鍵,目前節點的做法對承載力和剛度的要求可較好地實現,但延性往往達不到要求,應采取可靠的構造措施保證這些節點的承載力、剛度以及延性均不低于同類現澆結構和預制構件本身,否則,連接問題將成為制約預制裝配式建筑應用的最大問題。另外預制裝配式建筑節點防水問題也不容忽視,預制裝配式不像現場施工那樣整體澆筑,所以在構件的連接節點存在著滲漏的質量通病,因此在構造處理上,必須對節點防水采取有效的處理,在控制現場工程量的基礎上保證節點的防水性能。中國專利公開號CN105317116A公開一種模塊化設計的裝配式建筑,包括模塊化設計的建筑本體,建筑本體底部靠近中央位置設有向下延伸的柱承,柱承底端設置插接部;與柱承和插接部構成的安裝部適配的銜接部設置于建筑本體頂部,建筑本體頂部且高于建筑頂部的位置設有向外側延伸的扶檐。該結構的不足之處在于:僅通過插接部、柱承與銜接部的相互配合,各建筑本體之間的銜接性較差,整體結構的安全性和防水性得不到有效保障。中國專利公告號CN103265253B公開一種裝配式建筑墻梁穩定連接結構,屬于裝配式建筑連接
,由疊合梁、預制墻板、轉接件和限位固定連接構件組成,轉接件為L型鋼筋混凝土轉接件,設有預埋鋼筋、C型鋼槽;限位固定連接構件由限位型鋼壓條和固定型鋼壓塊組成,該限位固定連接構件沿上、下預制墻板及其之間的L型鋼鋼筋混凝土轉接件外側設置,上、下預制墻板分別通過限位固定連接構件與L型鋼筋混凝土轉接件的預埋C型鋼槽連接;沿疊合梁上部鋼骨混凝土現澆梁的鋼骨頂面現澆混凝土,形成疊合梁與預制墻板的穩固連接,該結構的不足之處在于:不僅安裝過程復雜,而且上、下預制墻板是通過連接件在墻的外壁進行固定,相鄰預制墻板之間存在密封不佳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有鑒于此,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裝配式建筑,上下相鄰的兩個預制墻板組合后,通過第一凸起與第一凹槽相配合,有效預防雨水從相鄰預制墻板之間灌入建筑內部的問題發生,另外,兩個預制墻板之間形成容納槽,疊合板的端部與容納槽的結構相匹配,使疊合板和預制墻板之間的連接更加緊湊。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裝配式建筑,包括預制墻板、疊合板、現澆樓板和緊固機構,所述預制墻板外表面的上端設置第一凹槽,所述預制墻板外表面的下端設置與所述第一凹槽相匹配的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和第一凹槽均設置相對應的第一孔,所述第一孔內設置第一螺栓,所述預制墻板內表面的上端和下端均設置第二凹槽,上下相鄰兩塊預制墻板的兩個第二凹槽扣合形成一個容納槽,所述緊固機構包括固定板和第二螺栓,相鄰預制墻板之間通過緊固機構進行固定,所述疊合板的端部設置與所述容納槽相匹配的承接件。進一步的,所述預制墻板的左端面設置第二凸起,所述預制墻板的右端面設置與所述第二凸起相匹配的第三凹槽。進一步的,所述第二凸起和第三凹槽均為燕尾狀結構。進一步的,所述容納槽為多個。進一步的,所述疊合板的縱截面為T型。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1.本專利技術包括預制墻板、疊合板、現澆樓板和緊固機構,預制墻板外表面的上端設置第一凹槽,預制墻板外表面的下端設置與第一凹槽相匹配的第一凸起,第一凸起和第一凹槽均設置相對應的第一孔,第一孔內設置第一螺栓,預制墻板內表面的上端和下端均設置第二凹槽,上下相鄰兩塊預制墻板的兩個第二凹槽扣合形成一個容納槽,緊固機構包括固定板和第二螺栓,相鄰預制墻板之間通過緊固機構進行固定,疊合板的端部設置與容納槽相匹配的承接件;本專利技術在使用時,多個預制墻板組合成建筑墻體并通過緊固機構進行固定,其中緊固機構通過多個第二螺栓和多個固定板對前后左右相鄰的預制墻板進行連接固定,從建筑墻體外表面的結構分析:上下相鄰的兩個預制墻板在安裝時,在兩者的銜接處,第一凸起與第一凹槽相配合,從而實現第一凸起向下覆蓋第二凹槽,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結構設計有效預防雨水從相鄰預制墻板之間灌入建筑內部的問題發生;從建筑腔體內表面的結構分析:上下相鄰的兩個預制墻板的銜接處均預留第二凹槽,兩個第二凹槽在安裝后形成容納槽,疊合板的端部與容納槽的結構相匹配,從而實現疊合板與預制墻板的相互連接,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結構設計有效減少疊合板與預制墻板之間的輔助連接件,不僅有效提高安裝效率,而且使疊合板和預制墻板之間的連接更加緊湊。2.預制墻板的左端面設置第二凸起,預制墻板的右端面設置與第二凸起相匹配的第三凹槽,對于跨度較大的廠房建筑需要多個預制墻板進行連接,本結構設計可以實現左右相鄰的兩個預制墻板進行插接對接,從而提高本專利技術左右相鄰墻板之間的連接緊密型,增加廠房建筑的整體結構強度。3.第二凸起和第三凹槽可以采用燕尾狀結構,本設計在結構上可以增加第二凸起和第三凹槽的接觸面積,從而實現增加相鄰預制墻板的緊固強度,同時在生產制作過程中,單個的預制墻板結構相同,從而開發一套磨具即可,有效節約生產投入成本。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一安裝狀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一拆分狀態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一立體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二預制墻板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三預制墻板和疊合板的結構示意圖;圖6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四預制墻板的結構示意圖;圖7為圖6中標號A的放大圖。圖中標號,1-預制墻板,2-疊合板,3-現澆樓板,4-第一凹槽,5-第一凸起,6-第一螺栓,7-第二凹槽,8-容納槽,9-固定板,10-第二螺栓,11-承接件,12-第二凸起,13-第三凹槽,14-固定鋼筋,15-第三孔,16-滑軌,17-滑輪。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描述。實施例一如圖1至圖3所示,本專利技術包括預制墻板1、疊合板2、現澆樓板3和緊固機構,疊合板2的縱截面為T型,預制墻板1外表面的上端預留第一凹槽4,預制墻板1外表面的下端一體成型與第一凹槽4相匹配的第一凸起5,第一凸起5和第一凹槽4均開設相對應的第一孔(圖未示),第一孔內安裝第一螺栓6,預制墻板1內表面的上端和下端均預留三個第二凹槽7,上下方向上的兩種第二凹槽7均為長方體結構,下端的第二凹槽7的寬度大于上端的第二凹槽7的寬度,上下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裝配式建筑,包括預制墻板、疊合板、現澆樓板和緊固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預制墻板外表面的上端設置第一凹槽,所述預制墻板外表面的下端設置與所述第一凹槽相匹配的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和第一凹槽均設置相對應的第一孔,所述第一孔內設置第一螺栓,所述預制墻板內表面的上端和下端均設置第二凹槽,上下相鄰兩塊預制墻板的兩個第二凹槽扣合形成一個容納槽,所述緊固機構包括固定板和第二螺栓,相鄰預制墻板之間通過緊固機構進行固定,所述疊合板的端部設置與所述容納槽相匹配的承接件。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裝配式建筑,包括預制墻板、疊合板、現澆樓板和緊固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預制墻板外表面的上端設置第一凹槽,所述預制墻板外表面的下端設置與所述第一凹槽相匹配的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和第一凹槽均設置相對應的第一孔,所述第一孔內設置第一螺栓,所述預制墻板內表面的上端和下端均設置第二凹槽,上下相鄰兩塊預制墻板的兩個第二凹槽扣合形成一個容納槽,所述緊固機構包括固定板和第二螺栓,相鄰預制墻板之間通過緊固機構進行固定,所述疊...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朱利穎,晉芳,劉永超,李志琳,
申請(專利權)人:黃河科技學院,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河南,4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