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傘形高空防護安全網,屬于輸變電線路工程鋼管塔組立施工防護裝備技術領域。包括若干個安全網、若干個全網支撐架和鎖緊機構;若干個所述安全網以圍繞鋼管塔的主柱的軸線為基準線沿圓周方向分布,若干個所述安全網的兩側均設置有一所述全網支撐架,所述安全網的側邊均分別固定連接所述全網支撐架,所述全網支撐架或所述安全網通過所述鎖緊機構固定連接鋼管塔的主柱。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增強了高空作業時對地面人員的防護作用;當待組立段裝組完畢后,可以松開可調節纖維帶將本裝置向上移動,對高空人員上下塔位置設置了“活動式移動拉門”是符合現場實際應用操作的;可根據管體直徑自由調節上下纖維箍環直徑尺寸。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傘形高空防護安全網
本技術涉及一種傘形高空防護安全網,屬于輸變電線路工程鋼管塔組立施工防護裝備
技術介紹
特高壓交流輸變電線路工程多采用鋼管式桿塔結構,具有塔高、管徑大的特點,線路工程平均塔高在100米以上,鋼管的直徑范圍一般在0.1~1米區間之間;而大跨越塔多在190米以上,管徑甚至能夠達到1.62米。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能源替代改革,特高壓電網新時代不斷建設大發展,與以往相比組立鋼管塔施工高空作業增多,高空落物安全風險增大,以往對小型物品采取放置工具袋中的辦法,然而作業人員操作時不能完全確保物體不掉落,地面作業人員的人身安全不能得到保證。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傘形高空防護安全網,有效地預防高空作業時的小型物體高空掉落,保護了地面作業人員人身安全;結構簡單、拆裝方便;防護半徑相對較大,材質質量過關,安全防護可靠,可重復利用。為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一種傘形高空防護安全網,包括若干個安全網、若干個全網支撐架和鎖緊機構;若干個所述安全網以圍繞鋼管塔的主柱的軸線為基準線沿圓周方向分布,若干個所述安全網的兩側均設置有一所述全網支撐架,所述安全網的側邊均分別固定連接所述全網支撐架,所述全網支撐架或所述安全網通過所述鎖緊機構固定連接鋼管塔的主柱。優先地,所述安全網的形狀為扇形或梯形。優先地,所述鎖緊機構包括可調節式纖維帶、若干個U型閉環和若干個登山扣;所述調節纖維帶固定纏繞在鋼管塔的主柱上,所述調節纖維帶位于所述安全網的下方,若干個所述全網支撐架的下端均固定設置有一U型閉環,所述可調節式纖維帶上固定設置有若干個配合所述U型閉環的登山扣。優先地,還包括大抱箍和小抱箍;所述大抱箍橫向設置在所述安全網的頂部,所述大抱箍的兩端分別固定連接所述安全網頂部兩端;所述小抱箍橫向設置在所述安全網的底部,所述大抱箍兩端分別固定連接所述安全網底部兩端。優先地,還包括固定機構;所述固定機構包括若干個繩索、可調節纖維帶、若干個U型閉環;所述可調節纖維帶固定纏繞在鋼管塔的主柱上,所述可調節纖維帶位于所述安全網的上方,若干個所述U型閉環套設在所述可調節式纖維帶上,所述繩索的下端均分別固定連接一所述全網支撐架,所述繩索的上端均分別固定連接一所述U型閉環。優先地,還包括若干個圓環、錦綸繩;所述安全網的兩側邊分別設置有等間距分布的若干個所述圓環,所述圓環通過所述錦綸繩固定纏繞在所述全網支撐架上。優先地,還包括若干個吊環螺母;所述安全網的兩側邊分別等間距地固定設置有若干個所述登山扣,所述全網支撐架的側壁上對稱設置有兩列等間距分布的配合所述登山扣的所述吊環螺母。優先地,所述安全網的頂部兩端和底部兩端均設置有一所述登山扣。優先地,所述安全網包括兩層結構,上層為密目網,下層為錦綸繩網;所述密目網固定連接所述錦綸繩網,所述密目網和所述錦綸繩網的尺寸相同。本技術所達到的有益效果:(1)本技術裝置一般設置在鋼管塔待組立段的下方,在組立鋼管塔時設置傘形安全網,對高空作業時對地面人員可能因高空落物受到傷害起到良好的防護作用;當待組立段裝組完畢后,可以松開可調節纖維帶將本裝置向上移動,對高空人員上下塔位置設置了“活動式移動拉門”是符合現場實際應用操作的,操作簡單;可根據管體直徑自由調節上下纖維箍環直徑尺寸。(2)本技術裝置對高空作業人員也起到了良好的保護作用,結實的安全網結構極大地避免了破損導致跌落地面的可能性;結構簡單、拆裝方便;防護半徑相對較大,材質質量過關,安全防護可靠,可重復利用。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實施例一的結構圖。圖2是本技術實施例一固定機構的結構圖。圖3是本技術實施例一鎖緊機構的結構圖。圖4是本技術實施例一的俯視圖。圖5是本技術實施例一中安全網與安全網支撐架的結構圖。圖6是本技術實施例二的俯視圖。圖7是本技術實施例二中安全網與安全網支撐架的結構圖。圖8是本技術中U型閉環的結構圖。圖9是本技術中登山扣的結構圖。圖10是本技術中吊環螺母的結構圖。附圖標記中的含義,1-繩索;2-主柱;3-大抱箍;4-全網支撐架;5-安全網;6-固定機構;7-鎖緊機構;8-可調節式纖維帶;9-U型閉環;10-登山扣;11-圓環;12-吊環螺母;13-小抱箍。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描述。以下實施例僅用于更加清楚地說明本技術的技術方案,而不能以此來限制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實施例一如圖1所示,本技術提供一種傘形高空防護安全網,包括八片安全網5、八個全網支撐架4和鎖緊機構7;八片安全網5以圍繞鋼管塔的主柱2的軸線為基準線沿圓周方向等間距分布,每個安全網5的兩側均設置有一個全網支撐架4,安全網5的側邊均分別固定連接兩側的全網支撐架4,全網支撐架4和安全網5均通過鎖緊機構7固定連接鋼管塔的主柱2,安全網5與全網支撐架4構成傘形。如圖5所示,安全網5的形狀為扇形。如圖3所示,鎖緊機構7包括可調節式纖維帶8、八個U型閉環9和八個登山扣10;可調節式纖維帶8固定纏繞在鋼管塔的主柱2上,可調節式纖維帶8位于安全網5的下方;八個全網支撐架4的下端均固定設置有一U型閉環9,可調節式纖維帶8上固定設置有八個配合U型閉環9的登山扣10。如圖5所示,本技術還包括大抱箍3和小抱箍13;大抱箍3橫向設置在安全網5的頂部,大抱箍3的兩端分別固定連接安全網5頂部兩端;小抱箍13橫向設置在安全網5的底部,大抱箍3兩端分別固定連接安全網5底部兩端,大抱箍3和小抱箍13給安全網5提供支撐力,每個小抱箍固定設置有三個登山扣10,用于固定連接可調節式纖維帶8。本技術還包括固定機構6;固定機構6包括若干個繩索1、可調節纖維帶8、八個U型閉環9;可調節纖維帶8固定纏繞在鋼管塔的主柱2上,可調節纖維帶8位于安全網5的上方,若干個U型閉環9套設在可調節式纖維帶8上,繩索1的下端均分別固定連接一全網支撐架4,繩索1的上端均分別固定連接一U型閉環9。繩索1為注塑鋼絲繩;全網支撐架4用Φ20鍍鋅鋼管做成,U型閉環9為0.5T小型U型掛環,與全網支撐架4連接用大抱箍、小抱箍材質均為鍍鋅扁鋼。如圖5所示,安全網5的兩側邊分別等間距地固定設置有三十三個登山扣10,全網支撐架4的側壁上對稱設置有兩列各三十三個等間距分布的配合登山扣10的吊環螺母12,使得安全網5固定連接在全網支撐架4上,登山扣如圖9所示,吊環螺母12如圖10所示。安全網5的頂部兩端和底部兩端均設置有一登山扣10,用于固定連接全網支撐架4的頂部兩端和底部兩端。安全網包括兩層結構,上層為密目網,下層為錦綸繩網;密目網固定連接錦綸繩網,密目網和錦綸繩網的尺寸相同,兩張網縫合在一起,安全網的規格:Φ3,目眼:40×40mm。實施例二本技術提供一種傘形高空防護安全網,包括六片安全網5、六個全網支撐架4和鎖緊機構7;六片安全網5以圍繞鋼管塔的主柱2的軸線為基準線沿圓周方向等間距分布,六片安全網5的兩側均設置有一全網支撐架4,安全網5的側邊均分別固定連接全網支撐架4,全網支撐架4或安全網5通過鎖緊機構7固定連接鋼管塔的主柱2,安全網5與全網支撐架4構成傘形,如圖6所示。安全網5的形狀為扇形或梯形。鎖緊機構7包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傘形高空防護安全網,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個安全網(5)、若干個全網支撐架(4)和鎖緊機構(7);若干個所述安全網(5)以圍繞鋼管塔的主柱(2)的軸線為基準線沿圓周方向分布,若干個所述安全網(5)的兩側均設置有一所述全網支撐架(4),所述安全網(5)的側邊均分別固定連接所述全網支撐架(4),所述全網支撐架(4)或所述安全網(5)通過所述鎖緊機構(7)固定連接鋼管塔的主柱(2)。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傘形高空防護安全網,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個安全網(5)、若干個全網支撐架(4)和鎖緊機構(7);若干個所述安全網(5)以圍繞鋼管塔的主柱(2)的軸線為基準線沿圓周方向分布,若干個所述安全網(5)的兩側均設置有一所述全網支撐架(4),所述安全網(5)的側邊均分別固定連接所述全網支撐架(4),所述全網支撐架(4)或所述安全網(5)通過所述鎖緊機構(7)固定連接鋼管塔的主柱(2)。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傘形高空防護安全網,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網(5)的形狀為扇形或梯形。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傘形高空防護安全網,其特征在于,所述鎖緊機構(7)包括可調節式纖維帶(8)、若干個U型閉環(9)和若干個登山扣(10);所述調節纖維帶(8)固定纏繞在鋼管塔的主柱(2)上,所述調節纖維帶(8)位于所述安全網(5)的下方,若干個所述全網支撐架(4)的下端均固定設置有一U型閉環(9),所述可調節式纖維帶(8)上固定設置有若干個配合所述U型閉環(9)的登山扣(10)。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傘形高空防護安全網,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大抱箍(3)和小抱箍(13);所述大抱箍(3)橫向設置在所述安全網(5)的頂部,所述大抱箍(3)的兩端分別固定連接所述安全網(5)頂部兩端;所述小抱箍(13)橫向設置在所述安全網(5)的底部,所述大抱箍(3)兩端分別固定連接所述安全網(5)底部兩端。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邵麗東,朱海峰,鄢洪林,盧胤,吳德勇,魯俊榮,戴琦,周公璞,
申請(專利權)人:國家電網公司,江蘇省電力公司,江蘇省電力公司經濟技術研究院,江蘇省送變電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北京,1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