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供電裝置及系統,該供電裝置包括:電性連接的將水的勢能轉換為電能的雙磁力發電機和執行所述雙磁力發電機的供電機能的控制單元。利用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的供電裝置及系統,能夠達到有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提供給智能設備的效果,不需要從市電取電,無高壓危險,絕對排除了漏電的安全隱患,且無需消耗市電電能,由水力轉換能量,節能環保。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供電裝置及系統
本技術涉及機械電子設備
,特別涉及一種供電裝置及系統。
技術介紹
眾所周知,現代生活是一種智能化的生活方式,智能化的生活離不開智能產品,智能化產品的供電也是一個不斷優化的課題。傳統智能產品的供電方案主要分為三種:供電方案一:由電池供電,無內部的充電電路,電池用完以后,需要更換電池;供電方案二:由市電(工頻交流電)直接供電,無內部的充電電路,無蓄電電路,斷電即停止工作;供電方案三:由電池供電,市電提供充電,電池沒電時可通過市電輸入蓄電,斷電也可由電池電量繼續維持工作。從上述方案中可以看出,為確保智能設備的正常使用,需頻繁更換電池或接入市電輸入,頻繁更換電池不利于環保,而在有水流的環境中,則會加大了漏電、短路等用電風險,因此存在不小的安全隱患。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克服現有的相關產品的所有不足,本技術提出一種供電裝置及系統,應用于有水流的場景,能夠有效利用水力能源生電,節能環保,還能夠防水、防潮,加強設備使用的安全性能。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智能設備的供電裝置,該供電裝置包括電性連接的將水的勢能轉換為電能的雙磁力發電機和執行所述雙磁力發電機的供電機能的控制單元;所述雙磁力發電機包括把水能轉換為電能給所述智能設備供電的勵磁發電模塊和在勵磁發電模塊因缺乏能量無法正常運轉時把水能轉換為電能給所述勵磁發電模塊的永磁發電模塊。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雙磁力發電機內部包括水輪機、轉子和定子;所述水輪機位于所述雙磁力發電機與水接觸的一端,所述水輪機包括扇葉和轉軸,所述轉子與所述扇葉固定連接在轉軸上,所述定子是所述雙磁力發電機內部的中空的圓筒,所述定子包圍所述轉子。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供電裝置還包括第一檢測單元,所述第一檢測單元包括旋轉編碼器和接收組件,所述旋轉編碼器與所述轉軸連接,所述旋轉編碼器是一個傳感器,將感應到的信息反饋給接收組件;所述旋轉編碼器用于檢測所述轉軸是否轉動,水流流動時會帶動扇葉以及與扇葉固定連接的轉軸,所述旋轉編碼器通過檢測所述轉軸是否轉動來判斷當前是否有水流動。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當所述勵磁發電模塊因缺乏能量無法正常運轉時,所述永磁發電模塊自動進行發電,將電能提供給勵磁發電模塊,為所述勵磁發電模塊提供正常工作的電量。一種供電裝置的供電系統,所述供電系統進一步包括:接收所述供電裝置提供的電能的智能設備,所述供電裝置和所述智能設備連接。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智能設備包括檢測所述電池單元的電量值的第二檢測單元、提供電能的電池單元和給所述電池單元充電的充電單元,所述第二檢測單元與所述電池單元連接,所述電池單元和所述充電單元電性連接。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供電裝置的第一檢測單元檢測到沒有水流動時,所述控制單元控制所述雙磁力發電機停止供電,由所述電池單元為所述智能設備供電;所述供電裝置的第一檢測單元檢測到有水流動時,所述控制單元控制所述雙磁力發電機給所述智能設備供電。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利用本技術提供的供電裝置及系統,在有水流的工作環境中,所述智能設備的電池有電量時通過勵磁發電模塊發電并穩壓輸送電能給智能設備使用;在所述智能設備的電池缺乏電量時引進永磁發電模塊將水能轉換為電能給勵磁發電模塊,再通過勵磁發電模塊發電給智能設備使用;從而達到有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提供給智能設備的效果,不需要從市電取電,無高壓危險,絕對排除了漏電的安全隱患,且無需消耗市電電能,由水力轉換能量,節能環保。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實施例所述的供電系統結構框圖;圖2為本技術實施例所述的雙磁力發電機結構框圖;圖3為本技術實施例所述的第一檢測單元結構框圖。具體實施方式為了便于理解本技術,下面將參照相關附圖對本技術進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圖中給出了本技術的較佳實施例。但是,本技術可以以許多不同的形式來實現,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實施例。相反地,提供這些實施例的目的是使對本技術的公開內容的理解更加透徹全面。除非另有定義,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術和科學術語與屬于本技術的
的技術人員通常理解的含義相同。本文中在本技術的說明書中所使用的術語只是為了描述具體的實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術。參閱圖1所示,為本技術實施例所述的供電系統結構框圖,該系統包括電性連接的供電裝置1和智能設備2,所述供電裝置1用于為智能設備2提供正常工作的電能。所述供電裝置1包括雙磁力發電機11、控制單元12和第一檢測單元13;所述雙磁力發電機11與控制單元12電性連接。參閱圖2所示,為本技術實施例所述的雙磁力發電機結構框圖,所述雙磁力發電機11用于實現能量轉換,將水的勢能轉換為電能,并輸出電能;所述雙磁力發電機11包括勵磁發電模塊111、永磁發電模塊112、水輪機113、轉子114和定子115;所述勵磁發電模塊111與永磁發電模塊112電性連接,所述勵磁發電模塊111用于把水能轉換為電能給所述智能設備2供電,所述永磁發電模塊112用于在勵磁發電模塊111因缺乏能量無法正常運轉時把水能轉換為電能給所述勵磁發電模塊111,所述勵磁發電模塊111再將水能轉換為電能給所述智能設備2供電;所述水輪機113內部包括扇葉1131和轉軸1132,所述扇葉1131位于水流中,通過水的流動帶動扇葉1131轉動,所述扇葉1131和轉子114固定在轉軸1132上,通過扇葉1131的轉動帶動轉軸1132,轉軸1132帶動轉子114轉動,所述定子115是所述雙磁力發電機11內部的中空的圓筒,所述定子115包圍所述轉子114。所述勵磁發電模塊111包括勵磁調節器1111、勵磁功率單元1112和勵磁線圈1113,所述勵磁調節器1111、勵磁功率單元1112和勵磁線圈1113依次連接,所述勵磁線圈1113固定在所述轉子114上,所述勵磁功率單元1112向所述勵磁線圈1113提供勵磁電流,所述勵磁線圈1113在有勵磁電流的環境時產生磁場,所述勵磁調節器1111能夠控制和調節勵磁功率單元1112輸出的勵磁電流大小,所述勵磁發電模塊111通過對勵磁調節器1111的調節來控制勵磁線圈1113的電流大小,進而控制發電機能所產生的電壓的大小。在本技術實施例中,所述勵磁發電模塊111的發電過程為:水由于高低位差的勢能造成了水的流動,水流的流動將勢能轉換為水的動能,水流帶動所述雙磁力發電機11的水輪機113內部的扇葉1131轉動,將水流的動能轉換成扇葉1131的動能,所述扇葉1131帶動同軸連接的轉子114轉動,所述勵磁線圈1113跟隨所述轉子114轉動產生磁場,所述定子115切割磁場產生感應電壓,通過所述勵磁發電模塊111中的勵磁調節器1111調節穩壓后供給所述智能設備2。所述永磁發電模塊112包括永磁體1121,所述永磁體1121固定在所述轉子114上,所述永磁體1121自身能夠提供初始電動勢產生磁場,所述永磁發電模塊112無需外加勵磁電流,即可進行發電。在本技術實施例中,所述永磁發電模塊112的發電過程為:水由于高低位差的勢能造成了水的流動,水流的流動將勢能轉換為水的動能,水流帶動所述雙磁力發電機11的水輪機113內部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智能設備的供電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電性連接的將水的勢能轉換為電能的雙磁力發電機和執行所述雙磁力發電機的供電機能的控制單元;所述雙磁力發電機包括把水能轉換為電能給所述智能設備供電的勵磁發電模塊和在勵磁發電模塊因缺乏能量無法正常運轉時把水能轉換為電能給所述勵磁發電模塊的永磁發電模塊。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智能設備的供電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電性連接的將水的勢能轉換為電能的雙磁力發電機和執行所述雙磁力發電機的供電機能的控制單元;所述雙磁力發電機包括把水能轉換為電能給所述智能設備供電的勵磁發電模塊和在勵磁發電模塊因缺乏能量無法正常運轉時把水能轉換為電能給所述勵磁發電模塊的永磁發電模塊。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供電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雙磁力發電機內部包括水輪機、轉子和定子;所述水輪機位于所述雙磁力發電機與水接觸的一端,所述水輪機包括扇葉和轉軸,所述轉子與所述扇葉固定連接在轉軸上,所述定子是所述雙磁力發電機內部的中空的圓筒,所述定子包圍所述轉子。3.根據權利要求1和2所述的供電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電裝置還包括第一檢測單元,所述第一檢測單元包括旋轉編碼器和接收組件,所述旋轉編碼器與所述轉軸連接,所述旋轉編碼器是一個傳感器,將感應到的信息反饋給接收組件;所述旋轉編碼器用于檢測所述轉軸是否轉動,水流流動時會帶動扇葉以及與扇葉固定連接的轉軸,所述旋轉編碼器通過檢...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呂卓雄,何婷,
申請(專利權)人:深圳市福智軟件技術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