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穿戴式植保圖像采集裝置,與現有技術相比解決了植保圖像采集不便的缺陷。本發明專利技術中伸縮桿的后端還安裝有縱向微動組件,所述的縱向微動組件包括殼體,殼體內安裝有蝸輪和蝸桿,蝸輪與蝸桿相嚙合,蝸桿的上端伸出殼體頂面,搖柄安裝在蝸桿上端且位于殼體上方,殼體前端縱向設有導向口,操動臂插在導向口內,操動臂的后端固定安裝在蝸輪的輸出軸上;前夾持座的底座安裝在操動臂的前端,后夾持座的底座安裝在殼體的右端面上且與殼體右端面構成轉動配合,后夾持座的夾持端和前夾持座的夾持端均夾在伸縮桿上,背帶組件安裝在殼體的左端面上。本發明專利技術可以快速便捷地對農田多點植保的病蟲草害進行圖像采集。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穿戴式植保圖像采集裝置
本專利技術涉及植保輔助設備
,具體來說是一種穿戴式植保圖像采集裝置。
技術介紹
農作物病害、蟲害頻發一直是影響農業生產的重要問題,做好農作物病害、蟲害的識別和防治是農業增產的重要保障,農業植保問題尤為重要。傳統的農業植保主要依靠植保人員深入田間進行病害、蟲害的圖像采集,其工作量巨大且田間工作環境惡劣,尤其是濕熱的夏天,農作物叢中高熱、潮濕的環境增加了圖像采集的難度。因此,如何研發出一種便于農業植保人員深入作物叢中快速、便捷地采集植保圖像的輔助裝置已經成為急需解決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植保圖像采集不便的缺陷,提供一種穿戴式植保圖像采集裝置來解決上述問題。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穿戴式植保圖像采集裝置,包括伸縮桿、云臺相機和智能終端,云臺相機與智能終端進行無線通訊連接,云臺相機安裝在伸縮桿的前端,智能終端通過活動夾安裝在伸縮桿的后端,所述伸縮桿的后端還安裝有縱向微動組件,所述的縱向微動組件包括殼體,殼體內安裝有蝸輪和蝸桿,蝸輪與蝸桿相嚙合,蝸桿的上端伸出殼體頂面,搖柄安裝在蝸桿上端且位于殼體上方,殼體前端縱向設有導向口,操動臂插在導向口內,操動臂的后端固定安裝在蝸輪的輸出軸上;前夾持座的底座安裝在操動臂的前端,后夾持座的底座安裝在殼體的右端面上且與殼體右端面構成轉動配合,后夾持座的夾持端和前夾持座的夾持端均夾在伸縮桿上,背帶組件安裝在殼體的左端面上。所述的背帶組件包括腰托板,腰托板為圓弧形,腰托板的外表面安裝在殼體的左端面上且腰托板的外表面朝向殼體的左端面,腰托板的上部安裝有上背帶,腰托板的下部安裝有下背帶。還包括擋塊、滾軸和前軸承,滾軸的右桿插在擋塊中,前軸承的內圈套在滾軸的左桿上,操動臂的前端設有中孔,擋塊安裝在操動臂的前端,前夾持座的底座安裝在滾軸的左桿上,前夾持座的底座與擋塊將滾軸的左桿和軸承限位在中孔內。還包括光源和溫濕度傳感器,光源和溫濕度傳感器均安裝在伸縮桿的前端。有益效果本專利技術的一種穿戴式植保圖像采集裝置,與現有技術相比農業植保人員可以快速便捷地對農田多點植保的病蟲草害進行圖像采集,提高了植保人員的工作效率,改善了植保人員的工作環境。具有結構簡單、成本低廉、使用便攜的特點。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去除背帶組件后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中縱向微動組件去除左端面后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3的爆炸圖;其中,1-云臺相機、2-智能終端、3-伸縮桿、4-活動夾、5-縱向微動組件、6-光源、7-溫濕度傳感器、11-殼體、12-蝸輪、13-蝸桿、14-后夾持座、15-操動臂、16-前夾持座、17-左端面、18-右端面、19-搖柄、20-導向口、21-腰托板、22-上背帶、23-下背帶、24-擋塊、25-滾軸、26-前軸承、27-中孔。具體實施方式為使對本專利技術的結構特征及所達成的功效有更進一步的了解與認識,用以較佳的實施例及附圖配合詳細的說明,說明如下:如圖1和圖2所示,本專利技術所述的一種穿戴式植保圖像采集裝置,包括伸縮桿3、云臺相機1和智能終端2,云臺相機1與智能終端2進行無線通訊連接。云臺相機1為現有技術中的全方位云臺,用于實現圖像信息采集,內帶電池供電,且具有組建WIFI網絡功能,其型號可以選用X3Z00M。智能終端2可以接入云臺相機1的WIFI熱點,實現云臺相機1到智能終端2的圖像實時傳輸,智能終端2能夠查看云臺相機1傳回的實時視頻圖像信息,并可以控制云臺相機1的360度全方位運動,實現對云臺相機1進行感興趣病蟲害信息拍照及拍照功能的調節,其中云臺相機1焦距、曝光等拍照參數的調節也可通過操作智能終端2實現。伸縮桿3為可伸縮的采集桿,由多節輕質高強度碳纖維管組成,硬度強且不易抖動,能夠實現自由折疊/套接的伸長和收縮便于攜帶遷移。云臺相機1安裝在伸縮桿3的前端,用于對農作物的病害、蟲害進行拍攝,使用伸縮桿3可以方便伸入田間,避免植保人員彎腰進行近距離拍攝。智能終端2通過活動夾4安裝在伸縮桿3的后端,智能終端2通過活動夾4在伸縮桿3的后端按需要進行移動。植保人員在進行病害、蟲害進行拍攝時,可以通過前進后退進行橫向拍攝距離上的調節。但病害、蟲害在進行圖像識別時,對圖像質量要求較高,要求病害、蟲害要位于圖片中間位置且拍攝清晰,攝像頭與病害、蟲害之間的距離要求則更加精確,以保證后期識別算法的準確性。因此,攝像頭在拍攝時縱向上的調節則要求比較精細,以避免拍攝重影的出現。針對植保圖像采集的這一特征,在伸縮桿3的后端還安裝有縱向微動組件5。如圖3和圖4所示,縱向微動組件5包括殼體11,殼體11用于安裝蝸輪12和蝸桿13,蝸輪12與蝸桿13相嚙合并按現有技術的方法安排在殼體11內。蝸桿13的上端伸出殼體11頂面,搖柄19安裝在蝸桿13上端且位于殼體11上方,植保人員手搖搖柄19,帶動蝸桿13轉動,從而帶動蝸輪12轉動。殼體11前端縱向設有導向口20,導向口20為長條形,縱向布置在殼體11前端(朝向云臺相機1的一端)。操動臂15用于帶動伸縮桿3的縱向移動,操動臂15插在導向口20內,操動臂15的后端固定安裝在蝸輪12的輸出軸上,通過蝸輪12的旋轉帶動操動臂15在導向口20的范圍內進行上下位移。后夾持座14的夾持端和前夾持座16的夾持端均夾在伸縮桿3上,前夾持座16和后夾持座14一樣,用于夾持伸縮桿3,使得伸縮桿3能夠被蝸輪12所控制。前夾持座16的底座安裝在操動臂15的前端,后夾持座14的底座安裝在殼體11的右端面18上且與殼體11右端面18構成轉動配合,后夾持座14的底座按現有技術方式通過軸承、軸承座在殼體11的右端面18上能夠進行轉動。后夾持座14轉動的目的為提供伸縮桿3的縱向運動支點。由于植保圖像采集的特殊性,在采集過程中伸縮桿3經常受到植物的牽拽,造成伸縮桿3的變形彎曲。由于操動臂15為硬質結構,伸縮桿3的變形彎曲直接導致前夾持座16難以貼服地夾持在伸縮桿3的前端,為了節約使用成本,延長裝置的使用壽命,在此,前夾持座16的底座安裝在操動臂15的前端時,前夾持座16的底座也可以采用與操動臂15的前端轉動配合的安裝方式。如圖4所示,可以利用擋塊24、滾軸25和前軸承26的安裝結構實現前夾持座16的底座在操動臂15前端的轉動。滾軸25的右桿插在擋塊24中,前軸承26的內圈套在滾軸25的左桿上。操動臂15的前端設有中孔27,擋塊24安裝在操動臂15的前端,前夾持座16的底座安裝在滾軸25的左桿上,前夾持座16的底座與擋塊24將滾軸25的左桿和軸承26限位在中孔27內,即前夾持座16的底座基于滾軸25在中孔27上進行轉動。背帶組件安裝在殼體11的左端面17上,左端面17為殼體11的側部結構,其與蝸輪12不產生接觸,背帶組件用于植保人員使用時穿戴在身上。背帶組件可以僅為簡單的背帶設計,但這樣在操作時,植保人員需要利用一只手對伸縮桿3進行扶持,只能另一只手進行轉動搖柄19(進行伸縮桿3上下調節)或使用智能終端3,操作效率低。為了提高操作效率,能夠同時進行轉動搖柄19和使用智能終端3的操作,在此可以使用背帶組件的設計。如圖1所示,背帶組件包括腰托板21,腰托板21為圓弧形,也可以進一步設計成符合人體工程學的造型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穿戴式植保圖像采集裝置,包括伸縮桿(3)、云臺相機(1)和智能終端(2),云臺相機(1)與智能終端(2)進行無線通訊連接,云臺相機(1)安裝在伸縮桿(3)的前端,智能終端(2)通過活動夾(4)安裝在伸縮桿(3)的后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縮桿(3)的后端還安裝有縱向微動組件(5),所述的縱向微動組件(5)包括殼體(11),殼體(11)內安裝有蝸輪(12)和蝸桿(13),蝸輪(12)與蝸桿(13)相嚙合,蝸桿(13)的上端伸出殼體(11)頂面,搖柄(19)安裝在蝸桿(13)上端且位于殼體(11)上方,殼體(11)前端縱向設有導向口(20),操動臂(15)插在導向口(20)內,操動臂(15)的后端固定安裝在蝸輪(12)的輸出軸上;前夾持座(16)的底座安裝在操動臂(15)的前端,后夾持座(14)的底座安裝在殼體(11)的右端面(18)上且與殼體(11)右端面(18)構成轉動配合,后夾持座(14)的夾持端和前夾持座(16)的夾持端均夾在伸縮桿(3)上,背帶組件安裝在殼體(11)的左端面(17)上。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穿戴式植保圖像采集裝置,包括伸縮桿(3)、云臺相機(1)和智能終端(2),云臺相機(1)與智能終端(2)進行無線通訊連接,云臺相機(1)安裝在伸縮桿(3)的前端,智能終端(2)通過活動夾(4)安裝在伸縮桿(3)的后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縮桿(3)的后端還安裝有縱向微動組件(5),所述的縱向微動組件(5)包括殼體(11),殼體(11)內安裝有蝸輪(12)和蝸桿(13),蝸輪(12)與蝸桿(13)相嚙合,蝸桿(13)的上端伸出殼體(11)頂面,搖柄(19)安裝在蝸桿(13)上端且位于殼體(11)上方,殼體(11)前端縱向設有導向口(20),操動臂(15)插在導向口(20)內,操動臂(15)的后端固定安裝在蝸輪(12)的輸出軸上;前夾持座(16)的底座安裝在操動臂(15)的前端,后夾持座(14)的底座安裝在殼體(11)的右端面(18)上且與殼體(11)右端面(18)構成轉動配合,后夾持座(14)的夾持端和前夾持座(16)的夾持端均夾在伸縮桿(3)上,背帶組件安裝在殼體(11)的左端面(17...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許桃勝,謝成軍,朱利凱,李瑞,李偉,宿寧,張潔,魏圓圓,張正勇,王儒敬,宋良圖,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安徽,3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