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澆鑄【技術領域】,公開了一種油缸懸掛裝置,包括:第一轉臂、第二轉臂、懸掛部件及支座;第一轉臂轉動地與第二轉臂連接;懸掛部件設置在第一轉臂上;第二轉臂設置在支座上。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的油缸懸掛裝置,將第一轉臂與第二轉臂連接,并保證第一轉臂和第二轉臂均可以自由轉動,杜絕了抱死、卡死狀況的發生,不僅保證了生產的正常進行,而且還杜絕了安全事故的發生。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油缸懸掛裝置
本技術涉及澆鑄
,尤其涉及一種油缸懸掛裝置。
技術介紹
目前,在我廠連鑄機大包回轉臺的兩端均安裝有用于懸掛大包滑動水口油缸的裝置。在鑄機生產時,該懸掛裝置長期工作在高溫環境下,由于其連接結構為簡單的鉸鏈聯接,因而極易導致抱死、卡死狀態的發生,不僅不利于生產的正常進行,而且還可能導致安全事故的發生。因此迫切需要一種新型懸掛裝置來改變這種狀況。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油缸懸掛裝置,它能夠杜絕抱死、卡死狀況的發生,不僅保證了生產的正常進行,而且還杜絕了安全事故的發生。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提供了一種油缸懸掛裝置,包括:第一轉臂、第二轉臂、懸掛部件及支座;所述第一轉臂轉動地與所述第二轉臂連接;所述懸掛部件設置在所述第一轉臂上;所述第二轉臂設置在所述支座上。 所述第一轉臂包括:第一支撐臂、第一定位部件及軸承;所述懸掛部件設置在所述第一支撐臂的第一端;所述第一支撐臂的第二端轉動地與所述第二轉臂連接;所述軸承和所述第一定位部件均設置在所述第一支撐臂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定位部件對所述軸承進行定位。 所述軸承包括:第一軸承和第二軸承;所述第一軸承和所述第二軸承均設置在所述第一支撐臂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定位部件包括:第一定距套、第一擋圈及第一端蓋;所述第一定距套設置在所述第一支撐臂的第二端,對所述第一軸承的底部進行定位,同時還對所述第二軸承進行定位;所述第一擋圈也設置在所述第一支撐臂的第二端,對所述第一軸承的頂部進行定位;所述第一端蓋設置在所述第一擋圈的外部。 所述第一轉臂還包括:第一油杯;在所述第一定距套上開設有通孔;所述第一油杯的輸出端通入所述通孔,對所述第一軸承和所述第二軸承進行潤滑。 所述第二轉臂包括:第二支撐臂、第二定位部件、軸承及凸臺;所述第二支撐臂的第一端轉動地與所述第一支撐臂的第二端連接;所述軸承和所述第二定位部件均設置在所述第二支撐臂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定位部件對所述軸承進行定位;所述第二支撐臂的第二端設置在所述凸臺上;所述凸臺設置在所述支座上。 所述第二轉臂還包括:軸臺;所述第二支撐臂的第一端與所述軸臺連接;所述第一支撐臂的第二端設置在所述軸臺上,所述第一支撐臂和所述第二支撐臂均可以自由轉動。 所述軸承包括:第三軸承和第四軸承;所述第三軸承和所述第四軸承均設置在所述第二支撐臂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定位部件包括:第二定距套、第二擋圈及第二端蓋;所述第二定距套設置在所述第二支撐臂的第二端,對所述第三軸承的底部進行定位,同時還對所述第四軸承進行定位;所述第二擋圈也設置在所述第二支撐臂的第二端,對所述第三軸承的頂部進行定位;所述第二端蓋設置在所述第二擋圈的外部。 所述第二轉臂還包括:第二油杯;在所述第二定距套上開設有通孔;所述第二油杯的輸出端通入所述通孔,對所述第三軸承和所述第四軸承進行潤滑。 本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技術提供的油缸懸掛裝置,將第一轉臂轉動地與第二轉臂連接,并保證第一轉臂和第二轉臂均可以自由轉動,杜絕了抱死、卡死狀況的發生,不僅保證了生產的正常進行,而且還杜絕了安全事故的發生。 【附圖說明】 圖1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油缸懸掛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懸掛部件,2-第一支撐臂,3-第一定距套,4-第一端蓋,5-第一連接螺栓,6-第一擋圈,7-第一軸承,8-第二軸承,9-軸臺,10-第二支撐臂,11-第二定距套,12-第二端蓋,13-第二連接螺栓,14-第二擋圈,15-第三軸承,16-第四軸承,17-凸臺。 【具體實施方式】 為進一步闡述本技術為達成預定技術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手段及功效,以下結合附圖及較佳實施例,對依據本技術提出的油缸懸掛裝置的【具體實施方式】及工作原理進行詳細說明。 參見圖1,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油缸懸掛裝置,包括:第一轉臂、第二轉臂、懸掛部件I及支座(未在圖中示出);第一轉臂轉動地與第二轉臂連接,第一轉臂和第二轉臂均可以自由轉動;懸掛部件I設置在第一轉臂上;第二轉臂設置在支座上。其中,第一轉臂包括:第一支撐臂2、第一定位部件及軸承;懸掛部件I設置在第一支撐臂2的第一端;第一支撐臂2的第二端轉動地與第二轉臂連接,第一支撐臂2和第二轉臂均可以自由轉動;軸承和第一定位部件均設置在第一支撐臂2的第二端,第一定位部件對軸承進行定位。具體地,軸承包括:第一軸承7和第二軸承8 ;第一軸承7和第二軸承8均設置在第一支撐臂2的第二端;第一定位部件包括:第一定距套3、第一擋圈6及第一端蓋4 ;第一定距套3設置在第一支撐臂2的第二端,對第一軸承7的底部進行定位,同時還對第二軸承8進行定位;第一擋圈6也設置在第一支撐臂2的第二端,對第一軸承7的頂部進行定位;第一端蓋4設置在第一擋圈6的外部。在本技術實施例中,在第一端蓋4上開設有通孔,在第一擋圈6上開設有螺紋孔,將第一連接螺栓5依次穿過第一端蓋4上的通孔和第一擋圈6上的螺紋孔,從而將第一端蓋4設置在第一擋圈6的外部,并將墊圈設置在第一連接螺栓5上。 為了對第一軸承7和第二軸承8進行潤滑,從而保證生產的正常進行,第一轉臂還包括:第一油杯(未在圖中示出);在第一定距套3上開設有通孔;第一油杯的輸出端通入通孔,對第一軸承7和第二軸承8進行潤滑。 第二轉臂包括:第二支撐臂10、第二定位部件、軸承及凸臺17 ;第二支撐臂10的第一端轉動地與第一支撐臂2的第二端連接,第一支撐臂2和第二支撐臂10均可以自由轉動;軸承和第二定位部件均設置在第二支撐臂10的第二端,第二定位部件對軸承進行定位;第二支撐臂10的第二端設置在凸臺17上;凸臺17設置在支座上。具體地,第二轉臂還包括:軸臺9 ;第二支撐臂10的第一端與軸臺9連接;第一支撐臂2的第二端設置在軸臺9上,第一支撐臂2和第二支撐臂10均可以自由轉動。軸承包括:第三軸承15和第四軸承16 ;第三軸承15和第四軸承16均設置在第二支撐臂10的第二端;第二定位部件包括:第二定距套11、第二擋圈14及第二端蓋12 ;第二定距套11設置在第二支撐臂10的第二端,對第三軸承15的底部進行定位,同時還對第四軸承16進行定位;第二擋圈14也設置在第二支撐臂10的第二端,對第三軸承15的頂部進行定位;第二端蓋12設置在第二擋圈14的外部。在本技術實施例中,在第二端蓋12上開設有通孔,在第二擋圈14上開設有螺紋孔,將第二連接螺栓13依次穿過第二端蓋12上的通孔和第二擋圈14上的螺紋孔,從而將第二端蓋12設置在第二擋圈14的外部,并將墊圈設置在第二連接螺栓13上。需要說明的是,在本技術實施例中,軸臺9和凸臺17豎直設置,第一支撐臂2和第二支撐臂10水平設置;軸臺9和凸臺17在垂直方向上的橫截面積大于第一支撐臂2和第二支撐臂10在水平方向上的橫截面積。 為了對第三軸承15和第四軸承16進行潤滑,從而保證生產的正常進行,第二轉臂還包括:第二油杯(未在圖中示出);在第二定距套11上開設有通孔;第二油杯的輸出端通入通孔,對第三軸承15和第四軸承16進行潤滑。 需要說明的是,在本技術實施例中,第一支撐臂2和第二支撐臂10均選用無縫管件;第一軸承7、第二軸承8、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油缸懸掛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轉臂、第二轉臂、懸掛部件及支座;所述第一轉臂轉動地與所述第二轉臂連接;所述懸掛部件設置在所述第一轉臂上;所述第二轉臂設置在所述支座上。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油缸懸掛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轉臂包括:第一支撐臂、第一定位部件及軸承;所述懸掛部件設置在所述第一支撐臂的第一端;所述第一支撐臂的第二端轉動地與所述第二轉臂連接;所述軸承和所述第一定位部件均設置在所述第一支撐臂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定位部件對所述軸承進行定位。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油缸懸掛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軸承包括:第一軸承和第二軸承;所述第一軸承和所述第二軸承均設置在所述第一支撐臂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定位部件包括:第一定距套、第一擋圈及第一端蓋;所述第一定距套設置在所述第一支撐臂的第二端,對所述第一軸承的底部進行定位,同時還對所述第二軸承進行定位;所述第一擋圈也設置在所述第一支撐臂的第二端,對所述第一軸承的頂部進行定位;所述第一端蓋設置在所述第一擋圈的外部。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油缸懸掛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轉臂還包括:第一油杯;在所述第一定距套上開設有通孔;所述第一油杯的輸出端通入所述通孔,對所述第一軸承和所述第二軸承進行潤滑。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油缸懸掛...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馮新政,朱曉榮,高峰,李剛,梁永海,劉煜哲,
申請(專利權)人:武漢鋼鐵集團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