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屬于換熱技術領域,涉及一種混合式循環冷卻系統。它包括冷卻塔體,所述的冷卻塔體頂部設有能將冷卻塔體外的空氣吸入到冷卻塔體內的風機機構,所述的冷卻塔體內還設有能噴淋冷卻水的噴淋水機構,所述的冷卻塔體內設有能讓冷卻液在管道內循環流動的換熱機構,且該換熱機構能在風機機構開啟時單獨進行干冷換熱或在噴淋水機構也開啟時能同時進行干冷和濕冷換熱。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設計合理,能單獨進行干冷或同時進行干冷和濕冷,便于降低能耗,提高冷卻效率。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混合式循環冷卻系統
本技術屬于換熱
,涉及一種混合式循環冷卻系統。
技術介紹
目前常用的換熱器的只有單一的散熱方式,要么只能單一水冷(如板式換熱器、管殼式換熱器等),要么只能單一風冷(如翅片式換熱器、冷風機等)。雖然水冷式換熱器具有較高換熱效率,但其嚴重依附于外接冷卻水塔降溫效果以及環境溫度,所以倘若水塔效率變低(故障)或外界環境溫度較高時,其冷卻效果將大大下降,不能很好的滿足設備的使用要求。且對于試驗設備而言,測試工況范圍一般較大,對于某些不需要較低介質設置溫度要求時,單一水冷式散熱器依舊只能以最大散熱能力進行冷卻,然后再通過加熱管平衡溫度到達設定值,這種情況下水冷式散熱器有存在能源浪費嚴重、不節能的問題。同時風冷散熱器又存在換熱效率較低的問題;因此需要對現有只有單一散熱方式的散熱器進行改進,以彌補其缺陷。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人們經過了不斷的探索,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解決方案,如中國專利文獻公開了一種風冷與水冷兩用散熱器,包括冷卻水塔和設置有冷卻液進口與冷卻液出口的冷卻液室,所述冷卻液室內設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將冷卻液室分隔成若干冷卻介質流道,所述冷卻介質流道內設置有若干冷卻水管,所述冷卻水管的進水口和出水口分別與冷卻水塔連接;所述冷卻液室上還設置有若干與冷卻介質流道平行、并貫穿冷卻液室的條形通風槽,所述條形槽中設置有翅片,所述條形通風槽的一端設置有冷卻風機。上述方案既能采用水冷方式對冷卻液室中的冷卻液進行冷卻,又能采用風冷方式對冷卻液室中的冷卻液進行冷卻,因此其既能很好的發揮水冷散熱器高效率的散熱效果,又能在外接冷卻水塔降溫效果不好時依靠風冷繼續散熱支持設備正常工作,應用范圍廣。但是,上述方案的本質上只是變換了冷卻介質(如冷卻水和空氣),并沒有達到干冷換熱或濕冷換熱的效果,其中,用冷卻水換熱由于冷卻水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中循環,換熱后的冷卻水無法及時冷卻,因此影響冷卻效率。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針對上述問題,提供一種冷卻效率高的混合式循環冷卻系統。為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了下列技術方案:一種混合式循環冷卻系統,包括冷卻塔體,所述的冷卻塔體頂部設有能將冷卻塔體外的空氣吸入到冷卻塔體內的風機機構,所述的冷卻塔體內還設有能噴淋冷卻水的噴淋水機構,所述的冷卻塔體內設有能讓冷卻液在管道內循環流動的換熱機構,且該換熱機構能在風機機構開啟時單獨進行干冷換熱或在噴淋水機構也開啟時能同時進行干冷和濕冷換熱。在上述的混合式循環冷卻系統中,所述的換熱機構包括干冷換熱機構和濕冷換熱機構,所述的干冷換熱機構包括呈豎直狀設置在冷卻塔體內的第一冷卻翅片及穿插于第一冷卻翅片中的第一換熱管,所述的濕冷換熱機構包括呈水平狀設置在冷卻塔體內的第二冷卻翅片及穿插于第二冷卻翅片中的第二換熱管,且噴淋水機構噴淋的冷卻水能噴淋到第二冷卻翅片上。在上述的混合式循環冷卻系統中,所述的第一冷卻翅片呈筒狀,所述的第二冷卻翅片與第一冷卻翅片密封連接。在上述的混合式循環冷卻系統中,所述的第一換熱管與第二換熱管相互連通形成具有一個冷卻液出口和進口的彎曲管。在上述的混合式循環冷卻系統中,所述的噴淋水機構包括設置在冷卻塔體底部的噴淋水池,所述的噴淋水池位于第二冷卻翅片下方,噴淋水機構還包括位于第二冷卻翅片上方的噴淋水組件,所述的噴淋水組件連接噴淋水池且當噴淋水組件噴淋冷卻水時冷卻水能噴淋到第二冷卻翅片上。在上述的混合式循環冷卻系統中,所述的噴淋水組件包括置于噴淋水池中的水栗及位于第二冷卻翅片上方的噴淋水管,所述的噴淋水管上設置有若干出口朝向第二冷卻翅片的噴嘴,水栗連接噴淋水管。在上述的混合式循環冷卻系統中,所述的冷卻塔體外設有環繞冷卻塔體的第一風量調節窗和第二風量調節窗,且第一風量調節窗位于第一冷卻翅片的外側,第二風量調節窗位于噴淋水池外側且位于第二冷卻翅片下方。在上述的混合式循環冷卻系統中,所述的第一風量調節窗外側還設有能清洗第一風量調節窗的清洗裝置。在上述的混合式循環冷卻系統中,所述的清洗裝置包括清洗水管,清洗水管上設有若干出口朝向第一風量調節窗的清洗噴頭。在上述的混合式循環冷卻系統中,所述的第一風量調節窗和第二風量調節窗為可以調節開啟度的百葉窗。與現有的技術相比,本技術的優點在于:設計合理,能單獨進行干冷或同時進行干冷和濕冷,便于降低能耗,提高冷卻效率。【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提供的結構示意圖。圖中:冷卻塔體10、風機機構20、風機21、噴淋水機構30、噴淋水池31、噴淋水組件32、水栗321、噴淋水管322、噴嘴323、換熱機構40、干冷換熱機構41、第一冷卻翅片411、第一換熱管412、濕冷換熱機構42、第二冷卻翅片421、第二換熱管422、第一風量調節窗51、第二風量調節窗52、清洗裝置60、清洗水管61、清洗噴頭62。【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技術做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如圖1所示,本技術提供了一種混合式循環冷卻系統,包括冷卻塔體10,所述的冷卻塔體10頂部設有能將冷卻塔體10外的空氣吸入到冷卻塔體10內的風機機構20,風機機構20包括風機21,所述的冷卻塔體10內還設有能噴淋冷卻水的噴淋水機構30,所述的冷卻塔體10內設有能讓冷卻液在管道內循環流動的換熱機構40,且該換熱機構40能在風機機構20開啟時單獨進行干冷換熱或在噴淋水機構30也開啟時能同時進行干冷和濕冷換熱。設備冷卻液體(氣體)從管道進入換熱機構40,當空氣溫度高于干工況點時,噴淋水機構30開始噴水,當空氣溫度低于干工況點時,噴淋水機構30關閉。從而實現冷卻液體(氣體)的干冷換熱或和干冷、濕冷同時換熱,節省成本。具體的說,換熱機構40包括干冷換熱機構41和濕冷換熱機構42,所述的干冷換熱機構41包括呈豎直狀設置在冷卻塔體10內的第一冷卻翅片411及穿插于第一冷卻翅片411中的第一換熱管412,所述的濕冷換熱機構42包括呈水平狀設置在冷卻塔體10內的第二冷卻翅片421及穿插于第二冷卻翅片421中的第二換熱管422,且噴淋水機構30噴淋的冷卻水能噴淋到第二冷卻翅片421上。冷卻塔體10外設有環繞冷卻塔體10的第一風量調節窗51和第二風量調節窗52,且第一風量調節窗51位于第一冷卻翅片411的外側,第二風量調節窗52位于噴淋水池31外側且位于第二冷卻翅片421下方。設備冷卻液體(氣體)先從第一換熱管412進入第一冷卻翅片411,然后進入第二換熱管422和第二冷卻翅片421。當空氣溫度高于干工況點時,噴淋水機構30開始噴水,噴水量隨空氣溫度增加而加大,并且適當調整第一風量調節窗51和第二風量調節窗52的開啟度,使其滿足噴淋時風量要求。當空氣溫度低于干工況點時,噴淋水機構30關閉。風機21可以使用變頻調節,從而使風機轉速滿足降溫要求。第一冷卻翅片411呈筒狀,所述的第二冷卻翅片421與第一冷卻翅片411密封連接,也就是第一冷卻翅片411和第二冷卻翅片421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的結構,使空氣必須從冷卻翅片中穿過,從而為換熱管換熱。第一換熱管412與第二換熱管422相互連通形成具有一個冷卻液出口和進口的彎曲管。噴淋水機構30包括設置在冷卻塔體10底部的噴淋水池31,所述的噴淋水池31位于第二冷卻翅片421下方,噴淋水機構30還包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混合式循環冷卻系統,包括冷卻塔體(10),所述的冷卻塔體(10)頂部設有能將冷卻塔體(10)外的空氣吸入到冷卻塔體(10)內的風機機構(20),所述的冷卻塔體(10)內還設有能噴淋冷卻水的噴淋水機構(30),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卻塔體(10)內設有能讓冷卻液在管道內循環流動的換熱機構(40),且該換熱機構(40)能在風機機構(20)開啟時單獨進行干冷換熱或在噴淋水機構(30)也開啟時能同時進行干冷和濕冷換熱。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式循環冷卻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換熱機構(40)包括干冷換熱機構(41)和濕冷換熱機構(42),所述的干冷換熱機構(41)包括呈豎直狀設置在冷卻塔體(10)內的第一冷卻翅片(411)及穿插于第一冷卻翅片(411)中的第一換熱管(412),所述的濕冷換熱機構(42)包括呈水平狀設置在冷卻塔體(10)內的第二冷卻翅片(421)及穿插于第二冷卻翅片(421)中的第二換熱管(422),且噴淋水機構(30)噴淋的冷卻水能噴淋到第二冷卻翅片(421)上。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混合式循環冷卻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冷卻翅片(411)呈筒狀,所述的第二冷卻翅片(421)與第一冷卻翅片(411)密封連接。4.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混合式循環冷卻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換熱管(412)與第二換熱管(422)相互連通形成具有一個冷卻液出口和進口的彎曲管。5.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混合式循環冷卻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噴淋水機構(30)包括設置在冷卻塔體(10)底...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文軍,
申請(專利權)人:張文軍,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