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行李箱裝置,適用于汽車的行李箱,其包括:行李箱承載空間,以及設于所述行李箱承載空間的多個行李箱蓋板以及支撐部;多個所述行李箱蓋板沿所述承載空間的縱深方向排布,每個行李箱蓋板對應一個所述支撐部;所述支撐部包括沿所述行李箱承載空間的高度方向間隔排布的多個支撐結構,對應的所述行李箱蓋板可以選擇支撐在任一所述支撐結構上。該行李箱蓋板裝置能夠提供分層式多種組合方式,使行李的擺放更加靈活,同時能夠實現單手操作行李箱蓋板。
A suitcase device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行李箱裝置
本技術屬于汽車
,特別是涉及一種行李箱裝置。
技術介紹
現有技術中的SUV其行李箱設計存在以下兩個普遍特點:1)第二排座椅靠背向前折疊時,行李箱蓋板與折疊的座椅靠背平齊;2)行李箱蓋板位置固定不可調節;3)行李箱蓋板下方或有用EPP泡沫制成的儲物盒,該儲物盒蓋在備胎上方或環繞在備胎周圍,甚或沒有設計額外的儲物盒。這樣的設計看似存在蓋板以下的儲物空間,但蓋板下儲物空間實用性不強、利用率不高,對于大件行李的放置該空間其實是無法適用的。此外,蓋板只能放置在一個位置,不利于行李箱儲物的多功能性,因此,需要一種能夠適應多種類型行李的放置也同時滿足不同客戶的使用需求,并且同時兼顧用戶操作的方便性的行李箱裝置。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行李箱裝置,通過在行李箱空間的垂直方向上設置三檔蓋板支撐部,并將蓋板進行分片設計,增加儲物方式,使行李的擺放更加靈活,優化行李箱容積,同時實現單手操作行李箱蓋板。本技術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行李箱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行李箱承載空間,以及設于所述行李箱承載空間的多個行李箱蓋板以及支撐部;多個所述行李箱蓋板沿所述承載空間的縱深方向排布,每個行李箱蓋板對應一個所述支撐部;所述支撐部包括沿所述行李箱承載空間的高度方向間隔排布的多個支撐結構,對應的所述行李箱蓋板可以選擇支撐在任一所述支撐結構上。本技術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措施進一步實現。前述的行李箱裝置多個所述支撐結構中,其中一個所述支撐結構的安裝位置使得處于所述支撐結構上的行李箱蓋板與折疊后的座椅靠背和/或行李箱門檻板齊平。前述的行李箱裝置,多個所述支撐結構中,其中一個所述支撐結構設于使得所述行李箱蓋板與折疊后的座椅靠背和/或行李箱門檻板齊平的所述支撐結構的上方。前述的行李箱裝置,多個所述支撐結構中,其中一個所述支撐結構設于使得所述行李箱蓋板與折疊后的座椅靠背和/或行李箱門檻板齊平的所述支撐結構的下方。前述的行李箱裝置,其中所述行李箱蓋板設有行李箱蓋板提手。前述的行李箱裝置,其中所述行李箱蓋板與行李箱門檻板相對的一邊具有與行李箱門檻板輪廓相適應的弧形邊緣。本技術的優點及其效果,行李箱裝置提供分層式多種組合方式,使行李的擺放更加靈活,同時能夠實現單手操作行李箱蓋板。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一種行李箱裝置第一行李箱蓋板及第二行李箱蓋板的第一組合方式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一種行李箱裝置第一行李箱蓋板及第二行李箱蓋板的第二組合方式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一種行李箱裝置第一行李箱蓋板及第二行李箱蓋板的第三組合方式示意圖;圖4是本技術一種行李箱裝置第一行李箱蓋板及第二行李箱蓋板的第四組合方式示意圖;圖5是本技術一種行李箱裝置第一行李箱蓋板及第二行李箱蓋板的第五組合方式示意圖;圖6是本技術一種行李箱裝置第一行李箱蓋板及第二行李箱蓋板的第六組合方式示意圖。圖中標記:1-第二排座椅靠背;2-座椅轉軸飾板;31-第一行李箱蓋板;32-第二行李箱蓋板;4-備胎蓋板;5-行李箱門檻板;6-行李箱側飾板;71-第一行李箱蓋板提手;72-第二行李箱蓋板提手;a-第一支撐結構;b第二支撐結構;c-第三支撐結構。具體實施方式下面通過具體的實施例子并結合附圖對本技術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本技術提供了一種行李箱裝置。參見圖1至圖6所示,本技術的一個優選實施例提供了一種行李箱裝置,包括行李箱承載空間,行李箱承載空間的縱深方向定義為汽車的長度方向,承載空間的寬度方向定義為汽車的寬度方向,承載空間的高度方向定義為垂直地面的方向。行李箱承載空間設有多個行李箱蓋板以及支撐部,多個行李箱蓋板沿承載空間的縱深方向排布,每個行李箱蓋板對應一個支撐部;支撐部包括沿行李箱承載空間的高度方向間隔排布的多個支撐結構,對應的行李箱蓋板可以選擇支撐在任一支撐結構上。在本實施例中,行李箱蓋板包括第一行李箱蓋板31及第二行李箱蓋板32,支撐部包括第一支撐結構a(低檔)、第二支撐結構b(中間檔)及第三支撐結構c(高檔),第二支撐結構b的安裝位置使得處于第二支撐結構b上的行李箱蓋板與折疊后的第二排座椅靠背1及行李箱門檻板5齊平,本實施例中處于第二支撐結構b上的行李箱蓋板還與座椅轉軸飾板2上端齊平。第一支撐結構a安裝于第二支撐結構b的下方,靠近行李箱承載空間內的備胎蓋板4設置,第三支撐結構c安裝于第二支撐結構b的上方,第三支撐結構c靠近第二排座椅靠背1設置,用于支撐第一行李箱蓋板31或第二行李箱蓋板32。本實施例中的三個支撐結構安裝于行李箱側飾板6上,第三支撐結構c僅單獨支撐第一行李箱蓋板31或第二行李箱蓋板32,這樣,可以更加優化行李箱的使用空間,第一行李箱蓋板31及第二行李箱蓋板32可選擇地組合或獨立支撐于第一支撐結構a或第二支撐結構b。為了方便取放,第一行李箱蓋板31及第二行李箱蓋板32分別設有第一行李箱蓋板提手71及第二行李箱蓋板提手72。在本實施例中第二行李箱蓋板32的一邊具有與行李箱門檻板5輪廓相適應的弧形邊緣。該行李箱蓋板通過分層式多種組合方式,提高了行李箱空間的垂向利用率,在二排座椅不放倒的情況下能夠最大化行李箱容積(第一行李箱蓋板31、第二行李箱蓋板32都置于第一支撐結構a時),使行李的擺放更加靈活,該行李箱蓋板由于每塊獨立的蓋板尺寸和重量都比較小,因此單手即可實現上下高度檔位之間的調節,方便客戶的使用,能夠實現單手操作行李箱蓋板。除了本實施例的三個支撐結構,該行李箱蓋板裝置還可根據行李箱空間大小設置二個或三個以上支撐結構,以適應于不同的載物需要,其組合方式可參照三個支撐結構的組合方式。本實施例提供的行李箱裝置將傳統的位置不可調節的行李箱蓋板高度分層處理,并將蓋板分片處理,實現六種形式的蓋板放置組合。當第二排座椅處于正常使用狀態,高度可調兼可拆分的蓋板設計使得行李箱的儲物功能更強大,更靈活。參閱圖1所示,圖1示出了第一行李箱蓋板31及第二行李箱蓋板32在三檔高度位置的一種組合方式。該組合方式中,第一行李箱蓋板31及第二行李箱蓋板32組合支撐于第二支撐結構。整車在出廠狀態時,行李箱蓋板31和32可以處于中間檔,在該檔位時,當第二排座椅靠背1放倒后,第二排座椅靠背1與第一行李箱蓋板31及第二行李箱蓋板32以及行李箱門檻板5基本構成一個平面,該檔位適合用車運輸較大較長的行李或較多的行李,該檔位也是使用頻率最高的常規位置。參閱圖2所示,圖2示出了第一行李箱蓋板及第二行李箱蓋板在三檔高度位置的另一種組合方式。該組合方式中,第一行李箱蓋板31及第二行李箱蓋板32組合支撐于第一支撐結構a。行李箱蓋板31和行李箱蓋板32處于最低檔時,第二排座椅靠背1不能放倒的情況下,行李箱容積能夠實現最大化。參閱圖3所示,圖3示出了第一行李箱蓋板及第二行李箱蓋板在三檔高度位置的另一種組合方式。該組合方式中,第一行李箱蓋板31及第二行李箱蓋板32交錯支撐于第一支撐結構及第三支撐結構,第二行李箱蓋板32支撐于第一支撐結構。該組合可以滿足客戶擺放不同類型行李的需求。參閱圖4所示,圖4示出了第一行李箱蓋板31及第二行李箱蓋板32在三檔高度位置的另一種組合方式。該組合方式中,第一行李箱蓋板31及第二行李箱蓋板32交錯支撐于第二支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行李箱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行李箱承載空間,以及設于所述行李箱承載空間的多個行李箱蓋板以及支撐部;多個所述行李箱蓋板沿所述承載空間的縱深方向排布,每個行李箱蓋板對應一個所述支撐部;所述支撐部包括沿所述行李箱承載空間的高度方向間隔排布的多個支撐結構,對應的所述行李箱蓋板可以選擇支撐在任一所述支撐結構上。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行李箱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行李箱承載空間,以及設于所述行李箱承載空間的多個行李箱蓋板以及支撐部;多個所述行李箱蓋板沿所述承載空間的縱深方向排布,每個行李箱蓋板對應一個所述支撐部;所述支撐部包括沿所述行李箱承載空間的高度方向間隔排布的多個支撐結構,對應的所述行李箱蓋板可以選擇支撐在任一所述支撐結構上。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行李箱裝置,其特征在于,多個所述支撐結構中,其中一個所述支撐結構的安裝位置使得處于所述支撐結構上的行李箱蓋板與折疊后的座椅靠背和/或行李箱門檻板齊平。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行李箱裝置,其特...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尹長久,喬媛媛,
申請(專利權)人:上海蔚來汽車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上海,3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