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用于疏浚排泥管路的快速連接裝置,涉及疏浚管線的連接技術領域。該快速連接裝置包括固定端和活套端,固定端與疏浚管路出水端的鋼質岸管連通,活套端與疏浚管路入水端的鋼質岸管連通,將活套端套入固定端以完成疏浚管路的連接;進一步還包括橡膠密封部件;活套端包括橡膠壓板和外套管,外套管一端內開設有安裝槽孔,橡膠密封部件利用橡膠壓板安裝在安裝槽孔內;固定端包括內插管,內插管外表面與活套端的外套管內表面相匹配,并采用曲面設計。作為舉例而非限定,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的方案,其有益效果在于:可在不停泵的條件下快速拆裝,無需人工擰緊螺栓,有效提高了疏浚吹填的施工效率,同時疏浚管路具有良好的密封性。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用于疏浚排泥管路的快速連接裝置
本技術涉及疏浚管線的連接
,尤其涉及一種用于疏浚排泥管路的快速連接裝置。
技術介紹
在疏浚吹填施工中,施工船舶通過船上吸排泥管、水上浮管、水下沉管及鋼質岸管等管路將疏浚土輸送到指定位置。輸送管線由多段輸送管在施工現場首尾連接而成。施工過程中船上吸排泥管、水上浮管、水下沉管一般無需經常拆卸,但待一段吹填區域施工結束后,需延伸鋼質岸管管線到其他吹填區域。因此,鋼質岸管需經常拆裝。目前,陸上鋼質吹填管線大都采用法蘭、螺栓直接連接的方式。此種連接方式在改變吹填區域時需手工拆裝螺栓,不僅勞動強度大、耗費時間長,在接管時還需停泵,嚴重降低了施工效率。因此,提供一種拆裝便捷、不影響施工的排泥管線用快速連接裝置十分必要。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可在不停泵的條件下快速拆裝的用于疏浚排泥管路的快速連接裝置,從而提高疏浚吹填的施工效率。為實現上述目標,本技術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本技術提供一種用于疏浚排泥管路的快速連接裝置,包括固定端、活套端和橡膠密封部件;固定端與疏浚管路出水端的鋼質岸管連通,活套端與疏浚管路入水端的鋼質岸管連通,將活套端套入固定端以完成疏浚管路的連接;所述活套端包括橡膠壓板和外套管,所述外套管一端內開設有安裝槽孔,橡膠密封部件利用橡膠壓板安裝在安裝槽孔內;所述固定端包括內插管,內插管外表面與活套端的外套管內表面相匹配,并采用曲面設計。優選的,所述內插管外表面的曲面直徑呈連續變化,在內插管的前端處直徑較小,在橡膠密封部件處的直徑較大。優選的,所述橡膠密封部件和安裝槽孔均設計為鐮刀型截面,且安裝槽孔的截面大于橡膠密封部件的截面,橡膠密封部件向管路中心線方向翻邊,使橡膠密封部件的背面承受水壓力,并使橡膠密封部件的橡膠密封面抱緊內插管外表面。優選的,所述活套端還包括活套端法蘭;所述外套管的另一端與活套端法蘭連接,并通過活套端法蘭與疏浚管路的鋼質岸管連接,且活套端法蘭內表面的直徑與疏浚管路的鋼質岸管的內徑一致。進一步,所述活套端還包括橡膠壓板;所述橡膠壓板通過螺栓與活套端緊固在一起。優選的,所述固定端還包括固定端法蘭;所述內插管的一端連接有固定端法蘭,并通過固定端法蘭與疏浚管路的鋼質岸管連接,且內插管內表面的直徑與疏浚管路的鋼質岸管的內徑一致。進一步,所述固定端還包括有定位筋板;所述定位筋板固定焊接在固定端法蘭下表面和內插管外表面,并沿內插管圓周方向均勻布置。本技術采用的以上技術方案,與現有技術相比,作為舉例而非限定,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1)安裝過程直觀明確,管路連接過程中只要固定端的定位筋板和活套端的橡膠壓板相接觸即可認為安裝到位。(2)橡膠密封部件采用壓板壓緊的安裝方式,安裝過程無需停泵,無需人工擰緊螺栓,既便于安裝槽孔的加工,又便于橡膠密封部件的安拆;同時,橡膠密封部件和安裝槽孔均采用特殊的鐮刀型截面設計,使得橡膠密封部件在水壓力的作用下可以抱緊固定端的內插管,加強密封效果,防止疏浚物泄露。(3)整個管路連接完成后,管路內表面通順光滑,無異常凸起或凹陷,水流阻力和異常磨損小。(4)通過將待連接岸管單元的活套端套入已連接岸管單元的固定端中,可使水流方向由固定端到活套端,減少水利損失,并提高密封橡膠使用壽命。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快速連接裝置的軸側剖視圖;圖2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快速連接裝置的爆炸軸側剖視圖;圖3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岸管單元;圖4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兩岸管單元的安裝示意圖。附圖標記說明:固定端1,內插管外表面11,內插管內表面12,定位筋板上表面13,內插管14,定位筋板15;活套端2,外套管內表面21,橡膠壓板22,外套管23,橡膠壓板上表面24,活套端法蘭內表面25;橡膠密封部件3,橡膠密封面31;鋼質岸管4。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具體實施例及其附圖對本技術提供的用于疏浚排泥管路的快速連接裝置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說明。結合下面說明,本技術的優點和特征將更加清楚。需要說明的是,本技術的實施例有較佳的實施性,并非是對本技術任何形式的限定。本技術實施例中描述的技術特征或者技術特征的組合不應當被認為是孤立的,它們可以被相互組合從而達到更好的技術效果。本技術優選實施方式的范圍也可以包括另外的實現,且這應被本技術實施例所屬
的技術人員所理解。對于相關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已知的技術、方法和設備可能不作詳細討論,但在適當情況下,所述技術、方法和設備應當被視為授權說明書的一部分。在這里示出和討論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體值應被解釋為僅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為限定。因此,示例性實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本技術的附圖均采用非常簡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準的比例,僅用以方便、明晰地輔助說明本技術實施例的目的,并非是限定本技術可實施的限定條件。任何結構的修飾、比例關系的改變或大小的調整,在不影響本技術所能產生的效果及所能達成的目的下,均應落在本技術所揭示的
技術實現思路
所能涵蓋的范圍內。且本技術各附圖中所出現的相同標號代表相同的特征或者部件,可應用于不同實施例中。如圖1至圖4所示,本技術提供一種用于疏浚排泥管路的快速連接裝置。具體的,該快速連接裝置包括固定端1、活套端2和橡膠密封部件3。在施工準備階段,即可將固定端1和活套端2分別與疏浚排泥管路的鋼質岸管4連接,組成岸管單元,如圖3所示。固定端1與疏浚管路出水端的鋼質岸管4連通,活套端2與疏浚管路入水端的鋼質岸管4連通。當需要延伸管路時,只需借助起重機械將待連接岸管單元的活套端2套入已連接岸管單元的固定端1,即可完成管路延伸工作。如圖2所示,本技術提供的固定端1包括固定端法蘭、內插管14和定位筋板15。其中,內插管內表面12的直徑與疏浚排泥管路的鋼質岸管4的內徑一致,且內插管14的一端連接有固定端法蘭,并可通過固定端法蘭將內插管14與鋼質岸管4連接在一起,共同構成疏浚吹填物過流通道;定位筋板15固定焊接在固定端法蘭下表面和內插管外表面11,并沿內插管14圓周方向均勻布置,其長度根據固定端1的內插管14和下述活套端2的外套管23的尺寸計算確定。如圖2所示,本技術提供的活套端2包括活套端法蘭、橡膠壓板22和外套管23。其中,外套管23的一端內開設有特殊的安裝槽孔,橡膠密封部件3利用橡膠壓板22安裝在安裝槽孔內,且橡膠壓板22可以通過六角螺栓與活套端2緊固在一起;外套管23的另一端與活套端法蘭連接,并通過活套端法蘭與疏浚排泥管路的鋼質岸管4連接,同時活套端法蘭內表面25的直徑與疏浚排泥管路的鋼質岸管4的內徑一致,以使得疏浚過流通道平滑,減少能耗損失。在本技術中,橡膠密封部件3的上表面呈型,橡膠壓板22的下表面呈型,橡膠密封部件3放入安裝槽孔后蓋上橡膠壓板22,通過橡膠壓板22的過盈壓縮和L型鉤壓緊橡膠密封部件3,從而將橡膠密封部件3安裝在安裝槽孔中。在本技術中,所述橡膠密封部件3和安裝槽孔均設計為鐮刀型截面,且安裝槽孔的截面大于橡膠密封部件3的截面,橡膠密封部件3向管路中心線方向翻邊,以使橡膠密封部件3的背面承受水壓力,并使橡膠密封部件3的橡膠密封面31抱緊內插管外表面11;且疏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用于疏浚排泥管路的快速連接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端(1)、活套端(2)和橡膠密封部件(3);所述固定端(1)與疏浚管路出水端的鋼質岸管(4)連通,活套端(2)與疏浚管路入水端的鋼質岸管(4)連通,將活套端(2)套入固定端(1)以完成疏浚管路的連接;所述活套端(2)包括橡膠壓板(22)和外套管(23),所述外套管(23)一端內開設有安裝槽孔,橡膠密封部件(3)利用橡膠壓板(22)安裝在安裝槽孔內;所述固定端(1)包括內插管(14),內插管外表面(11)與活套端(2)的外套管內表面(21)相匹配,并采用曲面設計。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用于疏浚排泥管路的快速連接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端(1)、活套端(2)和橡膠密封部件(3);所述固定端(1)與疏浚管路出水端的鋼質岸管(4)連通,活套端(2)與疏浚管路入水端的鋼質岸管(4)連通,將活套端(2)套入固定端(1)以完成疏浚管路的連接;所述活套端(2)包括橡膠壓板(22)和外套管(23),所述外套管(23)一端內開設有安裝槽孔,橡膠密封部件(3)利用橡膠壓板(22)安裝在安裝槽孔內;所述固定端(1)包括內插管(14),內插管外表面(11)與活套端(2)的外套管內表面(21)相匹配,并采用曲面設計。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疏浚排泥管路的快速連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內插管外表面(11)的曲面直徑呈連續變化,在內插管(14)的前端處直徑較小,在橡膠密封部件(3)處的直徑較大。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疏浚排泥管路的快速連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膠密封部件(3)和安裝槽孔均設計為鐮刀型截面,且安裝槽孔的截面大于橡膠密封部件(3)的截面,橡膠密封部件(3)向管路中心線方向翻邊,使橡膠密封部件(3)的背面承受水壓力,并使橡膠...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晴波,陳永梅,楊晨,伍立說,蘭劍,吳騰偉,
申請(專利權)人:中交疏浚技術裝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上海,3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