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具有載重結構的鞋,為利用一鞋體,且在鞋體利用鞋體外沿條使底面形成一鞋體凹槽,此鞋體凹槽用來固定載重物,此載重物為多個小圓珠狀或是細條狀金屬,再利用結合劑使載重物固定于鞋體的鞋體凹槽中,若想再加重鞋子重量,在鞋底的頂面設有一鞋底凹槽,同樣固定載重物;當帶有載重物的鞋體制作完成后,再利用外線縫合方式固定于鞋底上,以成一適合人體穿的鞋。如前所述的鞋體,是用以固定人的足部。(*該技術在201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鞋,尤其是一種具有載重結構的鞋。
技術介紹
依據哈佛大學研究發現“快樂運動1小時,可以延長2小時的健康壽命”。指出不一定要激烈運動才有效果,只要每天累積至少五千步以上的快走,使得原本不活動、肥胖的中年婦女,在二、三個月就可減輕1至2千克體重,腰圍也可縮小2至3厘米。而且衛生署電話調查顯示,有超過60%的民眾自認為沒有規律運動習慣,也有55%左右的人自覺運動量不足。陽明大學運動健康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陳俊忠學者指出,這是受到傳統運動觀念的影響,認為“運動量一定要大、要激烈”才有效,使得運動健身“知易行難”,該動不動的人也越來越多。但是根據近年來哈佛大學的研究卻顯示,預防疾病與維持健康的“體能活動”量與強度,并不需要很激烈,可以利用零散時間活動,累積適當的體能活動量即可;例如,每周累積2000大卡休閑、步行、爬樓梯等身體活動能量的持續性消耗,就能降低43%的總死亡率、32%的癌癥風險,連憂郁癥的罹患率也可大幅下降。因此,沒有規律運動習慣的民眾,可以先進行生活型態的體能活動做起,包括步行、快走、園藝、蹓狗、洗車、費力的家事等,都可運動到兩腳,以及全身的大肌肉群,只要提醒自己少坐、多站、常走動,每周五天以上,每天累積至少30分鐘,就能達到預防慢性疾病,維持健康的效果。學者陳俊忠表示,步行是“生活型態體能活動”中最基本、最簡易、最不受外在因素限制與干擾的項目,只要利用一天當中3至10分鐘的空檔,或抽出半小時以上的時間快走,每天累積至少5千步以上,2至3個月后就可看出明顯成效,原本不活動、肥胖的中年婦女,平均能減輕1至2公斤體重,腰圍也可縮小2至3厘米,并且提升心肺耐力。在已核準的中國臺灣專利中,有許多的專利針對腳部的載重,以達成走路就是運動的想法,如公告編號445878、360912與362512等專利,都是在腳踝與膝蓋之間,固定一載重物,以增加腳部的負荷,達到鍛煉腳部肌肉的功用,但是,此方式在所穿的鞋子外,需另固定載重物,不但造成在脫完鞋后,尚需再拆卸固定于腳踝的載重物,相當不便,而且在腳踝固定載重物,以整體觀看,也不美觀,因此,為了讓“走路就是運動”成為時尚文化與風潮、美觀與便利,本申請人特別研發出具有載重結構的鞋,以幫助人們增強體能。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在解決針對腳部的載重,都是在腳踝與膝蓋之間,固定一載重物,以增加腳部的負荷,達到鍛煉腳部肌肉的功用,但是,此方式在所穿的鞋子外,需另固定載重物,不但造成在脫完鞋后,尚需再拆卸固定于腳踝的載重物,相當不便,而且在腳踝固定載重物,從整體觀看,也不美觀。本技術提供一種具有載重結構的鞋,以達到平時走路即是運動的效果。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具有載重結構的鞋,利用一鞋體,且在鞋體和底面設一鞋體凹槽,以鞋體外沿條使鞋體底面形成一鞋體凹槽,此鞋體凹槽用來固定載重物,本技術所用的載重物為多個小圓珠狀或是細條狀金屬,再利用結合劑使載重物固定于鞋體的鞋體凹槽中,若想再加重鞋子重量,在鞋底的頂面設置一鞋底凹槽,同樣固定載重物;當具有載重物的鞋體制作完成后,再利用外線縫合方式固定在鞋底上,以形成一適合人體穿著的鞋。前所述的鞋體,是用以固定人的足部。通過本技術的改良,其優點可歸納如下1.依據哈佛大學研究發現,“快樂運動1小時,可以延長2小時的健康壽命”,指出不一定要激烈運動才有效果,只要每天累積至少五千步以上的快走,便有效果,所以本申請人即在原本我們所穿的鞋中,增加載重物,以達到平時走路就是運動的效果。2.一般市面都是利用踝部的載重物來鍛煉腳部的肌肉,以達到平時走路就是運動的效果,但是,此方式在所穿的鞋子外,需另固定載重物,不但造成在脫完鞋后,尚需再拆卸固定于腳踝的載重物,相當不便,而且在腳踝固定載重物,以整體觀看,也不美觀,而本技術可以免除以上所述的缺點。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一種實施例的分解圖;圖2為本技術另一種實施例的分解圖;圖3為本技術的鞋體與鞋底均具有載重物的一種實施例的分解圖;圖4為本技術的鞋底向下的立體圖;圖5為本技術的鞋底向上的立體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的實施方式對本技術做進一步的說明。圖1所示為一種具載重結構的鞋的分解圖,包含一鞋體1與一鞋底2,并且在鞋體1上裝載有載重物12。我們所穿的鞋子,其主要結構一般可分為鞋體與鞋底的組合,所謂鞋體是為包覆人的足部,并使鞋子能確實固定于足部,具有保護足部的功用,而鞋底是為使人的足部與地面分隔,以提供保護足部以及人行走時的止滑效果,并防止被異物剌傷的功用。本技術的具有載重結構的鞋,是在鞋體1裝載一載重物12,以增加鞋體1的重量,以借此鍛煉腳部的肌肉,因此,在鞋體1的底面,設有一鞋體凹槽11,本技術利用鞋體外沿條13使鞋體1的底面形成一鞋體凹槽11,此鞋體凹槽11的形狀約略為人的腳掌區域,但其鞋體凹槽11區域比整個鞋體1小。上述的載重物12,可為任何材質,從重量較重的鉛材到較輕的鋁材皆可,其載重物12的形狀同樣可為許多形狀,如小圓珠形狀、或是細條狀皆可,其功能主要是增加鞋子的重量,藉此來鍛煉腳部的肌肉,達到平時走路即是運動的效果。載重物12再利用結合劑以固定在鞋體1的鞋體凹槽11內,而一般使用的結合劑為樹脂。如圖1和圖2所示,表示不同形狀的載重物12固定在鞋體凹槽11內的方式,從圖1中可看出載重物12為小鋼珠,先利用樹脂與小鋼珠混合后,再涂抹于鞋體1的鞋體凹槽11內,且稍微凸出鞋體1的底面;如圖2所示,載重物12為細條狀鋁條,我們先在鞋體1的鞋體凹槽11內涂抹樹脂,然后再將細條狀的鋁條一一放入其鞋體凹槽11內,使鋁條由樹脂固定在鞋體凹槽11內。最后,將已裝載載重物12的鞋體1利用外線縫合方式,將鞋體1固定于鞋底2。如圖3所示為鞋體與鞋底都具有載重物的一種實施例的分解圖,若想使鞋子所加重量更重時,因鞋底2的頂面也設有一鞋底凹槽21,可在鞋底2頂面再加上與鞋體1所加的相同載重物12,此時,鞋體1的底面與鞋底2的頂面都固定一載重物12,以增加鞋子的整體重量。如圖4和圖5所示,因鞋體1與鞋底2都具有載重物12,如僅利用膠水黏合時,因鞋底2具有載重物12,可能造成鞋底2與鞋體1脫落,因此,另外再以縫合方式用外線14將具有載重物的鞋底2與鞋體1加強固定,以防止脫落。隨著人們健康概念的提升,許多相關的保健用品已有許多業者推出,因此,本申請人也隨著社會所需,且現代人生活忙碌,幾乎沒有時間去運動場運動,因此,本申請人即堅持“平時走路即是運動”的精神,研發出具有載重的鞋,使得使用者借著平常走路時兼有運動之效果。以上所述者僅為用以解釋本技術的較佳實施,并非以此對本技術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因此,凡有在相同的技術精神下所作有關本技術的任何修飾或變更,都仍應包括在本技術保護的范疇。權利要求1.一種具有載重結構的鞋,包含鞋體以及鞋底,鞋體固定于該鞋底,其特征在于該鞋體的底面設置一凹槽,該凹槽固定一載重物。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載重結構的鞋,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底的頂面設有一凹槽,該凹槽固定一載重物,該載重物與固定于鞋體的凹槽的載重物相同。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載重結構的鞋,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是由鞋體外沿條使鞋體的底面形成的凹槽。4.根據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具有載重結構的鞋,包含鞋體以及鞋底,鞋體固定于該鞋底,其特征在于:該鞋體的底面設置一凹槽,該凹槽固定一載重物。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姚美珍,
申請(專利權)人:姚美珍,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71[中國|臺灣]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