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具有載重結構的鞋,是利用一鞋底,且在鞋底的頂面設一凹槽,此凹槽用來固定載重物,此載重物為多數個小圓珠狀或是細條狀金屬,再利用結合劑使載重物固定于鞋底的凹槽中;當具有載重物的鞋底制作完成后,再利用膠水黏合方式并加以車縫線來補強,使具有載重物的鞋底固定于鞋體上,以制成一適合人體穿著的鞋。前述的鞋體,是用以固定人的足部。(*該技術在201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鞋子結構,尤其是涉及一種具有載重結構的鞋。
技術介紹
依據哈佛大學的研究發現,“快樂運動1小時,可以延長2小時的健康壽命”,指出不一定要激烈運動才有效果,只要每天累積至少五千步以上的快走,使得原本不活動、肥胖的中年婦女,在二、三個月就可減輕1至2公斤體重,腰圍也可縮小2至3公分。而且衛生署電話調查顯示,有超過6成的民眾自認為沒有規律運動的習慣,也有5成5左右的人自覺運動量不足。學者陽明大學運動健康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陳俊忠指出,這是受到傳統運動觀念的影響,認為“運動量一定要大、要激烈”才有效,使得運動健身“知易行難”,該運動卻不運動的人也越來越多。但是根據近年來哈佛大學的研究卻顯示,預防疾病與維持健康的“體能活動”量與強度,并不需要很激烈,可以利用零散時間活動,累積適當的體能活動量即可;例如,每周累積2000大卡休閑、步行、爬樓梯等身體活動能量的持續性消耗,就能降低43%的總死亡率、32%的癌癥風險,連憂郁癥的罹患率也可大幅下降。因此,沒有規律運動習慣的民眾,可以先從進行生活型態的體能活動做起,包括步行、快走、園藝、蹓狗、洗車、費力的家務活等,都可運動到雙腳,以及全身的大肌肉群,只要提醒自己少坐、多站、常走動,每周五天以上,每天累積至少30分鐘,就能達到預防慢性疾病,維持健康的效果。學者陳俊忠表示,步行是“生活型態體能活動”中最基本、最簡易、最不受外在因素限制與干擾的項目,只要利用一天當中3至10分鐘的空檔,或抽出半小時以上的時間快走,每天累積至少5千步以上,2至3個月后就可看出明顯成效,原本不活動、肥胖的中年婦女,平均能減輕1至2公斤體重,腰圍也可縮小2至3公分,并且提升心肺耐力。在已核準的中國臺灣專利中,有許多的專利針對腳部的載重,以達到走路就是運動的想法,如公告編號445878、360912與362512等專利,皆是在腳踝與膝蓋之間,固定一載重物,以增加腳部的負荷,達成鍛煉腳部肌肉的功用,但是,此方式在所穿的鞋子外,需另固定載重物,不但造成在脫完鞋后,還需再拆卸固定于腳踝的載重物,相當不便,而且在腳踝固定載重物,從整體上看,也不美觀,所以,為了讓“走路就是運動”成為時尚文化與風潮、美觀與便利,本設計人特別研發出具有載重結構的鞋,以幫助國人逐漸增強體能,更進而加強國家競爭力。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使用更方便、更美觀的具有載重結構的鞋。以解決現有技術中針對腳部的載重,皆是在腳踝與膝蓋之間,固定一載重物以增加腳部的負荷,達到鍛煉腳部肌肉的功效,因而在所穿的鞋子外需另外固定載重物,不但造成在脫完鞋后還需再拆卸固定于腳踝的載重物,相當不便,而且在腳踝固定載重物,從整體上看,也不美觀的缺陷和不足。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利用一鞋底,且在鞋底的頂面設一凹槽,此凹槽用來固定載重物,本技術所用的所述載重物為多數個小圓珠狀或是細條狀金屬,再利用結合劑使載重物固定于鞋底的凹槽中;當具有載重物的鞋底制作完成后,再利用膠水黏合方式并加以車縫線來補強使具有載重物的鞋底固定于鞋體上,以制成一適合人體穿著的鞋子。前述的鞋體,是用以固定人的足部。本技術的優點可歸納如下1.依據哈佛大學的研究發現,“快樂運動1小時,可以延長2小時的健康壽命”,并指出不一定要激烈運動才有效果,只要每天累積至少五千步以上的快走,便有效果,所以本設計人即在原本我們所穿的鞋中,增加載重物,以達到平時走路就是運動的效果。2.一般市面上都是利用踝部的載重物來達到鍛煉腳部的肌肉,以達到平時走路就是運動的效果,但是,此方式在所穿的鞋子外,需另固定載重物,不但造成在脫完鞋后,尚需再拆卸固定于腳踝的載重物,相當不便,而且在腳踝固定載重物,從整體看,也不美觀,而本技術皆免除以上所述的缺點。附圖說明圖1為顯示本技術的結構分解圖;圖2為顯示本技術的另一實施例圖;圖3為顯示本技術的應用例圖。圖中1 鞋底11 凹槽12 載重物13 車縫線14 側緣2 鞋體具體實施方式以下配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做進一步的說明。請參閱圖1所示,為一種具有載重結構的鞋,其包含一鞋底1與一鞋體2,并且在鞋底1上裝載有載重物12。我們所穿的鞋子,其主要結構一般可分為鞋底1與鞋體2的組合,所謂鞋底1是為了使人的足部與地面分隔,以提供足部保護以及人行走時所需的防滑效果,并具有防止被異物刺傷的功用,而鞋體2是為了包覆人的足部,并使鞋子能確實固定于足部,同樣具有保護足部的功用。本技術的具有載重結構的鞋,是在鞋底1上裝載一載重物12,以增加鞋底1的重量,以借此鍛煉腳部的肌肉,所以,在鞋底1的頂面,設有一凹槽11,此凹槽11的形狀約略為人的腳掌區域,但其凹槽區域比整個鞋底1小,且其深度約為鞋底1厚度的一半。上述的載重物12,可為任何材質,從重量較重的鉛材到較輕的鋁材皆可,其載重物12的形狀同樣可為許多形狀,如小圓珠形狀、抑或是細條狀皆可,其功用主要是增加鞋子的重量,以借此鍛煉腳部的肌肉,達到平時走路即是運動的效果。載重物12再利用結合劑固定于鞋底1的凹槽11內,而一般使用的結合劑為樹脂,本技術中在樹脂中再加入軟木屑便成為本專利技術的結合劑,至于為何要加入軟木屑?是因為在固定載重物12時,載重物12之間會有許多的小空隙,如果只單純以樹脂使載重物12固定在鞋底1上,會因為載重物12之間的小空隙樹脂無法滲入其中,因此,載重物12不容易固定,于是便利用軟木屑以填充載重物12之間的小空隙,以增強載重物12的固定效果及填補縫隙。再次參閱圖1與圖2所示,為表示不同形狀的載重物12固定于凹槽11內的方式,從圖1中可看出載重物12為小鋼珠時,我們先利用樹脂與小鋼珠混合后,再涂抺于鞋底1的凹槽11內,另外再次參考圖2,載重物12為細條狀鋁條,我們先在鞋底1的凹槽11內涂抺樹脂,然后再將細條狀的鋁條一一放入凹槽11內,使鋁條可通過樹脂固定于凹槽11內。最后,將已裝載載重物12的鞋底1,利用膠水黏合方式,將鞋底1固定于鞋體2的平面底部,并且在鞋底1的側緣14以車縫線13利用車縫方式固定于鞋體側邊,以再次加強鞋底1與鞋體2的固定效果,可參閱圖3。隨著國人健康概念的提升,許多相關的保健用品已有許多業者推出,因此,本設計人也隨著社會所需而推出本技術產品,且現代人生活忙碌,幾乎沒有時間去運動場運動,因此,本設計人即秉持“平時走路即是運動”的精神,研發出具有載重機構的鞋,使得使用者,借著平常走路時,能同時達到運動的效果。以上所述僅為用以解釋本技術的較佳實施例,并非企圖據以對本技術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所以,凡是在相同的設計精神下所作的有關本技術的任何修飾或變更,皆仍應包括在本技術意圖保護的范圍之內。權利要求1.一種具有載重結構的鞋,其特征在于,該鞋包含一鞋底,該鞋底的頂面設有一凹槽,該凹槽固定有一載重物;以及一鞋體,該鞋體用來固定人的足部;所述具有載重物的鞋底固定于該鞋體上。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載重結構的鞋,其特征在于,該載重物為多數個小圓珠狀金屬。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載重結構的鞋,其特征在于,該載重物為多數個細條狀金屬。4.如權利要求2或3中所述的具有載重結構的鞋,其特征在于,該金屬為鋁。5.如權利要求2或3中所述的具有載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具有載重結構的鞋,其特征在于,該鞋包含:一鞋底,該鞋底的頂面設有一凹槽,該凹槽固定有一載重物;以及一鞋體,該鞋體用來固定人的足部;所述具有載重物的鞋底固定于該鞋體上。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姚美珍,
申請(專利權)人:姚美珍,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71[中國|臺灣]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