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鋼筋砼空心板,包括鋼筋砼(1)、空腔模殼(2)和結構底板(3)連結而成的空腔構件(4),空腔構件(4)裹含在鋼筋砼(1)中,結構底板(3)上有至少2個空腔模殼(2)相間排列,其側面與結構底板(3)構成至少一條現澆結構次肋模腔(5),現澆鋼筋砼在現澆結構次肋模腔(5)中形成現澆鋼筋砼暗肋(6),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相鄰空腔模殼(2)的次肋模腔(4)中設置有至少一個撐拉件(7),將相鄰空腹模殼(1)彼此連接,并裹含在現澆鋼筋砼暗肋(6)中。這樣,空心板的施工更方便,成本更低,適用于現澆鋼筋砼或預應力鋼筋砼的空心樓蓋、屋蓋、基礎底板、墻體和空腹橋梁使用。(*該技術在2023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鋼筋砼空心板。
技術介紹
目前,磚混結構和鋼筋砼結構的建筑物大部份采用預制空心板作為樓蓋板,這種樓蓋板具有施工速度快,造價低等優點。但由于相鄰兩塊預制空心板之間沒有牢固連結,僅用水泥砂漿填縫,因而整體性差,不利于抗震,而且經常出現縫隙開裂、滲水等現象。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很多樓宇采用了現澆砼樓板(實心、空心)的方法,雖然解決了抗震和開裂等問題,但施工時要大量使用模板,不但增加了費用,而且減緩了施工速度,延長了工期。申請號為00203695.9的“一種組合砼肋樓蓋板”技術專利,它是由預制薄板、模殼、暗肋、上板組成,各預制薄板間隔放置,在預制薄板之上固定有模殼,相鄰預制薄板或模殼之間設有主肋,上板覆蓋在模殼之上,并與主肋連接為一體。這種樓蓋板雖能節省大量模板,加快施工進程,但由于模殼與預制薄板是分開的,其強度和剛度相應較差,因而存在模殼易破裂的問題,同時,模殼固定在預制薄板之上未涉及到具體的固定方式,因而現場固定不一定方便。而專利號為93206310.1的模殼構件技術專利,它由側壁與模殼上板構成空腔模殼再與下底板連接形成全封閉空腔多面體結構,其內有預制加勁肋,使用時將構件置于樓層間的支撐物之上,現澆主肋、模殼構件之間彼此粘結形成上下齊平的整體樓蓋。該種空腔構件在樓蓋中,純粹作為模殼構件,不參與受力,且應用在較大鋼筋砼空心板時,其受力性能隨之也相應變差,現澆主肋之間無次肋連接,因而使主肋的尺寸需相應增大,或主肋的數量增加,造成材料用量增加,樓蓋厚增加,成本增加。為此,申請人于2001年11月15日申請了公開號為CN1349028A、名稱為“一種空間結構樓蓋用組合肋空腔構件”專利技術專利,以及申請人于2001年11月23日申請的公開號為CN1356440A、名稱為“一種空間結構樓蓋”專利技術專利,所公開的空腔構件包括有模殼和結構底板,空腔模殼與結構底板連接成整體,其特征在于結構底板上至少有2個空腔模殼相間排列,其側面與結構底板構成至少一條現澆結構次肋模腔,空腔模殼的其它外側面構成現澆結構主肋或梁或墻的側模板。所公開的“空間結構樓蓋”是上述空腔構件在樓蓋中應用所形成的樓蓋結構。這樣,由于在現有技術基礎上,結構底板上有至少2個空腔模殼和至少1條現澆結構次肋模腔,在結構底板上就能形成現澆的結構次肋,共同參與結構底板、主肋、上板的受力,形成雙向主肋次肋受力結構,不僅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而且還進一步提高了樓蓋的整體性能、抗震性能,減少了樓蓋的厚度,減輕了結構自重,降低了成本。但是這種空心板中應用的空腔構件在搬運、施工過程中,其結構底板易出現折斷現象,因而空腔構件的破損率大,搬運、施工不方便,增加了空心板的施工成本。為此,研制一種新型的鋼筋砼空心板已為急需。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鋼筋砼空心板,其空腔構件具有強度高、不易折斷、搬運、施工方便等特點,相應空心板施工方便、成本低。本專利技術的解決方案是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包括鋼筋砼、空腔模殼和結構底板連結而成的空腔構件,空腔構件裹含在鋼筋砼中,結構底板上有至少2個空腔模殼相間排列,其側面與結構底板構成至少一條現澆結構次肋模腔,現澆鋼筋砼在現澆結構次肋模腔中形成現澆鋼筋砼暗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相鄰空腔模殼的次肋模腔中設置有至少一個撐拉件,將相鄰空腔模殼彼此連接,并裹含在現澆鋼筋砼暗肋中。這樣,由于在相鄰空腔模殼的現澆結構次肋模腔中設置有撐拉件,將相鄰模殼彼此連接,相互牽扯,因而空腔構件的強度與剛度更大,抗沖擊性能更好,其結構底板更不易折斷,搬運與施工更方便,相應空腔構件應用于空心板中,空心板的施工更方便,成本更低,從而達到本專利技術的目的,適用于現澆鋼筋砼或預應力鋼筋砼的空心樓蓋、屋蓋、基礎底板、墻體和空腹橋梁使用,特別適用于空心無梁樓蓋使用。本專利技術的特征還在于所述的空腔構件為2個、3個或者多個。這樣,空腔構件的個數可根據設計的需要選擇,以滿足不同場合的需要。本專利技術的特征還在于所述的空腔構件彼此相間排列,彼此之間構成現澆鋼筋砼主密肋,主密肋與暗肋共同構成主、暗肋相交的結構體系。這樣,主密肋與暗密肋相結合構成的主暗密肋相結合的結構,其受力與傳力性能更好。本專利技術的特征還在于所述的現澆鋼筋砼主密肋中有預應力鋼筋。這樣,預應力鋼筋的設置,可大大提高鋼筋砼空心板的承載能力,以及增加空心板的跨度。本專利技術的特征還在于所述的現澆鋼筋砼主密肋中有鋼骨,鋼骨為冷彎型鋼或者槽鋼或者工字型鋼或者其它型鋼構件,鋼骨隱含于現澆鋼筋砼主密肋中或與現澆鋼筋砼主密肋下表面齊平。這樣,主密肋中設置的鋼骨可將荷載應力完全集中傳遞到結構柱上,大幅度地提高了空心板的承載能力,同時,鋼骨隱含于砼中并與密肋下表面齊平,相應形成了無梁樓蓋。本專利技術的特征還在于冷彎型鋼鋼骨橫截面形狀為C型、L型、 型、U型、 型、II型。這樣,冷彎型鋼鋼骨式樣的多樣性,方便了設計單位的選用,有利于降低空心板的造價。本專利技術的特征還在于所述的現澆鋼筋砼暗肋有兩條以上時,它們彼此相互平行或者正交或者斜交或者形成網格。這樣,彼此相互平行或者正交或者斜交或者形成網格狀的現澆鋼筋砼暗肋,可將荷載應力均勻分散傳遞至梁柱,改善了現澆鋼筋砼空心板的力學性能。本專利技術的特征還在于所述的撐拉件為桿件、索、墩、管、小管板或者片件中的至少一種。這樣,撐拉件材質和構造的多樣化可滿足產品的不同設計要求,并可根據不同需要,采用最合理的方式連接。本專利技術的特征還在于所述的撐拉件為易斷構造的易折斷件。這樣,空腔構件安裝完畢后,可十分方便簡單地折斷撐拉件,以便鋼筋的布設施工,加快空心板的施工速度。本專利技術的特征還在于所述的撐拉件為活動件或可拆卸件。這樣,活動或可拆卸的撐拉件可在空腔構件安裝完畢后,拆卸回收,既可完成防止結構底板斷裂或開拆的功能,又可回收二次使用,降低了空心板的材料成本。本專利技術的特征還在于所述的撐拉件是可抽出的充填物。這樣,在空腔構件安裝施工完畢后,即可快速抽出充填物,提高了施工速度,并且撐拉件回收后可二次使用,大大降低了空心板的材料成本和施工造價。本專利技術的特征還在于所述的撐拉件設置于空腔模殼的上部或角部。這樣,可根據設計要求及安裝需要,選擇撐拉件的最佳設置位置,以滿足空心板的施工要求。本專利技術的特征還在于所述的空腔模殼上設置有凹槽、凹坑、倒角、陰角、孔洞中的至少一個,相應現澆鋼筋砼形成現澆砼筋、塊、條、桿件或墩。這樣,現澆鋼筋砼形成現澆砼筋、塊、條、桿件或墩,構成了現澆空心板中內部局部加強的現澆砼加強構造,從而使得結構更為合理。本專利技術的特征還在于所述的空腔模殼上設置有加強筋、凸塊、陽弧角中的至少一個。這樣,通過凸塊對現澆砼空心板中不受力部位抽空,加強筋、陽弧角對弱受力部位進行預制件加強,可使現澆砼空心板的受力性能更好。本專利技術的特征還在于所述的結構底板上設置有加強筋。這樣,大大提高了空腔構件的抗折剛度,減少了空腔構件在運輸、安裝、施工過程中的損耗率,節省了材料,降低了空心板的成本。本專利技術的特征還在于所述的結構底板或者空腔模殼或者兩者中夾有增強物,增強物為鋼筋、鋼絲、鋼筋網、鋼絲網、纖維、纖維網或布、無紡布、金屬薄條帶、編織帶、包裝帶中的至少一種,或者結構底板的板厚大于空腔模殼的壁厚。這樣,設置有增強物的空腔模殼和結構底板的強度得到了大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鋼筋砼空心板,包括鋼筋砼(1)、空腔模殼(2)和結構底板(3)連結而成的空腔構件(4),空腔構件(4)裹含在鋼筋砼(1)中,結構底板(3)上有至少2個空腔模殼(2)相間排列,其側面與結構底板(3)構成至少一條現澆結構次肋模腔(5),現澆鋼筋砼在現澆結構次肋模腔(5)中形成現澆鋼筋砼暗肋(6),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相鄰空腔模殼(2)的次肋模腔(4)中設置有至少一個撐拉件(7),將相鄰空腔模殼(1)彼此連接,并裹含在現澆鋼筋砼暗肋(6)中。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邱則有,
申請(專利權)人:邱則有,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43[中國|湖南]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