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內鏡下粘膜剝離術輔助套管,包括輔助套管和控制桿,輔助套管的管壁上沿輔助套管的軸向設置有至少一個通孔管道,控制桿穿設于通孔管道內,控制桿的前端設置有繩套,輔助套管的內部設置有環形內氣囊,輔助套管的外管壁上設置第一充氣嘴,輔助套管的管壁上沿輔助套管的軸向上還設置有第一輸氣通道,第一輸氣通道的一端與第一充氣嘴連通,第一輸氣通道的另一端與環形內氣囊的進氣口連通。本發明專利技術的內鏡下粘膜剝離術輔助套管操作簡單而且安全,不受操作部位限制,可實時調整牽拉及推送的方向與力度,既無需醫助提拉,又可隨時調整位置,有效進行推送或者牽拉消化道粘膜,術后無需擔心標本的脫離,直接處理創面即可。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內鏡下粘膜剝離術輔助套管
本專利技術涉及醫療器械
,具體涉及一種內鏡下粘膜剝離術輔助套管。
技術介紹
目前,內鏡下粘膜剝離術(ESD)是最主要及最常用的用于切除消化道早期腫瘤的內鏡下微創手術方式。為了更有效地執行內鏡下粘膜剝離術,牙線輔助法,磁珠法,雙臂環輔助等方法均被提出并實踐。這些方法類似于起到了第二只手的作用,通過牽拉或者推送粘膜從而掀開粘膜下層,使得粘膜下層的內鏡操作視野充分暴露,從而有效輔助ESD的治療。但是,這些方法均存在一定局限性。比如,使用部位受限,牽拉粘膜的方向及力度不能實時調整,有些方法仍需手術結束后異物鉗的輔助才能將標本及輔助用具取出等局限性,此外,有些工具還存在結構復雜和生產成本高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內鏡下粘膜剝離術輔助套管,用以解決現有的粘膜剝離工具存在使用部位受限,牽拉粘膜的方向和力度不能實時調整,使用繁瑣,結構復雜和生產成本高的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內鏡下粘膜剝離術輔助套管,所述內鏡下粘膜剝離術輔助套管包括輔助套管和控制桿,所述輔助套管的管壁上沿輔助套管的軸向設置有至少一個通孔管道,所述控制桿穿設于所述通孔管道內,所述控制桿的前端設置有繩套,所述輔助套管的內部設置有環形內氣囊,所述輔助套管的外管壁上設置第一充氣嘴,所述輔助套管的管壁上沿輔助套管的軸向上還設置有第一輸氣通道,所述第一輸氣通道的一端與所述第一充氣嘴連通,所述第一輸氣通道的另一端與所述環形內氣囊的進氣口連通。優選的,每個所述通孔管道內設置有至少一個薄膜閥片,所述第一充氣嘴內設置有單流閥。優選的,所述輔助套管后端的外周面上設置有多個卡槽,相對應地,所述控制桿的末端設置有定位桿。優選的,所述繩套的材質為尼龍或塑料。優選的,所述輔助套管后端的端緣徑向向外延伸形成環形的限位片,所述限位片上設置有與所述通孔管道的數量和位置對應的限位孔。優選的,所述輔助套管的外管壁上還設置有至少一個沿輔助套管徑向向外延伸的固定片。優選的,所述環形內氣囊設置于所述輔助套管前端的端口內。優選的,所述輔助套管的外管壁上套設環形外氣囊,所述輔助套管的外管壁上還設置第二充氣嘴,所述輔助套管的管壁上沿輔助套管的軸向上還設置有第二輸氣通道,所述第二輸氣通道的一端與所述第二充氣嘴連通,所述第二輸氣通道的另一端與所述環形外氣囊的進氣口連通。優選的,所述輔助套管的管壁上設置有四個所述通孔管道,相鄰兩個所述通孔管道之間相差90°,所述第二充氣嘴內設置有單流閥。優選的,所述輔助套管的管壁上設置有兩個所述通孔管道,兩個所述通孔管道之間相差小于或等于90°。本專利技術具有如下優點:本專利技術的內鏡下粘膜剝離術輔助套管能廣泛地運用于輔助食管、胃及結直腸的ESD術。通過該套管聯合止血夾并置入注射針,實現對消化道粘膜的牽拉、推送以暴露粘膜下層,大大改善了內鏡手術視野,同時無需反復更換器械通道內的注射針及電刀,加快了手術速度,從而提高內鏡下粘膜剝離術切除消化道粘膜病變的安全性及效率。本專利技術的內鏡下粘膜剝離術輔助套管操作簡單而且安全,不受操作部位限制,更為關鍵的是能實時調整牽拉及推送的方向與力度,而且通過設置卡槽,既無需醫助提拉,又可隨時調整位置,有效進行推送或者牽拉消化道粘膜,而且由于止血夾夾住的粘膜是通過桿上的牽拉繩進行提拉的,故剝離整塊粘膜后標本也依然系于牽拉桿,術后無需擔心標本的脫離,直接處理創面即可。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1中內鏡下粘膜剝離術輔助套管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中沿剖面線A-A所做的側視剖面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1中沿剖面線B-B所做的側視剖面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2中內鏡下粘膜剝離術輔助套管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5為圖4中沿剖面線A-A所做的側視剖面結構示意圖。圖6為圖4中沿剖面線B-B所做的側視剖面結構示意圖。圖7為圖4中沿剖面線C-C所做的側視剖面結構示意圖。圖8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3中內鏡下粘膜剝離術輔助套管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9為圖8中沿剖面線A-A所做的側視剖面結構示意圖。圖10為圖8中沿剖面線B-B所做的側視剖面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專利技術,但不用來限制本專利技術的范圍。實施例1如圖1、2、3所示,本實施例提供一種內鏡下粘膜剝離術輔助套管主要用于乙狀結腸及直腸的ESD術,內鏡下粘膜剝離術輔助套管包括輔助套管1和控制桿2。輔助套管1呈同心管狀結構,即輔助套管1的軸線與輔助套管1內部管腔的軸線為同一直線。輔助套管1的總長度為5-20cm,輔助套管1進入人體內的長度為2-7cm,輔助套管1的內徑大于內鏡的外徑,確保輔助套管1套設于內鏡的外周時,輔助套管1可以軸向轉動。輔助套管1的管壁上沿輔助套管1的軸向設置有四個通孔管道10,相鄰兩個通孔管道10之間相差90°。當然,通孔管道10的數量并不限定于四個,具體可以根據不同患者肛門的尺寸進行增減。控制桿2穿設于通孔管道10內,通孔管道10的內徑稍大于控制桿2的外徑,確保控制桿2可在通孔管道10內自由運動。進一步的,為了防止腸道內的液體通過控制桿2與通孔管道10內壁之間的間隙流出,每個通孔管道10內設置有一個薄膜閥片,薄膜閥片與通孔管道10軸線呈一夾角,方便控制桿2穿過,同時,薄膜閥片受到液體壓力時,薄膜閥片可將通孔管道10堵塞,從而防止腸道液體的流出,薄膜閥片的數量具體可以根據實際需要確定。控制桿2的前端設置有穿線孔,繩套21穿設于穿線孔內,繩套21的材質為尼龍或塑料,繩套21用于與止血夾配合對粘膜進行提拉。繩套21平時呈張開狀態,使用前,通過向后拉動控制桿2將繩套21帶入通孔管道10中,此時繩套21處于壓扁狀態,使用時,向前推動控制桿2,控制桿2帶動繩套21從通孔管道10中伸出,此時在繩套21自身的彈性作用下,繩套21自動張開。輔助套管1的內部設置有環形內氣囊11,環形內氣囊11與輔助套管1的內壁通過膠粘連接,進一步的,為了縮短第一輸氣通道13的長度,在本實施例中,環形內氣囊11位于輔助套管1內靠近第一充氣嘴12的位置。第一充氣嘴12設置于輔助套管1的外管壁上,優選的,第一充氣嘴12與輔助套管1一體成型。輔助套管1的管壁上沿輔助套管1的軸向上還設置有第一輸氣通道13,第一輸氣通道13的一端與第一充氣嘴12連通,第一輸氣通道13的另一端與環形內氣囊11的進氣口連通。第一輸氣通道13用于連接第一充氣嘴12與環形內氣囊11,當需要封堵內鏡與輔助套管1內壁之間的間隙時,可將第一充氣嘴12與充氣設備連接,環形內氣囊11充氣后膨脹將內鏡與輔助套管1內壁之間的間隙封堵,防止腸道內的液體通過該間隙流出。進一步的,第一充氣嘴12內設置有單流閥,單流閥可防止環形內氣囊11內的空氣溢出,當需要卸放環形內氣囊11內的空氣時,只需用手擠壓單流閥,單流閥內的閥芯發生變形,形內氣囊內的空氣通過單流閥排出。進一步的,輔助套管1后端的外周面上均勻設置有三個卡槽14,相對應地,控制桿2的末端設置有定位桿22。當然卡槽14的數量并不限定于三個,具體根據病變大小及控制桿2的行程進行確定。當需要固定控制桿2的位置時,只需轉動控制桿2將定位桿22卡入卡槽14內便可,不再需要醫助進行提拉,又可隨時根據需要調整控制桿2的位置,很好的對粘膜進行推送或者牽拉。相鄰兩個卡槽14之間的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內鏡下粘膜剝離術輔助套管,所述內鏡下粘膜剝離術輔助套管包括輔助套管和控制桿,其特征在于,所述輔助套管的管壁上沿輔助套管的軸向設置有至少一個通孔管道,所述控制桿穿設于所述通孔管道內,所述控制桿的前端設置有繩套,所述輔助套管的內部設置有環形內氣囊,所述輔助套管的外管壁上設置第一充氣嘴,所述輔助套管的管壁上沿輔助套管的軸向上還設置有第一輸氣通道,所述第一輸氣通道的一端與所述第一充氣嘴連通,所述第一輸氣通道的另一端與所述環形內氣囊的進氣口連通。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內鏡下粘膜剝離術輔助套管,所述內鏡下粘膜剝離術輔助套管包括輔助套管和控制桿,其特征在于,所述輔助套管的管壁上沿輔助套管的軸向設置有至少一個通孔管道,所述控制桿穿設于所述通孔管道內,所述控制桿的前端設置有繩套,所述輔助套管的內部設置有環形內氣囊,所述輔助套管的外管壁上設置第一充氣嘴,所述輔助套管的管壁上沿輔助套管的軸向上還設置有第一輸氣通道,所述第一輸氣通道的一端與所述第一充氣嘴連通,所述第一輸氣通道的另一端與所述環形內氣囊的進氣口連通。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鏡下粘膜剝離術輔助套管,其特征在于,每個所述通孔管道內設置有至少一個薄膜閥片,所述第一充氣嘴內設置有單流閥。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內鏡下粘膜剝離術輔助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輔助套管后端的外周面上設置有多個卡槽,相對應地,所述控制桿的末端設置有定位桿。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內鏡下粘膜剝離術輔助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繩套的材質為尼龍或塑料。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內鏡下粘膜剝離術輔助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輔助套管后端的端緣徑向向外延伸形成環形的限...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唐丹,令狐恩強,
申請(專利權)人:唐丹,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北京,1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