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隱藏式電動自行車腳蹬,包括套接在中軸上的鏈輪及設置在中軸兩端的左、右曲柄,左、右曲柄第一端分別鉸接有左、右腳蹬;左、右腳蹬另一端分別設置有相互吸引的磁性裝置;左曲柄第二端與中軸相鉸接。本發明專利技術優點在于不但可以滿足在電動自行車電源不足時,采用腳蹬騎行的要求,而且在不使用腳蹬時,將腳蹬位置進行調整并隱藏至電動自行車車體之下,使電動自行車整體美觀,同時有效的避免了電動車自行車行駛過程中因腳蹬勾住路邊物體而造成事故發生的可能,提高電動自行車的安全性。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隱藏式電動自行車腳蹬
本專利技術涉及電動自行車,尤其是涉及隱藏式電動自行車腳蹬。
技術介紹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買了私家車,這也給道路交通造成了擁堵;由于電動車出行便利靈活,因此近年來電動車倍受人們青睞,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電動車為代步工具。根據相關數據統計,我國電動車約有2億輛,年產量在3000萬左右,從發展勢頭上看,電動車行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但是,隨著電動車的普及,相應的突發事故狀況也隨之增多;因此,我國于2018年,重新對電動車管理進行了變革,發布了新的電動車規則,在新規則中,明確了電動車的車速不得超越25km/h、整車質量不得超越55kg、電機功率不得超越400W等規定。即電動車勢必要朝著輕量化,低功率的方向發展;輕量化,低功率電動車經常遇到行駛過程中電量不足的情況,目前市場上出現了很多帶有腳蹬的電動自行車。傳統的腳蹬電動車有以下不足:1.傳統的腳蹬伸出電動自行車側面很大一部分空間,使電動自行車的寬度增加。2.當電動車電量充足,采用電動車自身電池作為動力源騎行時,腳蹬成為多余部件,電動車的腳蹬在行駛過程中是隨意轉動的,腳蹬經常勾住路邊物體造成事故的發生。3.傳統的腳蹬影響電動自行車整體美觀。從而影響電動自行車的銷量。因此尋找一種不增加電動自行車寬度、整體美觀、安全可靠的隱藏式電動自行車腳蹬則顯得非常必要。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不增加電動自行車寬度、整體美觀、安全可靠的隱藏式電動自行車腳蹬。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采取下述技術方案:本專利技術所述的隱藏式電動自行車腳蹬,包括套接在中軸上的鏈輪及設置在中軸兩端的左、右曲柄,所述左、右曲柄第一端分別設置有左、右腳蹬;所述左、右曲柄第一端分別為帶有左、右鉸接孔的左、右叉形結構;所述左、右曲柄第一端沿軸向分別設置有左、右第一中空腔;所述左、右曲柄第一端分別開設有與所述左、右第一中空腔相通的左、右第一條形通槽;左、右第一中空腔內分別設置有左、右第一回位彈簧,位于所述左、右第一回位彈簧一端的左、右第一中空腔內分別滑動連接有左、右第一十字定位銷;所述左、右鉸接孔分別與固連在所述左、右腳蹬第一端的左、右鉸軸相鉸接,所述左、右鉸軸上分別開設有與所述左、右第一十字定位銷相適配的左、右銷孔;所述左、右腳蹬第二端分別設置有相互吸引的磁性裝置;所述中軸與所述左曲柄第二端鉸接;左曲柄第二端沿軸向設置有第二中空腔,所述左曲柄第二端開設有與所述第二中空腔相通的第二條形通槽;所述第二中空腔內設置有第二回位彈簧,位于所述第二回位彈簧二端的所述第二中空腔內滑動連接有第二十字定位銷;中軸上開設有與所述第二十字定位銷相適配的中軸銷孔。所述左、右鉸軸上分別套接有左、右扭簧,所述左、右扭簧一端分別固連在所述左、右鉸軸上,另一端分別設置在所述左、右第一中空腔內。位于所述左曲柄第一端的左側面設置有左定位塊;位于所述右曲柄第一端的右側面設置有右定位塊。本專利技術優點在于不但可以滿足在電動自行車電源不足時,采用腳蹬騎行的要求,而且在不使用腳蹬時,將腳蹬位置進行調整并隱藏至電動自行車車體之下,使電動自行車整體美觀,同時有效的避免了電動車自行車行駛過程中因腳蹬勾住路邊物體而造成事故發生的可能,提高電動自行車的安全性。附圖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所述腳蹬打開狀態時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中腳蹬隱藏狀態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專利技術所述腳蹬分解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專利技術所述左曲柄立體分解結構示意圖。圖5是本專利技術所述腳蹬切換過程立體結構示意圖。圖6是本專利技術所述左曲柄切換過程立體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作更加詳細的說明,以便于本領域技術人員的理解。如圖1-6所示,本專利技術所述隱藏式電動自行車腳蹬,包括套接在中軸1上的鏈輪2及設置在中軸1兩端的左、右曲柄3.1、3.2,左、右曲柄3.1、3.2第一端分別設置有左、右腳蹬4.1、4.2;左、右曲柄3.1、3.2第一端分別為帶有左、右鉸接孔5.1、5.2的左、右叉形結構;位于左曲柄3.1第一端左側面設置有左定位塊15.1;位于右曲柄3.2第一端右側面設置有右定位塊15.2;左、右曲柄3.1、3.2第一端沿軸向分別設置有左、右第一中空腔;左、右曲柄3.1、3.2第一端分別開設有與左、右第一中空腔相通的左、右第一條形通槽6.1、6.2;左、右第一中空腔內分別設置有左、右第一回位彈簧7.1、7.2,位于左、右第一回位彈簧7.1、7.2一端的左、右中空腔內分別滑動連接有左、右第一十字定位銷8.1、8.2;左、右鉸接孔5.1、5.2分別與固連在左、右腳蹬4.1、4.2第一端的左、右鉸軸9.1、9.2相鉸接,左、右鉸軸9.1、9.2上分別套接有左、右扭簧14.1、14.2,左、右扭簧14.1、14.2一端分別固連在左、右鉸軸9.1、9.2上,另一端分別設置在左、右第一中空腔內;左、右鉸軸9.1、9.2上分別開設有與左、右第一十字定位銷8.1、8.2相適配的左、右銷孔。需要使用左、右腳蹬4.1、4.2騎行時,用力按下左、右第一十字定位銷8.1、8.2,左、右第一回位彈簧7.1、7.2被壓縮,左、右第一十字定位銷8.1、8.2分別從左、右銷孔中拔出,此時左、右腳蹬4.1、4.2在左、右扭簧14.1、14.2力的作用下,繞著左、右鉸軸9.1、9.2轉動180度,分別轉動至左、右定位塊15.1、15.2上,松開左、右第一十字定位銷8.1、8.2,左、右第一十字定位銷8.1、8.2分別在左、右第一回位彈簧7.1、7.2的推理下插入左、右銷孔內,此時左、右腳蹬4.1、4.2位置被鎖死。在電動自行車腳蹬需要隱藏時,用力按下左、右第一十字定位銷8.1、8.2,左、右第一回位彈簧7.1、7.2被壓縮,左、右第一十字定位銷8.1、8.2分別從左、右銷孔中拔出,此時用力扳動左、右腳蹬4.1、4.2轉動180度;此時在左、右扭簧14.1、14.2被扭轉儲存下次自動彈開所需的能量,松開左、右第一十字定位銷8.1、8.2,左、右第一十字定位銷8.1、8.2分別在左、右第一回位彈簧7.1、7.2的推理下插入左、右銷孔內;此時左、右腳蹬4.1、4.2位置被鎖死。左、右腳蹬4.1、4.2第二端分別設置有相互吸引的磁性裝置10.1、10.2;設置磁性裝置10.1、10.2起到定位作用;即相互吸引的磁性裝置10.1、10.2使左、右腳蹬4.1、4.2吸引到一起,方便腳蹬的位置調整。中軸1與左曲柄3.1第二端鉸接;左曲柄3.1第二端沿軸向設置有第二中空腔,左曲柄3.1第二端開設有與第二中空腔相通的第二條形通槽11;第二中空腔內設置有第二回位彈簧12,位于第二回位彈簧12一端的第二中空腔內滑動連接有第二十字定位銷13;中軸1上開設有與第二十字定位銷13相適配的中軸銷孔。需要調整左曲柄3.1的位置時,用力按下第二十字定位銷13,第二回位彈簧12被壓縮,第二十字定位銷13從中軸銷孔中拔出,此時左曲柄3.1可繞著中軸1靈活轉動,轉動左曲柄3.1至與其初始位置相反的方向,松開第二十字定位銷13,第二十字定位銷13在第二回位彈簧12的推理下插入中軸銷孔內,此時左曲柄3.1位置被鎖死。通過對左曲柄3.1、左、右腳蹬4.1、4.2的調整將腳蹬位置進行調整并隱藏至電動自行車車體之下,使電動自行車整體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隱藏式電動自行車腳蹬,包括套接在中軸(1)上的鏈輪(2)及設置在中軸(1)兩端的左、右曲柄(3.1、3.2),所述左、右曲柄(3.1、3.2)第一端分別設置有左、右腳蹬(4.1、4.2);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曲柄(3.1、3.2)第一端分別為帶有左、右鉸接孔(5.1、5.2)的左、右叉形結構;所述左、右曲柄(3.1、3.2)第一端沿軸向分別設置有左、右第一中空腔;所述左、右曲柄(3.1、3.2)第一端分別開設有與所述左、右第一中空腔相通的左、右第一條形通槽(6.1、6.2);左、右第一中空腔內分別設置有左、右第一回位彈簧(7.1、7.2),位于所述左、右第一回位彈簧(7.1、7.2)一端的左、右第一中空腔內分別滑動連接有左、右第一十字定位銷(8.1、8.2);所述左、右鉸接孔(5.1、5.2)分別與固連在所述左、右腳蹬(4.1、4.2)第一端的左、右鉸軸(9.1、9.2)相鉸接,所述左、右鉸軸(9.1、9.2)上分別開設有與所述左、右第一十字定位銷(8.1、8.2)相適配的左、右銷孔;所述左、右腳蹬(4.1、4.2)第二端分別設置有相互吸引的磁性裝置(10.1、10.2);所述中軸(1)與所述左曲柄(3.1)第二端鉸接;左曲柄(3.1)第二端沿軸向設置有第二中空腔,所述左曲柄(3.1)第二端開設有與所述第二中空腔相通的第二條形通槽(11);所述第二中空腔內設置有第二回位彈簧(12),位于所述第二回位彈簧(12)一端的所述第二中空腔內滑動連接有第二十字定位銷(13);中軸(1)上開設有與所述第二十字定位銷(13)相適配的中軸銷孔。...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隱藏式電動自行車腳蹬,包括套接在中軸(1)上的鏈輪(2)及設置在中軸(1)兩端的左、右曲柄(3.1、3.2),所述左、右曲柄(3.1、3.2)第一端分別設置有左、右腳蹬(4.1、4.2);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曲柄(3.1、3.2)第一端分別為帶有左、右鉸接孔(5.1、5.2)的左、右叉形結構;所述左、右曲柄(3.1、3.2)第一端沿軸向分別設置有左、右第一中空腔;所述左、右曲柄(3.1、3.2)第一端分別開設有與所述左、右第一中空腔相通的左、右第一條形通槽(6.1、6.2);左、右第一中空腔內分別設置有左、右第一回位彈簧(7.1、7.2),位于所述左、右第一回位彈簧(7.1、7.2)一端的左、右第一中空腔內分別滑動連接有左、右第一十字定位銷(8.1、8.2);所述左、右鉸接孔(5.1、5.2)分別與固連在所述左、右腳蹬(4.1、4.2)第一端的左、右鉸軸(9.1、9.2)相鉸接,所述左、右鉸軸(9.1、9.2)上分別開設有與所述左、右第一十字定位銷(8.1、8.2)相適配的左、右銷孔...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周晗琦,王之凝,汪子閏,
申請(專利權)人:周晗琦,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河南,4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