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雙向煤矸皮帶運輸裝置,包括支撐架、第一動力機、第二動力機、漲緊滾筒和輸送帶,所述第一動力機和第二動力機分別設置在兩種物料的放置處,所述第一動力機和第二動力機上繞設有輸送帶,所述第一動力機與第二動力機之間設有漲緊滾筒,所述輸送帶的上層下方和輸送帶的下層下方設有支撐架,所述輸送帶上層的外側面為第一輸送面,所述輸送機下層的內側面為第二輸送面,所述第一輸送面和第二輸送面的末端均設有卸料板。將輸送帶的上層的外側面為第一輸送面,輸送帶下層的內側面為第二輸送面,形成上下布置的立體輸送形式,減小了輸送機對巷道空間的占用,充分實現了原煤運輸和矸石充填運輸的同步進行,實現了以及多用的效果,提高了設備的運行效率。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雙向煤矸皮帶運輸裝置
本專利技術屬于煤礦輔助設備
,具體涉及一種雙向煤矸皮帶運輸裝置。
技術介紹
皮帶運輸是煤礦生產重要的運輸方式,在日常充填開采過程中,皮帶機既要將開采出的原煤運送出來,同時又要將掘進矸石運送并采用適合的充填方式對采空區進行矸石充填,現有技術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第一、一般情況下,需要同時布置兩套系統,這種方式存在運輸巷道、運輸設備、崗位人員占用多等問題,同時兩套系統運行存在運輸環節多,銜接缺乏連續性等特點,造成生產效率低下,嚴重制約運輸能力,充填開采成本居高不下;第二、設置一種平行設置的雙向輸送裝置,這種平行設置的輸送裝置并排設置,大量占用巷道空間,增加了巷道開挖和維護費用;第三、輸送機采用單動力系統,運輸能力受到限制,不能提供強勁的輸送動力,影響輸送效率;第四、輸送帶輸送后的殘余不進行清掃,影響輸送帶與動力機之間的貼合度,易導致輸送帶與動力機之間打滑。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解決上述現有技術中存在的難題,提供一種雙向煤矸皮帶運輸裝置,同時設置兩個動力機,同時為輸送帶提供動力,滿足輸送要求,同時將輸送帶的上層的外側面為第一輸送面,輸送帶下層的內側面為第二輸送面,形成上下布置的立體輸送形式,減小了輸送機對巷道空間的占用,充分實現了原煤運輸和矸石充填運輸的同步進行,實現了一機多用的效果,提高了設備的運行效率。本專利技術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雙向煤矸皮帶運輸裝置,包括支撐架、第一動力機、第二動力機、漲緊滾筒和輸送帶,所述第一動力機和第二動力機分別設置在兩種物料的放置處,所述第一動力機和第二動力機上繞設有輸送帶,所述第一動力機與第二動力機之間設有漲緊滾筒,所述輸送帶的上層下方和輸送帶的下層下方設有支撐架,所述輸送帶上層的外側面為第一輸送面,所述輸送機下層的內側面為第二輸送面,所述第一輸送面和第二輸送面的末端均設有卸料板。同時設置兩個動力機,同時為輸送帶提供動力,滿足輸送要求,同時將輸送帶的上層的外側面為第一輸送面,輸送帶下層的內側面為第二輸送面,形成上下布置的立體輸送形式,減小了輸送機對巷道空間的占用,充分實現了原煤運輸和矸石充填運輸的同步進行,實現了一機多用的效果,提高了設備的運行效率。所述支撐架包括架體、下層托架和上層托架,所述架體設有下層橫梁和上層橫梁,所述下層橫梁上設有下層托架,所述上層橫梁上設有上層托架,所述下層托架為下層輸送帶提供支撐,所述上層托架為上層輸送帶提供支撐。設置上層托架和下層托架,分別對輸送帶的上層和下層進行支撐,提高了輸送帶的承載能力,保證了輸送機的輸送效率。所述下層托架和上層托架結構相同,均包括支撐座、中間托輥、第一側托輥和第二側托輥,所述支撐座設有兩個,互相平行設置,所述支撐座之間設有中間托輥,所述中間托輥的兩側分別設有第一側托輥和第二側托輥,所述第一側托輥與第二側托輥對稱設置,所述第一側托輥和第二側托輥與中間托輥之間成角度設置。將第一側托輥、第二側托輥和中間托輥之間呈一定角度設置,確保原煤和矸石在運輸過程中不掉落,保證運輸過程中的安全性。所述第一側托輥和第二側托輥與中間托輥之間的角度在第一輸送面和第二輸送面的末端逐漸由角度設置過渡到平面設置。將第一輸送面和第二輸送面的末端設置成平面,能夠與卸料板緊密貼合,使原煤和矸石的卸料更加完全。所述第一側托輥和第二側托輥與中間托輥的平面設置距離不小于2m。將輸送面的平面距離設置成不小于2m,能夠充分保證原煤和矸石到達輸送面末端時向兩側自由散流,有利于卸料板的卸料。所述卸料板的后方設有清掃裝置。設置清掃裝置,能夠對輸送帶卸料后進行清掃,使輸送帶與動力機的驅動輪緊密貼合,避免粘附在輸送帶的的遺留物料對輸送帶造成損壞,同時能夠延長輸送帶的使用壽命。所述清掃裝置包括安裝座、動力裝置、第一鏈輪、鏈條、第二鏈輪和清掃軸,所述安裝座的底部設有動力裝置,所述動力裝置的輸出軸上設有第一鏈輪,所述安裝座的頂部設有清掃軸,所述清掃軸的端部設有第二鏈輪,所述第一鏈輪與第二鏈輪之間繞設有鏈條。通過鏈傳動帶動清掃軸轉動,能夠確保清掃軸轉動的穩定性,同時能夠保證清掃軸轉動的速度。所述清掃軸包括轉軸和刷毛,所述轉軸的外圓周上設有刷毛。采用刷毛對輸送帶進行清掃,方便快捷,清掃干凈。所述刷毛在轉軸的外圓周上螺旋設置。刷毛螺旋設置,能夠將清掃的雜物向輸送帶的一邊進行輸送,避免雜物在輸送帶上堆積,提高清掃效果。所述刷毛在轉軸的外圓周上為多頭螺旋設置。螺旋設置的刷毛設置多頭,能夠提高刷毛的螺旋密度,同時能夠加快向輸送帶一邊清掃的速度,使清掃下來的雜物清理更加及時。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1、本專利技術的一種雙向煤矸皮帶運輸裝置,同時設置兩個動力機,同時為輸送帶提供動力,滿足輸送要求,同時將輸送帶的上層的外側面為第一輸送面,輸送帶下層的內側面為第二輸送面,形成上下布置的立體輸送形式,減小了輸送機對巷道空間的占用,充分實現了原煤運輸和矸石充填運輸的同步進行,實現了一機多用的效果,提高了設備的運行效率;2、本專利技術的一種雙向煤矸皮帶運輸裝置,設置上層托架和下層托架,分別對輸送帶的上層和下層進行支撐,提高了輸送帶的承載能力,保證了輸送機的輸送效率,將第一側托輥、第二側托輥和中間托輥之間呈一定角度設置,確保原煤和矸石在運輸過程中不掉落,保證運輸過程中的安全性;3、本專利技術的一種雙向煤矸皮帶運輸裝置,將第一輸送面和第二輸送面的末端設置成平面,能夠與卸料板緊密貼合,使原煤和矸石的卸料更加完全,將輸送面的平面距離設置成不小于2m,能夠充分保證原煤和矸石到達輸送面末端時向兩側自由散流,有利于卸料板的卸料;4、本專利技術的一種雙向煤矸皮帶運輸裝置,設置清掃裝置,能夠對輸送帶卸料后進行清掃,使輸送帶與動力機的驅動輪緊密貼合,避免粘附在輸送帶的的遺留物料對輸送帶造成損壞,同時能夠延長輸送帶的使用壽命;5、本專利技術的一種雙向煤矸皮帶運輸裝置,刷毛螺旋設置,能夠將清掃的雜物向輸送帶的一邊進行輸送,避免雜物在輸送帶上堆積,提高清掃效果。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專利技術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是本專利技術的交叉使用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專利技術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專利技術的輸送面末端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專利技術的支撐架結構示意圖;圖5是本專利技術的托輥平面設置結構示意圖;圖6是本專利技術的清掃裝置結構示意圖;圖7是本專利技術的清掃軸結構示意圖;其中,1、第一輸送機,2、第一卸料板,3、第二輸送機,4、第二卸料板,5、第三卸料板,6、清掃裝置,11、第一動力機,12、漲緊滾筒,13、支撐架,14、輸送帶,15、第二動力機,61、安裝座,62、動力裝置,63、第一鏈輪,64、鏈條,65、第二鏈輪,66、清掃軸,661、轉軸,662、刷毛,71、架體,72、下層托架,73、上層托架,74、第一側托輥,75、支撐座,76、中間托輥,77、第二側托輥。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詳細描述:如圖2-3所示,一種雙向煤矸皮帶運輸裝置,包括支撐架13、第一動力機11、第二動力機15、漲緊滾筒12和輸送帶14,所述第一動力機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雙向煤矸皮帶運輸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撐架、第一動力機、第二動力機、漲緊滾筒和輸送帶,所述第一動力機和第二動力機分別設置在兩種物料的放置處,所述第一動力機和第二動力機上繞設有輸送帶,所述第一動力機與第二動力機之間設有漲緊滾筒,所述輸送帶的上層下方和輸送帶的下層下方設有支撐架,所述輸送帶上層的外側面為第一輸送面,所述輸送機下層的內側面為第二輸送面,所述第一輸送面和第二輸送面的末端均設有卸料板。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雙向煤矸皮帶運輸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撐架、第一動力機、第二動力機、漲緊滾筒和輸送帶,所述第一動力機和第二動力機分別設置在兩種物料的放置處,所述第一動力機和第二動力機上繞設有輸送帶,所述第一動力機與第二動力機之間設有漲緊滾筒,所述輸送帶的上層下方和輸送帶的下層下方設有支撐架,所述輸送帶上層的外側面為第一輸送面,所述輸送機下層的內側面為第二輸送面,所述第一輸送面和第二輸送面的末端均設有卸料板。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雙向煤矸皮帶運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架包括架體、下層托架和上層托架,所述架體設有下層橫梁和上層橫梁,所述下層橫梁上設有下層托架,所述上層橫梁上設有上層托架,所述下層托架為下層輸送帶提供支撐,所述上層托架為上層輸送帶提供支撐。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雙向煤矸皮帶運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層托架和上層托架結構相同,均包括支撐座、中間托輥、第一側托輥和第二側托輥,所述支撐座設有兩個,互相平行設置,所述支撐座之間設有中間托輥,所述中間托輥的兩側分別設有第一側托輥和第二側托輥,所述第一側托輥與第二側托輥對稱設置,所述第一側托輥和第二側托輥與中間托輥之間成角度...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牛超,閆峰,呂文峰,張元富,張文濤,董崇遠,李福勇,石國明,孫波,王航民,萬金鵬,張元,朱曙光,王東,
申請(專利權)人:新汶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山東,37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