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基站房體,特別涉及對基站房體中底盤結構、以及底盤與立柱間連接結構的改進。該基站房體的底盤中包括底框、以及相對安裝在所述底框上下兩側的鋼底板和壓型板;所述底框包括相對設置的兩根支承梁、以及相對設置在所述支承梁之間的兩根底橫梁;在所述底框上表面的四個角部還設有立柱連接角件,每一根所述支承梁上表面的兩端設有立柱安裝孔;每一根所述立柱分別通過所述立柱連接角件和所述立柱安裝孔而固定于所述底盤的角部。可見,通過立柱連接角件和立柱安裝孔,可快捷方便地將立柱安裝在底盤上,保證了立柱與底框在水平兩個方向的連接剛度;再將墻板安裝在立柱上,安裝快捷簡便。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用于移動通信等領域的基站房體,特別涉及對基站房體中底盤結構、以及底盤與立柱間連接結構的改進。
技術介紹
移動通信等領域使用的基站房體,也稱通信機房,通常安裝于山頂、平地、建筑物頂等戶外地方。由于其內部要裝設與基站配合的通信設備,所以對房體有特殊的要求,例如對牢固性、安全性的要求,以及對防雨水、防塵、溫控、濕控、防潮性能的要求等。以一款常用基站房體為例,其底面尺寸為1864mm×1460mm,其高度為2300mm,可見這種房體的體積比較小巧、實用。傳統的基站房體通常包括主框架,該主框架通常由底盤、四根立柱以及頂框等組成。然后在主框架上安裝墻板、門框以及頂蓋等。這種結構的基站房體中,其墻板通常是通過螺釘等直接安裝在底框、橫梁或立柱上,存在連接緊固件外露、泛水件多等缺點,并且現場安裝時工作量大,產品的整體效果欠美觀。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上述問題,本專利技術要解決用于多種地方、不同要求的全拼裝式基站房體的立柱與底盤安裝固定效果欠佳的問題。本專利技術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構造一種基站房體,包括主框架、墻板以及頂蓋;所述主框架包括底盤、四根立柱、以及矩形頂框;所述四根立柱相互平行,并分別架設于所述底盤的四個角部;所述底盤中包括底框、以及分別相對安裝在所述底框上下兩側的底板和壓型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框包括相對設置的兩根支承梁、以及相對設置在所述支承梁之間的兩根底橫梁;在所述底框上表面的四個角部還設有立柱連接角件;在每一根所述支承梁-->上表面的兩端設有立柱安裝孔;每一根所述立柱分別通過所述立柱連接角件和立柱安裝孔而固定于所述底盤的角部。在本專利技術中,所述底橫梁的截面形狀為槽狀,在所述底橫梁開口一側向上彎折形成擋片。在本專利技術中,所述底板與所述擋片相鄰的側邊設有向上延伸的折邊。在本專利技術中,在所述擋片以及所述折邊相對的位置設置有向上的折彎件。在本專利技術中,所述底框還包括設置在所述支承梁和底橫梁之間的縱橫梁;在所述底板和壓型板之間填充有保溫材料。在本專利技術中,所述支承梁的截面形狀為“工”形;所述底橫梁的兩端設有與所述支承梁配合的讓位部。在本專利技術中,所述支承梁的外側設有吊裝孔。在本專利技術中,所述支承梁的內側設有支承所述壓型板的支承條。在本專利技術中,所述底橫梁中設有至少一個加強其剛性的“[”型鋼。由于采取了上述結構,本專利技術中,每一根立柱的下端可通過螺栓與立柱連接角件相連,并可通過螺栓與立柱安裝孔配合,從而可快捷、方便、牢固地將立柱固定于底盤的角部,并保證了立柱與底框在水平兩個方向的連接剛度;再將墻板安裝在立柱上,安裝快捷簡便。附圖說明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說明,附圖中:圖1是本專利技術一個優選實施例中的底盤結構的立體圖;圖2是圖1中A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圖3是從圖8中B-B所示位置剖切已裝配完整的基站房體的局部示意圖;圖4是從圖8中C-C所示位置剖切已裝配完整的基站房體的局部示意圖;圖5是在圖1所示底盤上安裝立柱后的示意圖;圖6是在圖5左上角那個立柱之安裝結構的局部放大俯視圖;圖7是在圖5的基礎上插入墻板的示意圖;-->圖8是圖1所示底盤中底框的俯視圖。具體實施方式本專利技術的一個優選實施例如圖1至圖8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本專利技術的底盤包括底框10以及相對安裝在底框10上下兩側的鋼底板20和壓型板30。在本實施例中,在鋼底板20和壓型板30之間填充有保溫材料40,起到隔熱保溫的效果。其中鋼底板20還可以是其他金屬板或非金屬板,其中壓型板30,是帶有波峰波谷的鋼板。所述底框10在靠近四個角部還設有連接角件15,每一根所述支承梁11的兩端角落處設有兩個立柱安裝孔111;所述立柱連接角件15與所述立柱安裝孔111相配合固定基站房體的立柱50。組裝立柱50時,首先將立柱50放置在底框10的四個角落,通過螺栓等將立柱50的底面與立柱安裝孔111鎖緊,再鎖緊連接角件15和立柱50,完成立柱50的組裝,保證了立柱50與底框10在水平兩個方向的連接剛度。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立柱連接角件15包括水平部151以及垂直部152。所述水平部151可以通過焊接固定在支承梁11上,所述垂直部152上開設有螺孔1521,在立柱50安裝在支承梁11的立柱安裝孔111上后,使用螺栓連接穿過所述連接角件15的螺孔1521,鎖緊連接角件15與立柱50,完成立柱的組裝。圖3所示是從圖8中B-B所示位置剖切已裝配完整的基站房體的局部示意圖。從圖3中可以看出,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底橫梁12由鋼板彎折成型,其主體截面形狀為槽狀,在槽狀主體的開口側的上端向上彎折形成擋片121,從而在墻板60安裝時,起到阻擋作用,同時由于擋片121向上彎折,可防止外部雨水流入基站房體內部。進一步的,所述鋼底板20與底橫梁12相鄰的側邊設有向上延伸的折邊21。底框10在與所述擋片121以及所述折邊21相對的位置設置有向上的角型折彎件13。通過折彎件13分別與擋片121和折邊21組成定位槽位,從而提供了在四邊限位墻板60的作用,折彎件13可以通過自攻螺絲固定在底橫梁12-->和支承梁11的上表面。同時,擋片121、折邊21以及折彎件13均向上延伸設置,起到擋水的作用,防止外界的雨水流進入到基站房體內部,具有良好的防水效果。為了加強底橫梁12的剛性,所述底橫梁12的開口側設有加強其剛性的“[”型鋼14,所述加強連接件14為多個分段式的“[”型鋼,如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支承梁11為“工”字鋼,其截面形狀為“工”形。所述立柱安裝孔111在每一根所述支承梁11的兩端頭各開設兩個,與四個立柱50的底面上的圓孔相適配并用螺栓連接。所述底橫梁12的兩端設有與所述支承梁11配合的讓位部,從而所述底橫梁12可以與所述支承梁11相適配焊接固定連接。為了方便吊裝運輸,在所述支承梁11的外側還設有吊裝孔16。在所述支承梁11的內側設有支承條17,所述支承條17起到支承壓型鋼板的作用。具體裝配時,底盤的支承梁、底橫梁以及中間的縱橫梁等用焊接連接成整體,再于四個角部焊接連接件、支承條等。其中,鋼底板、壓型板分別用自攻螺絲與底框相連,并在鋼底板與壓型板之間填充保溫材料。如圖5、圖6和圖7所示,在使用底盤進行組裝基站房體時,首先將整個底盤通過螺栓安裝裝在基礎70上,在安裝時可以使用鋼墊板進行調整,使得底盤處于同一水平面上。然后,將立柱50放置在底框10的四個角落,使得立柱50底面上的圓孔與立柱安裝孔111相對準,利用螺栓連接,并且使用螺栓等穿過所述連接件15的垂直部152的螺孔1521,固定所述連接件15和立柱50。然后,將墻板60順著立柱50的槽位向下安裝,到達底盤,底盤的擋片121和折邊21起到限位作用,并且起到良好的防水效果。在完成墻板60、頂蓋等的組裝后,組成一個整體式的基站房體。通過支承梁11的立柱安裝孔111以及立柱連接角件15將立柱50鎖緊,保證了立柱50與底框10在水平兩個方向的連接剛度。另外,擋片121和折邊21的沒置,可有效地限位墻板60,方便組裝、定位準確,并起到良好的防水效果。-->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基站房體,包括主框架、墻板以及頂蓋;所述主框架包括底盤、四根立柱、以及矩形頂框;所述四根立柱相互平行,并分別架設于所述底盤的四個角部;所述底盤中包括底框、以及分別相對安裝在所述底框上下兩側的底板和壓型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框包括 相對設置的兩根支承梁、以及相對設置在所述支承梁之間的兩根底橫梁;在所述底框上表面的四個角部還設有立柱連接角件;在每一根所述支承梁上表面的兩端設有立柱安裝孔;每一根所述立柱分別通過所述立柱連接角件和立柱安裝孔而固定于所 述底盤的角部。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基站房體,包括主框架、墻板以及頂蓋;所述主框架包括底盤、四根立柱、以及矩形頂框;所述四根立柱相互平行,并分別架設于所述底盤的四個角部;所述底盤中包括底框、以及分別相對安裝在所述底框上下兩側的底板和壓型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框包括相對設置的兩根支承梁、以及相對設置在所述支承梁之間的兩根底橫梁;在所述底框上表面的四個角部還設有立柱連接角件;在每一根所述支承梁上表面的兩端設有立柱安裝孔;每一根所述立柱分別通過所述立柱連接角件和立柱安裝孔而固定于所述底盤的角部。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房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連接角件包括固定連接在所述支承梁和底橫梁的連接位置處的水平部、以及向上延伸設有連接螺孔的垂直部。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房體,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橫梁的截面形狀為槽狀,在所述底橫梁開口一側向上彎折形成擋...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桂雋,陽松,翁星明,江暢游,林玉娜,劉惠敏,周泉,任娟,韓琴,趙玉濤,孫宇軒,方融,劉軍,姚博,
申請(專利權)人:深圳赤曉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94[中國|深圳]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