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阻火型結構的樓房,主要由A、B、C三大區域組成,A區為居住/商務用房區,位于整個樓房橫截面幾何形狀的外層,該區上下住戶層之間完全隔離;B區為垂直通道區,位于整個樓房橫截面幾何形狀的中心位置,用于集中安裝電梯、水電總井道以及步行樓梯;C區位于A區和B區之間,用于連接A、B區,為公共使用、消防疏散的安全平臺區。本發明專利技術將商務/居住區、公共區以及電梯/消防樓梯區分開布局,在商務/居住區的各住戶層之間不設垂直通道,提高電梯的使用率,節省能源;公共區提供了鄰里之間交流與溝通的平臺以及進行綠化的空間,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睦以及人們生活的質量;由于商務/居住區各住戶層之間無垂直通道,消防安全性能更高。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樓房,具體地說一種適合于小高層或者高層或者超高層、具有良好的消防功能的阻火型結構的樓房。
技術介紹
房屋是人類生存和生活的基本場所,也是反映人類發展和生活質量的重要標志。不同的房屋給人以不同的生活感受,同時也與人的身心健康息息相關。隨著人類的進步,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人類對居住條件的要求越來越高,房屋也越建越高,特別是隨著城市化建設的迅速發展,流向城市工作和生活的人越來越多,城市土地資源越來越少,城市的高層建筑不僅越來越高,也越來越多。由于傳統高層建筑的特點,樓內的電梯和樓梯就成了火災發生時火勢蔓延的直通道,一旦樓內某處發生火災,直接影響整棟樓的安全,而且人員疏散、救援和滅火相當困難。因此,高層建筑在展示人類進步、社會和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殘酷的事實也警世人們,在高層建筑內生活和工作的人們,最大的威脅就是火災。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布局科學、居住安全的樓房。根據上述技術要求,本專利技術采用以下技術方案實現:一種阻火型結構的樓房,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小高層或者高層或者超高層樓房,主要由A、B、C三大區域組成,以B區域為中心,向外依次為C區域、A區域。A區為居住/商務用房區,位于整個樓房橫截面幾何形狀的外層,主要是居住、商務、工作區域,該區上下住戶層之間完全隔離;B區為垂直通道區,位于整個樓房橫截面幾何形狀的中心位置,用于集中安裝電梯、水電總井道以及步行樓梯;C區位于A區和B區之間,用于連接A、B區,為公共使用、消防疏散的安全平臺區;A區與C區之間通過連接梯相通。-->為了使C區具有足夠的采光和通風空間,C區為非封閉區,C區層高為A區上下兩住戶層高的總和,C區各層與A區各住戶層之間上下交錯布局,C區各層分別通過連接梯與該層相鄰的A區住戶層連接,A區上下相鄰兩住戶層共用位于該兩住戶層之間的C區樓層。所述的A區分為通過連接梯直接與C區連接的A1區以及兩A2區,A1區與A2區呈Y字型布局。A1區內的通道貫穿A1區,在兩A2區之間架設有用于進入A2區的天橋兩A2區之間假設成公共平臺區域。作為最佳實現方案,A區戶型為復式或單層。在C區安設有公共娛樂休閑設施以及綠化帶。為了增加整個樓房的剛度,A、B、C三個區域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可設計集框架結構、剪力墻、筒體結構于一體的整體形式。B區采用筒體結構,電梯、水電總井以及步行樓梯安裝于筒體內。整個樓房體積龐大,在A區、C區外圍設有支撐立柱,支撐立柱與B區通過橫梁連為一體,這種結構可有效提高樓房抗震、抗風能力,可有效節省抗水平力結構用材。根據結構的需要,可將立柱設計成為足夠大小,而不影響A、B、C三個區域的布局,消除了現有樓房中較大的混凝土支撐立柱占用戶空間大的問題。同時,在樓房頂部還可擴展修建別墅、花園等設施,進一步增加土地資源的利用率以及綠化面積。本專利技術主要適合于小高層或高層或超高層的樓房,打破了傳統的建筑格局,將商務/居住區、公共區以及電梯/消防樓梯區分開布局,在商務/居住區的各住戶層之間不設垂直通道,即撤銷了在商務/居住區各樓層之間的電梯和消防樓梯,將電梯和消防樓梯單獨作為一個獨立的區域與商務/居住樓層分離開來,而通過空間較大的公共區將二者連接起來,可提高電梯的使用率,節省了能源。同時,公共區提供了鄰里之間交流與溝通的平臺以及進行綠化的空間,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睦以及人們生活的質量。更重要的是,由于商務/居住區各住戶層之間無垂直通道,當某一住戶層發生火災時,對其它住戶層均無影響,并且,公共區提供了足夠的空間作為消防救援時的活動空間,降低了消防救援時難度,可有效減少火災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附圖說明附圖1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一平面布局示意圖;附圖2為本實施例豎截面結構示意圖;附圖3為本實施例立體模型結構示意圖;附圖4為本實施例A區與C區平面布局示意圖;附圖5為本實施例A區與C區樓層連接示意圖;附圖6為本實施例B區與C區平面布局示意圖;附圖7為本專利技術A區另一種布局結構示意圖;附圖8為附圖7中A區與B區、C區結合平面布局示意圖;附圖9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二平面布局示意圖;附圖10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三平面布局示意圖;附圖11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四平面布局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為了便于本領域技術人員的理解,下面將結具體實施例及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結構原理作進一步詳細描述:實施例一:如附圖1~3所示,本實施例所揭示的阻火型結構樓房主要應用于小高層或高層或超高層的樓房中,由A、B、C三個區域組成。其中,C區平面布局為多邊形,B區位于C區中心,A區成輻射狀排部于C區周邊。A區為本方案的主體,為居住、商務、工作等活動的場所。各住戶層之間相互獨立,沒有可供上下的樓梯、電梯以及其他通道。當某一層發生火災時,這種結構形式可阻止火苗、煙霧毒氣等蔓延至其他樓層,減少火災的損失。在同一層內,各戶單元的布局可根據需要設計,在本方案中,較合理的戶型為復式,各住戶層包括上下兩樓層,即,住戶層以戶為單元的兩樓層組合,圖中虛線上下兩層屬于同一住戶層。B區為設置連接各層的通道區,為筒體構件。在筒體構件內安裝有消防樓梯、電梯以及水電總井道。對于這種將電梯等通道集中于一個區域的布局形式,可有效提高公共設施的使用率,在同等規模及高度樓房中,可減少電梯的數量和電梯啟停次數,節省電能。C區是連接A區和B區的橫向連接區,為公共使用、消防疏散的安全平臺區。C區層高是A區相應上下住戶層高的總和,即,A區中每兩住戶-->層共用一層C區平臺,可保證C區空間的寬敞,以利于采光和通風。C區與A區通過連接梯連接,如附圖6。再詳見附圖4、5,C區每層設有上下兩種連接梯,分別與A區的相鄰的上下兩住戶層連接。其中,附圖5中的標記2為雙層復式住戶層的門,標記3為在住戶層內上下兩層的樓梯,居民從C區通過連接體進入A區后,通過門進入各自家中。為了具有更好的居住、休閑環境,C區可設置公共休閑娛樂健身設施以及綠化帶,形成立體式公園,使人們感覺生活在地面上一樣,能充分感受到清新的空氣和陽光。同時,C區也是消防滅火、人員疏散的平臺。由于C區空間大、與A區相互獨立,當A區發生火災時,A區人員可直接撤離至C區,消防人員也可直接在C區進行滅火工作,而不需各種消防車、云梯等攀高工具。并且,由于B區單獨運作,在A區發生火災時并不影響B區電梯等通道的運行,對于消防人員進入火場以及居民撤離提供了可靠的通道。A、B、C三個區域雖然相互獨立,但是其所有鋼筋混凝土構件為整體結構。這種結構形式可有效提高樓房抗震、抗風能力,可有效節省用于抗水平力結構用材。本方案中的A、B、C三個區域布局上相互獨立,且各區功能獨立卻又相互依承,形成一個有機的功能體系。結構上,在A區、C區外圍設有支撐立柱1,支撐立柱1與B區通過橫梁連為一體,使A、B、C三個區域的所有鋼筋混凝土構件共同組成一個龐大的結構整體,可大大提高整體的強度和剛度。并且,在樓房頂部還可擴展修建別墅、花園等設施,進一步增加土地資源的利用率以及綠化面積。再如附圖7、8所示,為A區內部較佳的布局形式。A區分為A1區和兩個A2區,A1區直接通過連接梯與C區連接,A2則位于A1區外圍,且A1、A2呈Y字型布局。在A1區內,公共通道貫穿A1區,并直接與連接A區和C區的連接梯連通。在兩A2區之間架設有天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阻火型結構的樓房,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小高層或高層或超高層樓房,其特征在于:樓房主要由A、B、C三大區域組成,以B區域為中心,向外依次為C區域、A區域,A區為居住/商務用房區,位于整個樓房橫截面幾何形狀的外層,主要是居住、商務、工 作區域,該區上下住戶層之間完全隔離;B區為垂直通道區,位于整個樓房橫截面幾何形狀的中心位置,用于集中安裝電梯、水電總井道以及步行樓梯;C區位于A區和B區之間,用于連接A、B區,為公共使用、消防疏散的安全平臺區。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阻火型結構的樓房,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小高層或高層或超高層樓房,其特征在于:樓房主要由A、B、C三大區域組成,以B區域為中心,向外依次為C區域、A區域,A區為居住/商務用房區,位于整個樓房橫截面幾何形狀的外層,主要是居住、商務、工作區域,該區上下住戶層之間完全隔離;B區為垂直通道區,位于整個樓房橫截面幾何形狀的中心位置,用于集中安裝電梯、水電總井道以及步行樓梯;C區位于A區和B區之間,用于連接A、B區,為公共使用、消防疏散的安全平臺區。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阻火型結構的樓房,其特征在于:A區與C區之間通過連接梯相通。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阻火型結構的樓房,其特征在于:C區層高為A區上下兩住戶層高的總和,C區各層與A區各住戶層之間上下交錯布局,C區各層分別通過連接梯與該層相鄰的A區住戶層連接,A區上下相鄰兩住戶層共用位于該兩住戶層之間的C區樓層。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阻...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遠輝,
申請(專利權)人:李遠輝,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44[中國|廣東]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