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自清洗污水排放系統,包括污水池、處理池、排污管、排污泵、復用水管、螺旋管道、沖洗水管道、清污管道、浮球開關和控制模塊,所述排污管的一端設置于所述污水池的底部,所述排污泵設置于所述排污管上,所述排污管上設置有第一電動截止閥,所述復用水管連接所述沖洗水管道和所述清污管道,所述螺旋管道環繞設置于所述處理池的底部,所述沖洗水管道連接所述螺旋管道,所述螺旋管道上設置有多個沖洗水噴頭,所述沖洗水管道上設置有第二電動截止閥,所述清污管道連接所述排污管,所述清污管道上設置有第三電動截止閥,所述浮球開關位于所述污水池中。本技術方案用于解決現有小型污水池存在管道堵塞的問題。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自清洗污水排放系統
本技術屬于污水處理系統
,具體涉及一種自清洗污水排放系統。
技術介紹
含固量較多的污水池因容積一般較小,排污泵出口至污水處理池的管道因避讓建筑物等輸送距離都在1km以上、且無法設計疏水坡度。在污水池集水期間,大量的含固污泥逐漸沉積后會造成泵入口濾網的堵塞,影響泵的運行。另外,由于污水池容積小、排放的污水量有限,排污泵運行時,含固污水在排污泵后的管道輸送還沒有到達污水處理池就因流量不足而停止、堆積、干涸,長期下來,堆積的固形物將排污泵出口管道堵死,整個系統就再也無法正常工作。而固形物堵塞的位置不確定,給今后的清堵、檢修帶來非常大的麻煩。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上述存在的技術問題,本技術提供了一種自清洗污水排放系統,以解決現有小型污水池存在管道堵塞的問題,該自清洗污水排放系統實現了污水池排放、沉積污泥自動清洗、稀釋、頂排管道污水的目的。本技術提供了一種自清洗污水排放系統,包括污水池、處理池、排污管、排污泵、復用水管、螺旋管道、沖洗水管道、清污管道、浮球開關和控制模塊,所述排污管的一端設置于所述污水池的底部,所述排污管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處理池中,所述排污泵設置于所述排污管上,所述排污管上設置有第一電動截止閥,所述復用水管連接所述沖洗水管道和所述清污管道,所述螺旋管道環繞設置于所述處理池的底部,所述沖洗水管道連接所述螺旋管道,所述螺旋管道上設置有多個沖洗水噴頭,所述沖洗水管道上設置有第二電動截止閥,所述清污管道連接所述排污管,所述清污管道上設置有第三電動截止閥,所述浮球開關位于所述污水池中,所述控制模塊分別與所述排污泵、所述浮球開關、所述第一電動截止閥、所述第二電動截止閥和所述第三電動截止閥電連接。進一步的,所述復用水管上設置有手動截止閥。進一步的,所述排污管位于所述污水池中的一端外周設置有濾網。進一步的,所述排污管上設置有止回閥。進一步的,所述控制模塊為PLC控制柜。本自清洗污水排放系統增加了沖洗水管道和清污管道,通過控制模塊控制所述沖洗水管道和所述清污管道的通斷,實現了排污泵運行、自動啟動自清洗管路系統對污水池的沉積污泥沖洗、稀釋;同時排污泵將稀釋后的污水排放的過程,也是對泵后排污管中的污水頂排的過程,直至全部頂排到到處理池,從而實現了污水池排放、沉積污泥自動清洗、稀釋、頂排管道污水的目的。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技術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為一種自清洗污水排放系統的結構圖。具體實施方式本技術公開了一種自清洗污水排放系統,該自清洗污水排放系統實現了污水池排放、沉積污泥自動清洗、稀釋、頂排管道污水的目的。下面將結合本技術中的附圖,對本技術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僅僅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參見圖1所示,本技術公開了一種自清洗污水排放系統,包括污水池5、處理池(未圖示)、排污管9、排污泵8、復用水管14、螺旋管道16、沖洗水管道3、清污管道15、浮球開關4和控制模塊12,所述排污管9的一端設置于所述污水池5的底部,所述排污管9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處理池中,所述排污泵8設置于所述排污管9上,所述排污管9上設置有第一電動截止閥11,所述復用水管14連接所述沖洗水管道3和所述清污管道15,所述螺旋管道16環繞設置于所述處理池5的底部,所述沖洗水管道3連接所述螺旋管道16,所述螺旋管道16上設置有多個沖洗水噴頭6,所述沖洗水管道3上設置有第二電動截止閥2,所述清污管道15連接所述排污管9,所述清污管道15上設置有第三電動截止閥13,所述浮球開關4位于所述污水池5中,所述控制模塊12分別與所述排污泵8、所述浮球開關4、所述第一電動截止閥11、所述第二電動截止閥2和所述第三電動截止閥13電連接。所述復用水管14上設置有手動截止閥1。所述排污管9位于所述污水池5中的一端外周設置有濾網7,用于攔截體積較大的雜物,防止了排污泵8及其下游設備、管道的堵塞、損壞等事故。所述排污管9上設置有止回閥10。所述控制模塊12為PLC控制柜。所述自清洗污水排放系統的控制策略如下;當污水池5中的水上升到高液位(啟泵液位)時,浮球開關4通過控制模塊12給第一電動截止閥11一個開啟指令,控制模塊12收到第一電動截止閥11的全開信號后,給排污泵8一個啟動指令,排污泵8開始運行、抽水,污水經過止回閥10、第一電動截止閥11和排污管道9向處理池排出。手動截止閥1為常開閥。當污水池5中的水下降至某一液位時(此時的液位必須高出排污泵停泵條件的最低液位),浮球開關4再通過控制模塊12給第二電動截止閥2一個開啟指令,沖洗水管道3開始向污水池5中注入復用水(清水)進行沖洗。因在污水池5底部設計有螺旋布置的螺旋管道16和每個方向各有一只沖洗水噴頭6(共計3只),在沖洗時產生旋轉噴射的沖洗水,對污水池5底進行沖洗和攪動,使長時間沉積的污泥得以攪動和稀釋,并經排污泵8排出。復用水沖洗、稀釋污水池5底的污泥,排出的水也是對排污管道9內部的污水再次頂排的過程。第二電動截止閥2全開后發出一個信號給控制模塊12,此時它開始計時,第二電動截止閥2全開后的持續注水時間可以自行設定。到達設計的關閉時間后,控制模塊12再發一個關指令給第二電動截止閥2,停止向污水池5中注水、沖洗。污水池5中的液位在排污泵8繼續工作的情況下繼續下降,直至達到一定液位時浮球開關4通過控制模塊12給排污泵8發出一個停運指令,同時也給第一電動截止閥11發出一個關指令。第一電動截止閥11全關后由控制模塊12發出一個開指令給清污管道15上的第三電動截止閥13,此閥保持開狀態一定時間后再由控制模塊12給第三電動截止閥13發出一個關信號。全關信號到位后一個完整的排污、污水池沖洗、排污管道沖洗的運行周期結束。以上系統全部可以實現自動化控制,無需人工操作。以上內容是結合具體的優選實施方式對本技術所作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認定本技術的具體實施只局限于這些說明。對于本技術所屬
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技術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簡單推演或替換,都應當視為屬于本技術的保護范圍。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自清洗污水排放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污水池、處理池、排污管、排污泵、復用水管、螺旋管道、沖洗水管道、清污管道、浮球開關和控制模塊,所述排污管的一端設置于所述污水池的底部,所述排污管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處理池中,所述排污泵設置于所述排污管上,所述排污管上設置有第一電動截止閥,所述復用水管連接所述沖洗水管道和所述清污管道,所述螺旋管道環繞設置于所述處理池的底部,所述沖洗水管道連接所述螺旋管道,所述螺旋管道上設置有多個沖洗水噴頭,所述沖洗水管道上設置有第二電動截止閥,所述清污管道連接所述排污管,所述清污管道上設置有第三電動截止閥,所述浮球開關位于所述污水池中,所述控制模塊分別與所述排污泵、所述浮球開關、所述第一電動截止閥、所述第二電動截止閥和所述第三電動截止閥電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自清洗污水排放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污水池、處理池、排污管、排污泵、復用水管、螺旋管道、沖洗水管道、清污管道、浮球開關和控制模塊,所述排污管的一端設置于所述污水池的底部,所述排污管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處理池中,所述排污泵設置于所述排污管上,所述排污管上設置有第一電動截止閥,所述復用水管連接所述沖洗水管道和所述清污管道,所述螺旋管道環繞設置于所述處理池的底部,所述沖洗水管道連接所述螺旋管道,所述螺旋管道上設置有多個沖洗水噴頭,所述沖洗水管道上設置有第二電動截止閥,所述清污管道連接所述排污管,所述清污管道上設置有第三...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曉東,方欣,劉立云,王樞,陳銘,吳成效,趙君,沈健,
申請(專利權)人:深能合和電力河源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