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人工漁礁,其特征在于,所述漁礁包括若干漁礁單體,所述漁礁單體通過相互卡合或直接堆疊形成所述人工漁礁,所述漁礁單體為生物質直燃發電底渣經處理后壓制而成,所述漁礁通過所述漁礁單體之間進行卡合或堆疊拼接形成。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利用生物質直燃發電底渣制成用于作為水體養殖的拼圖人工漁礁,設計合理、適應性強、易于加工、安裝和拆卸,省時省工、經濟耐用,而且可重復使用,生物膜架自然環保,適合于微生物在其表面生長、繁殖,形成生物膜。而且生物膜架不向水體引入新的污染源。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人工漁礁
本專利技術屬于水產養殖領域,具體地涉及一種拼圖人工漁礁。
技術介紹
人工漁礁是人們在大水中經過科學選點而設置的構造物,旨在改善水域生態環境,為魚類等水生生物的聚集、索餌、繁殖、生長、避敵提供必要的、安全的棲息場所,以達到保護、增殖漁業資源和提高漁獲量的目的。人工漁礁還可以改變水流的流向和流速,使其產生上升渦流和背渦流等,從而使水底的營養鹽類翻起和擴散,并使水底豐富的營養物質隨著水流傳送到水體的各層中,從而使水水中營養物質的分布得到顯著改善,吸引魚類等水生生物前來覓食、滯留,而形成的魚類等水生生物比較集中而穩定的捕撈作業場所。人工漁礁在水底設置后,受到波、流等外力作用,必須保持穩定,不被沖掘,不滑動,不翻倒,尤其是增殖水參、鮑等的水珍礁單體,要求能夠抵抗作用在其上的外力,而不發生破壞,而且提供比較大的水參、鮑等附著的面積。但,如果礁體的形狀、結構過于復雜則空隙小,附著生物量大,會引起氧氣不足,光照也弱,不利于其生活。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拼圖人工漁礁,本專利技術漁礁在水體內結構穩定,且水流通透,利于生物附著生長。本技術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一種人工漁礁,所述漁礁包括若干漁礁單體,所述漁礁單體通過相互卡合或直接堆疊形成所述人工漁礁,所述漁礁單體為生物質直燃發電底渣經處理后壓制而成,所述漁礁通過所述漁礁單體之間進行卡合或堆疊拼接形成。進一步地,本技術的人工漁礁,所述漁礁單體為雙層結構,所述漁礁單體包括上層和下層,所述上層的截面積小于所述下層的截面積,所述上層的至少一個側面和所述下層的至少一個側面為平面,通過一個所述漁礁單體倒置堆疊于另一漁礁單體使所述漁礁單體的上層的側面和下層的側面貼合進行拼接延展形成所述漁礁。進一步地,本技術的人工漁礁,所述漁礁單體中所述上層的橫截面為三角形,所述下層的橫截面為六邊形,所述六邊形為一個大三角形截去三個角形成。進一步地,本技術的人工漁礁,所述漁礁單體中所述三角形的邊長與所述六邊形的長邊的邊長長度相等。進一步地,本技術的人工漁礁,所述漁礁單體中所述上層的三角形為正三角形,所述下層的大三角形為正三角,所述上層的三角形和所述下層的大三角形同向布置。進一步地,本技術的人工漁礁,所述上層的中部和所述下層的中部均設置有若干導水孔,所述上層的下表面和所述下層的上表面對應設置有凹槽,形成魚通道。進一步地,本技術的人工漁礁,所述漁礁單體拼接時,所述漁礁同層設置的所述漁礁單體的所述凹槽對應導通,不同層設置的所述漁礁單體通過導水孔導通。進一步地,本技術的人工漁礁,所述生物質直燃發電底渣為聯排爐的底渣,所述生物質為農林生物質。進一步地,本技術的人工漁礁,所述漁礁單體的下層上表面上間隔設置有若干凸起和凹槽,用于所述漁礁單體疊置時固定。有益效果:本技術利用生物質直燃發電底渣制成用于作為水體養殖的拼圖人工漁礁,設計合理、適應性強、易于加工、安裝和拆卸,省時省工、經濟耐用,而且可重復使用,生物膜架自然環保,適合于微生物在其表面生長、繁殖,形成生物膜。而且生物膜架不向水體引入新的污染源。不向水體引入新的污染源。具有勞動強度小,作業效率高,同時維護修繕期間生物膜池不需要停止工作,無需動用吊裝設備來完成任務等優點。而且人工漁礁本身可做為生物膜載體,為微生物提供碳源和營養物。而且生物質直燃發電底渣由于生物質燃燒不完全,底渣中仍殘留有有機物、礦物質和微量元素,這些特點特別適合于微生物在其表面生長、繁殖,形成生物膜。而且生物膜架不向水體引入新的污染源。附圖說明圖1為漁礁單體的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記:1、漁礁單體,11、上層,12、下層,13、導水孔,14、凹槽。具體實施方式下面通過實施例來對本技術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解釋,但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不受實施例任何形式上限制。如圖1所示,本技術的人工漁礁,包括若干漁礁單體1,所述漁礁單體1通過相互卡合或直接堆疊形成所述漁礁,所述漁礁單體1為生物質直燃發電底渣經處理后壓制而成,所述漁礁通過所述漁礁單體1之間進行卡合或堆疊拼接形成。所述漁礁單體1可以為片狀結構,在周向上設置卡槽和卡合部。進一步地,本技術的人工漁礁,所述漁礁單體1為雙層結構,所述漁礁單體1包括上層11和下層12,所述上層11的截面積小于所述下層12的截面積,所述上層11的至少一個側面和所述下層12的至少一個側面為平面,通過一個所述漁礁單體1倒置堆疊于另一漁礁單體1使所述漁礁單體1的上層11的側面和下層12的側面貼合進行拼接延展形成所述漁礁。進一步地,本技術的人工漁礁,所述漁礁單體1中所述上層11的橫截面為三角形,所述下層12的橫截面為六邊形,所述六邊形為一個大三角形截去三個角形成。進一步地,本技術的人工漁礁,所述漁礁單體1中所述三角形的邊長與所述六邊形的長邊的邊長長度相等。進一步地,本技術的人工漁礁,所述漁礁單體1中所述上層11的三角形為正三角形,所述下層12的大三角形為正三角,所述上層11的三角形和所述下層12的大三角形同向布置。進一步地,本技術的人工漁礁,所述上層11的中部和所述下層12的中部均設置有若干導水孔13,所述上層11的下表面和所述下層12的上表面對應設置有凹槽14,形成魚通道。進一步地,本技術的人工漁礁,所述漁礁單體1拼接時,所述漁礁同層設置的所述漁礁單體1的所述凹槽14對應導通,不同層設置的所述漁礁單體1通過導水孔13導通。其中凹槽14僅在一面示出,其他面未示出,三面的凹槽14在上層11和下層12之間形成交匯處,優選所述導水孔13位于交匯處或凹槽對應位置,增大水流的擾動。進一步地,本技術的人工漁礁,所述生物質直燃發電底渣為聯排爐的底渣,所述生物質為農林生物質。所述底渣為通過物理篩分和/或水洗等處理,或經過化學處理,使底渣中的有害物質滿足水體有害物質限度范圍內。進一步地,本技術的人工漁礁,所述漁礁單體1的下層12上表面上間隔設置有若干凸起和凹槽14,用于所述漁礁單體1疊置時固定。有益效果:本技術利用生物質直燃發電底渣制成用于作為水體養殖的拼圖人工漁礁,設計合理、適應性強、結構穩定、易于加工、安裝和拆卸,省時省工、經濟耐用,而且可重復使用,生物膜架自然環保,適合于微生物在其表面生長、繁殖,形成生物膜。而且生物膜架不向水體引入新的污染源。不向水體引入新的污染源。具有勞動強度小,作業效率高,同時維護修繕期間生物膜池不需要停止工作,無需動用吊裝設備來完成任務等優點。而且人工漁礁本身可做為生物膜載體,為微生物提供碳源和營養物。而且生物質直燃發電底渣由于生物質燃燒不完全,底渣中仍殘留有有機物、礦物質和微量元素,這些特點特別適合于微生物在其表面生長、繁殖,形成生物膜。而且生物膜架不向水體引入新的污染源。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人工漁礁,其特征在于,所述漁礁包括若干漁礁單體,所述漁礁單體通過相互卡合或直接堆疊形成所述人工漁礁,所述漁礁單體為生物質直燃發電底渣經處理后壓制而成,所述漁礁通過所述漁礁單體之間進行卡合或堆疊拼接形成。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人工漁礁,其特征在于,所述漁礁包括若干漁礁單體,所述漁礁單體通過相互卡合或直接堆疊形成所述人工漁礁,所述漁礁單體為生物質直燃發電底渣經處理后壓制而成,所述漁礁通過所述漁礁單體之間進行卡合或堆疊拼接形成。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漁礁,其特征在于,所述漁礁單體為雙層結構,所述漁礁單體包括上層和下層,所述上層的截面積小于所述下層的截面積,所述上層的至少一個側面和所述下層的至少一個側面為平面,通過一個所述漁礁單體倒置堆疊于另一漁礁單體使所述漁礁單體的上層的側面和下層的側面貼合進行拼接形成所述漁礁。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人工漁礁,其特征在于,所述漁礁單體中所述上層的橫截面為三角形,所述下層的橫截面為六邊形,所述六邊形為一個大三角形截去三個角形成。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人工漁礁,其特征在于,所述漁礁單體中所述三角形的邊長與所...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宋建中,
申請(專利權)人:蘇州锳澤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