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軸承圈生產裝置,包括底座,底座的頂部設有箱體,箱體內壁的頂端固定安裝有風扇,箱體內壁的底端設有磨削裝置,磨削裝置的兩側均設有固定裝置,底座頂部的兩側均開設有收集槽,收集槽與箱體的內部連通,收集槽的頂端安裝有鐵絲網,收集槽的內部安裝有風機。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一種軸承圈生產裝置,通過風扇對軸承圈磨削時產生的廢屑進行吹散,通過風機將廢屑吸進收集槽內,便于統一處理廢屑,保證軸承圈磨削的質量,防止軸承圈處的碎屑堆積過多,影響軸承圈內壁的正常磨削。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軸承圈生產裝置
本技術涉及軸承圈生產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軸承圈生產裝置。
技術介紹
軸承圈在生產時需要經過鍛造、熱處理和磨削,成品軸承圈不允許有磨削燒傷的套圈進入裝配工序,特別是內圈改錐度的配合面上不得有燒傷。對軸承圈內壁進行磨削時,磨削過程會產生大量碎屑,碎屑易堆積在軸承圈上,導致軸承圈的內壁在磨削時易出現磨削偏差,影響軸承圈的磨削質量和速度。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軸承圈生產裝置,以解決上述
技術介紹
中提出的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軸承圈生產裝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頂部設有箱體,所述箱體內壁的頂端固定安裝有風扇,所述箱體內壁的底端設有磨削裝置,所述磨削裝置的兩側均設有固定裝置,所述底座頂部的兩側均開設有收集槽,所述收集槽與箱體的內部連通,所述收集槽的頂端安裝有鐵絲網,所述收集槽的內部安裝有風機。優選的,所述固定裝置包括凹板、氣缸、壓板和第一彈簧,所述凹板的一側與箱體的內壁固定連接,所述凹板的另一側內部嵌設有氣缸,所述氣缸的輸出端與壓板的一側固定連接,所述氣缸的輸出軸外部套設有第一彈簧。優選的,所述磨削裝置包括轉軸、磨片、T型桿和第二彈簧,所述轉軸的頂部開設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兩側均活動卡接有T型桿,兩個所述T型桿之間通過第二彈簧固定連接,所述轉軸的表面固定安裝有磨片。優選的,所述轉軸的底部設有支架,所述支架的兩端均與底座的頂端固定連接,所述支架的底部設有電機,所述電機固定安裝于底座底端開設的凹槽內,所述電機的輸出端穿過支架內部開設的孔洞與轉軸的底端固定連接。優選的,所述收集槽的底端固定連接有斜板,所述收集槽的開設有開孔,所述開孔的一側鉸接有槽門,所述底座的底端固定安裝有城矩形分布的四個支撐腿。優選的,所述底座的正面安裝有開關面板,所述開關面板上安裝有風扇開關、風機開關、氣缸開關和電機開關,所述風扇、風機、氣缸和電機分別通過風扇開關、風機開關、氣缸開關和電機開關與外界電源電性連接。本技術的技術效果和優點:1、本技術通過風扇將軸承圈處的廢屑吹散開,并通過風機將碎屑吸入收集槽內,通過收集槽便于統一處理廢屑,使軸承圈處的環境干凈,保證軸承圈內壁的正常磨削,提高軸承圈內壁磨削的質量;2、本技術通過轉軸的轉動帶動磨片轉動,以此對軸承圈的內壁進行磨削,使軸承圈的內壁與磨片的接觸面積均勻,提高軸承圈內壁的光滑度;3、本技術通過壓板對軸承圈進行夾持固定,保證軸承圈在磨削時的穩固性,保證軸承圈的內壁磨削均勻;4、本技術通過T型桿對軸承圈起到限位作用,防止軸承圈在磨削時離開轉軸,影響軸承圈的生產效率。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正面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的固定裝置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的磨削裝置結構示意圖。圖中:1、底座;2、箱體;3、固定裝置;301、凹板;302、氣缸;303、壓板;304、第一彈簧;4、風扇;5、收集槽;6、風機;7、鐵絲網;8、磨削裝置;801、轉軸;802、磨片;803、T型桿;804、第二彈簧;9、電機;10、斜板;11、槽門;12、支撐腿;13、開關面板。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本技術提供了如圖1-3所示的一種軸承圈生產裝置,包括底座1,底座1的頂部設有箱體2,箱體2內壁的頂端固定安裝有風扇4,箱體2內壁的底端設有磨削裝置8,磨削裝置8的兩側均設有固定裝置3,底座1頂部的兩側均開設有收集槽5,收集槽5與箱體2的內部連通,收集槽5的頂端安裝有鐵絲網7,收集槽5的內部安裝有風機6。進一步的,在上述方案中,固定裝置3包括凹板301、氣缸302、壓板303和第一彈簧304,凹板301的一側與箱體2的內壁固定連接,凹板301的另一側內部嵌設有氣缸302,氣缸302的輸出端與壓板303的一側固定連接,氣缸302的輸出軸外部套設有第一彈簧304,通過壓板303對軸承圈進行固定,防止軸承圈在磨削時上下移動,影響其磨削質量。進一步的,在上述方案中,磨削裝置8包括轉軸801、磨片802、T型桿803和第二彈簧804,轉軸801的頂部開設有通孔,通孔的兩側均活動卡接有T型桿803,兩個T型桿803之間通過第二彈簧804固定連接,轉軸801的表面固定安裝有磨片802,通過磨片802對軸承圈的內壁進行打磨,保證軸承圈內壁磨削的質量。進一步的,在上述方案中,轉軸801的底部設有支架,支架的兩端均與底座1的頂端固定連接,支架的底部設有電機9,電機9固定安裝于底座1底端開設的凹槽內,電機9的輸出端穿過支架內部開設的孔洞與轉軸801的底端固定連接,通過電機9帶動轉軸801轉動,便于控制磨片802對軸承圈的內壁進行打磨。進一步的,在上述方案中,收集槽5的底端固定連接有斜板10,收集槽5的開設有開孔,開孔的一側鉸接有槽門11,底座1的底端固定安裝有城矩形分布的四個支撐腿12,通過斜板10便于廢屑的收集,防止廢屑長期堆積在收集槽5的拐角處不易收集。進一步的,在上述方案中,底座1的正面安裝有開關面板13,開關面板13上安裝有風扇開關、風機開關、氣缸開關和電機開關,風扇4、風機6、氣缸302和電機9分別通過風扇開關、風機開關、氣缸開關和電機開關與外界電源電性連接,通過開關面板13便于控制電器的使用。本實用工作原理:操作時,使用者按住T型桿803的兩端,將兩個T型桿803沿著通孔相對運動,第二彈簧804處于壓縮狀態,將軸承圈套在轉軸801上,松開T型桿803,對軸承圈進行限位,接著,打開氣缸開關,氣缸302帶動壓板303往軸承圈方向移動,使壓板303卡住軸承圈,對軸承圈進行固定;打開開關面板13上的其他所有開關,電機9帶動轉軸801轉動,以此帶動磨片802轉動,磨片802對軸承圈的內壁進行打磨,軸承圈在磨削時會有廢屑產生,風扇4將軸承圈處的廢屑吹散,使軸承圈處保持干凈,以此保證軸承圈磨削的質量,風機6將箱體2內的廢屑吸入收集槽5內,對廢屑進行統一收集處理,保證箱體2內部的整潔性;當收集槽5內的廢屑收集滿時,打開槽門11,將廢屑進行統一處理,防止廢屑彌散在空氣中,影響工人的呼吸健康,保證軸承圈內壁磨削質量的同時,還保證箱體2內部的整潔性,提高軸承圈的生產質量。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技術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術,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技術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技術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軸承圈生產裝置,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頂部設有箱體(2),所述箱體(2)內壁的頂端固定安裝有風扇(4),所述箱體(2)內壁的底端設有磨削裝置(8),所述磨削裝置(8)的兩側均設有固定裝置(3),所述底座(1)頂部的兩側均開設有收集槽(5),所述收集槽(5)與箱體(2)的內部連通,所述收集槽(5)的頂端安裝有鐵絲網(7),所述收集槽(5)的內部安裝有風機(6)。/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軸承圈生產裝置,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頂部設有箱體(2),所述箱體(2)內壁的頂端固定安裝有風扇(4),所述箱體(2)內壁的底端設有磨削裝置(8),所述磨削裝置(8)的兩側均設有固定裝置(3),所述底座(1)頂部的兩側均開設有收集槽(5),所述收集槽(5)與箱體(2)的內部連通,所述收集槽(5)的頂端安裝有鐵絲網(7),所述收集槽(5)的內部安裝有風機(6)。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軸承圈生產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裝置(3)包括凹板(301)、氣缸(302)、壓板(303)和第一彈簧(304),所述凹板(301)的一側與箱體(2)的內壁固定連接,所述凹板(301)的另一側內部嵌設有氣缸(302),所述氣缸(302)的輸出端與壓板(303)的一側固定連接,所述氣缸(302)的輸出軸外部套設有第一彈簧(304)。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軸承圈生產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磨削裝置(8)包括轉軸(801)、磨片(802)、T型桿(803)和第二彈簧(804),所述轉軸(801)的頂部開設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兩側均活動卡...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方祖平,
申請(專利權)人:邢臺飛達軸承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河北;1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