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自動拉線裝置,其包括殼體及繞線盤,殼體一側設置有出線孔,繞線盤一側固定設置有第一齒輪部;殼體內設置有第一電路板及驅動電機,驅動電機一端設置有蝸桿,蝸桿一側設置有轉向齒輪,轉向齒輪一側設置有驅動齒輪,轉向齒輪設置有第二齒輪部及第三齒輪部繞線盤一側設置有驅動座,驅動座開設有卡槽及滑槽,轉向齒輪卡持在卡槽內,驅動齒輪卡持在滑槽內。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自動拉線裝置通過在繞線盤一側設置有第一齒輪部,配合在殼體上固定設置驅動電機、轉向齒輪及驅動齒輪,利用驅動座上設置的滑槽結構使得驅動齒輪在滑槽內來回滑動,完成驅動齒輪與第一齒輪部的嚙合或分離操作,進而方便對繞線盤的轉動進行控制從而實現拉線或收線操作。
Automatic pulling device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自動拉線裝置
本技術涉及一種拉線裝置,尤其是涉及一種自動拉線裝置。
技術介紹
線繩應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現有的線繩構造用完時不能很好的將其收集起來,而且易于打結,同時,長期將線繩放置在外部,線繩容易吸附空氣中灰塵,下次使用時相當不衛生。于是,帶伸縮性能的拉線盒應運而生,但是傳統的拉線盒一般需要人工進行收線,或者通過外力轉動轉盤進行收線或者利用線繩的韌性將線繩慢慢地塞入拉線盒內帶動轉盤轉動,從而將線繩逐步塞入至拉線盒殼體內,此種方式多不方便而且增加了使用的復雜度,不利于產品的推廣使用。
技術實現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自動拉線裝置,可以自主回縮,降低線繩回縮的難度,提高線繩回縮的便捷性。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自動拉線裝置,其包括殼體及設置在殼體內的繞線盤,所述殼體內部中端設置有軸柱,所述軸柱貫穿繞線盤設置,所述殼體一側設置有出線孔,所述繞線盤一側固定設置有第一齒輪部;所述殼體內設置有第一電路板及驅動電機,所述第一電路板與驅動電機電性連接,所述驅動電機一端設置有蝸桿,所述蝸桿一側設置有轉向齒輪,所述轉向齒輪一側設置有驅動齒輪,所述轉向齒輪設置有第二齒輪部及第三齒輪部,所述第二齒輪部設置在第三齒輪部上方,所述繞線盤一側設置有驅動座,所述驅動座開設有卡槽及滑槽,所述轉向齒輪卡持在卡槽內,所述驅動齒輪上設置有卡軸,所述卡軸卡持在滑槽內;所述繞線盤一側固定設置有第二電路板,所述殼體內固定設置有第三電路板,所述第三電路板貼合設置在繞線盤一側,所述第三電路板分別與第一電路板及第二電路板電性連接。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殼體內部開設有容置腔,所述第一電路板及驅動電機設置在容置腔內。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齒輪部上間隔設置有第一轉齒,所述第二齒輪部上間隔設置有第二轉齒,所述第三齒輪部上設置有第三轉齒,所述第三轉齒與蝸桿嚙合設置,所述驅動齒輪設置有第四轉齒,所述第四轉齒與第二轉齒嚙合設置。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繞線盤上繞設有拉線,所述繞線盤上設置有布線槽,所述拉線安裝在布線槽內;所述拉線一端與第二電路板電性連接,所述拉線另一端穿出出線孔外。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電路板上設置有數據接口,所述數據接口凸伸出殼體一側設置,所述數據接口用于外接數據線,通過第二電路板及第三電路板與拉線電性連接。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二電路板上設置有多個彈性觸點,所述第三電路板上設置有多個同心轉環,所述觸點與轉環電連接設置。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觸點為十六個,所述第二電路板兩側分別對稱設置八個觸點,所述觸點分兩排設置在第二電路板上。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電路板上設置有CPU控制模塊及檢測模塊,所述CPU控制模塊用于控制驅動電機的運作狀態,所述檢測模塊用于檢測拉線是否電性連接負載。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CPU控制模塊采用的芯片型號為N76E003。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殼體于出線孔處設置有轉向輪。綜上所述,本技術自動拉線裝置通過在繞線盤一側設置有第一齒輪部,配合在殼體上固定設置驅動電機、轉向齒輪及驅動齒輪,利用驅動座上設置的滑槽結構使得驅動齒輪在滑槽內來回滑動,完成驅動齒輪與第一齒輪部的嚙合或分離操作,進而方便對繞線盤的轉動進行控制從而實現拉線或收線操作。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自動拉線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自動拉線裝置另一視角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自動拉線裝置隱藏部分殼體后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自動拉線裝置隱藏轉向齒輪、驅動齒輪及部分殼體后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技術自動拉線裝置隱藏部分殼體后另一視角的結構示意圖;圖6為本技術殼體的分解示意圖;圖7為本技術轉向齒輪的結構示意圖;圖8為本技術驅動齒輪的結構示意圖;圖9為本技術驅動座的結構示意圖;圖10為本技術第一電路板上的電路框圖。具體實施方式為能進一步了解本技術的特征、技術手段以及所達到的具體目的、功能,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詳細描述。如圖1至圖10所示,本技術自動拉線裝置包括殼體10及設置在殼體10內的繞線盤20,所述殼體10內部中端設置有軸柱11,所述軸柱11貫穿繞線盤20設置,所述繞線盤20以軸柱11為軸芯進行轉動,所述殼體10一側設置有出線孔12,所述繞線盤20上繞設有拉線30,所述出線孔12用于供拉線30穿出。所述繞線盤20上設置有布線槽21,所述拉線30安裝在布線槽21內,所述繞線盤20一側固定設置有環形狀第一齒輪部22,所述第一齒輪部22上間隔設置有第一轉齒221,所述第一齒輪部22隨著繞線盤20的轉動而轉動。所述殼體10內部開設有容置腔13,所述容置腔13內設置有第一電路板40及驅動電機50,所述第一電路板40與驅動電機50電性連接,所述第一電路板40用于控制驅動電機50的運作狀態;所述驅動電機50一端設置有蝸桿51,所述蝸桿51一側設置有轉向齒輪60,所述轉向齒輪60一側設置有驅動齒輪70,所述轉向齒輪60為雙層構造,所述轉向齒輪60設置有第二齒輪部61及第三齒輪部62,所述第二齒輪部61設置在第三齒輪部62上方,所述第二齒輪部61上間隔設置有第二轉齒611,所述第三齒輪部62上設置有第三轉齒621,所述第三轉齒621與蝸桿51嚙合設置,所述驅動齒輪70設置有第四轉齒71,所述第四轉齒71與第二轉齒611嚙合設置;當驅動電機50驅動蝸桿51轉動時,蝸桿51會帶動第三齒輪部62轉動,從而使得第二齒輪部61也進行轉動,在第二齒輪部61的帶動下驅動齒輪70也同時進行轉動。所述繞線盤20一側設置有驅動座80,所述驅動座80開設有卡槽81及滑槽82,所述轉向齒輪60卡持在卡槽81內,所述驅動齒輪70上設置有卡軸72,所述卡軸72卡持在滑槽82內,所述轉向齒輪60固定在卡槽81上方進行轉動,所述驅動齒輪70可沿滑槽82方向來回滑動,從而完成第四齒輪與第一齒輪的嚙合或分離操作。所述繞線盤20一側固定設置有第二電路板23,所述第二電路板23上設置有多個彈性觸點231,所述拉線30一端與第二電路板23電性連接,所述拉線30另一端穿出出線孔12外。所述殼體10內固定設置有第三電路板14,所述第三電路板14貼合設置在繞線盤20一側,所述第三電路板14分別與第一電路板40及第二電路板23電性連接;具體地,所述第三電路板14上設置有多個同心轉環141,所述觸點231與轉環141電連接設置,當繞線盤20轉動時,所述觸點231與轉環141一直保持電性連接,從而使得第一電路板40與第二電路板23處于電性連接狀態。所述第一電路板40上設置有數據接口41,所述數據接口41凸伸出殼體10一側設置,所述數據接口41用于外接數據線,通過第二電路板23及第三電路板14與拉線30電性連接,從而完成數據傳輸功能。<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自動拉線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殼體及設置在殼體內的繞線盤,所述殼體內部中端設置有軸柱,所述軸柱貫穿繞線盤設置,所述殼體一側設置有出線孔,所述繞線盤一側固定設置有第一齒輪部;所述殼體內設置有第一電路板及驅動電機,所述第一電路板與驅動電機電性連接,所述驅動電機一端設置有蝸桿,所述蝸桿一側設置有轉向齒輪,所述轉向齒輪一側設置有驅動齒輪,所述轉向齒輪設置有第二齒輪部及第三齒輪部,所述第二齒輪部設置在第三齒輪部上方,所述繞線盤一側設置有驅動座,所述驅動座開設有卡槽及滑槽,所述轉向齒輪卡持在卡槽內,所述驅動齒輪上設置有卡軸,所述卡軸卡持在滑槽內;所述繞線盤一側固定設置有第二電路板,所述殼體內固定設置有第三電路板,所述第三電路板貼合設置在繞線盤一側,所述第三電路板分別與第一電路板及第二電路板電性連接。/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自動拉線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殼體及設置在殼體內的繞線盤,所述殼體內部中端設置有軸柱,所述軸柱貫穿繞線盤設置,所述殼體一側設置有出線孔,所述繞線盤一側固定設置有第一齒輪部;所述殼體內設置有第一電路板及驅動電機,所述第一電路板與驅動電機電性連接,所述驅動電機一端設置有蝸桿,所述蝸桿一側設置有轉向齒輪,所述轉向齒輪一側設置有驅動齒輪,所述轉向齒輪設置有第二齒輪部及第三齒輪部,所述第二齒輪部設置在第三齒輪部上方,所述繞線盤一側設置有驅動座,所述驅動座開設有卡槽及滑槽,所述轉向齒輪卡持在卡槽內,所述驅動齒輪上設置有卡軸,所述卡軸卡持在滑槽內;所述繞線盤一側固定設置有第二電路板,所述殼體內固定設置有第三電路板,所述第三電路板貼合設置在繞線盤一側,所述第三電路板分別與第一電路板及第二電路板電性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拉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內部開設有容置腔,所述第一電路板及驅動電機設置在容置腔內。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動拉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齒輪部上間隔設置有第一轉齒,所述第二齒輪部上間隔設置有第二轉齒,所述第三齒輪部上設置有第三轉齒,所述第三轉齒與蝸桿嚙合設置,所述驅動齒輪設置有第四轉齒,所述第四轉齒與第二轉齒嚙合設置。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光斌,
申請(專利權)人:李光斌,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