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再燃式多用焚燒爐,包括爐體、煙囪、燃燒機、電氣控制裝置、供油裝置、補氧裝置和煙氣導管。爐體內腔上部為處理煙氣的副燃燒室、中部為焚燒廢棄物的主燃燒室、下部為儲灰室。補氧裝置安裝在副燃燒室,煙氣導管的兩端分別接補氧裝置和儲灰室。上述結構的爐子能使主燃燒室產生的煙氣穿透被處理對象后再進入副燃燒室,并能使主燃燒室減少裂解、副燃燒室富氧燃燒煙氣,因而有效地實現了脫臭、有害氣體的抑制及煙塵的降低。(*該技術在2008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本技術屬于固體廢棄物的處理設備。特別涉及一種焚燒廢棄物的焚燒爐。現有固體廢棄物焚燒爐的工作方式是對處理對象進行一次性過量供氧,保證第一次燃燒充分,所產生的煙氣則根據氣體動力學的原理上排,然后對所產生的煙氣進行第二次燃燒后排出。上述工作方式的焚燒爐在廢棄物燃燒時伴隨著大量的裂解,而裂解所產生的有害氣體往往多于燃燒所產生的有害氣體;此外,煙氣中的煙塵濃度較高。因此,二次燃燒后的煙氣難以達到環保指標,排放后勢必造成環境污染。本技術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改進的焚燒爐,它不僅能有效地減少廢棄物燃燒時所產生的煙氣中的有害氣體和煙塵濃度,而且節約燃料。本技術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在爐子設計時賦予其新的工作方式及相應的結構。具體內容如下1.在焚燒廢棄物的主燃燒室實行“缺氧燃燒”,即在燃燒廢棄物時嚴格控制供氧量和溫度,減少裂解;2.使主燃燒室產生的煙氣穿透被處理廢棄物的物料層后再進入副燃燒室;3.在處理煙氣的副燃燒室實行“富氧燃燒”,即保證充足的氧氣使煙氣充分燃燒。根據上述工作方式,本技術提供的焚燒爐包括爐體、安裝在爐體頂部的煙囪、燃燒機、電氣控制裝置、供油裝置、補氧裝置和煙氣導管。爐體內腔上部為處理煙氣的副燃燒室、中部為焚燒廢棄物的主燃燒室、下部為儲灰室,主燃燒室與副燃燒室用無孔隔板分隔,主燃燒室與儲灰室用篦板分隔,主燃燒室對應的爐壁上開有進料口和進火口,儲灰室對應的爐壁上開有出灰口;補氧裝置安裝在副燃燒室,既能在煙氣燃燒時提供充足的氧又能與副燃燒室相組配產生真空度,給煙氣穿透被處理廢棄物的物料層提供動力;煙氣導管的一端接補氧裝置的入口端,另一端接儲灰室,以便將煙氣引入補氧裝置。本技術中的補氧裝置由壓縮燃燒室與混合燃燒室構成。混合燃燒室的管徑大于壓縮燃燒室的管徑,其組裝方式為套連;混合燃燒室壁上開有進風補氧孔,壓縮燃燒室的自由端設置有與燃燒機的噴火咀匹配的進火口,壓縮燃燒機自由端側壁上開有煙氣導管安裝孔。工作時來自燃燒機的火焰與煙氣導管輸入的煙氣在壓縮燃燒室壓縮燃燒并擴展至混合燃燒室,混合燃燒室壁上開的進風補氧孔將根據燃燒所需的空氣量自動補入,使火焰、煙氣、補充空氣三者在混合燃燒室內形成壓縮混合燃燒狀態,并以噴射的方式進入副燃燒室充分氧化燃燒,由此也就形成了一定的真空度,有助于提升主燃燒室所產生的煙氣和實現自動補氧。為了更好地實現專利技術目的,本技術還采取了以下技術措施1.主燃燒室進火口的設置方式是其中心線與該進火口處爐體橫截面的水平中心線的夾角α為5~10°,以便在被焚燒廢棄物的表面上空全方位的形成火網。2.分隔主燃燒室與儲灰室的篦板為翻轉式結構,翻轉機構由轉軸、手柄、轉軸支承和定位銷組成,轉軸支承和定位銷安裝在爐體壁上,轉軸支承與轉軸形成回轉副,篦板和手柄與轉軸固連。本技術的具體結構由以下的實施例及其附圖給出。附圖說明圖1是根據本技術所提供的焚燒爐的一種外形結構圖;圖2是根據本技術所提供的焚燒爐的一種內部結構圖;圖3是補氧裝置的一種結構圖;圖4是主燃燒室進火口的設置方式圖;圖5是篦板與其翻轉機構的一種組裝圖。實施例本實施例中的焚燒爐的結構如圖1、圖2所示,由爐體1、煙囪2、兩部燃燒機3、電氣控制裝置4、供油裝置5、補氧裝置10、煙氣導管11、無孔隔板13、篦板15和篦板的翻轉機構8組裝而成。爐體內腔上部為處理煙氣的副燃燒室12、中部為焚燒廢棄物的主燃燒室14、下部為儲灰室16;主燃燒室與副燃燒室用無孔隔板13分隔,主燃燒室與儲灰室用篦板15分隔;主燃燒室對應的爐壁上開有進料口6和進火口9,進火口9的設置方式如圖4所示,其中心線與該進火口處爐體橫截面的水平中心線的夾角為8°;儲灰室對應的爐壁上開有出灰口7。補氧裝置的結構如圖3所示,由壓縮燃燒室18與混合燃燒室20構成,壓縮燃燒室與混合燃燒室均為圓管式結構,混合燃燒室的管徑大于壓縮燃燒室的管徑,其組裝方式為套連,形成套管式結構;混合燃燒室的側壁與端面上開有進風補氧孔19,壓縮燃燒室的自由端設置有進火口17,其自由端側壁上開有煙氣導管安裝孔21;補氧裝置在副燃燒室的安裝方式如圖2所示,混合燃燒室20位于副燃燒室內,壓縮燃燒室18的中部安裝在爐壁上。煙氣導管11的入口端安裝在儲灰室16對應的爐壁上,其出口端接補氧裝置的壓縮燃燒室18。篦板15與其翻轉機構8的組裝方式如圖5所示,轉軸支承25和定位銷24安裝在爐體壁上,轉軸22與轉軸支承25形成回轉副,篦板15和手柄23與轉軸22固連。本實施例中的焚燒爐的燃油為柴油,耗油量每小時5~9公斤(隨焚燒物而變);工作電壓220伏,耗電量每小時小于200瓦;焚燒量每小時30~60公斤(隨焚燒物而變);爐體外形尺寸為φ1008毫米×1870毫米,重量為1.5噸。本技術具有以下優點1.焚燒爐的結構能減少裂解、過濾煙氣中的煙塵粒子,并使煙氣二次燃燒充分,因此有效地實現了脫臭及抑制有害氣體的產生,使所排放的煙氣的各項指標低于國家要求標準,林格曼黑度達到0~1級。2.主燃燒室進火口的設置方式使主燃燒室在嚴格控氧的情況下能實現全方位充分燃燒,因而提高了焚燒效率,焚燒效率可達98%以上。3.節約燃料,與一般同功能焚燒爐相比油耗降低18.5%。4.篦板翻轉機構的設置使主燃燒室殘存的料渣便于清除,有利于操作。本技術提供的焚燒爐應用范圍廣,可用于醫院、醫療科研單位、賓館、口岸所產生或存在的有害固體廢棄物的焚燒。權利要求1.一種再燃式多用焚燒爐,包括爐體(1)、安裝在爐體頂部的煙囪(2)、燃燒機(3)、電氣控制裝置(4)、供油裝置(5),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補氧裝置(10)和煙氣導管(11),爐體內腔上部為處理煙氣的副燃燒室(12)、中部為焚燒廢棄物的主燃燒室(14)、下部為儲灰室(16),主燃燒室與副燃燒室用無孔隔板(13)分隔,主燃燒室與儲灰室用篦板(15)分隔,主燃燒室對應的爐壁上開有進料口(6)和進火口(9),儲灰室對應的爐壁上開有出灰口(7),補氧裝置安裝在副燃燒室,煙氣導管的一端接補氧裝置的入口端,另一端接儲灰室。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再燃式多用焚燒爐,其特征在于補氧裝置由壓縮燃燒室(18)與混合燃燒室(20)構成,混合燃燒室的管徑大于壓縮燃燒室的管徑,其組裝方式為套連,混合燃燒室壁上開有進風補氧孔(19),壓縮燃燒室的自由端設置有與燃燒機的噴火咀匹配的進火口(17),壓縮燃燒機自由端側壁上開有煙氣導管安裝孔(21)。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再燃式多用焚燒爐,其特征在于主燃燒室進火口(9)的中心線與該進火口處爐體橫截面的水平中心線的夾角α為5~10°。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再燃式多用焚燒爐,其特征在于分隔主燃燒室與儲灰室的篦板(15)為翻轉式結構,翻轉機構(8)由轉軸(22)、手柄(23)、轉軸支承(25)和定位銷(24)組成,轉軸支承和定位銷安裝在爐體壁上,轉軸支承與轉軸形成回轉副,篦板和手柄與轉軸固連。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再燃式多用焚燒爐,其特征在于分隔主燃燒室與儲灰室的篦板為翻轉式結構,翻轉機構(8)由轉軸(22)、手柄(23)、轉軸支承(25)和定位銷(24)組成,轉軸支承和定位銷安裝在爐體壁上,轉軸支承與轉軸形成回轉副,篦板和手柄與轉軸固連。專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再燃式多用焚燒爐,包括爐體(1)、安裝在爐體頂部的煙囪(2)、燃燒機(3)、電氣控制裝置(4)、供油裝置(5),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補氧裝置(10)和煙氣導管(11),爐體內腔上部為處理煙氣的副燃燒室(12)、中部為焚燒廢棄物的主燃燒室 (14)、下部為儲灰室(16),主燃燒室與副燃燒室用無孔隔板(13)分隔,主燃燒室與儲灰室用篦板(15)分隔,主燃燒室對應的爐壁上開有進料口(6)和進火口(9),儲灰室對應的爐壁上開有出灰口(7),補氧裝置安裝在副燃燒室,煙氣導管的一端 接補氧裝置的入口端,另一端接儲灰室。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清林,閆寧,趙信群,
申請(專利權)人:成都長城環保設備總廠,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51[中國|四川]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