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全燃燒焚化爐結構裝置,包括本體、鼓風機、噴燃組件、導風罩、濾排組件、悶燒箱及排灰組件等構件。本體一側設鼓風機而另側則設濾排組件。本體中間下側設悶燒箱,中間上側為導風罩。悶燒箱下設排灰組件。噴燃組件由噴油管環設在本體環居于悶燒箱上。以將燃油噴灑在悶燒箱內垃圾上,噴燃組件具有點火組件。啟動鼓風機將空氣由導風罩不斷自上往下導入至悶燒箱內,以壓住一氧化碳并助燃,至燃燒成灰,廢氣經噴水過濾后導出,灰燼則由下排出。(*該技術在200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關于一種可將可燃廢棄物悶燒完全成灰而排棄、并可濾除煙塵、且回收部分再生熱能的新穎的全燃燒焚化爐結構裝置。環保意識高漲之今日,垃圾處理問題頗受大眾關注,一般家用所產生之垃圾,環保單位有垃圾車流動回收,但企業單位所產生的廢棄物,環保單位往往要求其自行處理,此對大型企業體已造成困擾,更遑論一般小企業或小行號了。目前小商號所產生的廢棄物居多為可燃物,而常見的處理手段為堆置到一段時日后再如人車運走,如此則(1)堆置期間易生病媒,增長疾病發生、流行之機率;(2)堆置期間增加引燃成災之機率;(3)占空間又不容易整理。但如干脆設一焚化爐,則傳統的焚化爐多為重油燃燒式,不但燃料貴,且燃燒后之廢煙塵更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可謂成本既高又產生二次污染,頗不合算。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新穎的全燃燒焚化爐結構裝置,借助其噴燃組件可將燃油均勻噴灑在垃圾上層,并以瓦斯噴燃后由鼓風機吹導空氣入導風罩,使帶有氧氣的空氣不斷自上向下壓吹并壓住一氧化碳以將垃圾悶燒,達到完全燃燒成灰而后排出,且廢氣則可經過濾排組件噴水濾出煙塵而排出。另,由其悶燒箱外的熱水管可回收部分熱能;借之可達到節省能源及構造精簡的效用。本技術的全燃燒焚化爐結構裝置,包括一本體、一鼓風機、一噴燃組件、一導風罩、一濾排組件、一悶燒箱及一排灰組件等構件,其中本體一側上部設有鼓風機而另側則設有濾排組件,而本體中間上部設有導風罩,且導風罩下方設悶燒箱,排灰組件則設于本體及悶燒箱下方;鼓風機可將空氣自外吸入而吹于導風罩上;導風罩于其環周布設有斜導板,可將自鼓風機吹入帶氧氣的空氣導入其下的悶燒箱內,并于環周由上向下吹壓,導風罩中央另設一排風口,排風口側接一排風管,可將悶燒箱內所產生廢氣導入濾排組內; 噴燃組件具一點火組件、一油箱、一噴油管,其中點火組件可將瓦斯火苗噴入悶燒箱內,油箱即設于鼓風機下,噴油管則設于導風罩上而環居于悶燒箱上;濾排組件內形成一緩流區,環繞緩流區設有噴水管,排風機則可將濾除煙塵的廢氣由排風機抽排于外; 悶燒箱由耐火傳堆砌設成一箱形,箱形外環繞設熱水管,悶繞箱下設滾輪可活動拉出或推入,另在悶燒箱下則設一集灰斗,可將悶燒廢灰集中,而悶燒箱前下的排灰口則可排廢灰;熱水管上、下段則為一段蛇腹管;排灰組由一馬達經斜齒輪組件而由輸出軸連動一螺旋桿以將廢灰自集灰斗下旋導出排灰口;借之,將可燃性垃圾堆置于悶燒箱內進而推入本體內,再經噴油管均勻噴一層燃油于垃圾上,復由點火組件點燃垃圾,再啟動鼓風機將空氣由導風罩導入吹壓、悶燒垃圾,同時將廢氣過濾其煙塵后排出,待垃圾燒成灰后再拉出悶燒箱排灰。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立體圖,圖2為本技術的橫剖視圖,圖3為本技術的縱剖視圖,圖4為本技術的實施例圖;如圖1至3所示,本技術的實例乃由一本體1、一鼓風機2、一噴燃組件3、一導風罩4、一濾排組件5、一悶燒箱6及一排灰組件7等構件所形成,其中本體1以隔熱磚11堆砌成一“∏”型之燃燒室12,而燃燒室12之上則為一導風腔13。本體1左側上設有一鼓風機2,可將空氣自本體1外鼓入導風腔13內,而鼓風機2下則可設噴燃組件3之主體。另,本體1右側則設有濾排組件5,而燃燒室12內則可容悶燒箱6。排灰組件7則設于本體1的燃燒室12及悶燒箱6下方。噴燃組件3包括點火組件31、油箱32及環設在燃燒室12上方的噴油管33。其中點火組件31可將瓦斯噴焰噴入燃燒室12內,該點火組件31可為一瓦斯噴管前設一電子點火器而構成。油箱32則設于鼓風機12下;噴油管33則可將燃油噴灑在悶燒箱6內。導風罩4環周布列有斜導板41,并在其中央設一排風口42。排風口42本身設有適量之疏風孔421且在一側固設排風管43。排風管43則導向濾排組件5。濾排組件5內空腔為一緩流區51,且環周上下均繞設有噴水管52。每一噴水管52均向緩流區51內側開設有噴水孔,該噴水孔可均勻噴水成水幕或水霧。在緩流區51外側面則設有一排風機53可將經過濾后的廢氣排出。悶燒箱6則形如抽屜,除上方外,其周圍均以耐火磚61堆砌以便隔熱。在立面四周上更環設熱水管62,用以回收悶燒的再生熱。悶燒箱6下設滾輪63可供其移動。悶燒箱6內側更有一集灰斗64, 用以收集灰燼。在悶燒箱6前方下側設一具遮蓋體的排灰口65。又,熱水管62上、下段設有一蛇腹管621以利于悶燒箱6的移出、移入。至于排灰組件7則由一馬達71經一斜齒輪組件72,由輸出軸73可轉動地嵌接一螺旋桿74所構成。其中輸出軸73后段為一嵌套桿731,而螺旋桿74前段則對應為一嵌套管741,如此輸出軸73和螺旋桿74可轉動地相互套接,并可相對地滑動調節兩者的總長度。因此,在悶燒箱6推移出本體1時,仍可傳動馬達71的動力。實施時,請參閱圖1至3,另請參閱圖4。當可燃燒的垃圾半填滿悶燒箱6內部后,將悶燒箱6推入本體1的燃燒室12內。此時,選令噴油管33在垃圾上均勻噴布一層燃油,再由點火組件31將火苗噴入悶燒箱6點燃垃圾。接著,啟動鼓風機2以將空氣自外導入導風罩4內,經由斜導板41將帶有氧氣的空氣由上向下吹壓已點燃火苗,以便向下悶燒垃圾。由于空氣從環周吹導,則可壓住燃燒后如一氧化碳的廢氣,使之自中央對流升起而流到排風口42。廢氣由排風管43導出至濾排組件5的緩流區51。在緩流區51內,由于環周的噴水管52所噴出之水霧可排除煙塵中的大顆粒部分,可占除大部分較小顆粒部分。所余幾乎僅為二氧化碳及少量一氧化碳的廢氣,則可由排風機53排出之。而上升進入排風口42的煙塵更可因疏風孔421可導入鼓風機2吹送的部分強風,更可加速由其稀釋的悶燒后煙氣的排出。如此自上而下逐次悶燒垃圾直至成灰。待其冷卻后,即可拖拉出悶燒箱6,然后啟動排灰組件7,令馬達71啟動,以使螺旋桿74轉動而將由集灰斗64落下的灰燼旋出排灰口65收集并丟棄之。至于其中的熱水管62則可不斷收集熱能并導出熱水。綜上所述,本技術為一構造精簡,悶燒效果佳,且更可回收部分熱能,作二次利用,即可節省部分能量,又可處理垃圾。換句話說,燃燒垃圾所需用的燃油、馬達電源并非完全浪費,而是局部地轉化為熱再加以利用。權利要求1.一種全燃燒焚化爐結構裝置,包括一本體、一鼓風機、一噴燃組件、一導風罩、一濾排組件、一悶燒箱及一排灰組件等構件,其特征在于其中本體一側上半設有鼓風機而另側則設有濾排組件,而本體中間上部設有導風罩,且導風罩下方設悶燒箱,排灰組件則設于本體及悶燒箱下方;鼓風機可將空氣自外吸入而吹于導風罩上;導風罩于其環周布設有斜導板,可將自鼓風機吹入的空氣導入其下的悶燒箱內,并于環周由上向下吹壓,導風罩中央另設一排風口,排風口側接一排風管,可將悶燒箱內所產生廢氣導入濾排組件內;噴燃組件具一點火組件、一油箱、一噴油管,其中點火組件可將瓦斯火苗噴入悶燒箱內,油箱即設于鼓風機下,噴油管則設于導風罩上而環居于悶燒箱上;濾排組件內形成一緩流區,環繞緩流區設有噴水管,排風機則可將濾除煙塵的廢氣由排風機抽排于外;悶燒箱由耐火傳砌設成一箱形,箱形外環繞設熱水管,悶燒箱下設滾輪可活動拉出或推入,另在悶燒箱下則設一集灰斗,可將悶燒廢灰集中,而悶燒箱前下的排灰口則可排出廢灰;熱水管上、下段則為一段蛇腹管;排灰組件由一馬達經斜齒輪組件而由輸出軸連動一螺旋桿以將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全燃燒焚化爐結構裝置,包括一本體、一鼓風機、一噴燃組件、一導風罩、一濾排組件、一悶燒箱及一排灰組件等構件,其特征在于其中:本體一側上半設有鼓風機而另側則設有濾排組件,而本體中間上部設有導風罩,且導風罩下方設悶燒箱,排灰組件則設于本體及悶燒箱下方;鼓風機可將空氣自外吸入而吹于導風罩上;導風罩于其環周布設有斜導板,可將自鼓風機吹入的空氣導入其下的悶燒箱內,并于環周由上向下吹壓,導風罩中央另設一排風口,排風口側接一排風管,可將悶燒箱內所產生廢氣導入濾排組件內;噴燃組件具一點火組件、一油箱、一噴油管,其中點火組件可將瓦斯火苗噴入悶燒箱內,油箱即設于鼓風機下,噴油管則設于導風罩上而環居于悶燒箱上;濾排組件內形成一緩流區,環繞緩流區設有噴水管,排風機則可將濾除煙塵的廢氣由排風機抽排于外;悶燒箱由耐火傳砌設成一箱形,箱形外環繞設熱水管,悶燒箱下設滾輪可活動拉出或推入,另在悶燒箱下則設一集灰斗,可將悶燒廢灰集中,而悶燒箱前下的排灰口則可排出廢灰;熱水管上、下段則為一段蛇腹管;排灰組件由一馬達經斜齒輪組件而由輸出軸連動一螺旋桿以將廢灰自集灰斗下旋導出排灰口;可燃性垃圾在堆置于悶燒箱內而推入本體內后,再經噴油管均勻噴一層燃油于垃圾上,復由點火組點燃垃圾,再啟動鼓風機將空氣由導風罩導入吹壓、悶燒垃圾,同時將廢氣過濾其煙塵后排出,待燒成灰后再拉出悶燒箱排灰。...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鴻仁,
申請(專利權)人:陳鴻仁,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71[中國|臺灣]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