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適用于耳機設備領域,提供了一種耳機模組及耳機,其中,該耳機模組包括殼體、設于殼體內的發聲裝置,及設于殼體上、位于耳機模組佩戴側的耳罩;其中,耳機模組在發聲裝置靠近耳機模組佩戴側的一側形成前腔,且耳罩的內側構成前腔的一部分腔壁;耳罩上設有一個或者多個與前腔連通的透氣通道;當耳機模組佩戴于人體頭部時,其通過在耳罩與頭部接觸,當外部噪音導致前腔聲壓增大時,由于透氣通道的存在,促使耳罩膨脹,變得飽滿,從而與頭部更加緊貼,使前腔密封性提高,整體上提高了隔音材料的面質量,使得耳機模組的隔音效果更加明顯,特別是低頻噪聲,其阻隔效果相較于傳統的被動式降噪耳機有極大的增強。
A kind of earphone module and earphone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耳機模組及耳機
本技術屬于耳機設備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耳機模組及耳機。
技術介紹
降噪耳機是指利用某種方法達到降低噪音的一種耳機,目前降噪耳機有兩種分別為:主動降噪耳機和被動降噪耳機;但是,無論是主動降噪耳機還是被動降噪耳機,其降噪能力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市面上主流的降噪耳機在噪音消除上給出了很多優秀的解決方案,主要歸功于通過反向聲波實現的主動式降噪技術,但主動式降噪技術也無法完全消除各頻段的低頻噪聲。而對于被動式降噪技術,其主要由依靠耳機隔音材料進行降噪,目前只能阻隔中高頻的噪聲,若要提高降噪能力,一般需要增加隔音材料;然而頭戴式耳機不可能設計得很厚實或者堅硬,否則會影響佩戴體驗,因此,留給耳機隔音材料發揮功能的空間非常有限,這也導致目前的被動式降噪耳機只能阻隔中高頻段的噪聲,對低頻的削弱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因此,目前的被動式降噪耳機的降噪效果較差。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實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耳機模組,旨在解決目前的被動式降噪耳機降噪效果較差的問題。本技術實施例是這樣實現的,一種耳機模組,包括殼體、設于所述殼體內的發聲裝置,及設于所述殼體上、位于耳機模組佩戴側的耳罩;其中,所述耳機模組在所述發聲裝置靠近所述耳機模組佩戴側的一側形成前腔,且所述耳罩的內側構成所述前腔的一部分腔壁;所述耳罩上設有一個或者多個與所述前腔連通的透氣通道。本技術實施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耳機模組,包括殼體、設于所述殼體內的發聲裝置,及設于殼體上、位于耳機模組佩戴側的耳罩;<br>其中,所述耳機模組在所述發聲裝置靠近所述耳機模組佩戴側的一側形成前腔,且所述耳罩的內側構成所述前腔的一部分腔壁;所述耳罩上設有一個或者多個與所述前腔連通的透氣通道,除所述透氣通道外,所述耳罩的其他部位密封設置;且所述耳罩被設置為可發生形變;所述耳機模組在所述發聲裝置遠離所述耳機佩戴側的一側基于所述殼體與所述發聲裝置的包圍形成后腔;所述前腔與所述后腔之間設有連通兩者的泄壓通道,且所述泄壓通道為一導管結構。本技術實施例還有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耳機,所述耳機包括一個或者兩個如上述任一實施例所述的耳機模組。對于上述實施例中所給出的耳機模組,當其佩戴于頭部耳朵上時,其通過在耳罩與頭部接觸,當外部噪音導致前腔聲壓增大時,由于透氣通道的存在,促使耳罩變形、飽滿,從而與頭部更加貼緊,使前腔密封性提高,整體上提高了隔音材料的面質量,使得耳機模組的隔音效果更加明顯,特別是低頻噪聲,其阻隔效果相較于傳統的被動式降噪耳機有極大的增強。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一種耳機模組佩戴于人體頭部的結構示意圖;圖2-1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一種聲音穿透模型的示意圖;圖2-2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另一種聲音穿透模型的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為了使本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技術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技術,并不用于限定本技術。以下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技術的具體實現進行詳細描述。圖1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一種耳機模組佩戴于人體頭部的結構示意圖,其中,該耳機模組100包括:殼體10、設于所述殼體10內的發聲裝置30,及設于所述殼體10上、位于耳機模組100佩戴側的耳罩20;其中,所述耳機模組100在所述發聲裝置30靠近所述耳機模組佩戴側的一側形成前腔40,且所述耳罩20的內側構成所述前腔40的一部分腔壁;所述耳罩20上設有一個或者多個與所述前腔40連通的透氣通道21。在本技術的一個實施例中,該耳機模組100可以是耳機部件/配件,也可以是獨立的耳機產品(即單邊耳機),具體不限定。在一個實施例中,殼體10主要包括耳機模組100的外殼以及支撐骨架,該外殼與支撐骨架可以是一體成型結構,也可以拼接成一體的結構,具體不限定;在一種情況中,發聲裝置30通過支撐骨架固定在殼體10內。在一個實施例中,發聲裝置30主要包含振膜31(即喇叭),以及支持振膜31發聲的電路模塊32;在一種情況中,該電路模塊32還包括傳輸模塊(可以是有線傳輸模塊,也可以是無線傳輸模塊);在一種情況中,該耳機模組100還包括用于供電的電池;在另一種情況中,該耳機模組100通過上述的傳輸模塊供電,具體不作限制。在本技術實施例中,可以理解,若前腔40留有與外界連通的通道,那么聲音便會漏進前腔40,導致隔音效果降低,因此,為了提高被動式物理降噪,可以提高前腔40與外界的密封程度。在一個實施例中,除所述透氣通道21外,所述耳罩20的其他部位密封設置(主要為了使耳罩20與頭部貼合后,可以使前腔40形成密封環境);且所述耳罩20由可變形材料制成。在一種情況中,可變形材料一般是低密度、軟質材料,即耳罩20整體上采用低密度軟質材料制作,同時,耳罩20的外側(即佩戴時裸露在外部)一般為密封材料,內側(即位于前腔40的部分,構成前腔40的一部分腔壁)一般設有透氣通道21;耳罩20與人頭部接觸的部位一般也可采用密封材料形成。在本實施例中,當前腔40內的壓力增大時,可通過透氣通道21將壓力傳導到耳罩20內,則耳機便可發生膨脹,飽滿度變高。在一種情況中,耳罩20內側部分還可以做成透氣網的形式,從而提高耳罩20內部與前腔40的連通性能,以便于前腔40內部空氣的流動。在一個實施例中,前腔40由耳罩20、殼體10、發聲裝置30包圍形成;或者由耳罩20、發聲裝置30包圍形成;且前腔40除了佩戴一側外,其余部分與外部密封設置。在一個實施例中,耳機模組佩戴側即耳機模組佩戴于人耳時與頭部直接接觸的一側。在一個實施例中,耳機模組佩戴于人體頭部的人耳處時,耳罩20與頭部接觸,人耳位于前腔40中;除了選擇與皮膚的接觸密封性能更好的耳罩材料之外,本實施例在耳罩20上開設一個或者多個與前腔40連通的透氣通道21,這樣,當外界的聲音從聲源傳播至耳機內的時候,產生的聲壓會增大前腔40內的壓力,首先會對耳機模組/耳罩20產生擠壓(如圖中的箭頭P所示),而耳罩20通常是軟質材料,受擠壓變形的耳罩20便會通過透氣通道21將其內部的空氣推入耳機前腔40內,前腔40內的空氣壓力加大又會將空氣推入耳罩20內;當外界聲音不停對耳機、耳罩20施加壓力時,上述的空氣流動模式會循環發生,聲波通過空氣的循環流動進入到耳罩20內,促使耳罩20內的壓力升高,使耳罩20發生膨脹,變得更加飽滿,耳罩20與人體頭部皮膚間的接觸便更加緊密,前腔40的密封效果也因此得到提升,從而使隔音效果得到提高。在本技術的一個實施例中,常規的被動降噪耳機中,其隔音能力主要由其隔音材料的厚度和密度決定,而且一般只能阻隔1KHz左右以上的中高頻噪聲。對于低頻來說,頻率越低,聲波越長,除非增加被動隔音材料的厚度或者質量,才能降低物理阻隔噪音的下限(假設物理阻隔噪音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耳機模組,其特征在于,包括殼體、設于所述殼體內的發聲裝置,及設于所述殼體上、位于耳機模組佩戴側的耳罩;/n其中,所述耳機模組在所述發聲裝置靠近所述耳機模組佩戴側的一側形成前腔,且所述耳罩的內側構成所述前腔的一部分腔壁;/n所述耳罩上設有一個或者多個與所述前腔連通的透氣通道。/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耳機模組,其特征在于,包括殼體、設于所述殼體內的發聲裝置,及設于所述殼體上、位于耳機模組佩戴側的耳罩;
其中,所述耳機模組在所述發聲裝置靠近所述耳機模組佩戴側的一側形成前腔,且所述耳罩的內側構成所述前腔的一部分腔壁;
所述耳罩上設有一個或者多個與所述前腔連通的透氣通道。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耳機模組,其特征在于,除所述透氣通道外,所述耳罩的其他部位密封設置;
且所述耳罩由可變形材料制成。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耳機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機模組在所述發聲裝置遠離所述耳機模組佩戴側的一側基于所述殼體與所述發聲裝置的包圍形成后腔;
所述前腔與所述后腔之間設有連通兩者的一個或者多個泄壓通道。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耳機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泄壓通道為:
導管結構;或者為
所述發聲裝置和/或所述殼體上所形成的通孔;或者為
以上兩種結構的組合。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耳機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泄壓通道的數量為1個,且為導管結構。
6.根據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耳機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導管結構為長度可調結構;所述殼體位于所述后腔的...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瑞博,
申請(專利權)人:森聲數字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