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密封套粘接輔助裝置,包括第一夾緊裝置、第二夾緊裝置、上直壓條、上U型壓條、下壓條和多個緊固件,其中,所述下壓條為框架,所述上直壓條封住所述上U型壓條的開口后形成與所述下壓條一樣的框架,所述上直壓條通過所述緊固件與所述下壓條連接,所述上U型壓條通過所述緊固件與所述下壓條連接,所述第一夾緊裝置將所述上U型壓條的一端與所述下壓條夾緊,所述第二夾緊裝置將所述上U型壓條的另一端與所述下壓條夾緊。利用壓條的寬度和剛性,以及C形夾等夾緊裝置的夾緊力,將密封套與密封薄板定位和均勻壓緊,使密封薄板與密封套粘接良好,無錯位,滿足使用要求。
An auxiliary device for sealing sleeve bonding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密封套粘接輔助裝置
本技術涉及密封套粘接
,尤其涉及一種密封套粘接輔助裝置。
技術介紹
密封套與密封薄板粘接在一起,密封薄板上面再粘接軋輥密封,軋輥毛化時,毛化站前進,軋輥密封接觸軋輥,毛化站繼續前進,密封薄板變形成呈后弓狀,軋輥密封與輥面完全密封后,毛化站停止前進,毛化完成后,毛化站回退到后極限位,密封薄板恢復成前弓形。粘接在密封薄板上的密封套彎折次數大,對密封套粘接面質量要求很高。現階段,密封套與密封薄板粘接采取的方法:將密封薄板清理干凈,在其粘接面均勻涂抹粘接劑,將密封套粘接面對準后用手壓上,等幾分鐘后松開,等粘接劑達到良好的粘接性能后投用,但極易產生對不準,安裝孔錯位,無法完成后續安裝,造成密封套報廢,另外,用手按壓造成粘接面受力不均,產生粘接性能達不到要求,在毛化過程中導致電火花油從密封套粘接面漏出,影響毛化質量。因此,如何提供一種密封套粘接輔助裝置,以實現密封薄板與密封套粘接良好,無錯位,是目前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有鑒于此,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密封套粘接輔助裝置,以實現密封薄板與密封套粘接良好,無錯位。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密封套粘接輔助裝置,包括第一夾緊裝置、第二夾緊裝置、上直壓條、上U型壓條、下壓條和多個緊固件,其中,所述下壓條為框架,所述上直壓條封住所述上U型壓條的開口后形成與所述下壓條一樣的框架,所述上直壓條通過所述緊固件與所述下壓條連接,所述上U型壓條通過所述緊固件與所述下壓條連接,所述第一夾緊裝置將所述上U型壓條的一端與所述下壓條夾緊,所述第二夾緊裝置將所述上U型壓條的另一端與所述下壓條夾緊。優選的,上述緊固件包括螺釘和螺母。優選的,上述第一夾緊裝置為C形夾。優選的,上述第二夾緊裝置為C形夾。優選的,上述下壓條為長方向的框架,所述上直壓條為長方向的長邊。優選的,上述上直壓條通過六個所述緊固件與所述下壓條連接。優選的,上述上U型壓條的長邊通過六個所述緊固件與所述下壓條連接。優選的,上述第一夾緊裝置和所述第二夾緊裝置分別夾住所述上U型壓條和所述下壓條的兩條短邊。本技術提供的密封套粘接輔助裝置,包括第一夾緊裝置、第二夾緊裝置、上直壓條、上U型壓條、下壓條和多個緊固件,其中,所述下壓條為框架,所述上直壓條封住所述上U型壓條的開口后形成與所述下壓條一樣的框架,所述上直壓條通過所述緊固件與所述下壓條連接,所述上U型壓條通過所述緊固件與所述下壓條連接,所述第一夾緊裝置將所述上U型壓條的一端與所述下壓條夾緊,所述第二夾緊裝置將所述上U型壓條的另一端與所述下壓條夾緊。使用時,首先,清理干凈密封薄板,密封套一端與密封薄板對齊,將上直壓條和下壓條夾住密封套和密封薄板,用緊固件鎖緊固定,然后,將粘接劑均勻涂抹在密封薄板粘接面,密封套壓下對齊,上U形壓條壓住密封套,用緊固件將上U形壓條和下壓條鎖緊,兩側用第一夾緊裝置和第二夾緊裝置固定,然后松開上直壓條,涂抹粘接劑后再恢復鎖緊。利用壓條的寬度和剛性,以及C形夾等夾緊裝置的夾緊力,將密封套與密封薄板定位和均勻壓緊,使密封薄板與密封套粘接良好,無錯位,滿足使用要求。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技術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密封套粘接輔助裝置的結構示意圖。上圖1中:上直壓條1、上U型壓條2、下壓條3、緊固件4、第一夾緊裝置5、第二夾緊裝置6。具體實施方式為使本技術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請參考圖1,圖1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密封套粘接輔助裝置的結構示意圖。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密封套粘接輔助裝置,包括第一夾緊裝置5、第二夾緊裝置6、上直壓條1、上U型壓條2、下壓條3和多個緊固件4,其中,下壓條3為框架,上直壓條1封住上U型壓條2的開口后形成與下壓條3一樣的框架,上直壓條1通過緊固件4與下壓條3連接,上U型壓條2通過緊固件4與下壓條3連接,第一夾緊裝置5將上U型壓條2的一端與下壓條3夾緊,第二夾緊裝置6將上U型壓條2的另一端與下壓條3夾緊。使用時,首先,清理干凈密封薄板,密封套一端與密封薄板對齊,將上直壓條1和下壓條3夾住密封套和密封薄板,用緊固件4鎖緊固定,然后,將粘接劑均勻涂抹在密封薄板粘接面,密封套壓下對齊,上U形壓條2壓住密封套,用緊固件4將上U形壓條2和下壓條3鎖緊,兩側用第一夾緊裝置5和第二夾緊裝置6固定,然后松開上直壓條1,涂抹粘接劑后再恢復鎖緊。利用壓條的寬度和剛性,以及C形夾等夾緊裝置的夾緊力,將密封套與密封薄板定位和均勻壓緊,使密封薄板與密封套粘接良好,無錯位,滿足使用要求。具體的,緊固件4包括螺釘和螺母。第一夾緊裝置5為C形夾。第二夾緊裝置6為C形夾。具體的,下壓條3為長方向的框架,上直壓條1為長方向的長邊。上直壓條1通過六個緊固件與下壓條3連接。上U型壓條2的長邊通過六個緊固件4與下壓條3連接。第一夾緊裝置5和第二夾緊裝置6分別夾住上U型壓條2和下壓條3的兩條短邊。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能夠實現或使用本技術。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技術的精神或范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因此,本技術將不會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范圍。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密封套粘接輔助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夾緊裝置、第二夾緊裝置、上直壓條、上U型壓條、下壓條和多個緊固件,其中,/n所述下壓條為框架,所述上直壓條封住所述上U型壓條的開口后形成與所述下壓條一樣的框架,/n所述上直壓條通過所述緊固件與所述下壓條連接,所述上U型壓條通過所述緊固件與所述下壓條連接,/n所述第一夾緊裝置將所述上U型壓條的一端與所述下壓條夾緊,所述第二夾緊裝置將所述上U型壓條的另一端與所述下壓條夾緊。/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密封套粘接輔助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夾緊裝置、第二夾緊裝置、上直壓條、上U型壓條、下壓條和多個緊固件,其中,
所述下壓條為框架,所述上直壓條封住所述上U型壓條的開口后形成與所述下壓條一樣的框架,
所述上直壓條通過所述緊固件與所述下壓條連接,所述上U型壓條通過所述緊固件與所述下壓條連接,
所述第一夾緊裝置將所述上U型壓條的一端與所述下壓條夾緊,所述第二夾緊裝置將所述上U型壓條的另一端與所述下壓條夾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套粘接輔助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緊固件包括螺釘和螺母。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套粘接輔助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夾緊裝置為C形夾。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龐軍,李強,
申請(專利權)人:攀鋼集團西昌鋼釩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四川;5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