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新型油封結構,包括輸出軸、集油環、罩殼件、箱體和飛輪,輸出軸通過連接鍵安裝集油環,集油環和輸出軸之間通過O型圈密封,罩殼件和箱體的連接處端面采用密封膠進行密封,輸出軸的一端通過螺栓安裝飛輪;集油環和罩殼件之間構成大減壓腔A和大減壓腔B,集油環和罩殼件之間還留有縫隙A、縫隙B、縫隙C、縫隙D,縫隙A位于大減壓腔A的入口處并與大減壓腔A相互連通,大減壓腔A與縫隙B相互連通,縫隙C位于大減壓腔B的入口處并與大減壓腔B相互連通,大減壓腔B與縫隙D相互連通。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結構簡單,密封性可靠,適合大批量生產,易于推廣,能夠起到滑油密封的作用,解決了柴油機在運行過程中出現漏油現象。
A new oil seal structure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新型油封結構
本技術涉及柴油機
,具體為一種新型油封結構。
技術介紹
柴油機的飛輪端和自由端會有一根軸從機體內部伸出,用于連接飛輪和輸出裝置,柴油機在運行過程中,由于燃燒室內的壓力很高(可以達到20MPa),會有少量的氣體泄露到機體內部,特別是當柴油機運行2~3年后,由于活塞環和氣缸套的磨損,導致密封不嚴,少量的氣體泄露到機體內部后,機體內部的壓力會比機外高,所以機體內部的氣體會裹挾著到處噴曬的潤滑油,沿著油封和輸出軸的縫隙往外泄露,從而出現了柴油機滑油滲漏的情況。現有技術的缺點:安裝擋板,會使柴油機的內部結構更加復雜,有些柴油機由于結構設計的原因,內部空間會很小,擋板無法安裝或者安裝困難,且給之后的維護帶來很多的不便。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新型油封結構,本技術結構簡單,密封性可靠,適合大批量生產,易于推廣,能夠起到滑油密封的作用,解決了柴油機在運行過程中出現漏油現象。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新型油封結構,包括輸出軸、集油環、罩殼件、箱體和飛輪,所述輸出軸通過連接鍵安裝集油環,所述集油環和輸出軸之間通過O型圈密封,所述集油環通過安裝的罩殼件罩住,所述罩殼件通過螺栓固定在箱體上,罩殼件和箱體的連接處端面采用密封膠進行密封,所述輸出軸的一端通過螺栓安裝飛輪,輸出軸遠離飛輪的一端位于機體內;所述集油環和罩殼件之間構成大減壓腔A和大減壓腔B,所述集油環和罩殼件之間還留有縫隙A、縫隙B、縫隙C、縫隙D,縫隙A位于大減壓腔A的入口處并與大減壓腔A相互連通,大減壓腔A與縫隙B相互連通,縫隙C位于大減壓腔B的入口處并與大減壓腔B相互連通,大減壓腔B與縫隙D相互連通。進一步地,所述集油環和罩殼件的連接處還形成油路A和油路B。進一步地,所述油路A的一端與縫隙B連通,油路A的另一端與油槽連通,油路B的一端縫隙D連通,油路B的另一端與油槽連通。進一步地,所述油槽設置在集油環和罩殼件之間。進一步地,所述油槽還通過回油孔連接大減壓腔B。進一步地,所述縫隙A、縫隙B、縫隙C、縫隙D的間隙均為0.2~0.3mm。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術的機體內部的高壓氣體經過縫隙A和縫隙C分別進入各自連通的大減壓腔,由于膨脹的作用,其壓力大大減小,部分氣體(含有滑油)沿著集油環的縫隙B和縫隙D回到機體內部,部分氣體然后再經過縫隙B、縫隙D、油路和油槽再次膨脹,此時的氣體壓力與機外相同,氣體帶來的滑油慢慢沿著回油孔回到機體內部,從而起到了滑油密封的作用,本技術結構簡單,密封性可靠,適合大批量生產,易于推廣,解決了柴油機在運行過程中出現漏油現象。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油封結構的剖視圖;圖2為本技術圖1的A處放大圖;圖3為本技術圖1的B處放大圖。圖中:1、O型圈;2、輸出軸;3、連接鍵;4、集油環;5、罩殼件;6、箱體;7、飛輪;8、大減壓腔A;9、大減壓腔B;10、縫隙A;11、回油孔;12、縫隙B;13、縫隙C;14、縫隙D;15、油路A;16、油路B;17、油槽。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圖1展示了新型油封結構的剖視圖,如圖1所示,一種新型油封結構,包括輸出軸2、集油環4、罩殼件5、箱體6和飛輪7,輸出軸2通過連接鍵3安裝集油環4,輸出軸2遠離飛輪7的一端位于機體內,由機體驅動輸出軸2后后可以通過連接鍵3使集油環4產生轉動,集油環4和輸出軸2之間通過O型圈1密封,O型圈1可以防止機體內部的滑油順著輸出軸2漏出,集油環4通過安裝的罩殼件5罩住,罩殼件5通過螺栓固定在箱體6上,罩殼件5也是用于在端部起到防止滑油漏出,罩殼件5和箱體6的連接處端面采用密封膠進行密封,保證二者的連接處不會出現漏油現象,輸出軸2的一端通過螺栓安裝飛輪7,輸出軸2和飛輪7一起轉動。圖2展示了新型油封結構的A處放大圖,如圖2所示,集油環4和罩殼件5之間構成大減壓腔A8和大減壓腔B9,集油環4和罩殼件5之間還留有縫隙A10、縫隙B12、縫隙C13、縫隙D14,縫隙A10、縫隙B12、縫隙C13、縫隙D14的間隙均為0.2~0.3mm,縫隙A10位于大減壓腔A8的入口處并與大減壓腔A8相互連通。大減壓腔A8與縫隙B12相互連通,集油環4和罩殼件5的連接處還形成油路A15,油路A15的一端與縫隙B12連通,油路A15的另一端與油槽17連通。油槽17設置在集油環4和罩殼件5之間。機體內部的高壓氣體經過縫隙A10進入大減壓腔A8,由于膨脹的作用,其壓力大大減小至原來氣壓的5%左右,部分氣體(含有滑油)沿著集油環4的縫隙B12回到機體內部,部分氣體然后再經過縫隙B12、油路A15和油槽17再次膨脹,此時的氣體壓力與機外相同,氣體帶來的滑油慢慢沿著回油孔11回到機體內部,從而起到了滑油密封的作用。圖3展示了新型油封結構的B處放大圖,如圖3所示,縫隙C13位于大減壓腔B9的入口處并與大減壓腔B9相互連通,大減壓腔B9與縫隙D14相互連通。集油環4和罩殼件5的連接處還形成油路B16,油路B16的一端縫隙D14連通,油路B16的另一端與油槽17連通。油槽17還通過回油孔11連接大減壓腔B9。機體內部的高壓氣體經過縫隙C13進入大減壓腔B9,由于膨脹的作用,其壓力大大減小至原來氣壓的5%左右,部分氣體(含有滑油)沿著集油環4的縫隙D14回到機體內部,部分氣體然后再經過縫隙D14、油路B16和油槽17再次膨脹,此時的氣體壓力與機外相同,氣體帶來的滑油慢慢沿著回油孔11回到機體內部,從而起到了滑油密封的作用。本技術的機體內部的高壓氣體經過縫隙A10和縫隙C13分別進入各自連通的大減壓腔,由于膨脹的作用,其壓力大大減小,部分氣體(含有滑油)沿著集油環4的縫隙B12和縫隙D14回到機體內部,部分氣體然后再經過縫隙B12、縫隙D14、油路和油槽17再次膨脹,此時的氣體壓力與機外相同,氣體帶來的滑油慢慢沿著回油孔11回到機體內部,從而起到了滑油密封的作用,本技術結構簡單,密封性可靠,適合大批量生產,易于推廣,解決了柴油機在運行過程中出現漏油現象。需要說明的是,在本文中,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類的關系術語僅僅用來將一個實體或者操作與另一個實體或操作區分開來,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這些實體或操作之間存在任何這種實際的關系或者順序。而且,術語“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變體意在涵蓋非排他性的包含,從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不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還包括沒有明確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還包括為這種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所固有的要素。盡管已經示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新型油封結構,包括輸出軸(2)、集油環(4)、罩殼件(5)、箱體(6)和飛輪(7),其特征在于:所述輸出軸(2)通過連接鍵(3)安裝集油環(4),所述集油環(4)和輸出軸(2)之間通過O型圈(1)密封,所述集油環(4)通過安裝的罩殼件(5)罩住,所述罩殼件(5)通過螺栓固定在箱體(6)上,罩殼件(5)和箱體(6)的連接處端面采用密封膠進行密封,所述輸出軸(2)的一端通過螺栓安裝飛輪(7),輸出軸(2)遠離飛輪(7)的一端位于機體內;/n所述集油環(4)和罩殼件(5)之間構成大減壓腔A(8)和大減壓腔B(9),所述集油環(4)和罩殼件(5)之間還留有縫隙A(10)、縫隙B(12)、縫隙C(13)、縫隙D(14),縫隙A(10)位于大減壓腔A(8)的入口處并與大減壓腔A(8)相互連通,大減壓腔A(8)與縫隙B(12)相互連通,縫隙C(13)位于大減壓腔B(9)的入口處并與大減壓腔B(9)相互連通,大減壓腔B(9)與縫隙D(14)相互連通。/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新型油封結構,包括輸出軸(2)、集油環(4)、罩殼件(5)、箱體(6)和飛輪(7),其特征在于:所述輸出軸(2)通過連接鍵(3)安裝集油環(4),所述集油環(4)和輸出軸(2)之間通過O型圈(1)密封,所述集油環(4)通過安裝的罩殼件(5)罩住,所述罩殼件(5)通過螺栓固定在箱體(6)上,罩殼件(5)和箱體(6)的連接處端面采用密封膠進行密封,所述輸出軸(2)的一端通過螺栓安裝飛輪(7),輸出軸(2)遠離飛輪(7)的一端位于機體內;
所述集油環(4)和罩殼件(5)之間構成大減壓腔A(8)和大減壓腔B(9),所述集油環(4)和罩殼件(5)之間還留有縫隙A(10)、縫隙B(12)、縫隙C(13)、縫隙D(14),縫隙A(10)位于大減壓腔A(8)的入口處并與大減壓腔A(8)相互連通,大減壓腔A(8)與縫隙B(12)相互連通,縫隙C(13)位于大減壓腔B(9)的入口處并與大減壓腔B(9)相互連通,大減壓腔B(9)與縫隙D(14)相互...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郝紅光,蘇本淦,范江彬,謝文華,李生業,馬群,陶有武,
申請(專利權)人:青島淄柴博洋柴油機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山東;37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