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出了一種氣液分離器、制冷或熱泵系統、控制方法和存儲介質。其中,氣液分離器包括主體,主體設置有第一容納腔和第二容納腔,第一容納腔設置有進氣口和出氣口;出氣管,穿設于出氣口,出氣管與第一容納腔相連通,出氣管上設置有回液孔,回液孔位于第一容納腔內部;回液管,連通于第一容納腔和第二容納腔,回液管的一端連接于回液孔,回液管的另一端位于第二容納腔內;壓力調節組件,設置于主體上,壓力調節組件連通于第二容納腔,壓力調節組件被配置為適于調節第二容納腔內的壓力,以供第二容納腔內的介質排出或回流,從而在實現氣液分離的同時滿足介質的補充需求,提升系統的能效和可靠性,而且能夠有效防止介質補充過程中漏出。
Gas liquid separator, refrigeration or heat pump system, control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氣液分離器、制冷或熱泵系統、控制方法和存儲介質
本專利技術涉及制冷或熱泵系統
,具體而言,涉及一種氣液分離器、一種制冷或熱泵系統、一種制冷或熱泵系統的控制方法和一種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
技術介紹
在空調多聯機能效調試中,較少的冷凍油量有利于系統能效提升,但能效測試中有部分測試工況需要壓縮機高頻運行,在此高頻工況下,冷凍油量對系統能效影響較小,但冷凍油量的減少會對系統可靠性造成嚴重影響。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旨在至少解決現有技術或相關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之一。為此,本專利技術第一方面在于提出了一種氣液分離器。本專利技術的第二方面在于提出了一種制冷或熱泵系統。本專利技術的第三方面在于提出了一種制冷或熱泵系統的控制方法。本專利技術的第四方面在于提出了一種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有鑒于此,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種氣液分離器,包括:主體,主體設置有第一容納腔和第二容納腔,第一容納腔設置有進氣口和出氣口;出氣管,穿設于出氣口,出氣管與第一容納腔相連通,出氣管上設置有回液孔,回液孔位于第一容納腔內部;回液管,連通于第一容納腔和第二容納腔,回液管的一端連接于回液孔,回液管的另一端位于第二容納腔內;壓力調節組件,設置于主體上,壓力調節組件連通于第二容納腔,壓力調節組件被配置為適于調節第二容納腔內的壓力。本專利技術提供的氣液分離器,包括第一容納腔和第二容納腔,第一容納腔設置有能夠安裝進氣管和出氣管的進氣口和出氣口,待分離的氣液混合物通過進氣口進入第一容納腔進行氣液分離,分離后純凈的氣體通過出氣口排出,分離后的液體被收集在第一容納腔底部,同時通過壓力調節組件控制第二容納腔內的壓力上升或下降,從而在需要補充介質時,將第二容納腔內預存的介質通過回液管從回液孔頂入出氣管,使得介質與分離后的氣體一同排出,在不需要補充介質時,回液管和/或出氣管內的介質能夠及時回流至第二容納腔內繼續保存,進而在實現氣液分離的同時滿足介質的補充需求,提升系統的能效和可靠性,另外,氣液分離器結構更為簡單,占用空間更小,有效防止介質在補充過程中漏入其他元器件導致系統異常。具體地,回液孔的數量設置為至少一個,且回液孔上設置有濾網,以避免回液孔堵塞。另外,根據本專利技術提供的上述技術方案中的氣液分離器,還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術特征:在上述技術方案中,進一步地,壓力調節組件包括:排氣管路,設置于主體上,排氣管路連通于第二容納腔;第一電磁閥,設置于排氣管路上;回氣管路,設置于主體上,回氣管路連通于第二容納腔;第二電磁閥,設置于回氣管路上;其中,第一電磁閥開啟且第二電磁閥關閉,第二容納腔內的壓力上升;第一電磁閥關閉且第二電磁閥開啟,第二容納腔內的壓力下降。在該技術方案中,壓力調節組件包括排氣管路和回氣管路,排氣管路連接于排氣高壓側,回氣管路連接于回氣低壓側,排氣管路上設置有用于開啟或關閉排氣管路的第一電磁閥,回氣管路上設置有用于開啟或關閉回氣管路的第二電磁閥,其中,第一電磁閥開啟且第二電磁閥關閉,第二容納腔內的壓力上升,使得第二容納腔內的介質通過回液管頂入回液孔,從而實現介質補充,第一電磁閥關閉且第二電磁閥開啟,第二容納腔內的壓力下降,回液管和/或出氣管內的介質會回流至第二容納腔內,以避免介質漏出,并且減少介質排出量。具體地,高壓側和低壓側的壓力可根據使用需求,相對于第二容納腔的常壓設置。在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進一步地,還包括:隔板,設置于主體的內部,隔板將主體分隔成第一容納腔和第二容納腔,隔板上設置有通孔,回液管穿設于通孔;和/或進氣管,穿設于進氣口,進氣管與第一容納腔相連通,進氣管的進氣端位于主體的外部,進氣管的出氣端位于第一容納腔內。在該技術方案中,通過隔板將主體分隔成第一容納腔和第二容納腔,隔板上設置有通孔,回液管穿設于通孔,從而將第一容納腔分離出的液體與第二容納腔內保存的介質完全隔離,提升氣液分離器的可靠性,另外,進氣管通過進氣口與第一容納腔相連通,進氣管的出氣端位于第一容納腔內或進氣口處,以便于導入待分離的氣液混合物。在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進一步地,出氣管被構造成U形管結構,出氣管的進氣端位于第一容納腔內,出氣管的出氣端位于主體的外部;沿第一容納腔的高度方向,回液孔所在位置低于出氣管的進氣端;和/或進氣管的出氣端和出氣管的進氣端沿水平方向錯開設置。在該技術方案中,出氣管被構造成U形管結構,沿第一容納腔的高度方向(Z軸方向),回液孔所在位置低于出氣管的進氣端,即回液孔的水平位置低于進氣管出氣端的水平位置,使得進入U形管結構中未被完全分離的液體能夠通過管壁經回液孔進入第一容納腔底部,另外,進氣管的出氣端和出氣管的進氣端沿水平方向錯開設置,從而避免進氣管流入的氣液混合物直接進入出氣管,提升氣液分離效果。其中,回液孔的孔徑大小和數量根據實際需要來確定。具體地,為了進一步防止進入的氣液混合物直接進入出氣管,可設置出氣管的進氣端沿第一容納腔的高度方向高于進氣管的出氣端的位置,而且出氣管的進氣端可設置成斜切口,以便于氣體進入。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種制冷或熱泵系統,包括:壓縮機;換熱器,換熱器與壓縮機相連通;以及上述第一方面的技術方案的氣液分離器,氣液分離器的進氣口被配置為適于連通換熱器,氣液分離器的出氣口被配置為適于連通壓縮機的回氣口。在該技術方案中,制冷或熱泵系統包括換熱器、壓縮機和氣液分離器,氣液分離器的進氣口連通換熱器,氣液分離器的出氣口連通壓縮機的回氣口,從而將換熱器流出的制冷劑蒸汽引入氣液分離器內的進氣管,利用氣體和液體密度的不同,制冷劑蒸汽中的氣態制冷劑會直接從出氣管回流至壓縮機內,制冷劑蒸汽中的液態制冷劑受力沉降,并被收集于第一容納腔底部,從而防止過多液態制冷劑進入壓縮機導致壓縮機液擊。同時,通過壓力調節組件控制第二容納腔內的壓力上升或下降,從而在需要補充介質時,將第二容納腔內預存的介質通過回液管從回液孔頂入出氣管,使得介質與分離后的氣體一同排出,在不需要補充介質時,回液管和/或出氣管內的介質能夠及時回流至第二容納腔內繼續保存,進而在實現氣液分離的同時滿足介質的補充需求,提升系統的能效和可靠性,另外,氣液分離器結構更為簡單,占用空間更小,有效防止介質補充過程中漏入其他元器件導致系統異常。具體地,可在第一容納腔底部設置加熱裝置,從而將分離出的液態制冷劑進行氣化處理,氣化后的制冷劑繼續從出氣管進入壓縮機,同時溶于液態制冷劑的介質由于未被氣化,繼續被收集,直至能夠通過回液孔回流至壓縮機。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種制冷或熱泵系統的控制方法,適用于第二方面的技術方案中的制冷或熱泵系統,控制方法包括:獲取制冷或熱泵系統的壓縮機的運行頻率;根據運行頻率控制氣液分離器的壓力調節組件調節氣液分離器的第二容納腔內的壓力,以供第二容納腔內的介質排出或回流。在該技術方案中,根據壓縮機的運行頻率控制氣液分離器的壓力調節組件調節氣液分離器的第二容納腔內的壓力,從而在高頻運行情況下,將第二容納腔內預存的介質通過回液管從回液孔頂入出氣管,使得介質與分離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氣液分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n主體,所述主體設置有第一容納腔和第二容納腔,所述第一容納腔設置有進氣口和出氣口;/n出氣管,穿設于所述出氣口,所述出氣管與所述第一容納腔相連通,所述出氣管上設置有回液孔,所述回液孔位于所述第一容納腔內部;/n回液管,連通于所述第一容納腔和第二容納腔,所述回液管的一端連接于所述回液孔,所述回液管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二容納腔內;/n壓力調節組件,設置于所述主體上,所述壓力調節組件連通于所述第二容納腔,所述壓力調節組件被配置為適于調節所述第二容納腔內的壓力。/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氣液分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體,所述主體設置有第一容納腔和第二容納腔,所述第一容納腔設置有進氣口和出氣口;
出氣管,穿設于所述出氣口,所述出氣管與所述第一容納腔相連通,所述出氣管上設置有回液孔,所述回液孔位于所述第一容納腔內部;
回液管,連通于所述第一容納腔和第二容納腔,所述回液管的一端連接于所述回液孔,所述回液管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二容納腔內;
壓力調節組件,設置于所述主體上,所述壓力調節組件連通于所述第二容納腔,所述壓力調節組件被配置為適于調節所述第二容納腔內的壓力。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液分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壓力調節組件包括:
排氣管路,設置于所述主體上,所述排氣管路連通于所述第二容納腔;
第一電磁閥,設置于所述排氣管路上;
回氣管路,設置于所述主體上,所述回氣管路連通于所述第二容納腔;
第二電磁閥,設置于所述回氣管路上;
其中,所述第一電磁閥開啟且所述第二電磁閥關閉,所述第二容納腔內的壓力上升;所述第一電磁閥關閉且所述第二電磁閥開啟,所述第二容納腔內的壓力下降。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液分離器,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隔板,設置于所述主體的內部,所述隔板將所述主體分隔成所述第一容納腔和所述第二容納腔,所述隔板上設置有通孔,所述回液管穿設于所述通孔;和/或
進氣管,穿設于所述進氣口,所述進氣管與所述第一容納腔相連通,所述進氣管的進氣端位于所述主體的外部,所述進氣管的出氣端位于所述第一容納腔內。
4.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氣液分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氣管被構造成U形管結構,所述出氣管的進氣端位于所述第一容納腔內,所述出氣管的出氣端位于所述主體的外部;
沿所述第一容納腔的高度方向,所述回液孔所在位置低于所述出氣管的所述進氣端;和/或
所述進氣管的出氣端和所述出氣管的進氣端沿水平方向錯開設置。
5.一種制冷或熱泵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
壓縮機;
換熱器,所述換熱器與所述壓縮機相連通;以及
如權利...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趙增毅,
申請(專利權)人:廣東美的暖通設備有限公司,美的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