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氣液分離器,包括:進氣管;外筒體,所述進氣管沿所述外筒體的切面方向與所述外筒體連接,并且所述外筒體的下部呈錐形,上端固定有密封蓋;內筒體,設置在所述外筒體內部,所述內筒體的上下兩端均敞開,且上端連接到所述外筒體的內壁,下端低于進氣管;捕霧網,固定在所述外筒體內并位于所述內筒體上方;水封管,連接在所述外筒體的下端,以防止外筒體內的氣體泄漏;出氣口,開設在所述密封蓋上。通過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所提供的氣液分離器,實現高效的氣液分離,并且所分離出來的液體不再需要人工清除,實現了自動化,降低了分離過程中的人工勞動。(*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氣液分離器
本技術涉及氣液分離領域,具體地說,本技術涉及一種用于從氣體中分離出霧沫或液體的氣液分離器。
技術介紹
在工業生產過程中,氣液分離工藝是將夾帶在氣體中的霧沫或液滴加以分離的工序,以保證生產正常順利地進行。目前,為了清除氣體中夾帶的霧沫或液滴,工業生產中一般采用除霧器。當含有霧沫或液滴的氣體以一定速度流經除霧器時,由于氣體的慣性撞擊作用,霧沫與除霧器內的部件相碰撞而被附著在表面上,表面上霧沫由于擴散、重力沉降等作用使霧沫形成較大的液滴。由于摩擦作用、吸附作用和液體的表面張力使得液滴越來越大,直到集聚的液滴大到其自身產生的重力超過液滴所受的氣體懸浮力時,液滴就從表面上被分離下來,進而從除霧器排出。由于工業生產中某些氣體中夾帶的霧沫組份復雜,含有大量的萘、油蒸汽等雜質,采用常規的絲網除霧器易堵塞,從而失去除霧效果。此外,常規除霧器不具備水封功能或吹掃功能不完善,完全依靠仍工手動進行排出捕集下來的液體和吹掃,排液和吹掃操作復雜。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氣液分離器,以高效地實現氣液分離并將自動連續地排放分離出的液體。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了一種氣液分離器,所述氣液分離器包括進氣管;外筒體,所述進氣管沿所述外筒體的切面方向與所述外筒體連接,并且所述外筒體的下部呈錐形,上端固定有密封蓋;內筒體,設置在所述外筒體內部,所述內筒體的上下兩端均敞開,且上端連接到所述外筒體的內壁,下端低于所述進氣管;捕霧網,固定在所述外筒體內并位于所述內筒體上方;水封管,連接在所述外筒體的下端,以防止所述外筒體內的氣體泄漏;出氣口,開設在所述密封蓋上。優選地,所述外筒體和所述內筒體同軸設置。優選地,在所述密封蓋上還開設有放氣口。優選地,在所述外筒體內設置有測壓計,以測量所述捕霧網上下方的壓差。優選地,在所述捕霧網的上方和/或下方設置有沖洗管,以對所述捕霧網進行清洗。優選地,所述氣液分離器還包括設置在所述外筒體和所述內筒體之間并位于所述進氣管上方的環形沖洗管,以清洗所述外筒體的內壁和所述內筒體的外壁。優選地,所述氣液分離器還包括開設在所述外筒體側壁上的人孔,所述人孔利用可拆卸的封閉板密封。優選地,在所述外筒體的呈錐形的下部中設置有沖洗管,以便清洗所述下部。優選地,所述水封管為U型水封管,并且在所述U型水封管的連接至所述外筒體下端的端部處安裝有兩個閥門,在所述兩個閥門之間的管道上連接有沖洗管。優選地,在所述U型水封管上連接有放空管。通過本技術所提供的氣液分離器,在攜帶有霧沫或微小液滴的氣體進入到外筒體內之后,首先經過氣液分子間的相互撞擊,霧沫或液滴形成較大的液滴,附著在外筒體的內壁和內筒體的外壁上或直接沉降至外筒體的錐形下部,此后氣體從內筒體的下方進入到內筒體內部,進而流經捕霧網,從而經歷第二次分離,最后從出氣口排出。沉降下來的液體經外筒體下端而進入到水封管,從而自動地從水封管排出。因此,通過兩次分離之后,能夠大體上從氣體中分離中液體,實現高效的氣液分離。此外,通過水封管的水封作業,氣體不會從外筒體泄漏,并且所分離出來的液體不再需要人工清除,實現了自動化,降低了分離過程中的人工勞動。【附圖說明】圖1是根據本技術的實施例的氣液分離器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所示的進氣管和外筒體之間的連接方式示意圖?!揪唧w實施方式】為了使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更好的理解本技術,下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具體實施例進行詳細描述。參照圖1和圖2,圖1是根據本技術的實施例的氣液分離器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所示的進氣管和外筒體之間的連接方式示意圖。本技術所提供的氣液分離器用于氣液分離,包括進氣管1、外筒體2和內筒體3。外筒體2和內筒體3可大體上同軸地設置,而進氣管I沿外筒體2的切面方向與外筒體2連接,從而使得從進氣管I引入的大部分氣體的初始方向能夠與外筒體2的切線方向大體—致。外筒體2的上端設置有密封蓋5,以封閉外筒體2的上端,且外筒體2的下部呈錐形(以下,該下部稱為錐部),以便于沉降的液體的排出。在密封蓋5上開設有出氣口 7,該出氣口 7可與外設的出氣管連接,以將與液體分離后的氣體輸送至下一級處理設備。內筒體3的上下兩端均敞開,上端連接到外筒體2的內壁,下端的高度要低于進氣管I的最低端的高度。內筒體3下部可通過連接件13而與外筒體I固定,從而避免內筒體3受到氣流的沖擊而晃動。當然,該連接件13的尺寸和設置位置不應該較大地影響氣體由外筒體2經由內筒體3的下端進入到內筒體3內。例如,該連接桿13可以呈桿狀。在外筒體2內部設置有捕霧網4,該捕霧網4的截面與外筒體2的截面大體一致,并且其外周固定到外筒體2的內壁。捕霧網4位于內筒體3的上方,如圖1所示,以便對內筒體3內的氣體進行氣液分離。在外筒體2的錐部下端連接有水封管17,該水封管17內事先注入有與所分離出來的液體相一致的液體,并且能夠起到防止氣體從外筒體2泄漏的作用。例如,若將該氣液分離器用于分離氣體中含有的脫硫液,則可事先向水封管17內注入一定量的脫硫液。水封罐17的一個簡單示例為U型水封管,如圖1所示,該U型水封管倒置。該U型水封管的一端連接到錐部下端,另一端連接到外設的排液管道。在U型水封管內事先儲存的液體的量應該能夠大體上密封U型水封管的橫截面,避免氣體從其泄漏。需要說明的是,除了上述U型水封管以外,本技術所提供的氣液分離器還可以采用其他各種適宜形式的水封裝置,例如,可以采用儲液容器和管道結合的方式進行水封。在利用本技術所提供的氣液分離器進行氣液分離時,攜帶有霧沫或微小液滴的氣體從進氣管I沿外筒體2的切面方向進入到外筒體2內,進而在外筒體2和內筒體3之間形成強烈的湍動,使得氣體所攜帶的液滴相互碰撞而積聚成大的液滴,而附著在外筒體2內壁和內筒體3外壁上或者沉降到外筒體2錐部,實現對氣體的第一次氣液分離。此后,氣體從內筒體3的下端進入到內筒體3內,并沿內筒體3向上流動,然后流經捕霧網4,最后從出氣口 7流出。在氣體流經捕霧網4時,氣體中所殘留的液滴會附著在捕霧網4中,從而實現對氣體的第二次氣液分離。因此,在整個氣液分離過程中,對氣體共進行了兩次分離,從而顯著地提高了氣液分離效果。經過二次分離之后沉降的液體經錐部的下端進入到水封管17,并進而經水封管17排放至下一步收集裝置。因此,避免了人工清除液體,自動化地實現了液體的排放,同時有效地避免了氣體從水封管17泄露。在本技術的另一優選實施例中,所提供氣液分離器還包括安裝在外筒體2內部的測壓計,以測量捕霧網4上下方的壓差,從而得到氣體流經捕霧網4的阻力。具體地,可在外筒體2上安裝兩個測壓管19,這兩個測壓管19分別設置在捕霧網4上下方,并在兩個測壓管19之間連接U型壓差計。通過測量氣體流經捕霧網4的阻力可得知捕霧網4的分離效果,在阻力過大時,便需要對捕霧網4進行清洗,以防止分離效果顯著降低。為此,在外筒體2內部于捕霧網4的上方設置沖洗管8和/或在下方設置沖洗管9,并在這兩個沖洗管上開設噴水口。兩個沖洗管的尺寸和設置位置可不同,以對整個捕霧網4進行沖洗,保持捕霧網4的分離效果。此外,還可以在外筒體2和內筒體3之間設置環形沖洗管10,同樣在環形沖洗管10上開設噴水口,以朝向外筒體2和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氣液分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進氣管;外筒體,所述進氣管沿所述外筒體的切面方向與所述外筒體連接,并且所述外筒體的下部呈錐形,上端固定有密封蓋;內筒體,設置在所述外筒體內部,所述內筒體的上下兩端均敞開,且上端連接到所述外筒體的內壁,下端低于所述進氣管;捕霧網,固定在所述外筒體內并位于所述內筒體上方;水封管,連接在所述外筒體的下端,以防止所述外筒體內的氣體泄漏;出氣口,開設在所述密封蓋上。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氣液分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進氣管; 外筒體,所述進氣管沿所述外筒體的切面方向與所述外筒體連接,并且所述外筒體的下部呈錐形,上端固定有密封蓋; 內筒體,設置在所述外筒體內部,所述內筒體的上下兩端均敞開,且上端連接到所述外筒體的內壁,下端低于所述進氣管; 捕霧網,固定在所述外筒體內并位于所述內筒體上方; 水封管,連接在所述外筒體的下端,以防止所述外筒體內的氣體泄漏; 出氣口,開設在所述密封蓋上。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液分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體和所述內筒體同軸設置。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液分離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密封蓋上還開設有放氣口。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液分離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筒體內設置有測壓計,以測量所述捕霧網上下方的壓差。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液分離器,其特征在于,在所...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胡開峰,楊加軍,
申請(專利權)人:攀鋼集團西昌鋼釩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四川;5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