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揭示一種燒傷科創面處理用便攜式負壓吸引裝置,包括收納瓶,收納瓶頂部的左側開設有排氣口,排氣口的內腔固定安裝有第一單向閥,收納瓶的右側設置有氣囊瓶,收納瓶和氣囊瓶通過第一軟管固定連通,氣囊瓶的底部固定安裝有第三單向閥,第一軟管的右端與第三單向閥固定連通,氣囊瓶的頂部固定連接有連接柱,連接柱的右側固定連接有對接口,對接口的內腔固定安裝有第二單向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燒傷科創面處理用便攜式負壓吸引裝置,通過第一軟管、氣囊瓶和固定柱等結構,可以使該負壓引流裝置在需要進行遠距離攜帶時,快速的拆卸為多個組成部分,同時在安裝時也極為簡便,只需三步即可安裝完成,解決了引流裝置不方便攜帶的問題。
A portable negative pressure suction device for burn wound treatment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燒傷科創面處理用便攜式負壓吸引裝置
本技術涉及負壓吸引裝置
,具體涉及一種燒傷科創面處理用便攜式負壓吸引裝置。
技術介紹
引流是在機體的某一部分與機體其他部分間、或與外界間建立開放通道以達到治療目的外科手段,它是外科治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外科手術的基本操作之一;當患者身體的某個部位出現燒傷時,需要及時排出體腔、器官或組織中的膿性積液、壞死組織、異物、異常積聚的血液和消化液等有害物質,以減低壓力消滅死腔,消除對機體的炎性刺激,改變感染部位的生物環境,減輕機體的炎性反應,抑制局部細菌繁殖,防止感染擴散,促進炎癥消退。目前大部分的負壓引流裝置在進行遠距離攜帶時都極為不便,由于無法將負壓引流裝置拆卸成多個部分進行攜帶,整個裝置較大且不規則,因此攜帶起來極為不便,同時一些可以拆卸的引流裝置在組裝時又較為繁雜,浪費了較多的時間,使用起來也需要多個人進行協作,一個人無法完成引流,使用起來較為費力。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技術提供一種燒傷科創面處理用便攜式負壓吸引裝置,包括收納瓶,所述收納瓶頂部的左側開設有排氣口,所述排氣口的內腔固定安裝有第一單向閥,所述收納瓶的右側設置有氣囊瓶,所述收納瓶和氣囊瓶通過第一軟管固定連通,所述氣囊瓶的底部固定安裝有第三單向閥,所述第一軟管的右端與第三單向閥固定連通,所述氣囊瓶的頂部固定連接有連接柱,所述連接柱的右側固定連接有對接口,所述對接口的內腔固定安裝有第二單向閥,所述對接口的右側固定插接有第二軟管,所述第二軟管的底部固定連接有引流吸口,所述收納瓶正面和背面均固定連接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的右側滑動套接在氣囊瓶的正面和背面,所述固定柱的左側一體成型有第一把手,所述固定柱左、右兩側的正面和背面均開設有滑槽,所述固定柱左側的滑槽內滑動卡接有拉桿,所述拉桿正面與背面的頂部和底部均固定連接有滑動輪,所述拉桿頂部和底部的左側均固定連接有彈簧,所述固定柱右側的滑槽內滑動卡接有按壓板,所述按壓板正面與背面的頂部和底部均固定連接有滑動輪,所述拉桿上的四個滑動輪與按壓板上的四個滑動輪之間均固定連接有鐵絲線,所述固定柱內側靠近氣囊瓶的位置固定連接有擋板,所述擋板和按壓板分別位于氣囊瓶的左、右兩側。本技術的燒傷科創面處理用便攜式負壓吸引裝置,其中連接柱的頂部固定連接有安全閥,所述安全閥的頂部活動卡接有安全閥蓋,所述安全閥與連接柱的內腔連通。本技術的燒傷科創面處理用便攜式負壓吸引裝置,其中第二軟管靠近引流吸口的位置固定套接有固定環,所述引流吸口和固定環的右側設置有第二把手,所述第二把手的頂部和底部分別與固定環和引流吸口固定套接。本技術的燒傷科創面處理用便攜式負壓吸引裝置,其中拉桿的側視圖形為“工”字型,所述拉桿的外表面固定粘接有防滑橡膠墊,所述第一把手與拉桿之間的距離為5~10cm。本技術的燒傷科創面處理用便攜式負壓吸引裝置,其中收納瓶和氣囊瓶均為透明瓶體,所述收納瓶瓶體的左側沿垂直方向設置有刻度線。本技術的燒傷科創面處理用便攜式負壓吸引裝置,其中第一軟管和第二軟管均為可拆卸結構,所述收納瓶、氣囊瓶、連接柱和對接口均通過第一軟管和第二軟管連通。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技術的燒傷科創面處理用便攜式負壓吸引裝置,通過第一軟管、第二軟管、氣囊瓶和固定柱等結構,可以使該負壓引流裝置在需要進行遠距離攜帶時,快速的拆卸為多個組成部分,同時在安裝時也極為簡便,只需三步即可安裝完成,既方便了攜帶又大大節約了安裝的時間,解決了引流裝置不方便攜帶的問題。2、本技術的燒傷科創面處理用便攜式負壓吸引裝置,通過第一把手、彈簧、滑動輪、固定柱、按壓板、滑槽、擋板和鐵絲線等結構,可以使該裝置在方便拆卸和安裝的同時,又提升了該裝置的整體性,使該裝置在使用時更加方便和快捷,無需多個人協作使用,一個人就可以完成整個引流的過程,解決了需要多個人進行協作引流的問題。附圖說明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申請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本申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申請,并不構成對本申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圖1為整體正視剖視結構示意圖;圖2為整體俯視結構示意圖;圖3為拉桿側視結構示意圖;圖4為按壓板側視結構示意圖。圖中:01、收納瓶;02、拉桿;03、第一把手;04、彈簧;05、滑動輪;06、第一單向閥;07、排氣口;08、第一軟管;09、固定柱;10、連接柱;11、安全閥;12、對接口;13、第二單向閥;14、第二軟管;15、第二把手;16、引流吸口;17、氣囊瓶;18、按壓板;19、滑槽;20、第三單向閥;21、擋板;22、鐵絲線。具體實施方式以下將以圖式揭露本技術的多個實施方式,為明確說明起見,許多實務上的細節將在以下敘述中一并說明。然而,應了解到,這些實務上的細節不應用以限制本技術。也就是說,在本技術的部分實施方式中,這些實務上的細節是非必要的。此外,為簡化圖式起見,一些習知慣用的結構與組件在圖式中將以簡單的示意的方式繪示之。另外,在本技術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別指稱次序或順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技術,其僅僅是為了區別以相同技術用語描述的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其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至少一個該特征。另外,各個實施例之間的技術方案可以相互結合,但是必須是以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能夠實現為基礎,當技術方案的結合出現相互矛盾或無法實現時應當認為這種技術方案的結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術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本技術的一種燒傷科創面處理用便攜式負壓吸引裝置,包括收納瓶01,收納瓶01頂部的左側開設有排氣口07,排氣口07的內腔固定安裝有第一單向閥06,該結構的設計,可以利用排氣口07和第一單向閥06使收納瓶01內的氣體可以排出,同時防止收納瓶01外的氣體進入收納瓶01內,使收納瓶01內形成一定的負壓,使積液能更快的流入收納瓶01中,收納瓶01的右側設置有氣囊瓶17,收納瓶01和氣囊瓶17通過第一軟管08固定連通,氣囊瓶17的底部固定安裝有第三單向閥20,第一軟管08的右端與第三單向閥20固定連通,氣囊瓶17的頂部固定連接有連接柱10,連接柱10的右側固定連接有對接口12,對接口12的內腔固定安裝有第二單向閥13,對接口12的右側固定插接有第二軟管14,第二軟管14的底部固定連接有引流吸口16,該結構的設計,可以利用氣囊瓶17和連接柱10內的負壓將患者體內的積液引流到氣囊瓶17內,收納瓶01正面和背面均固定連接有固定柱09,固定柱09的右側滑動套接在氣囊瓶17的正面和背面,固定柱09的左側一體成型有第一把手03,固定柱09左、右兩側的正面和背面均開設有滑槽19,固定柱09左側的滑槽19內滑動卡接有拉桿02,拉桿02正面與背面的頂部和底部均固定連接有滑動輪0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燒傷科創面處理用便攜式負壓吸引裝置,包括收納瓶(01),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納瓶(01)頂部的左側開設有排氣口(07),所述排氣口(07)的內腔固定安裝有第一單向閥(06),所述收納瓶(01)的右側設置有氣囊瓶(17),所述收納瓶(01)和氣囊瓶(17)通過第一軟管(08)固定連通,所述氣囊瓶(17)的底部固定安裝有第三單向閥(20),所述第一軟管(08)的右端與第三單向閥(20)固定連通,所述氣囊瓶(17)的頂部固定連接有連接柱(10),所述連接柱(10)的右側固定連接有對接口(12),所述對接口(12)的內腔固定安裝有第二單向閥(13),所述對接口(12)的右側固定插接有第二軟管(14),所述第二軟管(14)的底部固定連接有引流吸口(16),所述收納瓶(01)正面和背面均固定連接有固定柱(09),所述固定柱(09)的右側滑動套接在氣囊瓶(17)的正面和背面,所述固定柱(09)的左側一體成型有第一把手(03),所述固定柱(09)左、右兩側的正面和背面均開設有滑槽(19),所述固定柱(09)左側的滑槽(19)內滑動卡接有拉桿(02),所述拉桿(02)正面與背面的頂部和底部均固定連接有滑動輪(05),所述拉桿(02)頂部和底部的左側均固定連接有彈簧(04),所述固定柱(09)右側的滑槽(19)內滑動卡接有按壓板(18),所述按壓板(18)正面與背面的頂部和底部均固定連接有滑動輪(05),所述拉桿(02)上的四個滑動輪(05)與按壓板(18)上的四個滑動輪(05)之間均固定連接有鐵絲線(22),所述固定柱(09)內側靠近氣囊瓶(17)的位置固定連接有擋板(21),所述擋板(21)和按壓板(18)分別位于氣囊瓶(17)的左、右兩側。/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燒傷科創面處理用便攜式負壓吸引裝置,包括收納瓶(01),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納瓶(01)頂部的左側開設有排氣口(07),所述排氣口(07)的內腔固定安裝有第一單向閥(06),所述收納瓶(01)的右側設置有氣囊瓶(17),所述收納瓶(01)和氣囊瓶(17)通過第一軟管(08)固定連通,所述氣囊瓶(17)的底部固定安裝有第三單向閥(20),所述第一軟管(08)的右端與第三單向閥(20)固定連通,所述氣囊瓶(17)的頂部固定連接有連接柱(10),所述連接柱(10)的右側固定連接有對接口(12),所述對接口(12)的內腔固定安裝有第二單向閥(13),所述對接口(12)的右側固定插接有第二軟管(14),所述第二軟管(14)的底部固定連接有引流吸口(16),所述收納瓶(01)正面和背面均固定連接有固定柱(09),所述固定柱(09)的右側滑動套接在氣囊瓶(17)的正面和背面,所述固定柱(09)的左側一體成型有第一把手(03),所述固定柱(09)左、右兩側的正面和背面均開設有滑槽(19),所述固定柱(09)左側的滑槽(19)內滑動卡接有拉桿(02),所述拉桿(02)正面與背面的頂部和底部均固定連接有滑動輪(05),所述拉桿(02)頂部和底部的左側均固定連接有彈簧(04),所述固定柱(09)右側的滑槽(19)內滑動卡接有按壓板(18),所述按壓板(18)正面與背面的頂部和底部均固定連接有滑動輪(05),所述拉桿(02)上的四個滑動輪(05)與按壓板(18)上的四個滑動輪(05)之間均固定連接有鐵絲線(22),所述固定柱(09)內側靠近氣囊瓶...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武全,江河,劉軍,韓亞龍,孟美芬,劉麗紅,孫林利,
申請(專利權)人:昆明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云南;5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