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發動機的裝配方法以及發動機
本專利技術涉及汽車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發動機的裝配方法以及發動機。
技術介紹
發動機的壓縮比是指活塞運動到下止點時的氣缸容積與活塞運動到上止點時的燃燒室容積之比。現有發動機大多數為固定壓縮比發動機,燃油燃燒效率低、經濟性差、排放高。隨著可變壓縮比技術的發展,發動機開始增加壓縮比調節機構,通過改變活塞上止點位置等方式改變燃燒室容積,從而改變壓縮比。現有的發動機裝配方法復雜,耗時較長,且發動機內各零件之間的運動可靠性較差,此外,各零件之間鉸鏈接處較多,固有的機構累積公差較大,面臨壓縮比調節精度不足的問題,且壓縮比調節機構的驅動軸裝配精度較低,影響壓縮比調節精度,且易影響發動機的NVH性能。
技術實現思路
有鑒于此,本專利技術旨在提出一種發動機的裝配方法,簡單、方便,裝配精度較高。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一種發動機的裝配方法,所述發動機包括:活塞,所述活塞適于在所述發動機的氣缸缸孔內運動,所述活塞的一端設置有與活塞銷配合的活塞孔;曲軸,所述曲軸的主軸頸可轉動地設置在所述發動機的缸體上;調節元件,所述調節元件包括:第一分體和第二分體,所述第一分體和所述第二分體套設在所述曲軸的連桿頸上,所述第一分體設置有與連桿銷配合的第一分體孔,所述第二分體設置有與控制桿銷配合的第二分體孔;連桿,所述連桿連接在所述活塞與所述調節元件之間,所述連桿的第一端設置有與所述活塞銷配合的第一連桿孔,所述連桿的第二端設置有與所述連桿銷配合的第二連桿孔;壓 ...
【技術保護點】
1.一種發動機的裝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發動機包括:/n活塞(1),所述活塞(1)適于在所述發動機的氣缸缸孔內運動,所述活塞(1)的一端設置有與活塞銷(A)配合的活塞孔(11);/n曲軸(4),所述曲軸(4)的主軸頸(41)可轉動地設置在所述發動機的缸體上;/n調節元件(3),所述調節元件(3)包括:第一分體(31)和第二分體(32),所述第一分體(31)和所述第二分體(32)套設在所述曲軸(4)的連桿頸(42)上,所述第一分體(31)設置有與連桿銷(B)配合的第一分體孔(311),所述第二分體(32)設置有與控制桿銷(D)配合的第二分體孔(321);/n連桿(2),所述連桿(2)連接在所述活塞(1)與所述調節元件(3)之間,所述連桿(2)的第一端設置有與所述活塞銷(A)配合的第一連桿孔(21),所述連桿(2)的第二端設置有與所述連桿銷(B)配合的第二連桿孔(22);/n壓縮比調節機構(7),所述壓縮比調節機構(7)用于調節所述活塞(1)在所述氣缸缸孔內的位置,所述壓縮比調節機構(7)包括:偏心軸(6)和控制桿(5),所述控制桿(5)連接在所述調節元件(3)與所述偏心軸(6)之間,所 ...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發動機的裝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發動機包括:
活塞(1),所述活塞(1)適于在所述發動機的氣缸缸孔內運動,所述活塞(1)的一端設置有與活塞銷(A)配合的活塞孔(11);
曲軸(4),所述曲軸(4)的主軸頸(41)可轉動地設置在所述發動機的缸體上;
調節元件(3),所述調節元件(3)包括:第一分體(31)和第二分體(32),所述第一分體(31)和所述第二分體(32)套設在所述曲軸(4)的連桿頸(42)上,所述第一分體(31)設置有與連桿銷(B)配合的第一分體孔(311),所述第二分體(32)設置有與控制桿銷(D)配合的第二分體孔(321);
連桿(2),所述連桿(2)連接在所述活塞(1)與所述調節元件(3)之間,所述連桿(2)的第一端設置有與所述活塞銷(A)配合的第一連桿孔(21),所述連桿(2)的第二端設置有與所述連桿銷(B)配合的第二連桿孔(22);
壓縮比調節機構(7),所述壓縮比調節機構(7)用于調節所述活塞(1)在所述氣缸缸孔內的位置,所述壓縮比調節機構(7)包括:偏心軸(6)和控制桿(5),所述控制桿(5)連接在所述調節元件(3)與所述偏心軸(6)之間,所述控制桿(5)的第一端設置有與所述控制桿銷(D)配合的第一控制桿孔(51),且所述控制桿(5)的第二端設置有與所述偏心軸(6)配合的第二控制桿孔(52);
所述裝配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將所述活塞銷(A)穿設所述活塞孔(11)和所述第一連桿孔(21);
S2:將所述連桿銷(B)穿設所述第二連桿孔(22)與所述第一分體孔(311);
S3:將所述控制桿銷(D)穿設所述第一控制桿孔(51)與所述第二分體孔(321);
S4:將所述第一分體(31)與所述第二分體(32)相固定,以將所述第一分體(31)與所述第二分體(32)安裝在所述連桿頸(42)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動機的裝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4在所述S1、所述S2、所述S3之后進行,所述S1、所述S2、所述S3的先后順序不限制。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動機的裝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體(31)與所述第二分體(32)中的每一個均具有“U”形臂,在所述S2中,所述連桿(2)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一分體(31)的“U”形臂的“U”形空間中;在所述S3中,所述控制桿(5)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二分體(32)的“U”形臂的“U”形空間中,所述連桿銷(B)和所述控制桿銷(D)中的每一個均與對應所述“U”形臂上的安裝孔過盈配合。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發動機的裝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每個所述“U”形臂包括:前臂和后臂,所述前臂上開設有前臂安裝孔,所述后臂上開設有后臂安裝孔,所述前臂安裝孔、所述后臂安裝孔的中心軸線對齊。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發動機的裝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桿銷(B)與所述控制桿銷(D)中的每一個均具有大徑端(94)和小徑端(95),所述大徑端(94)的外徑大于所述小徑端(95)的外徑,所述大徑端(94)和所述小徑端(95)的中心軸線對齊,且所述連桿銷(B)與所述控制桿銷(D)中的每一個的中心軸線與對應所述“U”形臂的安裝孔的中心軸線對齊。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發動機的裝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桿銷(B)與所述控制桿銷(D)中的每一個的大徑端(94)與對應的所述前臂安裝孔過盈配合,所述連桿銷(B)與所述控制桿銷(D)中的每一個的小徑端(95)與對應的所述后臂安裝孔過盈配合。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發動機的裝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徑端(95)與對應的所述后臂安裝孔的過盈量大于所述大徑端(94)與對應的所述前臂安裝孔的過盈量。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發動機的裝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S2中,所述第二連桿孔(22)與所述連桿銷(B)的小徑端(95)間隙配合;在所述S3中,所述第一控制桿孔(51)與所述控制桿銷(D)的小徑端(95)間隙配合。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發動機的裝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S2和所...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渠娜,劉濤,劉俊杰,張樹旻,尹吉,楊樂,劉君宇,鐘德華,姜志永,李文慶,李紅政,
申請(專利權)人: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河北;1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