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污水處理系自吸式離心泵系統,包括儲液裝置和離心泵主體,所述儲液裝置的兩端分別設置有出水管A和進水管A,所述離心泵主體的兩端分別設置有出水管B和進水管B,所述出水管A與進水管B相連接,所述進水管A端部設置有止回閥,所述進水管A與止回閥之間通過管道相連接,所述儲液裝置的側邊設置有收集池,所述止回閥的一側同樣設置有管道,且管道的底端延伸至收集池的內部;通過本發明專利技術的設計,可以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同時使用壽命較長,無需頻繁的維修,大大的降低了維修更換的成本,將現有潛水泵和自吸泵存在的缺點進行改善。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污水處理系自吸式離心泵系統
本專利技術屬于污水處理
,具體涉及一種污水處理系自吸式離心泵系統。
技術介紹
污水處理為使污水達到排入某一水體或再次使用的水質要求對其進行凈化的過程。污水處理被廣泛應用于建筑、農業、交通、能源、石化、環保、城市景觀、醫療、餐飲等各個領域,也越來越多地走進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現有傳統污水處理系統采用進水采用潛水泵或自吸泵,但由于潛水泵長期浸泡污水中,導致壽命較短,需要經常維修更換大大的增加使用成本,而自吸泵工作效率低,使用壽命也較短,兩者均存在較大的不足之處。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污水處理系自吸式離心泵系統,以解決上述
技術介紹
中提出的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污水處理系自吸式離心泵系統,包括儲液裝置和離心泵主體,所述儲液裝置的兩端分別設置有出水管A和進水管A,所述離心泵主體的兩端分別設置有出水管B和進水管B,所述出水管A與進水管B相連接,所述進水管A端部設置有止回閥,所述進水管A與止回閥之間通過管道相連接。優選的,所述儲液裝置的側邊設置有收集池,所述止回閥的一側同樣設置有管道,且管道的底端延伸至收集池的內部。優選的,所述儲液裝置的頂部還設置有注水管A,且所述注水管A的表面設置有閥門,所述注水管A與外部管道相連接,所述儲液裝置的端部且處于出水管A的位置處設置有封頭A。優選的,所述離心泵主體的側邊設置有一體機,所述出水管B通過管道與一體機相連接。優選的,所述進水管A的橫截面成“L”型結構,且所述進水管A的頂端處于儲液裝置的內部,所述儲液裝置的內部通過進水管A的端面處形成有回水液位線A。優選的,所述進水管A的頂端處于出水管A的頂部,且兩者不處于同一高度上。優選的,所述進水管B的橫截面呈“L”型結構,且進水管B的頂端處于離心泵主體的內部,所述離心泵主體的內部通過進水管B的端面形成有回水液位線B,所述離心泵主體的頂端形成有封頭B。優選的,所述離心泵主體的頂部設置有注水管B,所述注水管B與外部管道相連接。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通過本專利技術的設計,可以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同時使用壽命較長,無需頻繁的維修,大大的降低了維修更換的成本,將現有潛水泵和自吸泵存在的缺點進行改善。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儲液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離心泵主體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收集池;2、止回閥;3、儲液裝置;31、出水管A;32、封頭A;33、注水管A;34、回水液位線A;35、進水管A;4、離心泵主體;41、出水管B;42、回水液位線B;43、注水管B;44、封頭B;45、進水管B;5、一體機。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專利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專利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專利技術保護的范圍。實施例1請參閱圖1至圖3,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污水處理系自吸式離心泵系統,包括儲液裝置3和離心泵主體4,儲液裝置3的兩端分別設置有出水管A31和進水管A35,離心泵主體4的兩端分別設置有出水管B41和進水管B45,出水管A31與進水管B45相連接,進水管A35端部設置有止回閥2,通過本專利技術的設計,可以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同時使用壽命較長,無需頻繁的維修,大大的降低了維修更換的成本,將現有潛水泵和自吸泵存在的缺點進行改善,進水管A35與止回閥2之間通過管道相連接。本實施例中,優選的,儲液裝置3的側邊設置有收集池1,止回閥2的一側同樣設置有管道,且管道的底端延伸至收集池1的內部。本實施例中,優選的,儲液裝置3的頂部還設置有注水管A33,儲液裝置3為立式結構,且注水管A33的表面設置有閥門,注水管A33與外部管道相連接,儲液裝置3的端部且處于出水管A31的位置處設置有封頭A32。本實施例中,優選的,離心泵主體4的側邊設置有一體機5,出水管B41通過管道與一體機5相連接。本實施例中,優選的,進水管A35的橫截面成“L”型結構,且進水管A35的頂端處于儲液裝置3的內部,儲液裝置3的內部通過進水管A35的端面處形成有回水液位線A34。本實施例中,優選的,進水管A35的頂端處于出水管A31的頂部,且兩者不處于同一高度上。本實施例中,優選的,進水管B45的橫截面呈“L”型結構,且進水管B45的頂端處于離心泵主體4的內部,離心泵主體4的內部通過進水管B45的端面形成有回水液位線B42,離心泵主體4的頂端形成有封頭B44。本實施例中,優選的,離心泵主體4的頂部設置有注水管B43,注水管B43與外部管道相連接。實施例2與本實施例1中的不同之處在于:儲液裝置3為臥式結構、或其他幾何形狀。本專利技術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本專利技術在使用時,先將進水管B45連接出水管A31,再將進水管A35連接止回閥2,止回閥2的端部伸入收集池1內,具體見圖一所示;系統工作前,打開儲液裝置3上閥門,將注水管A33與外部水源進行連接,并向儲液裝置3內注滿水,接著關閉關閉閥門,離心泵主體4啟動,儲液裝置3內液體進入離心泵主體4內,同時儲液裝置3內形成負壓,且進水管A35內的空氣進入儲液裝置3的上部,由于儲液裝置3容積大于進入的空氣體積,當污水進入儲液裝置3時,進水管B45不會因吸入空氣而影響工作,儲液裝置3內的空氣隨著污水由離心泵主體4排出;當離心泵主體4停止工作后,由于污水顆粒影響,止回閥2有一定泄漏,管道內污水漏進低液位的收集池1內,此時儲液裝置3上部充滿空氣至進水管A35上端口時,儲液裝置3內的水位不再下降,以保證下一循環正常工作。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專利技術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專利技術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污水處理系自吸式離心泵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儲液裝置(3)和離心泵主體(4),所述儲液裝置(3)的兩端分別設置有出水管A(31)和進水管A(35),所述離心泵主體(4)的兩端分別設置有出水管B(41)和進水管B(45),所述出水管A(31)與進水管B(45)相連接,所述進水管A(35)端部設置有止回閥(2),所述進水管A(35)與止回閥(2)之間通過管道相連接。/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污水處理系自吸式離心泵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儲液裝置(3)和離心泵主體(4),所述儲液裝置(3)的兩端分別設置有出水管A(31)和進水管A(35),所述離心泵主體(4)的兩端分別設置有出水管B(41)和進水管B(45),所述出水管A(31)與進水管B(45)相連接,所述進水管A(35)端部設置有止回閥(2),所述進水管A(35)與止回閥(2)之間通過管道相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污水處理系自吸式離心泵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儲液裝置(3)的側邊設置有收集池(1),所述止回閥(2)的一側同樣設置有管道,且管道的底端延伸至收集池(1)的內部。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污水處理系自吸式離心泵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儲液裝置(3)的頂部還設置有注水管A(33),且所述注水管A(33)的表面設置有閥門,所述注水管A(33)與外部管道相連接,所述儲液裝置(3)的端部且處于出水管A(31)的位置處設置有封頭A(32)。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污水處理系自吸式離心泵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離心泵主體(4)的側邊設置...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向紅,王正軍,楊海艷,
申請(專利權)人:鹽城市華迪機械制造有限公司,江蘇海之陸水處理設備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